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

隴劇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於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隴劇發源於甘肅慶陽、環縣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後經系統挖掘、蒐集、整理、改造,於一九五九年搬上舞台,並正式定名為\"隴劇\",《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為\"隴上奇葩\",接著巡迴演出於大江南北十幾個大城市,深受觀眾喜愛。

簡介

隴東道情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發源於慶陽、環縣一帶。約在100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後經系統地挖掘、蒐集、整理、改造,於1959年搬上舞台,並正式定名為“隴劇”。
30多年來,隴劇在保持隴東道情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吸收秦腔、越劇崑曲、黃梅戲、秧歌劇等戲劇之長,從音樂、唱腔、表演、舞台美術等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形成了節奏明快、曲調婉轉動聽、表演細膩優美、服飾飄逸素雅、布景柔和協調、富有民間色彩的獨特風格。
隴東道情最早是以道家故事為題材,在道觀廟宇進行演唱,其傳統的藝術形式,多為一人說唱,眾人幫唱,說唱相間,以唱為主。藝人懷抱漁鼓、手執簡板,說唱環境不受任何場地限制,田間地頭、庭舍院落均可說唱。該品種在清未與民國期間,其伴奏樂器由漁鼓、簡板衍變發展,增加有二股弦、嗩吶、笛子等。
清同治年間,環縣皮影藝人解長春將隴東道情用於皮影藝術表演,並汲取了慶陽民間小曲和民歌的特點,將主奏樂器二股弦改為四股弦,對唱腔也作了大膽改革,創造了一些新板路和唱法,使音樂腔調突出了地方色彩,進一步完善、發展了隴東道情,創造出了多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和唱腔流派。
隴東民間文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隴東道情是隴東特有的地方劇種,在發展和流傳過程中形成了明顯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歷經三百餘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幾度輝煌,成為隴東民間文藝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沿革

隴東道情隴東道情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燈影藝術是中國固有的藝術”,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彩陶、青銅器上雕刻“影像”。南宋時,影戲更為盛行,並有了職業戲班“繪華社”。後來,中國燈影又流傳到波斯、土耳其、義大利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世界電影界甚至把燈影看作電影的鼻祖,如渾司樓在《人們的劇場》中就曾說:“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崇拜中國皮影為開山祖師”。而作為一種說唱藝術——道情,源出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讚體,後吸收詞調、曲牌,演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
後來,道情中詩讚體的一支主要流布於南方,仍為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主要流布於北方,並在陝西、山西、甘肅、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它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等為主要唱腔,吸收和採用秦腔及其它梆子戲的一些鑼鼓、唱腔、表演、劇目以及民歌、小戲,逐步形成為各地的道情戲,其形成時間大約在梆子腔興起之後的清代末葉。
由此可見,無論是皮影還是道情最初都不是在隴東出現的,而是從外地傳入。因此,隴東道情皮影的獨特之處主要在於用皮影的形式演唱道情劇目,形成了表現形式與表現內容相統一、有形有聲、可視可聽的完整演唱藝術。特別是道情,它要與新的演唱需要和當地民眾的接受習慣相結合,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行充實與完善,最後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歷史悠久,唐代隴東就建有道觀,道教音樂繁衍不斷。明、清以來在道教音樂基礎上,民間藝人逐漸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了二股弦等樂器,演變為以皮影形式流傳在隴東環縣、華池、慶陽一帶的隴東道情。清同治年間,環縣著名道情藝人解長春(1843-l916年)的皮影班曾在寧夏、內蒙、陝北以及當地流動演出多年,頗受民眾讚賞。解畢生致力於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藝的革新,將原來用的二股弦改為四股弦,在木梆上加個小銅鈴,每敲一下,梆鈴並響,稱為“水梆子”。在他的傳授和影響下,人才輩出,隴東道情進入興盛時期。
於清末民初,根據地域條件的不同和藝人們的不同條件和特點,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唱腔流派。環縣南部流行的唱腔委婉細膩,清新流暢,長於抒情,代表藝人有活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史學傑、敬廷璽、敬乃良、馬召川等。環縣北部流傳的唱腔質樸沉厚,高昂激越,長於敘事,代表藝人有活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徐元璋、魏元壽、梁世倉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革命文藝工作者,在利用隴東道情進行宣傳鼓動工作的同時,對隴東道情進行了初步蒐集和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甘肅省文化部門先後於1952年、1958年和1963年三次組織大批戲曲、音樂工作者,對隴東道情進行了系統的蒐集、整理,共徵集到劇本六十二本,各路藝人唱腔二百餘段,曲牌一百四十六首,打擊樂譜五十四種,民歌六十二首,錄音資料達三千一百二十米,並彙編成《隴東道情》一書,以及《隴東道情年考譜系表》等重要資料。隴東皮影走上舞台最早的是以演唱形式出現的。

