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鼓

山東大鼓

山東大鼓是中國北方現存最早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它發源於魯西北農村,又名"犁鏵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擊犁鏵碎片伴奏,採用山東方言來演唱當地的民歌小調,後逐漸發展為有板式變化的成套唱腔、敲擊矮腳鼓和特製的半月形梨花片並有三弦伴奏的說唱表演形式。山東大鼓在不同的流布地區又分別稱山東調、山東柳兒、梅花調、鼓碰弦、犁鏵片、梨花大鼓、鐵片大鼓、怯大鼓、何老風等。流布於冀南、冀中廣大城鄉。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山東大鼓山東大鼓

山東曲種。發源於魯西北農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鏵大鼓。長期流傳在農村中,由農民業餘演唱。再後出現流動的民間藝人,並形成孫、趙兩大門戶,流傳日益廣泛。明末清初詩人賈鳧西運用鼓詞形式寫了《木皮散人鼓詞》,他端坐集市擊鼓演唱,嬉笑怒罵,寄亡國之激憤。清末,劉鶚在小說《老殘遊記》中描繪了白妞、黑妞在濟南明湖居演唱時的景況,師史氏《歷下志游》及鳧道人《舊學盦筆記》均有所記述。

歷史溯源

山東大鼓山東大鼓

據藝人師承譜系和口碑傳說,山東大鼓由漁鼓道情的孫趙門衍化而來。已知清嘉慶年間,孫趙門山東大鼓河北籍藝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帶"山"字,即威縣王奎山、臨西呂連山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五大山"。自清嘉慶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山東大鼓在冀魯兩省南起聊城、臨清,北至德州、滄州的大運河兩岸十分興盛,並形成三個支派。

老北派

一支是以故城縣為基點的"老北口"派,向北傳至滄州地區吳橋、東光、南皮等縣。其代表人物是何老鳳及其傳人董天佐、桑天佑、劉天秀、魯泰昌、王泰恆、孫泰秋、張泰泉、傅泰臣、劉泰清、周泰喜、王福貞等。"老北口"派的書目多為中篇,主要有《瓦崗寨》、《呼家將》、《包公案》、《劉公案》等。短篇以三國段居多,如《草船借箭》、《華容道》、《單刀會》等,還有本曲種特有的小段如《小黑驢》《一窩黑》等。

小北口派

第二支是以南宮縣為基點的"小北口"派,代表人物是張風梧、宋四莫。在"小北口"這個支派里,又有三支:其一是流行在衡水、棗強、景縣一帶的一支,當地稱之為"怯大鼓"、"鐵片大鼓"、"鼓碰弦"。藝人以"莫、振、中、金、田"譜系傳代,據衡水市北田村木板大鼓藝人李田奎講,這一支師祖是宋四莫,宋收徒李振邦李振起劉振湖閻振莊等,後來這一支派的傳人改唱木板大鼓;其二是傳至交河河間、肅寧、獻縣的一個小分支,在當地稱為山東調兒,山東柳兒。這一小支是張風梧、宋四莫的傳人,交河縣的李振邦在成名後,自立門戶,以"振、中、進(金)、相、永、祥、和、智、瑞、升"排序傳衍出來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這一小支中出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藝人,其中以獻縣楊進楨、肅寧石進奎名望最大。這一小支的藝人行藝範圍廣,除冀中農村外,還進入京、津、保定等大中城市,以及山東、北京、內蒙、東三省的部分城鄉。著名藝人還有楊俊傑、櫪俊祥、王祥林、任相臣、申相琴、沈相廷、王艷永、王風永、齊鶴鳴等。在藝術上,不僅兼有"小北口"支派的特色和傳統,還有所創新,吸收了西河大鼓巧、俏的唱法,突破了死口實詞的說唱形式,唱中加白、白中加唱,自由隨意。代表書目有《黃愛玉上墳》《秦瓊賣馬》《少英烈》等;其三是"小北口"派傳至石家莊地區的趙縣、束鹿一帶後形成的一支,當地稱之為梅花調、山東柳、鼓碰弦等,這一小支派是張鳳梧的門徒南宮楊老孔、寧晉蘇玉堂(二人未排字)所傳,該支演唱曲調和書目與張鳳梧所傳無大區別。曾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盛行冀南西部地區.抗日戰爭爆發後,逐漸衰落,幾成絕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石家莊地區文化部門對當時稱做梅花調的這一小支進行大規模挖掘搶救,蒐集整理了一些文字和音樂資料.但表演後繼乏人。

