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小曲

寧夏小曲

寧夏小曲,民間稱小曲子。流行於寧夏銀川、永寧、賀蘭、中寧、同心、平羅、惠農等地。

簡介

寧夏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詳,方誌上無文字記載。據老藝人的回憶,清朝中後期寧夏境內已有民間小曲藝人活動。清光緒年間,寧夏小曲的演唱廣為流行。此時期,寧夏小曲的賣唱藝人也漸多起來,銀川、永寧吳忠、石嘴山等地已有賣唱班社,這些班社對寧夏小曲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寧夏小曲是寧夏坐唱這種藝術形式的前身。

民間藝人

張玉貴:彈唱寧夏小曲的民間藝人張玉貴:彈唱寧夏小曲的民間藝人

解放前,銀川的大街小巷及重大廟會上,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位身材高大、臉龐瘦削的藝人,他能邊彈三弦,邊聲情並茂地唱寧夏小曲子。他唱的曲子,常常讓觀眾百聽不厭,他就是那個年代的“文娛明星”——張玉貴。提起張玉貴,老銀川人幾乎無人不知,很多人都是小時候聽著張玉貴的寧夏小曲子長大的。如今,老人已故去28年。記者幾經輾轉,終於來到張玉貴位於銀川市大新鎮塔橋村七隊的家。他的兒子張躍已是64歲的老人。說起小時候父親唱小曲時家裡的熱鬧場景,他現在想起來都很自豪。張躍告訴記者,父親沒上過一天學,不會寫字,也不識字,但他編小曲子的詞張口就來,都是即興創作,記憶力特別好。別看他經常在那么多人面前演出,但在人多的地方,別人跟他開玩笑時,他還會害羞;父親不抽菸,閒了就編快板、唱小曲,為人風趣幽默,口才很好。
自幼喜歡小曲子
張玉貴自小嗓子條件好,又非常喜歡唱,就跟隨燈影戲班伴唱。漸漸地,他喜歡上了民歌、小曲。張玉貴不僅會唱,還彈得一手好三弦,會彈月琴,能拉二胡、板胡、會吹嗩吶,善打十六塊竹瓦子,能熟練擊打魚鼓、簡板,梨花剪等多種打擊樂器,還會耍皮影戲前手。
解放前街頭賣藝
民國初年至解放前,銀川街頭巷尾經常有賣藝者演唱寧夏曲藝。那時,銀川城內還沒有專業演出場所,藝人們多集中在有甜水井的地方(多開有茶館和飯館)和廟會上演出。張玉貴是這些藝人中的一位。老銀川人幾乎都知道張玉貴彈唱得好。有錢的大戶人家還時常把他叫到家裡去唱上幾段,給個仨倆銀錢。有時候,尤其是麥收時節,他也會和其他藝人一起到鹽池東山、定邊、榆林、平羅等地賣唱。賣唱所得幾乎都是五穀糧食、衣物布匹等。
1944年,馬鴻逵把張玉貴請到了府里,指名要他唱一首《孫殿英打寧夏》。這一晚,張玉貴懷抱三弦,演唱了《孫殿英打寧夏》、《馬仲英打寧夏》、《寧夏數花》等民間小調,還唱了幾段寧夏眉戶,馬鴻逵聽得非常高興。
解放後走上舞台
新中國成立後,寧夏曲藝藝人走上了舞台,用新的唱詞宣傳黨的政策和歌頌英雄模範人物,張玉貴、夏花花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藝人。
上世紀50年代,自治區文化部門發現了張玉貴的演唱才華,很重視他的演唱活動。他開始代表寧夏參加全國的比賽。1954年,在甘肅省舉辦的第一屆民間藝人會演大會上,張玉貴代表銀川專區參加演唱的銀川小曲《害相思》,載譽而歸;1956年,張玉貴又參加了在蘭州舉行的陝甘寧五省區民間藝人會演,他以一首《風攪雪》,獲得“藝人獎”。獎品是一張獎狀,一支金星鋼筆,一身咔嘰細斜中山裝,還有60元回程路費。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榮譽。