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心理

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等。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英文名;Psychological。

基本信息

起源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心理是生物進化到高級階段時人腦的特殊功能。心理是心理活動的簡稱,也叫心理現象。在物種演化過程中,心理僅有感覺知覺思維萌芽和意識階段。 心理一詞來自希臘語,帶有“靈魂”的意思。

關於心理的本質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兩種世界觀的對立。唯心主義者認為,心理是一種特殊精神實體,物質是由它派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者依據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把心理理解為高度有組織的物質──的產物和機能,認為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不依賴於物質的任何精神實體。心理是有生命的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並在生物體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隨著神經系統和大腦的形成和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從本體論方面說,心理同腦相聯繫,它作為腦的機能或特性而產生和存在。心理活動不論如何複雜,始終都是由外部世界的影響引起的腦的反射活動。從認識論方面說,心理同外部世界相聯繫。它產生於主體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和主觀映象。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心理的內容,是作為觀念的東西而出現的第二性的東西。把心理理解為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就能夠克服關於心理的東西和生理的東西的相互關係的種種不正確的提法:或者把二者割裂開來,把心理的東西看作是純精神的東西;或者把心理的東西歸結為生理的東西,作出生物化學的解釋;或者把二者看作平行的東西,而得出二元論的結論。

理論

心理圖片心理圖片

人的心理不只是生物發展的產物,而且還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人所特有的社會勞動在人的高級心理形式──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藉助於言語而實現的多種多樣的社會交往,是這種高級心理發展的實際條件。人的意識的產生是從動物的生存形式過渡到勞動活動的結果。動物對環境不能進行有目的的改造,只是適應著自然界;人為著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則是有目的地、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界。由此表現出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

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從對客體的直接反映即生動的直觀 開始的。這種認識最初以感性映象──感覺知覺表象 的形式實現出來。感性映象只能反映外部世界的對象和現象的外部的、個別的聯繫,而認識過程總是從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向間接的、抽象 的和概括的反映,即向思維轉化。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藉助於詞的映象或理性映象,即以概念的形式反映外部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繫,揭示它們運動、發展的規律性。在整個認識過程中,感性映象和詞的映象總是辯證統一地存在和發展著。記憶是在腦中保持映象的心理形式;想像是改造映象的活動,它使人依據過去的經驗創造自己從未直接感知過的事物的新的映象,是創造新鮮事物和預測未來的心理要素;感情反映著人對外部世界的對象和現象的態度,如愛、恨、好、惡等;意志、動機對人的活動和行為起著控制和調節的作用;個性是一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相當穩定的心理特性的總和;無意識是人意識不到的心理現象和過程,它在人的內部世界中也是發生作用的。

人的心理是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的辯證的統一。心理是主觀的,因為它始終都屬於一定的主體,通過主體的知識經驗和個性特點折射出來;心理又是客觀的,因為它反映著客觀世界,而反映過程本身也是客觀實在的過程。心理和活動同樣處於辯證統一的關係中。心理在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並受活動的制約;心理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否正確,需要通過實踐活動的檢驗。在活動中,心理作為活動的組成要素調節著活動的進行,對活動起著制約作用。心理表現在活動中,只有通過活動及其產物才能被認識。同時,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因此它具有社會歷史性。

內容

心理現象豐富多彩,絢麗多姿,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一般可以把它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

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關係的反映過程。它相對於個性心理而言,是不斷變化、暫時性的心理現象。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為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現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比如,我們看見顏色,聽到樹葉的沙沙聲,嘗到滋味,聞到氣味,摸到物體的軟硬或冷熱等,這就是感覺。在感覺的基礎上,我們能夠辨認出是盛開的菊花或是歌唱的百靈鳥;是鮮紅的蘋果或是嶄新的書桌等,就是知覺。人不僅能直接地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徵,還能間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特徵。這是思維。人在頭腦中不僅能夠再現過去事物的形象,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創造新事物的形象。這類心理活動的過程叫做想像。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像同屬於人的認識過程。
情感過程 情感過程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引起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某種態度的體驗或感受。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並不是呆板的、冷漠的,而總是對它表現出鮮明的態度體驗,滲透著某種感情色彩。這些在認識基礎上產生的喜、怒、哀、樂等態度體驗,心理學上稱之為情感過程。
意志過程 意志過程是指由認識的支持與情感的推動,使人有意識地克服內心障礙與外部困難而堅持實現目標的過程。人不僅能認識客觀事物,對它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而且還能夠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為了認識和改造世界,人總是主動地確定目標,制定計畫,並樹立信心,堅持不懈地去戰勝困難和挫折,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叫做意志過程。意志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
認識、情感和意志不是彼此獨立的過程。情感和意志過程中含有認識的成分,它們都是由認識過程派生出來的;情感與意志又對認識過程發生影響,它們是統一的心理活動中的不同方面。

