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木板大鼓

滄州木板大鼓

河北曲種。流行於河北省滄縣、黃驊縣等地農村。相傳為清代民間藝人李朝臣及其弟子郭樹奎所首創,鹹豐年間藝人龐鳳城加以改革和豐富。

簡介

滄州木板大鼓滄州木板大鼓

滄州木板大鼓起源於明末清初。民國初年,滄州木板大鼓書進入興盛時期,後逐漸衰敗。滄州木板大鼓書脫胎於民間,其內容表達上,有的歌頌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眾疾苦,有的敘述歷史故事,有的描繪農村生活等等。滄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語音,唱法質樸粗獷。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等都由滄州木板大鼓演化而來的。
滄州木板大鼓是河北曲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全國獨有的藝術曲種,它對北方大鼓曲群產生過重大影響,如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調等發展而來,有專家稱“滄州木板大鼓是京韻大鼓的母根”。
滄州木板大鼓書脫胎於民間,表演者多為民歌藝人,傳統書目初以短、中篇為主,後來出現了長篇。現為全國曲協會員、省曲協理事、市曲協副理事長的劉鳳喜,是第一個把滄州木板大鼓曲種搬上舞台的人。1974年他演唱的《夜探瀟湘》除參加全國曲藝匯演外,被定為全國電台交流節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省台播放。他演唱的《鴻雁捎書》、《娶女婿》、《責任制後的新風》等新書段先後得到市級獎。1985年在省曲藝匯演中獲繁榮獎、表演獎,《人民日報》、《河北日報》刊登了他的表演劇照。
滄州木板大鼓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和滄縣重視繼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密不可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木板大鼓,讓“民間瑰寶”重回舞台,滄縣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前期搶救工作,並廣泛組織演出團隊走進鄉鎮、社區,那些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藝術形式得到了民眾們的熱烈歡迎,使木板大鼓漸漸有了民眾基礎。同時,他們還專門成立了“木板大鼓藝術傳習所”,以培訓班的形式招收木板大鼓小演員,由老藝人傳授木板大鼓演藝,使木板大鼓逐漸從有人了解發展到民眾參與。這一系列措施,使滄縣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宣傳的良性循環。
“滄州木板”雖然面臨消亡的危機,但在民間尚有雄厚的民眾基礎。現在要搶救它,認為重點之一是培養接班人,加大宣傳力度,多組織活動,培養最基本的年輕觀眾。二是在保持傳統精華基礎上,緊扣時代脈搏,創新劇目、創新曲調。三是關心、保護老藝人,使培養接班人不致成為空談。

歷史沿革

滄州木板大鼓滄州木板大鼓

河北省滄州木板大鼓流行於河北省滄縣、黃驊縣等地農村。據記載,滄州木板大鼓產生於明朝末期,是滄州獨有的藝術曲種。《滄縣誌》記載:“江湖大鼓風行一時,其聲韻頓挫淋漓,足表燕趙慷慨悲歌之聲。”經清代民間藝人李朝臣及其弟子郭樹奎整理初步成形,鹹豐年間藝人龐鳳城加以改革和豐富。滄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語音,唱法質樸粗獷。它與河間地區的木板大鼓傳至天津、北京以後,經過藝人的改造,演變成為京韻大鼓。至今,京韻大鼓的一些唱腔仍和木板大鼓有相似之處。
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等都由滄州木板大鼓演化而來,木板大鼓淵源及創始者,僅知早年稱小口鼓時,有南皮縣賈九撥村人李尚志以唱木板著稱。李傳弟子有河間人張百奎、大城人曹占奎以及崔登奎、李殿奎、鄧連奎。另據香河縣老藝人陳懷德說:“清乾隆時,山東人李文通逃荒到京東落戶,以演唱小口大鼓為業,教授弟子曹占奎、崔登奎、鄧殿奎李振奎、張百奎,世人盛稱‘清門五奎’。”以上二說雖有小異,但相同處甚多,李尚志與李文通當是一人。據此木板大鼓在清乾隆時即已形成。
鹹豐年間,大城清門木板大鼓名家田東文(鄧連奎之徒)及其弟子馬瑞林(馬大傻子)、馬瑞河(馬三瘋子)均是木板大鼓名藝人。後馬瑞河改木板為鐵板,中三弦改為大三弦,創新唱腔,使與木板大鼓在形式上有了區別,又經弟子朱化麟(大官)發展完善,創成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後來流入京津,經許多藝人改革,又形成了京韻大鼓。木板大鼓藝人田玉福的弟子,安次縣人翟青山和魏德祥則在融合木板大鼓和落腔調的基礎上,創出單琴大鼓(琴書)。廊坊、唐山、承德等地,早年流行的京東大鼓、樂亭大鼓也都是木板大鼓與當地民歌、小調融化逐漸繁衍成的曲種。
清乾隆中葉,鄧連(殿)奎,改木板大鼓的單一板式,所唱被稱為“京東怯大鼓”,後變為“京東大鼓”。清代是木板大鼓的興起、盛行時代,至民初逐漸衰微,唯有流行在滄州一帶的木板大鼓,一直流傳不衰。據藝人口述,這一支派由清初木板大鼓藝人李文志所傳,至道光年間,滄州地區代表人物首推舊州北關人龐鳳城(1840--1920)。龐為李第四代傳人,影響很大,其弟子中以胡金祥(滄縣義和莊人)、趙金香(趙二碌)、曹金升(滄縣曹莊子人)等人名望最大。再傳弟子以李寶興、姜寶升、高寶泉為代表人物。姜寶升的高徒有溫貴泉(溫元書)、何貴海、溫貴泉弟子劉印在(鳳喜)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的木板大鼓名家。
民國初年,滄州木板大鼓書進入興盛時期,後逐漸衰敗。新中國成立後,滄州木板大鼓演員走上城鎮舞台演出,對伴奏音樂又進行了改革,並吸收西河大鼓、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以及哈哈腔的一些曲調與唱法,進一步豐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1972年至1981年,木板大鼓曾經繁榮一時。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再加上演員青黃不接,木板大鼓的市場日益萎縮。目前,木板大鼓演唱藝人僅存8人,最年輕的藝人57歲,這種古老的曲藝形式面臨滅絕危險。
在滄州,木板大鼓另有王福貞和穆漢青兩個支派。王福貞本從師揚世友(捨命楊)學唱西河大鼓,後改唱木板大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滄州一帶馳名,人送綽號“滄州紅”。