大事記

隴東道情隴東道情

1843-l916年,清同治年間,環縣著名道情藝人解長春的皮影班曾在寧夏、內蒙、陝北以及當地流動演出多年,頗受民眾讚賞。解畢生致力於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藝的革新,將原來用的二股弦改為四股弦,在木梆上加個小銅鈴,每敲一下,梆鈴並響,稱為“水梆子”。
1942年,三八五旅宣傳隊深入民間學唱整理道情,編創了一批新劇目,如《翻身道情》等,廣為傳播演唱。解放後,隴東道情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1953年環縣道情藝人史學傑等,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一、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應邀去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演唱。
1956年全國民族民間舞蹈會演,甘肅代表團的史學傑、徐元璋、敬廷璽、趙建吉等老藝人,以坐唱形式在懷仁堂演唱了隴東道情《二姐娃做夢》,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領導人的稱讚和鼓勵。
l957年慶陽縣秦劇團以真人在舞台上試驗演出了《劉巧兒》 、《殺廟》。
1958年環縣秦劇團試驗演出了《金碗釵》、《高山流水》、《挑女婿》、《三里灣》、《殺廟》等劇目。
1959年甘肅省劇團將隴東道情搬上舞台、改創為隴劇。
1959年成立了甘肅省隴東道情劇團,演出了大型歷史劇《楓洛池》,進京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活動,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等領導人觀看了演出,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對道情劇的誕生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確認了這一新的戲曲劇種。
l965年在祁連秦劇團基礎上組建起酒泉地區隴劇團(1969年解散)。
l979年將原環縣文工團改建為環縣隴劇團,1981年成立慶陽地區隴劇團。省內各地秦劇團也多有演出隴劇者。
1987年8月、環縣道情皮影隊應邀赴義大利參加中意建交25周年演唱會,引起外國友人的強烈反響。
1989年中央電視台攝錄了專題片在《望長城》欄目播放。
1999年,隴東道情誕生被列為20世紀甘肅十大文化盛事之下。
2007年,受法國、德國、荷蘭和奧地利等4國的邀請,組織民間道情藝術團赴歐參加文化交流演出,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2007年10月,又赴德國、奧地利參加了國際木偶皮影藝術節,被譽為“從未見過的最精彩、最豐富、最生動的中國民間藝術”。並在荷蘭舉辦了道情皮影專題展覽。

其腳色的來源依據

隴東道情隴東道情

一、參照、模仿隴東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與皮影表演動作,創立了大體的行當分類和特性。
二、隴東道情搬上舞台後,除少量改編演出了道情原有的傳統劇目外,大量演出的劇目是移植其它劇種的,如蕭仙戲、京劇、越劇、崑曲、川劇等。在排練這些劇目時,多參照原劇種的行當,相對應的設定隴東道情的行當,並吸收、融化那些劇種行當的表演身段,充實、豐富隴東道情的行當。
三、根據新創作劇目的內容、劇中人物的不同類型、身份、年齡、性格等,參照一般戲曲腳色行當的規範,設定較為適合或接近的行當來表演。如隴東道情第一齣戲《楓洛池》的腳色行當,就是按照這樣的方法將簡人同設計為小生,杜若義設計為武生,鄔飛霞、馬瑤草設計為小旦,牛貴設計為官衣醜,梁冀設計為大花臉。
四、在隴東道情的發展過程中,為了表現和突出隴劇這一地方劇的特色,根據隴東道情音樂細膩、優雅、纏綿、抒情的特色,決定了以發展“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在表演上以“三小”為中心。因此,在行當的建立上,確立了以“三小”為主兼顧其它的腳色行當體制。
在“三小”行當的創建中,除了選擇其他劇種(主要是越劇、川劇、京劇等)有關這些行當的表演適合隴東道情需要的程式以外,著重從民間藝術,特別是隴東秧歌、社火等表演中,提煉、規範、創造出隴劇“三小”行當的表演程式,如“地遊子步”、“風擺柳步”等等。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隴劇的腳色行當已初具規模,目前他的主要行當有:生行:包括小生、鬚生、老生;旦行:包括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淨行:分大妝與二淨兩行;醜行;分官衣醜、公子醜與小丑等,均以粉底定妝,勾畫醜臉妝扮。

