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是一種北京市的傳統說唱藝術,屬於京韻大鼓的一個支派。約於1920年前後形成。其音樂唱腔基本上與京韻大鼓相同,但曲目內容全為滑稽可笑和寓意諷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結合各種滑稽動作表情。

基本信息

簡介

滑稽大鼓演員葉德林滑稽大鼓演員葉德林

滑稽大鼓是京韻大鼓的一個支脈,屬於“怯大鼓”“小口大鼓”——“木板大鼓書”。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無眼的緊板為主,必要時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調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滑稽大鼓如京劇中的醜行,滑稽恢諧,但不能過火,否則矯揉造作,流於粗鄙庸俗,京劇生、旦兩行名家輩出,醜行有一定造詣者則不多見。滑稽大鼓亦然,數十年來馳騁曲壇者,屈指不過有四人,都是張氏弟子,他們的藝名是:老倭瓜、架冬瓜、大茄子、山藥蛋。未聞其聲,先睹其名,即足以噴飯。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於新思潮的影響,白雲鵬等人曾演唱過《大勸國民》、《燈下勸夫》等新曲目。與此同時,旗籍票友張雲舫曾將京韻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點是:編寫了新曲詞,多屬詼諧幽默的題材;唱腔高低多變、滑稽可笑;擊鼓法加上了忽輕忽重不時畫圈的誇張動作。後被稱為“滑稽大鼓”,成為京韻大韻的一個支派。演員有富少舫、崔子明、葉德霖、杜玉衡等,經常演唱《蔣乾盜書》、《劉二姐拴娃娃》、《呂蒙正趕齋》等滑稽曲目。

團隊

​曲藝服務大隊人員名單: 曲藝服務大隊,由“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於1951年3月組織成立,全稱是“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曲藝服務大隊”。全隊共八十六人,分為四個中隊,主要由北京市曲藝演員與雜技演員組成。政委張富忱,副政委劉大為,大隊長連闊如,副大隊長侯寶林、曹寶祿。該隊於1951年3月16日啟程奔赴朝鮮,演員們不畏艱險,深入前沿,熱情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廣大指戰員,並積極編演了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戰鬥生活的新曲藝節目,同年5月歸國​
​大隊部: ​連闊如(大隊長、評書演員)、侯寶林(副大隊長、相聲演員)、曹寶祿(副大隊長、單弦牌子曲演員)、常寶堃(相聲演員)、張富忱(政委)、劉大為(副政委)、李甦、沈彭年(秘書)、李泰峰、魯揚、張景華、劉軒、劉同發、劉公毅
​第一中隊: ​侯寶林(相聲演員)、孫玉奎(相聲演員)、謝舒揚(弦師)、宋惠玲、於韻芳(京韻大鼓演員)、宋志斌(弦師)、高鳳山(數來寶演員)、賈振良(相聲演員)、魏喜奎(奉調大鼓演員)、程文霖、程文祥、程治國、李文華(河南墜子演員)、羅仕海(弦師)、顧榮甫(拆唱八角鼓演員)、譚伯如(相聲演員)、孟憲有、尹福來(拆唱八角鼓演員)、魏長林(樂亭大鼓演員)、劉增惠、徐元倫、湯金澄(相聲、口技演員)、郭啟儒(相聲演員)
​第二中隊: 曹寶祿(單弦演員)、吳長寶(弦師)、金震、胡寶鈞(弦師)、良小樓(京韻大鼓演員)、金世昌(弦師)、羅凌、翟俊川、孫硯琴(梅花大鼓演員)、羅沛霖(拉洋片演員)、朱國勛、李德福(弦師)、高元鈞(山東快書演員)、關學曾(北京琴書演員)、楊清波、孫寶才(雙簧演員)、王文祿(雙簧演員)、張英傑、楊振林、劉有義、彭子富(鐵片大鼓演員)、沈德元(弦師)
​第三中隊: ​侯一塵(相聲演員)、劉逢春范立儉、魏炳良(西河大鼓演員)、趙長發、屈國瑞(蓮花落演員)、崔子明(“滑稽大鼓”演員)、王秀英(京韻大鼓演員)、聊榮慶、崔溫如(河南墜子演員)、李炎城(弦師)、王文杰、徐雲川、蔡連貴(西河大鼓演員)、胡振言
​第四中隊: ​常寶堃(相聲演員)、富少舫(“滑稽大鼓”演員)、程樹棠(弦師)、陳亞南、陳亞華、陳海蓀、趙佩茹(相聲演員)、郭少泉、謝啟福
​檢場員: ​王俊、張永利、李延年、楊尊仁、馬興奎

