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鐃書

大鐃書

大鐃書,也稱“永城大鐃”、“落子”、“荷葉吊板”,曲藝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約在公元1882年之前,大鐃書在魯西南一帶就已經初具雛形,因伴奏樂器為大鐃鑔而得名,屬徒歌形說唱曲種。

基本信息

即將失傳的大鐃即將失傳的大鐃

所屬地區:河南·商丘·永城市
文化遺產名稱:大鐃
遺產編號:Ⅵ-3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單位:永城市
遺產級別:市

簡介

王玉璽王玉璽

大鐃書,也稱永城大鐃,又名“落子”、“荷葉吊板”,因伴奏樂器為大鐃鑔而得名,屬徒歌形說唱曲種。清朝光緒年間,大鐃在魯西南一帶初具雛形,後流入永城,才得以發展而定型。

大鐃書第五代傳人王玉璽,十五歲時拜著名大鐃藝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對大鐃有較深的藝術功底,得到過卞老的親傳,他能編能演,其表演粗獷豪放、聲情並茂、底氣十足、字正腔圓,後因多種原因棄藝從商。

從商10年,儘管王玉璽很少參加商業演出,但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活動他必熱心參與並全身心地投入。2005年,他表演的《馬前潑水》獲得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金獎;2006年春節期間,他在河南省寶豐縣寶豐馬街書會上獲“寶豐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賽一等獎;今年11月25日,王玉璽被任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據史料記載

著名大鐃藝人卞明坤和其兒子卞梁著名大鐃藝人卞明坤和其兒子卞梁

文化遺產大鐃書,大鐃是一種很小的曲藝劇終。鐃,是一種樂器。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一種形制和鈸十分相似的打擊樂器——鐃。明清時期,鐃已經用於地方戲曲的伴奏,清朝戲曲作家李斗在其著作《揚州畫舫錄》中提到,崑曲伴奏曾用大鐃。 大鐃究竟是怎樣從一個伴奏樂器成為一個曲藝劇種,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大鐃藝人們口頭傳說:至少在清光緒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之前,大鐃在魯西南一帶就已經初具雛形。 韓鳳魁和妻子孟氏在卞莊落戶以後,收了一個十三歲的小徒弟,叫程學山,他們非常喜歡這個小徒弟,給他取了一個藝名叫程元芳,把大鐃演技傾囊相授。之後,程元芳登堂入室,成了韓鳳魁的女婿。

從大鐃傳入永城,到韓鳳魁去世的26年裡,大鐃在永城提高和發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曲藝劇種:永城大鐃。 永城大鐃在流傳中,唱腔唱段也在不斷的創新和完善。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永城大鐃的表演形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原先的雙股件演變成了現在的單股件。 大鐃音質高亢激昂,節奏感強,善於表現英勇頑強的火爆性格和激烈戰鬥的場面。在演出前,演員反覆演奏大鐃及竹板,以招徠聽眾,藝人稱之為“打鬧台”。 作為一個稀有劇種,它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到了民國時期,永城縣城聽書之風盛行,技藝高超者雲集。當時韓鳳魁已經去世,程元方成了這一帶最著名的大鐃藝人。

1938年秋,日寇侵占永城,次年,以彭雪楓為師長的新四軍四師挺進永城,建立抗日根據地,程元方到新四軍駐地書案店演唱他自編的抗日曲目《打敗鬼子兵》、《日寇火燒裴橋》等,受到四師首長的表揚和鼓勵。 在程元方眾多的徒弟中,卞明坤最受民眾的喜愛。卞明坤出生於1929 年,十二歲時拜程元方為師,成了程元方的關門弟子,十四歲就能單獨登台演唱,到了十八歲已經小有名氣。卞明坤善於借鑑了其他曲種的表演技巧,他吸收了一些戲劇的表演程式和身段,恰當地將一些有益的招式揉進大鐃的表演之中,豐富了大鐃的表演藝術。 卞明坤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艱苦創業,獨樹一幟,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民間曲藝表演藝術家。2005年4月,已是古稀之年的卞明坤積勞成疾在永城去世,人們惋惜地說:最後一位大鐃藝人消失了。 現在,活躍在舞台上的是第五代大鐃傳人王玉璽。上個世紀70年代的豫東大地聽書之風尤盛,在永城的街頭巷尾流傳著大鐃、大鼓、柳琴戲等,優美的唱腔使少年的王玉璽流連忘返。1980年,高中還沒有畢業的王玉璽拜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成為永城大鐃的第五代傳人。

練超是卞明坤徒弟中最有名的一位。王玉璽在老師這裡學到了許多傳統唱段,如《馬前潑水》、《諸葛亮打狗》、《劉邦斬蛇》等等。王玉璽對大鐃有較深的藝術功底,他能編能演,其表演風格粗獷豪放、聲情並茂、底氣十足、字正腔圓。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層次化和多樣化,民眾對民間文藝不再像過去那樣痴迷,民間藝人所需求的市場不斷縮小,只靠大鐃演出已難於維持生計,王玉璽只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生意上。


