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流傳於山西太原市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表演者常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以當地人熟知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等;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夫妻挑水》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蓮花落,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一頗合當地人口味的曲藝藝術,卻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基本信息

簡介

太原蓮花落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是太原地區傳統曲藝之一,也有人稱為晉中落子。表演者自打七件伴奏,自說自唱,採用地方方言演唱,以民間故事、典故為講唱內容,表現了太原人民特有的淳樸自然與風趣幽默。

太原蓮花落由“晉中落子”(又名蓮花樂)發展演變而來,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形式,起源於佛教,流行在宋代,最早是佛門弟子為應佛事,在佛像蓮花寶座前演唱,因此而得名。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常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審美趣味。

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以當地人熟知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等;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挑水》等。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蓮花落藝人中的突出代表是李連根,其演唱語言用晉中方言,內容以說書為主,如《大小八義》等。20世紀60年代初,太原曲藝聯合會青年相聲演員曹強開始向李連根學習、挖掘、整理瀕危的“晉中落子”,並創作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太原蓮花樂”,使這古老的廟會、街頭演出形式登上了文藝舞台。

太原蓮花落從創立至今,能夠走向成熟,並在曲壇獨樹一幟,與老一輩說唱藝人對太原蓮花落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的研究、創作是分不開的。然而,太原蓮花落一直以來卻面臨著生存危機,老藝人年事已高,中青年表演藝人少之又少等原因,使得技藝無法傳承,因而急需保護。

曲藝沿革

輝煌 蓮花落那時很火

曹強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說蓮花落的,在這之前,他曾經是一個普通的相聲演員。為了走出一條新路,開始四處找人學習民間的蓮花落,終於在1963年首次在晉祠廟會上給太原觀眾表演了他的處女作《三進太原》 。沒想到,這一演了就演了幾十年。

太原蓮花落又名太原蓮花樂,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一般是一個人表演,用七塊板來伴奏,其中兩大五小,與快板用的樂器一樣。由於曹強所創作和表演的蓮花落,是在認真研究晉中蓮花落的基礎上,從語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節奏、板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創新和改革,尤其是語言上,從原來的晉中話改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並結合了國語語音和蒐集提煉而來的民間辭彙,使其語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據創立後的風格特點和使人快樂的宗旨,把它定名為“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太原蓮花落

曹強說,“我從1963年開始表演晉中落子,段子是以改編為主,沒想到在農村演完以後,效果非常好,後來就開始在太原和平劇場演,知道和喜歡的觀眾越來越多。”曹強表演蓮花落25年之後,山西省曲藝團的相聲演員尹海鵬也與蓮花落結緣了。尹海鵬回憶說,他第一個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一則家具城的廣告。“迎澤大街辦了個家具城,裡面的家具是愛煞人……”時至今日尹海鵬都能回憶起當時人們爭相模仿廣告詞的情景。因為首次將太原蓮花落的元素加入廣告中,非常新穎,在廣播和電視中一播出,立刻受到關注,不僅大人們模仿,很多小孩子也在遊戲中邊玩邊說,互相取樂。那時,太原市可以說無人不知這則生動有趣的蓮花落廣告。之後,尹海鵬開始著手改編一些段子並搬上舞台,如《酒換油》、《稱呼》等。因為受到觀眾們廣泛的歡迎,曹、尹二人一度成為山西各大媒體爭相追逐的對象。

榮譽 二傑曾經的榮譽

在當年,太原的大街小巷,有喇叭的地方都有曹強的聲音。曹強去演出,演出前舞台的喇叭里放的就是他要演出的段子。1992年,山西音像、山西教育音像、海南音像三家出版社聯合為曹強錄製了三盤《太原蓮花樂》磁帶和一盤相聲。“每盒給我1000元到2000元”。當時普通上班族的月工資還不到100元。曾在山西文藝廣播電台做主持人的陳紅回憶,當時,太原蓮花落作為太原地區唯一的地方曲種,參加了北京舉行的全國曲藝會演。在表演後的專家討論會上,姜昆等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曹強創作作品的年均數量比六七十年代多一到兩倍。與此同時,入門較晚的尹海鵬也開始大量出作品。短短十幾年,他推出30多個新作,在2004年出版的VCD中收錄了《稱呼》、《夸太原》、《解扣子》等20個經典作品。