代表性藝人

崔子明

崔子明,滑稽大鼓藝人,藝名“老倭瓜”,北京順義高麗營人。崔子明,滑稽大鼓藝人,藝名“老倭瓜”,北京順義高麗營人
“滑稽大鼓”藝人,藝名老倭瓜,北京順義縣人,據傳為人安分耿直,以賣藝為生,從不以攀緣取勝,天馬行空,獨來獨往。自家有事,不知會別人,他人有事,也不參與。與滑稽大鼓藝人山藥蛋(富少舫)、架冬瓜(葉德霖)、大茄子(杜玉衡)等人齊名,世稱“菜園派”。
崔子明原為玉器行藝人,早年曾唱時調小曲,後拜“滑稽大鼓”創始人、票友出身的張雲舫為師。(註:此處曾有不同說法,馬歧先生的《談滑稽大鼓》一文中曾說過,崔子明與白雲鵬先生師出同門,拜的是史振林先生)張雲舫將自己編演的二十幾段“滑稽大鼓”曲目《呂蒙正教學》、《蔣乾盜書》、《藍橋會》、《醜妞出閣》、《新燈下勸夫》、《醒世金鐸》等,全部傳授給了崔子明。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崔子明演出於天津,一舉成名,以《劉二姐拴娃娃》、《呂蒙正教學》等精彩唱段,往返獻藝於京、津、滬、漢等地,名聲大噪。崔子明演唱的“滑稽大鼓”曲目《呂蒙正教學》、《大勸國民》、《醒世金鐸》、《燈下勸夫》民國二十年由高亭公司、蓓開公司灌制唱片發行,《蔣乾盜書》民國二十五年由長城公司灌制唱片發行。
崔子明生卒年月不詳,有記載其藝術活動在1920年—1935年之間,建國後曾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曲藝服務大隊”赴朝慰問演出,崔子明在第三中隊,同行者有侯一塵等,詳見文後所附名單。

張雲舫

張雲舫(1877—1950),京韻旗籍票友,是為京韻大鼓中“滑稽大鼓”一派的創始人。又作張允方,北京人,滿族。住北京三旗營,是“皇糧張”的後裔,在皇糧倉中當差有年。他文學功底較深,心性靈敏,早年是八角鼓票友。民國後,家道中落,遂拜韓萬祥為師下海作藝,在北京各雜耍園子演唱京韻大鼓。
張雲舫嗓音雖窄卻綽有餘韻,且善於表演,自知天賦不如同時唱京韻大鼓的劉寶全等,難以與其抗衡,便根據自己的條件對京韻大鼓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藝術創造。他以京韻大鼓音樂鏇律為基礎,創出一套滑稽幽默的唱腔和唱法,取名“改良大鼓”,後改稱“滑稽大鼓”。
張雲舫擅長編寫和整理滑稽鼓詞,詼諧幽默,俗不傷雅,其唱腔高低多變,滑稽可笑。所編演的曲目有《蔣乾盜書》、《戰宛城》、《胭脂判》、《雲翠仙》、《頑固黨勸妻》、《大勸國民》、《槍斃白面兒販》、《呂蒙正教學》、《海三姐逛東安市場》、《闊四姐推牌九》、《三怕婆》、《醒世金鐸》、《妓女過節》、《家敗歸天》、《豆蔻香》、《勸五迷》、《醜妞出閣》、《相思計》、《新燈下勸夫》、《劉二姐拴娃娃》、《男拴娃娃》、《獨占花魁》、《藍橋會》等。

滑稽大鼓滑稽大鼓
張雲舫編寫的曲詞,在句式句數上變化多樣,在七字句的句式基礎上有較大的創新,尤其在甩板的句式上更有所發展。如傳統的《蔣乾盜書》甩板下句唱詞應為七字句,他改成“一趟趟,兩趟趟,一趟兩趟走趟趟,來回直擺忙呀,焦心好悲傷”的句式,與其詼諧、幽默的唱法相諧調。他還善於用疊字,如《蔣乾盜書》上板唱詞被他改成:“他二人說話越說聲兒越小,嘰嘰、喳喳、嘟嘟、嚷嚷、鬼鬼、祟祟,隱隱、藏藏、恍恍、惚惚、渺渺、茫茫,……”聽來俏皮、幽默、明快、清新。他還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揚長避短,躲開高音區,設計出字多腔少、說多於唱、小巧俏皮的新唱腔,把吐字、發聲、表情融為一體,給人以親切風趣、靈活幽默之感。他的演唱常從半說半唱或似說似唱的慢板開始,節奏逐漸加快,唱到快處,字與字之音幾無空隙,與板巧妙配合,造成一種緊張強烈的氣氛。
鼓板的運用上,他也有所創新,開始隨著音樂由慢轉快,以至特快,最後,使鼓板絲弦戛然停止。他的擊鼓方法也多變,忽重忽輕,或擊鼓面,或擊鼓底,或在鼓面劃圓圈,或在鼓壁和鼓釘上擊刮出“唰唰”聲,充分體現了他的幽默風格。
他常常見景生情,現編新詞。北京東安市場建成開業第一天,張雲舫便以自編自演改良大鼓《海三姐逛東安市場》登場助興。所演曲目的開場白也多用自編的自嘲詩,或現掛,以抓包袱兒,不落套。張雲舫創始的“滑稽大鼓”演唱風格,經過他的弟子們不斷加工創新,曾經風行京津等地。他的弟子老倭瓜(崔子明)、大茄子(杜玉衡)、架冬瓜(葉德霖)、山藥蛋(富少舫)、小北瓜(於春明)等人,對這一“滑稽大鼓”也都有所革新。