藝海無涯苦作舟

王玉璽

上個世紀70年代的豫東大地聽書之風尤盛,在街頭巷尾民間藝人彈唱的大鐃、大鼓、柳琴戲等,使少年時的王玉璽對民俗戲曲由喜愛、神往到痴迷不返。由於年少時家貧,學藝可以養家餬口等客觀現實,1980年,高中未畢業的王玉璽便拜大鐃藝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成為永城大鐃的第五代傳人。

等到王玉璽學會了幾個完整的段子後,按照行規,他便被師傅“攆”出“家門”。從此,王玉璽就背起口袋走鄉串戶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每到一戶,他就給人家唱上一段,對方就會給一個饃或者一碗紅薯乾,讓他藉以餬口。這樣過了一年多,王玉璽的大鐃也練得差不多了,師傅開始教他傳統段子。《馬前潑水》、《羅成算卦》、《劉邦斬蛇》等上百個段子他是背得滾瓜爛熟。王玉璽說,他現在想忘也忘不了。後來他又找到評書藝人王良傑學說《三俠劍》、《童林傳》等大部書,極大地豐富了大鐃說唱的內容。

當時,只要永城周邊逢集趕會,王玉璽就會在一塊空地上支起架子,左手拿起大鐃,右手打起簡板說唱起來。這時戲迷們就會圍上里三層外三層。由於大鐃唱腔特點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厚,大都用農民民眾的口頭語言說唱,聽起來親切感人,每唱完一段,戲迷都會撂下幾個零錢。王玉璽說,當時掙來的錢勉強能對付艱難的歲月。

王玉璽說,當時在農村演出,一晚上風寒霜凍才掙3元錢,後來慢慢漲到5元、10元,但戲迷們的熱情又讓他不停地說唱下去。他記得每到吃派飯的時間,那家的門口就會圍上很多人等著他,並不斷地催促他“快點吃”,他愛人就是他忠實的戲迷。

王玉璽的愛人是安徽蕭縣某國小的教師,他在她村上說了一個多月的書,她一場不落地聽得如痴如醉。從喜歡聽大鐃書到喜歡上大鐃藝人,王玉璽說,是大鐃書成就了他美滿的婚姻。

經商難忘大鐃情

民間曲藝大鐃書民間曲藝大鐃書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層次化和多樣化,民眾對喜愛的民間文藝不再像過去那樣痴迷,民間藝人的需求市場不斷縮小,由此擺在王玉璽面前的是一家人的生計問題。

當時我們無法想像,商業大舞台和戲曲小舞台是怎樣糾纏、影響了王玉璽的一生。在這兩個舞台上,演繹著兩種人生,或者說在王玉璽的面前展現了兩條人生道路:為著生存,為著物質層面的需要,為著不辜負父輩和鄉人的期望,走那條體面、富足、光宗耀祖的商路;但是,為著精神層面的需求,為著與生俱來的對藝術的痴迷,他應該走師傅們所走的藝人之路。

最後,他選擇了淡出舞台下海經商。“除了會說唱,其他什麼都不會”的他,能在波濤洶湧的商海取得成功嗎?“不管你是從藝還是經商,首先是要做人,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年輕時的王玉璽曾經走南闖北,並在自己平凡脫俗的藝術生涯中學會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藝經商,艱苦的磨礪,練就了他剛毅、頑強、銳意進取的品格。

白手起家,王玉璽靠誠信開起了超市。幾經風雨十餘載,從經營小超市到現在的規模批發,從昔日的“大鐃一桿槍”到現在的“王老闆”,王玉璽在商海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說是棄藝從商,其實王玉璽只是不再靠技藝謀生,身為永城市曲協副主席的他說,只要社會需要,他會儘量抽時間參加公益演出。他創作演出的《和諧大民調》、《豬八戒適合當官》等10多篇富有鄉土氣息的大鐃演唱段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受民眾歡迎。這是他多年積聚的藝術情結。

傳承藝術為己任

“永城大鐃”又唱起來了。“永城大鐃”又唱起來了。

兩年前,王玉璽個人出資到開封購買了16個大鐃,並親手做了40多副簡板,就是為了能教學生,讓大鐃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但兩年過去了,除了送人的幾個,其餘的大鐃和簡板還在家裡放著。說起原因,王玉璽分析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了,沒有人願意學這個,一來學大鐃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學出個樣來,二來學成以後又不能用於維持生計,誰還願意學?

為讓大鐃藝術發揚光大,他琢磨著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讓戲校的學生來學,他可以親自教授。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專業指導,再者學生們學習所需的工具和專業老師的費用從哪兒出?二是他免費收徒,食宿全管,外發工資,或許可以收到幾個徒弟。這聽著像是在說不現實的笑話,但話中的辛酸讓我們真的笑不出來。

王玉璽說,永城大鐃作為河南省的稀有劇種,如果在他手裡失傳,他會很內疚,但呈現在他面前的現實又讓他很無奈。從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命名大會上歸來後,王玉璽又看到了民間文化燦爛光輝的前景。他說他一定想辦法讓永城大鐃傳承下去,決不讓這一民間藝術在他手裡失傳。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