藝術風格

滄州木板大鼓滄州木板大鼓

滄州木板大鼓書脫胎於民間,其內容表達上,有的歌頌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眾疾苦,有的敘述歷史故事,有的描繪農村生活等等。滄州木板大鼓書表演者多為民歌藝人,以龐風成為代表的龐派、以王福禎為代表的王派、以穆漢青為代表的穆派,在歷史上影響最大。
1、音樂結構
滄州木板大鼓書音樂結構完整,三種不同節奏的板式分別為頭板、二板、三板,板速有較大幅度的伸縮。從風格上講,其唱腔渾厚粗獷,有時似說似唱、似敘似述,地方氣息濃郁,句尾聲調較重,多為背宮腔。
2、演唱形式
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為演員左手執木板擊節站唱,所用木板為小木板,右手執鼓楗,按演唱需要擊鼓,早期另有一人用中三弦伴奏,二十世紀以來均改為大三弦。經清代民間藝人李朝臣及其弟子郭樹奎整理初步成形,鹹豐年間藝人龐鳳城加以改革和豐富。
滄州木板大鼓其唱腔音樂為板腔體,曲調簡潔獨特,其聲韻頓挫淋漓,足表燕趙慷慨悲歌之聲。吐字行腔用地方語音,唱法質樸粗獷。對北方許多鼓書與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韻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竹板書等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價值。它與河間地區的木板大鼓傳至天津、北京以後,經過藝人的改造,演變成為京韻大鼓。至今,京韻大鼓的一些唱腔仍和木板大鼓有相似之處。
3、伴奏樂器
滄州木板大鼓演唱時說唱者自持鼓板擊節,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大三弦定音與其他曲種不同,老弦與子弦同度,因而老弦音聲響亮。它的曲調比較平穩,有曲頭、慢板、雙展翅、雙高、單高、雙出頭、單出頭、快板、二六、馬蘭垛、流水、悲鎖板、一刀切等板腔。

傳統書目

滄州木板大鼓滄州木板大鼓

一、木板大鼓傳統書目初以短、中篇為主,後來出現了長篇。
1、短篇書目有《老鼠告貓》《勸人方》、《湘子上壽》、《度林英》、《郭巨埋兒》、《劉雲打母》、《丁香割肉》、《古城會》、《單刀會》、《三婿上壽》、《西廂》、《朱買臣休妻》、《目連救母》、《趙五娘》、《鴻雁捎書》、《洞賓打藥》、《太公賣面》、《寶玉探病》、《繞口令》等百篇以上;
2、中篇書目有《響馬傳》 、《二度梅》、《五毒傳》、《葛紅霞掃北》、《千里駒》、《天門陣》、《姜公案》、《武松傳》、《呼延慶打擂》、《回龍傳》、《少西唐》、《王起賣豆腐》、《回杯記》、《金環記》、《金錢記》等近百部。
3、長篇書目有《左傳春秋》、《吳越春秋》、《英烈春秋》、《金盒春秋》、《走馬毒秋》、《鋒劍春秋》(以上統稱六部春秋)、《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飛龍傳》、《包公案》、《劉公案》、《海公案》、《馬潛龍走國》等數十部。
二、、新書劇目。
新書劇目有《平原槍聲》 、《烈火金剛》等,小段有《火燒赤壁》、《計畫生育好》、《歌唱雷鋒》等。