窘境 後繼無人難以延續

退休多年之後,這個心結也一直困擾著曹強。曹強對此充滿憂慮。“過去我也曾帶過一些學生,有條件好的,也有條件較差的,但是到最後卻沒有一人能夠算是真正接受了這門藝術。”

在40多年時間裡,向曹強學習太原蓮花落的人一直沒有間斷過,尤其是在蓮花落最興盛的20世紀80至90年代,主動上門拜師學習的人有工廠的工人、宣傳隊的演員、學校的學生等,但最終堅持下來一個也沒有。曹強說,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性太強,很快地學會幾個段子,就好像掌握了一門技術,作為在單位里的一個跳板,當願望實現以後,就不再學習了。小孩子學習,則更多是由於家長喜歡,當孩子課業繁重時,也就慢慢不學了。所以,太原蓮花落面臨著後繼無人、無法延續的現狀。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裡有一個曲藝班,學院以學相聲、快板為主,因授課老師是曹強的弟弟曹立,所以開設了太原蓮花落課程。其中有一些學員能夠學說和表演一兩個作品,但在曹強看來,他們從表演的技藝上還顯生疏。能否在太原蓮花落的藝術道路上繼續向前發展,仍是個未知數。1998年之後,尹海鵬轉到幕後主要負責創作工作,也淡出了太原蓮花落的一線舞台。目前,他仍在堅持教學。尹海鵬說,現在的孩子們都講國語,會說太原話的都很少,要學蓮花落,先得教會他們說太原話。連太原話都沒人講了,怎么傳承太原蓮花落?

敗退 觀念和關注度的缺失

從1998年曹強正式退休以後,蓮花落的演出就開始減少。曹強說,“我不再參加單位的演出,演出場次少了很多。另一方面,是人們的娛樂方式也開始多樣起來,聽的看的東西都多了,單位也不一定再搞節目聯歡了,所以請我演出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了。”

觀眾關注程度大大降低

2002年,曹強參加了晉冀魯豫“山河杯”曲藝大賽,曹強被授予“終身成就獎”。曹強說:“比賽完以後,有一家出版商找來了,態度非常誠懇,價錢也合適,感覺能合作,就錄了3盤VCD。”這套三碟裝的VCD由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其中包含了《立竿見影》、《賣花生》、《竇仙姑》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是,作品推出之後,反響卻沒有1992年的磁帶那么火熱了。觀眾對這種曲藝形式的關注程度已經大大降低。現在,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享受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們不再需要排隊買票來等周末的文藝演出,只要坐在家裡,按一下電視的遙控器,想看什麼都行。在工作之餘,一則手機簡訊,似乎比聽一段太原蓮花落來得更讓人痛快。還有誰會來主動學這些傳統曲藝藝術呢?

未給藝術家帶來經濟收益

40多年來,太原蓮花落也並沒有給兩位藝術家帶來太多經濟上的收益。曹強在文革期間的每場演出補助是0.20元,到1998年退休補助為50元。按照這個標準,假如學員學成之後進不了專業團體,要想靠蓮花落養活自己都困難。根據太原市文化局藝術處的統計,2005年尹海鵬演出了不到10場,演出地點主要是農村、學術會議和企業慶典,表演收益每場1000-2000元不等,與15年前的演出報酬基本持平。2006年初,曹強被邀請去呂梁演出,一場收入3000元。這樣的報酬,老人已經很滿足了。但是,與現在演出市場中隨便演一場就上萬元、十幾萬元的歌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問題出在體制機制上

有專家在研討會上指出,一方面有演員,一方面有需求,為什麼曹、尹二人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問題出在國有演出團體的體制機制上。讓這些藝術家和觀眾保持聯繫的,應該是個制度媒介。這個制度媒介有寬窄兩種含義。從寬的方面講,在太原市的經濟及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公共文化投入並沒有實現同比增長。從窄的方面講,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國有歌舞團的負責人是否一定會有發展這個民間曲藝品種的強烈動機。