南口派

山東大鼓山東大鼓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區的威縣新河為主要活動地區的"南口"派山東大鼓,該支以"梨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響,叉稱犁鏵片、倒扒口。流行於邢台、邯鄲大部地區。是"五大山"中徐靠山、李明山及其門人發展起來的。徐靠山、李明山均成名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前後。徐靠山門人中的康興重、張興本、張興隆、張興立、孫春瑜、吳春華、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藝人。孫春瑜之徒李利傑、韓利來、吳利祥、趙利俊、楊利忠、陳利江均為著名演員,尤以陳利江名聲最大,水平最高,在冀東南、魯西北地區,被譽為"第一說書響將",紅極一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李明山門人中的"金"字輩名藝人有孫金枝(女)、孫金蘭(女)、劉金榜郭老彬趙桂存張廣興等。除上述藝人外,程長會、李和春、張明斗、劉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藝人。"南口"派山東大鼓的演出書目,短篇有《薦諸葛》、《古城會》、《讓成都》等"三國段",和《寶玉探病》、《下西廂》、《丁香割肉》、《雪梅弔孝》、《小黑驢》、《小黑牛》等共百餘篇,中篇書目有《李天保弔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興唐》、《響馬傳》、《絲絨計》等五十餘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梨花大鼓逐漸衰落,許多藝人改唱河南墜子和木板大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冀南地區,專唱梨花大鼓的僅有孫金枝、孫金蘭姐妹二人。

1958年河北省首屆曲藝會演時,孫金枝、趙桂存演唱的梨花大鼓均獲演員二等獎。

1979年孫金枝演唱的梨花大鼓《廣場思親》河北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威縣、廣宗縣和山東寧津縣等地均邀請孫金枝舉辦過梨花大鼓講習班,培養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孫金枝去世後,梨花大鼓在冀南幾成絕響。

民間藝人

山東大鼓山東大鼓
清末以前,山東大鼓一直活躍於農村,著名藝人有郭老占、何老鳳、范其鳳、李老鳳等,以後,白妞、黑妞進入城市演唱,女藝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蓋山東、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紀30年代以後享名曲壇的是四大玉,即謝大玉、李大玉、趙大玉、孫大玉。以後,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繼而起,流傳地區不僅山東城鄉,而且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鄭州、洛陽、漢口、重慶,北至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盛極一時。但自西河大鼓、河南墜子興起之後,山東大鼓漸趨衰落。
山東大鼓長期活躍於農村,著名藝人有何老鳳、范其鳳等。自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等進入城市演唱。女藝人大量增加,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蓋山東、白菜心以及謝、李、趙、孫“四大玉”等。之後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繼揚名。流行地區跨越山東城鄉,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開封洛陽漢口重慶,北至天津北京東北各地,盛極一時,至20世紀30年代逐漸衰落。藝術流派有“南口”梨花調,即范其鳳、王小玉、“四大玉”一派,流傳廣,影響大;而何老風的師弟李老鳳,在老北口基礎上吸收梨花調的長處自創新腔,稱為“小北口”。解放初期,當時流傳下來的山東大鼓書目極其豐富,中篇書有《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紅風傳》、《金錢記》、《大送嫁》等。段兒書以取材《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小說為主,間有反映民間生活、道德倫理的段兒,總共不下200餘段。