這一年,張躍12歲,他依稀記得,父親得的那張獎狀一直在家裡的牆上掛了很多年,直到幾年前搬家時被弄丟了。銀川市說唱團副團長徐明智告訴記者,這是《風攪雪》的唱詞,俗名叫《男光棍女寡婦》,從正月唱到臘月,表現了男人女人互相無法離開的內容。張玉貴本人中年喪妻,可以說這首《風攪雪》是他自己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他來源於生活的創作。他的《風攪雪》、《三子分家》,常常唱得村裡的老年人老淚縱橫,久久不願離去。
張玉貴一生演唱的曲目很多,除了當時的小曲藝人們幾乎都會唱的《風攪雪》,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十里亭》、《三子分家》、《三十六花》、《媒江雪》、《下四川》、《貨郎哥》、《小放牛》、《打櫻桃》、《撿柴》、《打路》、《問病》等,有五六十種之多。尤其是《風攪雪》,深受廣大聽眾喜愛。
一個不怎么識字的民間藝人,為什麼能在民間曲藝這個領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寧夏卷編委會編寫的《寧夏民間文藝界人物錄》這本書上,我們似乎可以得到準確的答案。這本書里,總結了張玉貴能夠把寧夏小曲子唱得如此出色的四點原因。首先,他的演唱有自己的特點,將音樂和寧夏方言揉合融匯,使寧夏的小曲子成為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學;他能自彈自唱,彈唱並重,聲情並茂;他有高超的三弦彈撥技藝,一般人彈三弦都是單撥三弦,他能嫻熟雙撥;他自幼聰明,記憶力過人,每次演唱都是一氣呵成,從不打嗑,即興想起的詞過後依然記憶清晰。
窮困一生的民間藝人
在張躍的記憶中,父親四處演出掙的錢只夠勉強餬口。自己結婚時,父親拿不出足夠的錢,還是和父親一同演出的藝人們,你湊幾角錢,他湊一元錢,湊足了娶親的錢。那之後,家裡就一直在還債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期,張玉貴在家閒不住,每天一早,他拉著3歲的小孫子,步行到銀川市南門廣場,懷抱心愛的三弦,又開始彈唱小曲賣藝。那時,他每天能掙十塊八塊貼補家用。這樣的賣藝生活大約持續了5年,小孫子上學了,他自己腿腳也走不動了,就沒有再去。張躍說,父親於1980年農曆六月初一去世,享年84歲。他留下的僅有4間土房和以前賣藝用過的三弦、銅鑼、撞鈴等樂器。而這些樂器對於對音樂一竅不通的張躍來說,無異於廢物。後來,他把它們賣給了鄰村喜愛這些樂器的一個村民。
後繼無人的遺憾

銀川市說唱團副團長徐明智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聽過張玉貴的彈唱,自己如今從事的寧夏坐唱藝術也借鑑過張玉貴的彈唱藝術。可以說,張玉貴是寧夏小曲子演唱的代表人物。後來,寧夏的文藝工作者挖掘了寧夏小曲表演中的坐唱形式,經過加工改造,使寧夏小曲的坐唱表演形式逐漸形成一個新曲種:寧夏坐唱。寧夏小曲隨著民間藝人的逝去逐漸消失,偶爾只在民間個別人之間流傳。張玉貴沒有帶過徒弟,隨著他的去世,他演唱寧夏小曲的技藝也隨之被帶走了。值得欣慰的是,張玉貴的演唱藝術早已引起銀川市文化藝術部門的重視。在他離世前,銀川市群藝館的幹部王仰甫找到他,專門為他演唱的《風攪雪》、《三子分家》、《十里亭》、《窮人樂》等代表性曲目錄了音,為後人留下了珍貴藝術遺產。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