官方關注度的缺失

而在曹強老師看來,這個問題就更加直觀,“主要就是觀念問題。”雖然太原蓮花落很受歡迎,但從創立至今,有關部門從沒主動籌辦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專場晚會。在從藝56年之後,在一批藝術家同行的關注和回響下,曹強才終於舉辦了首場專場晚會。這種官方層面上的觀念和關注度的缺失,或許才是最應被儘早扭轉的。

之最

太原蓮花落太原蓮花落

最早的段子:《孩子多了累壞娘》,創作於1962年。那一年,是曹強首次接觸晉中落子,隨後幾十年逐漸將晉中落子創新發展為太原蓮花落。

最近的段子:《快如飛》,創作於2009年。先生創作的高峰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那時,每年可以創作四五個段子。自從退休之後,創作的步伐慢了下來,2009年只有一個段子問世,先生戲言:“現在主要是養老嘍……”

最長的段子:《夜搗孔巢》,200句。這個段子創作於上世紀70年代。

最短的段子:《賣花生》,20句。因為精煉,所以這個段子演出的次數不少。

演出最多的段子:《打噴嚏》和《兒子迷》。演出最多實難統計,先生憑藉記憶,說大約是這兩個。

反響最強烈的段子:《立竿見影》。經典中的經典,時至今日,仍能聽到耳邊有人在唱:“俺家的貓兒最聰明,聽上音樂能跳芭蕾;俺家的貓兒最勇敢,看見老鼠使勁追。俺這是優良品種進口貓,出產就在烏拉圭。”

曲藝藝術

太原蓮花落太原蓮花落

曲藝是一種多類藝術的總稱,有人說它是都市中的市井藝術,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太原曲藝,源起較早,形式多樣,說的、唱的、拉的、彈的,無不各具風采。遠的尚且不說,只是清末至民國間,說唱藝術在太原城鄉間就有了一個較快的發展。當時主要流行於太原市城區的就有:唱蓮花落的,說快板書的,邊彈邊唱大鼓詞的,唱小曲的以及說評書的。他們有的資金略為雄厚,集股自設不大的園場,售票表演,俗稱其“小戲園”。

有的與茶館合夥經營,雖不售票,但是,每說唱一段索錢一次,如飲茶須另付茶錢。有的則到處開設臨街散場,當場表演,跟蹤集會,並不定址,行止全視能否餬口養家而定。也有的頗為艱苦,整日走街串巷,沿門賣唱,形同乞丐,十分可憐,當地人俗稱其為“巧討吃”。當然,也有個別名頭子稍大的曲藝藝人,或應有錢人家喜慶,前往府上“唱堂會”;或應某業開張,前往獻藝助興。但是,太原本非大都會,用錢於此道者的富有人家,並不多見。所以邀之者不多,去之者亦寡。

在太原較早的曲藝表演,似乎要數太原蓮花落了。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至於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口胃。 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時下的太原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台後,已經注重於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太原的快板書,是從太原秧歌中脫胎而出的,當地人叫做“二疊轍子”。其表演形式有二種,一種是伴隨太原秧歌而說的轍子詞,即一人在前表說,由他人在後用鼓板伴奏,其詞有長有短,多為敘事為主。這種形式即使在長篇大戲中也可見到。

第二種是演員自拿竹板一副,形同太原蓮花落。演員邊打板邊說唱,隨時隨地即興表演,不受舞台的限制。 早年太原快板書的表演者,多為秧歌戲中的丑角充當。其說詞多詼諧、幽默、插科、打諢的逗笑之詞,亦有不少格調庸俗、低級趣味的所謂“花詞”。解放之後已經全部割除,還編出不少健康的,反映新生活的快板段子。諸如《新舊社會對比》、《新舊婚姻對比》、《計畫生育好》、《賭博是個壞習慣》等等。大鼓書,太原亦稱之為“坤書”,所以名此,似乎因其表演者見為女性之緣故。操此業者,多為河北河南山東人,本省和本市人,寥寥無幾。所唱之詞多為時調、小曲、二簧及各種梆子腔、秦腔等。