傳承價值

滄州木板大鼓後繼有人滄州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藝人按鳳、金、寶、貴、銀、壽、發、傳、世、昌十宗排輩。1940年至1958年,貴字輩藝人活躍於滄州曲壇上,這一時期是滄州木板最紅火的時期,尤其是解放後10來年時間,黨和國家重視各種文化藝術的發展,提高了藝人的地位。1950年成立了滄縣曲藝隊,木板大鼓藝人相繼加入進來,木板藝術空前繁榮,經常演唱的有100多個曲藝小段和《包公案》等10多部長篇,演出活動遍及滄縣廣大農村,並廣泛活躍於京津郊區、青縣、黃驊、交河、獻縣、河間、孟村、鹽山、東北各省及山東北部、黃河沿岸。
1959年至今是銀字輩木板藝人活動時代。著名木板大鼓演員劉銀在(鳳喜),第一個把滄州木板作為藝術搬上了舞台。1974年他演唱的木板大鼓小段《少女智斗歹徒》、《夜探瀟湘》參加了全國曲藝匯演,並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省台播放。他演唱的《鴻雁捎書》、《娶女婿》、《責任制後的新風》等新書段先後在市、省獲獎。 《人民日報》、《河北日報》刊登了他的表演劇照。劉銀在還對滄州木板進行改革創新,豐富了木板大鼓的曲調。這一期間,黨和政府對滄州木板這一特殊民間藝術曲種非常重視,中國曲藝研究所和河北的曲藝專家多次前來調研。中央電視台兩次錄製節目,滄州木板多次進京演出,受到好評。老一代革命家陳雲同志多次稱讚滄州木板並保存演唱磁帶。
20世紀80年代以後,木板大鼓市場日漸萎縮。目前貴字輩藝人僅存唐貴峰(66歲)、劉貴青(66歲,重病在身);銀字輩藝人劉銀在(67歲)、劉銀鳴(62歲)、劉銀河(57歲)、王銀傑(58歲)及趙福雲(57歲)、石景芬(女,62歲);壽字輩藝人除李壽恆、劉壽玉在河北省曲藝團,其餘人都改了行。貴字輩、銀字輩藝人除劉銀在、石景芬退休享受政府津貼,其餘老藝人靠說書或賣自己錄製的木板大鼓錄音帶維持生活。滄州木板大鼓師承靠口傳心授,無文字東西記載,面臨失傳境地。
自1994年以來,滄縣文化館注意到滄州木板藝術面臨失傳的情形,多次向有關部門及各級領導打報告要求搶救滄州木板,幾次舉辦木板藝術培訓班培養接班人,還採取籌集資金與企業聯合的形式,自2000年起每年舉辦滄州木板“消夏書場”。
2003年,滄縣政府撥資1.5萬元,文化館通過各種渠道籌資1.5萬元,對7位木板大鼓老藝人的部分唱段錄音錄像並召開座談會,記錄了32萬字的文字材料,準備製作光碟和出版書籍保存下來。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縣、市、省電視台先後錄製滄州木板專題節目向廣大民眾播放。
2004年5月10日,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及市縣領導30餘人共同研討滄州木板的保護、傳承與改革、創新問題。同時做好申報“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資料準備工作;聘請專家創作滄州木板新劇目,組織排練、錄像,參加河北省燕趙群星獎和全國群星獎。6月初,滄州木板新劇目《公僕情》榮獲河北省燕趙群星獎老年組第一名,並被河北省推薦參加了全國群星獎評比。
為了保護搶救滄州木板大鼓藝術,河北省將之列入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試點,滄州市文化局專門成立了拯救小組,整合全市的力量,共同拯救木板大鼓。當地宣傳文化部門組織木板藝人對部分唱段進行了錄音錄像整理,並針對滄州木板採用"口傳心授"教徒,沒有文字記載的不利因素,加大木板大鼓文字整理工作,根據木板大鼓藝人唐貴峰口述整理了7萬多字的長篇木板大鼓《回龍傳》,還開辦書場以留住觀眾。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10月3日下午,記者從滄縣有關部門獲悉,在2008年9月30日結束的省第三屆少兒曲藝大賽中,滄州代表隊選送的五位木板大鼓小演員分獲“特殊貢獻獎”、“新苗獎”和二等獎。這些小選手全部來自木板大鼓的發祥地———滄縣。這已經是滄縣繼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奧運期間同時進京展演,甚至將獅舞舞進“鳥巢”(本報曾報導)之後的再次獲獎。