藝術特色

隴東道情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在形成之初蘊涵著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歷史的長河中,雖早已突破道教思想的羈絆,成為深深紮根於民俗演唱內容無所不包的民間藝術形式。但從隴東道情的唱腔、表演形式、伴奏樂器和劇目中,仍可看到宗教文化的痕跡,這為隴東道情的研究提供了佐證。隴東道情與道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體現在其道德教化和審美品格中,作為仍存活於隴東民間有著鮮明鄉野氣息的地方小戲,由於地理位置的偏僻,在文化傳播和藝術風格上產生了強烈的“大棚效應”。
隴東道情表演藝術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隴東道情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如侍衛警戒多用大側身剪影姿勢,特別是啼哭動作更為別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側身晃動腰肢,前俯後搖,抽搐而泣。這種表演已形成隴東道情的獨特風格。舞台美術方面,較有特點的有如下幾點:
一、旦角化裝捨棄了傳統的大包頭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為基本式樣,又仿照敦煌壁畫中唐代婦女的髮式,加以糅合,設計出單髻、雙髻、彎髻、環髻等多種獨特的燕尾髮髻式樣,前貼鬃角,後拖傘辮,大體接近古代婦女的化妝扮相。
二、服裝擺脫了戲曲傳統風格,重新設計了花紋式樣,打破了蟒、帔盤龍舞鳳格局。圖案富變化,款式重大方,色彩尚雅潔。裙子、箭衣、開路等均以素淨繡邊為主,不取滿身花團錦簇章法。靠、鎧等則以廟塑神像裝束為藍本,大體和秦兵馬俑衣甲相類似。
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風格,使用誇張的技法,為劇情服務。隴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商音曲調深沉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故又稱“歡音”。
隴東道情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彈板是隴劇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小過門的第一拍,一般都重疊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彈板簧舒展、流暢、優美動聽,最有特色。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適於抒情和敘事。飛板唱腔和彈板有共同之處,也是由多種節拍型有規律的進行。小過門的第一拍重疊在唱句的最後一個字上。“簧”簡短而有特色。飛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於說唱、敘事性。伴奏樂器,管弦樂有四胡、二胡、琵琶、揚琴、笛子、嗩吶等;打擊樂有漁鼓、簡板、水梆子、大羅、小鑼、大擦鉸子、堂鼓、戰鼓、板鼓、牙子等。
其唱腔別具一格,既歡快明朗,悠揚婉轉,又深沉哀怨,詼諧風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板路以花音彈板、傷音彈板、花音飛板、傷音飛板為基礎,包括許多表演不同場面、情緒動作的曲調,以滾白、喝音和嘛簧尤為特異。
隴東道情的音樂也別具一格,隴東道情音樂從孕育誕生,成熟發展,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現仍然活躍在隴東大地。從而又走向都市,走向大學,漂洋過海,出訪國外。一門古老的藝術能長期堅強的生息著,有它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自身有著頑強的藝術生命力。隴東道情是老百姓口傳心授的藝術,它的音樂是老百姓集體創造的音樂語言。它的唱法是老百姓的心聲,是老百姓舒發情感的載體。隴東道情皮影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它的沿革與發展,對於保護傳承這門古老的藝術很有價值
既粗獷明快、悠揚婉轉又深沉哀怨、詼諧風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隴東道情唱腔音樂中風味尤為特異的是滾白、唱音和嘛簧,滾白的襯腔樂曲曲調鏇律較強,具有鮮明的佛道誦經色彩,聽起來柔緩悲切,情深意沉。唱音不僅構成別致的緊拉慢唱的表演形式,且尾部拖腔鏇律起落變化大,角色的心理感情表現得真切細微,扣人心弦。嘛簧是眾人承接唱詞末尾一個字的字音幫唱,常把聽者帶進一個幽靜而又波動的意境。
30多年來,隴劇在保持隴東道情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吸收秦腔、越劇、崑曲、黃梅戲、秧歌劇等戲劇之長,從音樂、唱腔、表演、舞台美術等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形成了節奏明快、曲調婉轉動聽、表演細膩優美、服飾飄逸素雅、布景柔和協調、富有民間色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代表劇目