葉德霖

滑稽大鼓演員。藝名架冬瓜。
他是繼老倭瓜崔子明之後又一個突出的滑稽大鼓藝人。他所擅長演唱的傳統曲目有《蒙正教學》、《蔣乾盜書》、《藍橋會》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是葉德霖藝術生命最旺盛的時期,1939年初夏,鼓界大王劉寶全從天津載譽返京,應曲藝界大管事全國華、王文瑞和曲藝公會會長曹寶祿等人邀請,與北京曲藝同行在前門外鮮魚口內的華樂園(今大眾劇場)聯合演出,為期三天。在第一天演出中,葉德霖在劉寶全前邊墊場演唱滑稽大鼓傳統曲目《蔣乾盜書》,雖屬綠葉襯托紅花,但其幽默滑稽的藝術風格和嫻熟的演唱技巧卻博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掌聲。
建國後,葉德霖參加北京市曲藝團,曾經下放到“新藝曲藝團”,後經文化局批准又調回北京曲藝團。回團後,參加演出過多次鼓曲專場演出。葉德霖先生還曾演過不少曲劇,像《羅漢錢》等戲,是北京曲劇團的開拓者之一。收徒張文順、莫歧等。太平公司曾灌制葉德霖先生的《醜妞出閣》唱片兩面流傳後世。

杜玉衡

杜玉衡,滑稽大鼓藝人,原名杜昆,字玉衡,藝名“大茄子”,北京昌平縣土溝人。約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卒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師從張雲舫,為滑稽大鼓“菜園派”代表人物之一。1988年7月,北京大學中文系三年級學生受《中國曲藝志·北京卷》編輯部委託,利用暑期深入北京各郊區、縣進行曲藝普查時,在順義縣發現其生前演出所穿坎肩及所用摺扇、鼓板。
坎肩兒為黑緞子面料,黑緞子襯裡,高領對襟,領口、肩口、下擺均為黑緞子沿邊,對開門子母扣紐襻五枚。身長五十七厘米,肩寬四十厘米,胸圍五十厘米,下擺五十七厘米。
鼓板與通常曲藝藝人所用者無異.摺扇為洋漆棕色竹扇骨,扇長三十一厘米。扇面正面為畫家寶如珍的題畫《松梅圖》,背面為天津著名書法家孟廣慧的題詩。三物現存北京市藝術研究所。