相關新聞

滄州木板大鼓後繼有人滄州木板大鼓後繼有人

兩位老藝術家巴黎拿大獎
201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巴黎中國曲藝節”在位於塞納河邊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國外整體介紹傳統曲藝藝術。第四個上場的滄州木板藝人王銀傑和劉鳳鳴,演繹了一場《賈寶玉夜探瀟湘館》,寶玉來到黛玉病榻前,兩人纏纏綿綿,最後卻“一段好姻緣沒能對成”。唱腔或高亢蒼涼,或低回百轉,帶著滄州方言的獨特韻味,外國觀眾一邊看字幕一邊欣賞,節目結束時,掌聲雷動。兩位老藝術家首次將滄州木板帶出了國門,向世界展示滄州的古老文化。
此次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由中國曲藝家協會與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演出內容包括相聲評書、快書、大鼓、單弦和評彈等說唱類節目。評審由法國中國戲曲專家,漢學家,美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和中國曲藝家協會等中外專家組成。中國駐法大使孔泉向為王銀傑、劉鳳鳴頒發了盧浮金獎。
一位法國文化部專員說,“表演這個節目的兩位老藝術家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細心、準確地將故事娓娓道來,評審們對此深表感動,不僅為單純的藝術,更為中國的傳承精神感動。”
劉鳳鳴:幾經沉浮難捨木板
6月4日,兩位老藝術家返回家鄉。記者趕到滄縣紙房頭鄉高家屯村,村西三間普通的平房院落是劉鳳鳴的家。69歲的老先生穿著雪白的襯衫,聲如洪鐘,說話嘎嘣脆響,精神矍鑠。他還沉浸在拿大獎的興奮中。
20歲開始學習木板大鼓的劉鳳鳴,如今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最早師從著名木板藝人溫貴全,當時就是為了能安身立命。跟從師傅學習兩個多月,他就和同門師兄弟們開始走街串巷,到農村說書。“最初,說一晚上小戲給1塊五毛錢。說了兩三年,每晚能掙到八塊錢。”當時,八塊錢,表明他已是一流水平的說書人。1971年,劉鳳鳴進入滄縣文工團,這是他藝術生命中最風光的一段。“團里到東北演出,盛況空前,六毛錢一張票,每到一地,半月的票就賣光了。”他有了未有過的說書熱情。但好景不長,文革後,演出明顯減少了,傳統老戲不能說,斷斷續續說新戲。1976年,文工團熬不住,散了,劉鳳鳴不得不帶著兒子回到農村,說書討生活。劉鳳鳴有三個兒子,為了生計,1984年,他到一所鎮中學當了廚師,一直乾到九十年代退休。這期間,劉鳳鳴離開了熟悉的木板行當,曾一度張羅著賣弦子。“心裡特難受,可沒辦法,總要吃飯吧。”但木板已經植入了這些藝人的心裡,一旦有人叫,他扭頭就又去了。最近幾年,丟下的“手藝活”又開始提起來,拿起“傢伙什兒”,唱起久違的韻律,劉鳳鳴心裡甭提多么高興。逢年過節到附近村莊“巡演”。
劉鳳鳴說唱彈都在行。尤其是彈。“琴隨人性子,什麼樣的性子彈出什麼樣的弦子。”劉鳳鳴最大的特點是,音樂能夠跟隨唱詞的情感準確表達,並能形成與唱者的互動。
王銀傑:種地、木板是生活的全部
64歲的王銀傑是木板藝人中最執著的一個。他住在離滄縣縣城稍遠的風化店鄉小官莊村,和劉鳳鳴是同門師兄弟。從16歲學徒,17歲抱三弦,18歲登台,他在曲藝道路狠下了一番功夫。“屈指數來,從藝48年,我沒有一天放下過木板。整本大套,小段子,樣樣精通。”至今,他的房子裡都掛滿了大鏡子,他還經常照著鏡子練習,伸手、邁步、眼神,行家評價他身型好,聲音好。
一邊種地,一邊說唱。是王銀傑的生活。農閒時節下村里說書,平時也趕大集說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民眾娛樂活動比較匱乏,木板大鼓一度成為百姓茶餘飯後追捧的樂子。書講到精彩處,掌聲和笑聲連成一片。木板“梆”的一聲,能讓鄉親的心痒痒上好一陣子。1974年前後,王銀傑是滄縣曲藝隊的隊長,最多時領導56個人,演出不斷,日子也紅火。八十年代中期,木板漸漸冷落,不僅是當地的演出少了,其他地方邀請演出的也驟減。曲藝隊後來只剩下8人,如今是光桿司令。這幾年,王銀傑有時賣點木板大鼓的磁帶、光碟,有時也應周圍村的邀請,說上幾場書,維持著生活。
王銀傑是為數不多的幾位滄州木板大鼓的說唱高手,但最遺憾的是,他至今沒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是我平生最大的願望。”演了一輩子木板,王銀傑很看重這個名分。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