白妞黑妞以後,相繼出現了上半截、下半截、蓋山東董連枝,白菜心杜婉君,響三省郭彩雲,大抓髻傅金華、徐翠蘭、徐翠紅,謝、李、趙、孫“四大玉”等名家。同時,“犁鏵大鼓”逐漸更名為“山東大鼓”,它的演出範圍也遍及全國各地。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謝大玉、李大玉、趙大玉、筱艷芳等還在上海灌制了“山東大鼓”的唱片,發行大江南北,使其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大曲種。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謝大玉,她的父親當年曾為王小玉彈弦,號稱“神手謝老化”。謝大玉自小跟隨父親學藝,深得王小玉的遺風。她13歲時在岱廟演唱一炮打響,從而得名“十三紅”,青年時在北京天橋曾與“鼓界大王”劉寶全對擂兩月余,人氣不減,從此名聲大噪。山東大鼓白妞是鄆城的王小玉的藝名,早在進入濟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兒。來到濟南後,她與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時。其實在此之前,唱犁鏵大鼓的藝人中已有許多名角,但是白妞、黑妞姐倆把梨花大鼓這門藝術推到了高峰。

藝術特色

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也有二人對唱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矮腳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時演員右手執鼓楗擊鼓,左手操鋼板敲擊演
山東大鼓山東大鼓
唱,樂師以三弦伴奏。唱腔屬板腔體,一般分慢板(又稱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書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間,短段只唱不說。三個支派的唱腔與書目又各具不同的特點與風格。"老北口"派唱腔粗獷、豪放,其開頭腔是用頭板或類似頭板的二板起腔,速度慢,尾音長,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聲促,善用頓音,其鏇律似說似唱自然流暢。故有"老牛大摔韁"的俗稱;"小北口"派的演唱風格,溶入借鑑了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較之"老北口"顯得巧俏,委婉細膩,善說演"文書",唱中加敘;"南口"派的唱腔婉轉悠揚,曲調華麗細膩,字少腔繁,節奏舒緩。除板腔體唱腔外,"南口"派還有一些曲牌體唱腔,叫牌子腔,分快慢兩種,只在特殊唱段如《小黑驢》、《小黑牛》、《王二姐思夫》中使用。山東大鼓傳統節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車》等數十部;短篇段兒書尤為豐富,以《三國》題材的唱段最多,有《東嶺關》、《長坂坡》、《河北尋兄》等六十餘段;其次是《紅樓夢》題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十餘段;《水滸》唱段有《李逵奪魚》、《燕青打擂》等。另外還有一些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唱段,以及由子弟書移植過來的唱段等,總計二百餘段。

傳承價值

山東大鼓歷史悠久,音樂唱腔獨特,節目蘊藏豐富,地方色彩濃郁,它直接促發了山東快書的形成,並對"喬派"河南墜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0世紀後期以來,山東大鼓逐漸趨於衰落,現在僅有少數演員還能演出,亟待扶持保護。2008年,謝大玉的弟子左玉華被評為山東大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然而對它的保護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現狀

非遺項目山東大鼓表演非遺項目山東大鼓表演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山東大鼓的責任保護單位,山東省藝術研究所一方面著手修復所藏的山東大鼓多位傳人的音像資料和抄本等,陸續編纂出版《山東大鼓大全》。另一方面積極物

色年輕傳承人,並在各種媒體推介宣傳山東大鼓,並對全省山東大鼓遺產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和挖掘。

為了使瀕危的山東大鼓後繼有人,山東省藝術研究所與濟南市曲藝團、濟南藝校、山東管理學院等單位合作,建立了所屬項目傳承基地,選取有潛力的學生進行培養,目前已培養出了閆雯、金雪、曲元芳等多位有實力的傳承人。其中,青年演員閆雯、胡娜正式拜左玉華為師。此外,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和濟南市曲藝團等保護單位也儘量創造機會讓年輕演員登台,比如參加全運會、世博會·山東周、赴港澳台演出,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同時也藉機讓更多人了解山東大鼓,擴大山東大鼓的影響力。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山東大鼓的傳承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與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相比,山東大鼓的保護效果仍有差距。

現在山東大鼓只有屬於南口梨花調的左玉華一位國家級傳承人,其他流派傳人缺失,而且琴師匱乏,青年愛好者少。除濟南曲藝團外,基本沒有專業演出團體。相對琴書和快書,學者對大鼓的關注度較低。如今年輕一代傳承人能夠演唱的段子仍屈指可數,藝術上也欠成熟,還難以擔當起傳承這一古老曲種的重任。以上種種影響了山東大鼓的傳承發展。作為保護單位,藝研所還有艱難的路要走,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