個性心理

個性心理是每個個體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現象。它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兩個方面。
個性傾向性個性傾向性是決定個體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內部動力系統,是具有一定的動力性和穩定性的心理成分。比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傾向性使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有目的、有選擇地對客觀現實做出反應。一些物質要求明顯地高於精神要求的人會無限制地去追求物質享受,甚至不顧國格和人格,而一些精神要求高於物質要求的人在強烈的物質引誘下也不做有損於國格和人格的事情。具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的人,對其心理活動的組織和引導也是不同的。
個性傾向性是個性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相關的心理活動起著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心理特徵是個體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其中以性格為核心。能力是表現在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方面的特徵。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動力方面的特徵。性格是表現在完成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徵。

個性傾向性與個性心理特徵在某一個人身上獨特的穩定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這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個性心理。個性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所具有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的總和。
個性心理以心理過程(認識、情感、意志)為基礎。沒有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就無法形成。人的個性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一定的社會影響和教育下,通過心理過程反映客觀現實而逐漸定型化的結果,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同時,己經形成的個性心理又反過來制約每個人的心理過程和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具有不同興趣和能力的人,對同一首歌、同一幅畫、同一齣戲的評價水平、欣賞水平是不同的;一個具有先人後己、助人為樂性格特徵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堅強的意志行動。

心理活動的特徵

1.能力(包括智力)

所謂個性心理特徵,就是個體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徵,這主要是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能力是制約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質量和數量水平的個性心理特徵。一般說來,人人都有一般能力,但不一定都有特殊能力。智力就是指的一般能力;人的智力正是由各種能力構成的。

2.氣質

氣質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Yippccrares)提出來的,後來羅馬醫生蓋侖(Galen)作了整理。他們認為人有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在每個體內所占比例不同,從而確定了膽汁質(黃膽汁占優勢)、多血質(血液占優勢)、粘液質(粘液占優勢)、抑鬱質(黑膽汁占優勢)四種氣質類型。其典型心理特徵如下。
[膽汁質]膽汁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的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為特徵的。屬於這一類型的人都熱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具有外傾性。
[多血質]多血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迅速、微弱、易變,動作發生也迅速、敏捷、易變為特徵的。偏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活潑好動,敏感,反應速度快,熱情,喜與人交往,注意力易轉移,志趣易變,具有外傾性。
[粘液質]粘液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緩慢、內蘊、平靜,動作遲緩、穩重易於抑制為特徵。偏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於忍耐,注意力不易轉移,具有內傾性。
抑鬱質]抑鬱質的人是以情感體驗深而持久、動作遲緩無力為特徵的。屬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反應遲緩,善於覺察他人不易覺察的秋毫細末,具有內傾性。

3.性格

性格(Character)一詞來自希臘語,願意是特徵、特性、屬性。它是個性當中最突出的方面。今天我們理解的性格,乃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譬如,有的人工作勤勤懇懇,赤膽忠心;有的人則飄飄浮浮,敷衍了事;有的人待人接物慷慨,熱情;有的則吝嗇,冷淡;在對自己的態度方面,有的謙虛,有的高傲,有的勤勉,有的懶惰。所有這些都是人們不同的性格特徵。

