簡板書

簡板書

簡板書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墜子書”、“河南墜子”或“響板書”,因使用墜子弦(又名墜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於河南等中原地區和華北的部分省市,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形成。

簡介

簡板書簡板書

簡板書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墜子書”、“河南墜子”或“響板書”,簡板書源於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曲藝的一種。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於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簡板書使用河南方音說唱表演,以唱為主,唱中夾說,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

早期藝人均為男性,著名的有將墜子書帶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從道情說唱改為墜子書表演的薛玉湘、趙明堂、胡明善、徐振東艾寶蓮等。民國初年,又有孫民德、馮治邦、黨治法、劉世祿、程萬林、高治安等藝人在開封和鄭州一帶享有盛名。河南墜子常演的節目有《偷石榴》、《小姑賢》、《三打四勸》、《王麻休妻》等“段兒書”和移植自道情說唱的《回龍傳》、《響馬傳》、《五虎平西》、《狸貓換太子》等“長篇書”。

歷史淵源

簡板書簡板書

前身
簡板書的前身是流行於河南的道情和"鶯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從清代末葉開始,兩個曲種的藝人逐漸合流,在音樂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別是鶯歌柳的伴奏樂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墜胡以後,改彈撥樂器為弓弦樂器,伴奏鏇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促成唱腔音樂的重大變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現。新的唱腔和音樂結構的出現,是簡板書形成的標誌,其時約在l900年左右。
形成過程
簡板書在形成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參加到改革創造的行列中來,使簡板書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一新興曲種日益成熟,並迅速流傳到鄰近的山東、安徽。民國初年傳入北京,20年代傳入天津、上海、瀋陽,30年代傳入蘭州、西安,40年代傳入武漢、重慶,香港等地,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辛亥革命後,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簡板書表演開始出現了女性藝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藝人為從開封相國寺出道登場的張三妮和尹鳳寶等。她們的出現及家班的形成,使得簡板書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現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對唱的方式。1913年,簡板書出現了第一個女演員張三妞,隨後又出現了喬清秀、程玉蘭、董桂枝3位名家。女演員的出現,促使簡板書擴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豐富了唱腔的鏇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簡板書即傳入京津等大城市,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
興盛時期
1930年以後,簡板書進入興盛時期,在天津形成了喬、程、董3大唱腔流派。喬派以節奏流暢、吐字清脆、唱腔悠揚婉轉見長,稱為“小口”或“巧口”,程派以曲調樸實明朗、唱腔圓潤見長,稱為“大口”,董派以板眼規整、唱腔含蓄深沉見長,稱為"老口"。女演員的出現使簡板書的表演在大城市裡的發展趨向短段“唱曲”,雖然豐富了唱腔鏇律,擴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丟失了長篇說唱的特質與優勢。在河南本地,當時比較著名的藝人有擅演"風情書"的趙言祥、擅演《三國》段子的張治坤、號稱商丘"四大名演"之一的李鳳鳴等,女藝人則有以表演細膩見長的劉明枝、以表演嫵媚著稱的劉桂枝和以表演豪放奪人的劉宗琴,三人同時以擅演長篇大書著名,時人稱為"鄭州三劉"。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簡板書相繼傳入上海、瀋陽、西安、蘭州、武漢、重慶和香港等地,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唱腔及唱法 

簡板書簡板書

簡板書的唱腔音樂可歸納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4部分,在主體唱腔進行中,根據唱詞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拙十字、寒韻、滾口白等唱法,產生節奏和鏇律上的變異,表現不同的感情。

伴奏樂器墜胡獨具特色,早期開場時都有即興演奏的“鬧台曲”,熱烈火爆,以吸引聽眾。鬧台以後向起腔過渡的樂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緩衝,稱為“過板”,現代都改為前奏曲。

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進行中的模仿性過門,包括樂句中間的對應性過門、樂匯中間的填補性過門、寒韻(悲腔)中間的吟喔性過門。

擊節樂器有伴奏員使用的腳梆和演員使用的簡板、鉸子、矮腳書鼓、醒木等。

由道情改唱墜子的多用簡板,由三弦書改唱墜子的多用鉸子,由大鼓改唱墜子的多用矮腳書鼓,醒木多在說唱長篇書目時使用。演唱方式有單口、雙口(或對口)、三口(或群口)3種,並各有適宜的書目。

表演

簡板書簡板書

簡板書傳入南陽後,其演出形式除腳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無論是在城鎮碼頭、鄉鎮場院或集市廟會設場,都要擺上一張桌子,桌上放一小銅鈸、醒木和小皮鼓。拉墜琴的弦手坐於桌側,演唱者站立桌前,左手持簡板,右手持一根竹棍,隨著墜琴的鏇律擊出鼓點,板擊強拍(板),鼓擊弱拍(眼),弦手腳梆亦擊強拍。簡板的持法,要求與肩平,不能過高過低,須敲鈸子時,放下簡板,拿起棍子。也有的無鼓、無鈸,只持簡板,右手空著,與左手相互配合,作出各種動作。醒木僅在長篇大書的說白當中偶爾用之。還有的將墜琴綁在腰間,能站著拉唱,走街串戶,邊走、邊拉、邊唱,舊時被稱為“跑攤子”、“巧要飯”的。
專業團隊演出時,不設桌子。報幕員報節目後,樂隊坐齊,演員持簡板入場,舉簡板擊一下,樂隊起奏過門,簡板隨之擊打,然後始唱。三人以上的群口、聯唱,簡板可以換手,要求統一,樂隊增加,腳梆大多不用,有人專擊節奏。演奏者也可放下樂器,或拿著樂器進入角色。如內鄉縣說唱團演出的《賣藥》,拉二胡的接唱賣藥人,隨時進入、跳出。
簡板書的表演身段與動作追求秀氣、活潑。手、腳的運用,要出得利索,收得迅速,點到即是。三弦書的表演要訣,墜子基本通用,只是有的說法不同。如“二郎擔山”、“一步一錘”,墜子叫“亮翅”、“二仙傳道”。豫東墜子的“一步三相”表演技巧,也有人使用。簡板書和其他曲種一樣,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一個演員,必須練好嘴上功夫。