隴劇的代表劇目有《楓洛池》、《謝瑤環》、《假婿乘龍》等。其中《楓洛池》曾於1959年國慶10周年在北京演出後,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鼓勵,戲劇界的知名人士田漢、梅蘭芳等人,也給予了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秦劇,也稱“秦腔”、“梆子腔”,是甘肅起源最早,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地方戲劇,遠在元末明初就獨樹一幟。秦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崑腔、青陽腔的特長,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壯、動人心弦、表現力強”的獨特風格。樂器有板胡、三弦、笛子、梆子、鑼、等,具有秦劇音樂的獨到之處。表演更是豐富多彩,有一些特技絕招,如耍翎子、搖帽翅、甩梢子、彈鬍子等等。
秦劇約有3000多個傳統劇目,著名的有《火焰駒》、《三滴血》、《趙氏孤兒》、《游西湖》等。

傳承價值

在現代文化的強烈衝擊之下,隴劇也陷入了瀕臨衰亡的困境,演出團體及演出場次銳減,傳承鏈幾乎中斷,處於被大劇種和時尚文化所取代的困境,如不加關注與保護,勢必越來越邊緣化乃至面臨衰滯、消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隴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價

隴東道情隴東道情

1953年環縣道情藝人史學傑等,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一、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應邀去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演唱。
甘肅省秦劇團在1958年西北五省(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演出的隴東道情傳統劇目《二姐思春》、《吵宮》和新編現代劇目《六姑娘》、《最後的鐘聲》等小戲,獲得好評。1959年成立了甘肅省隴東道情劇團,演出了大型歷史劇《楓洛池》,進京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活動,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等領導人觀看了演出,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對道情劇的誕生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確認了這一新的戲曲劇種。1987年8月、環縣道情皮影隊應邀赴義大利參加中意建交25周年演唱會,引起外國友人的強烈反響。
2007年,受法國、德國、荷蘭和奧地利等4國的邀請,組織民間道情藝術團赴歐參加文化交流演出,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參加了法國里昂國際博覽會,演出皮影戲70多場次,並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進行了演出,荷蘭《巴羅時報》、《現代中國》雜誌等進行了專題報導和介紹。訪荷結束歸京後,又在文化部、中國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進行了匯報演出和講座活動,得到了文化部領導的接見。10月,又赴德國、奧地利參加了國際木偶皮影藝術節,被譽為“從未見過的最精彩、最豐富、最生動的中國民間藝術”。並在荷蘭舉辦了道情皮影專題展覽。
目前,除有甘肅省秦腔專業劇團外,各地、州、市、縣均有專業秦劇團或秦劇宣傳隊,秦劇已成為全省人民喜愛的劇種。絲路花雨甘肅省歌舞團博採各地民間歌舞之長,創作了不少深受民眾歡迎的優秀劇目,其中,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古代藝術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表演藝術,在國內外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並以感人的劇情,優美的舞姿、絢麗的服飾榮獲30周年獻禮演出一等獎。有“民族舞劇的里程碑”、“處處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藝術之光”之譽稱。
隴東道情,因其發源、流行於慶陽市北部的環縣、華池、慶陽一帶而得名。它鏇律優美,節奏明快,是蘊含中國西北戲曲之高亢粗獷、南方戲曲之婉轉細膩的獨特的地方戲曲藝術。它起源於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活動,因此它的唱腔含有僧侶唱誦經文的韻味。歷經西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音樂文化的影響,促使這種戲曲形成了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獨特風格。20世紀初,環縣藝人解長春,將隴東道情運用皮影戲表演,並汲取慶陽民間小曲和民歌的優點,進一步完善、發展了隴東道情,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深愛慶陽北部山區人民歡迎。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