4.性格與氣質的關係

性格與氣質緊密聯繫在一起,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關係極為密切。
(一)氣質對性格的影響
首先,氣質給性格特徵全部“打上烙印,塗上色彩”。正如巴甫洛夫所說:氣質“賦於每個個體的全部活動以一定的外貌”。例如,同樣是愛勞動的人,愛勞動這一性格特徵相同,但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在勞動中的表現則大不一樣。膽汁質的人乾起活來精力旺盛,熱情很高,汗流浹背;多血質的人則總想找點竅門,少用力,效率高;粘液制裁的人則踏實苦幹,操作精細;抑鬱質的人則累得披頭散髮還是追不上別人。又如,同樣是驕傲,膽汁質的人可能直接說大話,甚至口出狂言,讓人一聽就知道他驕傲。而多血質的人很可能把別人表揚一通,最後露出略比別人高明一點,驕傲得很婉轉。粘液質的人驕傲起來可能不言不聲,表現出對人的蔑視。另外氣質對性格的影響還表現在氣質可以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速度和動態。比如,膽汁質的人比粘液質、抑鬱質的人更容易做出草率決定,而粘液質的人則比多血質的人辦事更穩重。而且,膽汁質、多血質的人易於形成外向性格,粘液質、抑鬱質易於形成內向性格。
(二)性格對氣質的影響

性格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造某些氣質特徵,起碼可以起掩蓋作用。譬如,從體質上和操作速度上來說膽汁質和多血質的人適於當外科醫生,但前者易輕率,後者缺耐心。如果他們真的當了外科醫生,這兩種不同氣質特徵都會經過意志努力而改正。再說,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樣的性格特徵,具有相同氣質類型的人又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所以,在氣質基礎上形成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性格當中的意志特徵。

心理學

心理學有許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心理現象。但是,任何一個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對心理和心理現象的總的看法,如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心理的實質和心理現象的規律性等。對這些心理學一般理論問題的闡述,構成了普通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即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其他心理學分支有重大的意義。
在普通心理學中,心理學基本原理與心理現象一般規律的研究是兩個重要方面。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心理實質的問題為核心,涉及心理與客觀現實的關係,心理與腦、心理與社會、心理與實踐的關係,以及心理活動的規律性等,這些通常稱為心理學的哲學問題;另一類是以心理的結構問題為核心,涉及心理活動的層次組織,心理現象的分類,如各種心理現象的聯繫等。這兩類研究是互相聯繫的,有時統稱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觀點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學的理論傾向。
在近代心理學史上,出現過許多重要的心理學思潮。如早期的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等。它們對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論述,都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普通心理學對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一定的哲學思想緊密地聯繫著,同時也依賴於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的發展,並常受到鄰近學科的影響。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隨著心理學的科學材料的積累,某些心理學基本原理也將發生變化。

心理學簡史

一、心理學的初始

心理圖片心理圖片

人類對自身心理現象的探究,從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就開始了。兩千多年前,中國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元前289年)的著作、《黃帝內經》等古籍中,已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思想;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靈魂論》一書,是人類文明史上有關心理現象研究的專著。在這本著作中,他把人的靈魂看作是生活的動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體存在的形式。認為靈魂支配身體活動,有自己的活動規律。他還對感覺進行了研究,並提出類似、對比、接近等原理。法國二元論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是哲學心理學思想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的身體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而靈魂是由精神實體構成的,身體和靈魂這兩個實體互相作用,互為因果,這就是所謂的“心身交感論”。他還首先用“反心理圖片
射”的概念來解釋人的心理的部分活動,為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笛卡爾還專門寫了《情緒論》一書,對情緒的本質、種類和機製作了研究。貝克萊(1685—1753)和休謨(1711—1776)可以視為18世紀歐洲聯想主義心理學思想的主要代表。貝克萊的《視覺新論》和休謨的《人性論》,雖然屬於哲學著作,但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從亞里斯多德起在長達十幾個世紀的時期內,心理現象大多是由哲學家作為哲學問題加以研究,心理學一直處於哲學的懷抱之中。1825年德國哲學心理學家赫爾巴特(1776—1841)的《作為科學的心理學》一書的問世,第一次莊嚴宣布心理學是科學。同時,他還主張將心理學與哲學、生理學區別開來。1876年,英國心理學家A·培因(1818-1903)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學雜誌《心理》,為發表心理學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專門場所。培因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在他之前的所有心理問題,都是以思辨的方式論述的,所以稱之為“思辨心理學”。