富少舫

滑稽大鼓藝人富少舫滑稽大鼓藝人富少舫
富少舫(1896—1952),“滑稽大鼓”演員。本名富德山,號少舫,藝名山藥蛋,滿族。富少舫早年從事郵遞工作,但酷愛鼓曲藝術,曾拜師於票友恩子庸門下,學習拆唱八角鼓、聯珠快書,並經常登台演唱。民國五年(1916)二十歲起,成為滑稽大鼓職業藝人。他先後從師滑稽大鼓創始人張雲舫和“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白雲鵬學藝。民國十三年,搭白雲鵬班赴濟南演唱滑稽大鼓,一鳴驚人,又轉往蕪湖、蚌埠等地演出,均受聽眾歡迎。自編自演了《啼笑因緣》、《鶯鶯與紅娘》、《紅蓮寺》等新曲目。後在上海組建北平書場,並在南京世界書場擔任過經理。
富少舫的唱腔以“滑稽大鼓”平腔為基礎而富於變化,為了表達各種唱詞的不同內容和情感,他經常吸收並融匯各個曲種名家的唱腔,使自己的演唱在樸實中有俏麗,流暢中有起伏,他的發聲堅實有力,中氣充沛,吐字清晰,無論唱詞長短,演唱總能一氣呵成。
富少舫所唱曲目除其師張雲舫所傳授外,還有他自己改編的舊曲目,和一部分新編的具有愛國進步思想的新曲目。據俗文學家趙景深民國二十四年發表於上海《人間世》二十二期的《說大鼓》一文載:“最近以唱滑稽大鼓出名的有山藥蛋,他的《馬占山詐降》、《新生活運動》、《東北痛史》、《三民主義》、《中國革命化》等都是新編的。較舊的有《拷紅娘》、《醜女出閣》、《張生跳牆》、《醜女作夢》、《燈下勸夫》、《呂蒙正教學》、《藍橋會》(頭二本)、《勸五迷》、《花魁》、《蔣乾盜書》、《魯智深》、《妓女過節》、《拴娃娃》、《推牌九》、《醒世金鐸》等,常唱的計新舊共二十一種。”
富少舫除在北京演出外,還經常輾轉於濟南、上海、南京武漢等地演出。抗日戰爭時期,他和他的女兒富淑媛(富貴花,白鳳鳴親傳弟子)曾在重慶演唱過作家老舍等編寫的一些表現抗日救亡思想的曲目。他自己也編寫了很多新曲目,如:《新編燈下勸夫》、《掃除迷信》、《一貫害人道》、《續集啼笑》、《解放軍渡江》等。百代公司曾灌制他所演唱的《孫總理倫敦蒙難》唱片四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富少舫在天津大觀園與白雲鵬同台演出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慰問演出,著名弦師程樹棠為其擔任伴奏。歸國後不久病逝,曲藝界為他在南市紅旗戲院開了追悼大會。

相關評價

滑稽大鼓滑稽大鼓

談起北京土生土長的曲藝,朋友們多舉京韻大鼓為代表,原因不外是大致名稱上有個京字。其實京韻大鼓和京劇一樣,都是發源於外地,引進北京後,經過藝人高度的提煉加工,再汲取兄弟劇種的精髓,逐漸發展而成的。京韻大鼓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初流行於河北河間一帶,多唱長篇大書,純用鄉音,故又名怯大鼓。後經藝人不斷革新,鄉音改為京音,曲目改長篇為小段,地點也由冀中移到燕市,於是乃有京韻之稱。綜上所述,京韻大鼓雖名京韻,實由河北鄉間移植而來;而從京韻大致派生出來的滑稽大鼓,反倒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鼓書,只是滑稽大鼓形成於民初,演員須具有精湛的京韻大鼓功底,方可勝任,習之考難於求工,後繼乏人,遂成絕響。
有鼓王之稱的劉寶全,在木板大鼓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唱腔和身段,使這一鄉音古調—躍而成為高亢激昂的京韻大鼓。與劉同時的京韻大鼓藝人,尚有以纏綿徘惻著稱的白雲鵬和以粗獷古樸見長的張允方。張氏出身票友、有一定文化,自以技藝不及劉、白,乃別樹一幟,以北京市井風俗、社會新聞為題材,自編自演,仍用京韻大鼓腔調,注重表情動作,刻意摹擬,因其怪聲怪調,滑稽百出,故名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有如京劇中的醜行,滑稽恢諧,但不能過火,否則矯揉造作,流於粗鄙庸俗,京劇生、旦兩行名家輩出,醜行有一定造詣者則不多見。滑稽大鼓亦然,數十年來馳騁曲壇者,屈指不過四人,都是張氏弟子,他們的藝名是:老倭瓜、架冬瓜、大茄子、山藥蛋。未聞其聲,先睹其名,即足以噴飯。
孤陋如我,這四位滑稽大鼓藝人,僅欣賞過老倭瓜、架冬瓜兩位。老倭瓜姓崔,名子明,五十年前曾在某家堂會聆其演唱《醜妞出閣》,描摹刻畫,醜態可構,唱時更得操三弦的弦師相與配合,或擠鼻弄眼,或隨聲唱和,默契無間,有相得益彰之妙。
架冬瓜姓葉,名德林,昔年屢在雜耍園觀其演出。他的功底深厚,嗓音清脆,韻味似劉寶全,所唱以反映清末民初北京的社會積弊為主,如針砭吃喝嫖賭抽的《勸五迷》,描繪舊社會家庭婦女上娘娘廟燒香拴娃娃求生貴子的《劉二姐拴娃娃》,揭露拆白黨騙術的《豆蔻香》,都是舊時代的寫照;也有敘述古代愛情故事的如《藍橋會》。架冬瓜演唱時,弦師沒有表情動作,與老侵瓜略有區別。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