鼓書以唱為主,體裁多取於各種劇目中的傳統唱段所改編的鼓詞唱腔。表演時,女演員身著時裝,右手以竹棍擊打板鼓以為板,左手輕搖兩片金屬製作的半月牙形擊奏為眼,後有三弦和月琴為其伴奏。一般是唱一段收一次費。民國年間,彈唱鼓詞者,夏季多在今兒童公園的文瀛湖畔,進行地攤表演,冬季則多在開化市、大中市等市場的茶館、書攤和商店進行表演。據民國年間出版的《太原指南》一書講,太原市的鼓書表演,多於“每日午後表演,每奏一曲索錢一次,隨意付給,多寡不限。”“捧角點曲者’”,則須按約定的“需洋六角或八角”付酬。

至於沿街串巷的賣藝人,則大多為盲女瞽叟。他們三人一群,五人一夥,互相結伴,相依為命。每於夕陽西下,便沿街拉奏胡琴,彈撥弦子,高歌小曲,以此博得行人住戶的同情,賜與小錢,維持生計。這些藝人們,所唱的小曲多為流行時調,自編俚詞,有歌唱棲惶生活的,有歌唱感謝施捨者的,有歌唱傳統的鄉言俚語的,故而太原人稱其為“唱曲曲”。這些藝人,多少年來,受盡人間坎坷之苦,為生活所迫賣唱為生。他們用自己的歌喉、說唱,豐富了太原的曲藝藝術,卻遭到了人們的卑視和白眼。是新中國的誕生挽救了他們,也挽救了瀕臨絕境的地方曲藝藝術。他們所創造的反映太原文藝民俗的蓮花落、快板書、鼓書,將載入太原民俗文化的史冊。

曲藝特點

太原蓮花落太原蓮花落

由於太原蓮花落是以日常生活故事入曲的,因此在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太原蓮花落的內容也變得多姿多彩。曹強先生表演的諸多膾炙人口的節目,如《竇仙姑》、《小丁開車》、《賣花生》、《長生秘訣》、《看車禍》、《為甚要嫁他》等,將太原方言的活潑與生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1、特殊辭彙。在太原蓮花落中有很多地道的太原方言詞,比如在《小丁開車》中的“niɑ”(“人家”之意),“reneng”(“聰明”之意,含貶義),“gelɑng”(“地面凸起不平之處”),“denɑo”(“腦袋”之意),“wɑi兒”(“那裡”之意),“kou了”(“灑了”之意),“zɑi”(“這”之意),“xie”(入聲,“塞”之意)。在《竇仙姑》中“penɑo”(“打拚”之意)。在《為甚要嫁他》中“misu”(“模樣”之意),“ɑzɑ”(“極度的醜陋,使人反胃”之意,含貶義),等等,這些詞語在太原人聽起來都是非常親切熟悉的。

2、語氣詞的使用。太原方言中常在句末添加一個語氣詞,這一點在太原蓮花落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哇”:《小丁開車》中老漢說“你賠哇!你賠哇!”;“咧”:《為甚要嫁他》中對新娘的形容“自然災害太嚴重咧”,《竇仙姑》中表哥說“這是咋地咧”;其次還有“啊”、“哎呀”、“哎”等都是常見的語氣詞。

3、重疊詞的使用。太原蓮花落中頻繁出現重疊詞,體現了太原方言的這一特點,《小丁開車》中的“車本本”、“糊糊”,《竇仙姑》中的“票票”,《為甚要嫁他》中的“肚肚”、“頂呱呱”等。

4、方言俗語的使用。太原蓮花落使用了很多當地俗語,比如《小丁開車》中形容小丁著急用太原方言成語“著急馬趴”,說小丁惹了禍用的是“出下糊糊”,等等,這些說法都是地道的太原方言,若換成國語,則黯然失色。

5、表現太原人特有幽默的詞語。幽默與諷刺是太原蓮花落的最大特點,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才使得太原蓮花落延續至今並深受太原市民喜愛。在《竇仙姑》中對竇仙姑髮型的描寫是“招手停”,《小丁開車》中對小丁車技的描寫“現如今跑起來光抽風,又gē抖(發抖)是又哼哼,就好像外半身不遂的老年人”。《為甚要嫁他》中人們對於彩霞和新郎的看法是“潘金蓮嫁給武大郎”、“牛糞上頭插鮮花”。