二、科學心理學的建立

19世紀生理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準備了必要條件。德國感官生理學家韋伯(1795—1878)首先確立了感覺的差別閾限定律。稍後,費希納(1801-1887)發展了韋伯的研究心理圖片,運用心理物理法確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現象之間的函式關係。他們的研究方法成為科學心理學研究的楷模。心理學從哲學中真正分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主要由德國生理心理學家馮特(1832—1920)完成。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心理現象,這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誌。馮特反對用哲學思辨的方式探討心理現象,堅持用觀察、實驗以及數理統計等自然科學的方法去揭示心理過程的規律,因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培養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馮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譽為“心理學獨立的宣言書”,是心理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體系的心理學專著。馮特是科學心理學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學史上第一位專業心理學家。

三、心理學的發展

科學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一百多年的時間。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人們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理論體系進行了數十年的爭鳴,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流派,最終在20世紀50年代達成基本的共識,使心理學不斷走向繁榮。另一方面,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學自身不斷分化,衍生出了眾多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使心理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健康標準

標誌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充滿嚮往,覺得生活充滿樂趣。這種對生活的熱情,不僅表現為積極工作,勤奮學習,還表現在注重體形的健美鍛鍊與面容的修飾。

心理健康的第二個標誌是情緒的穩定,即不管面對怎樣的逆境,遭受怎樣的打擊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奮發向上的朝氣。

心理健康的第三個標誌是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無論是生活在喧囂的城市,還是生活在邊遠山區;無論是坐在辦公室中處理公務,還是在田間、工廠勞動, 都能迅速按環境的變化調整生活的節奏,使身體迅速適應新的環境需要。這樣就不至於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十條標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能作有限的個性發揮

健康等級劃分

心理健康等級劃分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區分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的話題,不少國內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筆者在臨床心理學實踐工作中,總結了前人的理論與經驗,提出了一簡捷的評價方法。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一、一或一)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2.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久的現象。
3.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二、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 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

2.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辭彙。

3.能自已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儘快得到調整。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三、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

1.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2.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信維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3.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如:社交焦慮考(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成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症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3.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裡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採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正常異常區別

心理異常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心理異常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之間的差別常常是相對的,兩者之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本質的差別;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異常心理的表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生物因素、心理狀態、社會環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樣,標準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單純的心理問題目前並沒有什麼儀器可以檢查化驗,全靠專業人員的臨床經驗進行主觀判斷。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1.自我評價標準:
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如果不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也不能證明當事人就正常,具體請看第四個標準。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自知力,屬於CCMD-3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嚴重程度標準之一。

2.心理測驗標準:
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 也存在誤差,目前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3.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
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這一標準為臨床醫師們廣泛採用,但是診斷範圍狹小,對於象神經症人格障礙則無能為力。CCMD-3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也採納了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

4.外部評價標準: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專家對症狀的分析就形成症狀學分類標準,目前的CCMD-3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主要是按照症狀學分類的。

5.社會適應性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和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這裡正常或異常主要是與社會常模比較而言的,在目前的CCMD- 3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之中放在嚴重程度標準一項——即社會功能。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

一、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讚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外遇十大心理

一、補償心理
有的人因為夫妻分居,
寂寞難耐,或者因為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生理上得不到滿足,或者夫妻關係不和,因而主動尋找第三者或樂意接受第三者予以補償,從而形成婚外戀。其實,性生活並非夫妻生活的全部內容,只要夫妻之間加強聯繫,感情上多溝通,心裡想念對方,生活照樣充實,又何須補償。
二、欠情心理