音樂結構

簡板書簡板書

簡板書的音樂由唱腔及樂器伴奏兩部分組成。它既有曲藝演唱上的一般表現風格,也有著自己特殊的演唱與伴奏特點,還有著自己鮮明的地方色彩與濃郁的生活氣息。
1、簡板書唱腔音樂 子唱腔音樂是墜子唱腔的主導部分,由多種曲調(板腔)構成。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據唱詞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塞韻、滾口白等唱法,形成節奏和鏇律上的明顯變化,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墜子的曲調雖多,但它以一個主體性基本唱腔曲調為基調,根據唱段的起、承、轉、合的不同規律和故事情節的不同需要,加以重複、發展和變化。同時,對傳統唱腔中屬於插入性或附屬性的唱腔曲調,如引子、牌子、三字蹦、五字嵌、大小寒韻等,進行融會貫通式的取捨處理,把有特性的樂句和片斷有機地結合在唱腔音樂中,使整個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和諧統一。

簡板書在傳統唱腔中起腔唱法很多。有的起腔,開頭採用緊縮節奏的手法,然後突然來一個懈板(突慢)伴之以大甩腔。也有前邊幾個字用白,然後起腔。
平腔指唱段中間大段落的唱腔部分,側重於故事的敘述,為唱腔的主體部分。平腔都是由若干個小段組成,小段里又有開始句和敘述句之分。開始句多是兩句或四句,敘述句則是無限反覆,它的變化多、容量大。墜子各流派的形成,也就是他們各具有不同的平腔。這些曲調各不相同,有的華麗流暢,有的質樸硬朗,有的較悲切,有的則豪放。
落腔指唱段結尾時用的小樂段或樂句。有的落腔比較華麗,有的落腔歡快俏皮,顯得乾脆利落。
簡板書唱腔音樂的調式主要是徵調式,因為墜子的唱腔主體是平腔,而平腔又主要是徵調式。板式通常是一板一眼(即2/4拍子),也有有板無眼(1/4拍子)和散板、緊打慢唱以及連說帶唱的滾白形式。
2、伴奏樂器及其伴奏樂隊的發展 簡板書的伴奏樂器是墜胡,也叫做墜琴、墜子。原是由小鼓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定弦為四度,前奏為“5-1”弦,唱腔則變為“2-5”弦。由於它常作五度轉換,所以藝人們說:“過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墜胡主要是隨腔伴奏,有時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強藝術表現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簡板書的伴奏樂隊有了很大的改進,增添了各種不同的樂器,如二胡、揚琴三弦、琵琶、大提琴等。
簡板書的擊節樂器除腳梆、小釵外,主要是簡板。不少造詣較深的藝人簡板打得非常靈便,不僅用擊板、閃眼、加花、連綴打等來渲染氣氛,同時亦可作為表演的道具。
簡板書的前奏與間奏,藝人們稱之為“過板”。開書前為了渲染熱烈的氣氛,招徠觀眾,藝人常即興演奏鬧台曲。有的稱“鬧場”,也叫“盤頭”、“過街調”、“鬧台調”。鬧場完畢後,在每段開始以前,先由墜胡奏一過門,前面一段快的叫大過板,後面一段慢的是小過板。大過板奏到一定時候突然懈板,緊接小過板。經過反覆演變,它亦成為現在專業團隊經常使用的前奏曲。

成就

簡板書從醞釀到形成,一直在民間流傳,保持著樸素的鄉土風味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長期以來從道情、三弦書、山東大鼓、琴書等曲種移植、繼承了大量優秀書目,以後又創編、積累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書目,有長篇、中篇、短篇200餘種,保存了不少流傳悠久的藝術精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慶賣藝》、《梁祝下山》等。五四運動以後,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都編唱了不少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鼓舞民眾鬥爭意志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整理傳統優秀節目、編寫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改革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相關資料

魏東友和他的“簡板書”魏東友和他的“簡板書”

魏東友和他的“簡板書”
2011年3月10日下午,曲藝愛好者魏東友手持簡板,頭戴耳麥,在洛浦公園激情演唱他自編的簡板書《想唱啥歌唱啥歌》。

2011年68歲的魏東友,從小喜歡聽老家(河南夏邑)的墜子書(以墜胡、簡板、鼓等伴奏)。

以前在洛玻集團公司上班時,沒有充足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退休後開始試著將所見所聞所思寫成唱段,表達心聲,抒發情懷。他常常把紙和筆放在床頭,一有靈感就翻身起來隨時記錄,有時為了推敲幾句唱詞而大傷腦筋。

從2010年10月至今,他已創作了26個唱段,短的三、五分鐘,長的10多分鐘。為便於演唱與保存,他把作品製作成摺疊頁的形式。“我計畫將這些唱段印刷成冊,把自己的演唱錄下來,讓更多的人聽到我的簡板書。”魏東友老師自豪地說。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