此外,在取材上,太原蓮花落都會選用一些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加以諷刺。《看車禍》就是諷刺了那些看客無聊且虛偽的心態,《竇仙姑》則揭示了在農村中仍然遺留的一些迷信習俗,《為甚要嫁他》更是諷刺了社會中一些小市民的拜金主義,短短的幾分鐘,太原蓮花落帶給人們的不光是舒心的聽覺享受,還會有一些深層的思考。內容的提煉、方言的親切是太原蓮花落成功的兩大法寶。我們深信:這門地道的語言藝術,作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一定會發揚光大。

說詞

太原蓮花落太原蓮花落

這是一段計畫生育宣傳的段子,語言詼諧生動,貼近生活,朗朗上口,是從計畫生育宣傳冊中挖出來的,供大家欣賞。段子中有不少方言難懂:比如“外”在文水方言中常作語氣詞:

走上台來我笑嘻嘻,

說上一件事情你們聽仔細。

這事情發生在俺們家裡,

主要人物就是我還有俺婆姨。

俺老婆姓趙叫趙三女,

外眉眼長得還差不離;

工作學習都不錯,

可有一件事令人不滿意。

俺們結婚十幾年,

生下兩個娃娃都是閨女。

這一天俺們都休息,

我在廚房和煤泥;

俺老婆正在炒雞蛋,

我用開玩笑的口氣把話提:

“人們為了吃雞蛋,

養雞總願意養母雞;

可是女同志要是生娃娃,

最好是男的女的搭配齊。”

俺老婆一聽就不高興。

“你這人實在成問題,外不由人,

怎的能拿上俺們女同志比母雞。”

“唉,都怨你的時名字不地道,

偏偏就叫了個趙三女。”

“這和我的名字有甚關係?

說這話一點也沒道理、”

“你姐妹五個就沒男的。”

哼,我看這是遺傳性的養閨女!”

“你不要腳大怨孤拐

最好是檢查檢查你自己;

要不是你的祖宗沒德性,

就是你對生理上有問題。”

“啊你養不下小子還怨我,

這態度一點也不謙虛。”

我越想這事越出火,

順手甩了她一身泥。

俺老婆也不止步,“去你的!”

她甩下我一瞼雞蛋皮。

這時候走進來一個人,

是隔壁子地姑姑的老鄰居;

這個人剛從外地來,

姓杜名叫杜卜奇(諧音:肚卜臍,文水方言肚臍)。

她問明情況點點頭,

未曾說話笑眯眯:

“我有一個偏方於,

專門生男不生女;

這個秘方顯祖傳,

我不告旁人光告你。

要一兩花椒,二兩減,

再加上三兩黑精稀,

四個辣角五頭蒜

另外還要六疙瘩西瓜皮。

只要連吃三付藥,

我敢肯定沒問題;

等生於娃娃你再看,

保險是個胖小子。”

我當時給了他五塊錢,

下午就把藥配齊;

稠乎乎的熬了半砂鍋,

就和外豬血差不離。

俺老婆一看就發了愁,

我趕緊對她來鼓勵:

“親愛的,徐平時表現最勇敢,

本文夫一向佩服你。

咱們為了養個小子,

可不能向這困難把頭低。

你咬牙,憋住氣,

喝下去我給你買鴨梨。”

吃了藥大概有半點鐘,

只見她一個勁兒按肚皮。

嗯2看樣子可能懷上咧,

我從心裡感謝社卜奇;

人家這藥真管用,

這一回養他個小於沒問題。

我心裡想得正高興,

俺老婆在床上哭啼啼;

肚子疼得她直打滾,

頭上的汗珠子象下雨;

嘔吐噁心發高燒,

他一晚上拉了七次稀。

我一看這情況著了急,

趕快把她送到醫院裡;

一檢查是急性腸胃炎

現在虛脫已昏迷。

我一聽這話害了怕,

“大夫同志請你多費心,

想辦法救救俺婆姨!

經過醫生全力來搶救,

到天亮脫離了危險期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