心理圖片心理圖片

有些情人最終未能成眷屬,雙方各自成家,或一方成家後另一方不願成家依然暗戀著對方,當一方生活困難或夫妻感情不和時,另一方覺得還欠著對方的情因而主動投入舊情人懷抱,舊情復萌,從而產生婚外戀
其實,有情人未必都能成眷屬,既然雙方已各自成家或對方已成家,就應面對現實,珍惜夫妻感情,當對方生活有困難或夫妻感情不和時,用婚外戀來報答對方的情,與其說是幫助對方,倒不如說是損害對方,實乃於事無補。
三、貪財心理
有的人因為貪圖對方的錢財,不顧自己的人格,主動委身於對方,以換取幾個銅板,從而形成婚外戀,其實,人格是無價之寶,錢財乃身外之物,多則多用,少則少花,又何必以無價之寶換取幾個銅板?另外,有財者也應切忌,既然對方貪圖的是你的錢財,又何必為對方付出真情,產生戀情。
四、圖貌心理
有人因為貪圖女方的美貌或男方健美的身軀,主動示愛,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美外表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消失,只有心靈美才是永恆的,象美酒一樣,時間越長越醇香。因此,最要緊的是要善於發現配偶的閃光點,獻出自己一片真情,這樣,情人的眼裡自然會有西施出現。
五、報恩心理
有的人因為生活有困難而得到對方幫助,或者因丈夫長期在外,家庭長期得到對方照顧,自己無以為報,只好獻上身體,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既然對方誠心幫你,就不圖你的回報,對方對你有恩,你心裡記得就行了,何必獻上自己的身子?如果因此影響對方的家庭,豈非好心辦壞事。
六、報復心理
有的夫妻因為一方有外遇,

心理圖片心理圖片

又不聽規勸,另一方為了報復對方,主動尋求第三者,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既知對方有外遇是錯誤的,自己為何去尋找第三者,豈不是知錯犯錯?況且,婚姻自由,離婚也自由,如果感情確已破裂,且無和好可能,不妨離婚算了,好和好散,做個朋友也比報復對方強。
七、好奇心理
有的夫妻生活平平常常,覺得平淡無味,而影視男女主人公卻與情人愛意纏綿,浪花迭起,過得有滋有味,瀟灑自在,自己也想體驗一下這種生活,於是,在這種好奇心裡的驅動下,產生婚外戀。其實,平平安安就是福,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
八、享樂心理
有的人因為受資產階級性解放思想的影響,或者受淫穢影視書刊的影響,認為人生在世,吃喝玩樂,趁著年輕,及時行樂,因而濫交異性,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性解放及淫穢影視書刊是害人的毒素,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予以抵制,樹立正確的道德和人生觀,不能錯將砒霜當白糖。
九、相悅心理
有的男女因為工作上相互幫助,支持,久而久之,雙方均有好感,兩情相悅,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工作上的好幫手,未必能成為生活中的好夫妻,既然雙方在工作上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為何不象兄妹、姐弟一樣相處呢?
十、互利心理
有的人因為工作上的制約關係,互相利用,互相勾結,合夥作案,成了一根線上的兩隻螞蟬,雙方誰也離不開誰,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俗話說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旦東窗事發,鋃鐺人獄,這樣的婚外戀只好到監獄去“戀”了。

心理弱點

疑心病

具有疑心病的人,總是虛構一些因果關係去解釋別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止言談。如有位婦女見到別人小聲交談,就認為是在議論她。

爭公平

企求絕對公平的結果,總是抱怨對自己的不公平,嫉恨比自己強的人。

應該論

許多人的情緒被“應該論”所操縱。例如如果我對某人好,他就應該對我表示感謝,否則,就會鬱鬱寡歡。

依賴癖

有的人依賴異性,一旦離開,便無法支撐起自己的情感生活。擺脫這種情感陷阱的最好辦法是要人格獨立。

尋讚許

許多人把獲得他人的讚許作為自己的一種強大的支配力量,其實質是:“不相信自己”。

至善狂

至善狂要求自己或別人的所作所為一定要十全十美,到頭來,卻使自己或別人變得無法接受。

自封心

具有自封心的人,總是藉口秉性難易,不願再改變自己,發展自己。其實是害怕約束自己,企求原諒自己。

內疚狂

過分的內疚是一種畸形責任感,就是主動承擔本來不是自己的責任,這種心情自然是對身心極有害的。

心理:健康的另一半

健康,是每個生命的追求,對於人類來說,健康不僅僅是體魄的強壯,更是心理的成熟穩定。那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生活才會更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