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

知識

知識是人類的認識成果。來自社會實踐。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知識就是概念之間的連結。它是概念的內容的一個方面。概念的內容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與直觀之間的連結。我們構造概念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把握直觀。因此,概念與概念之間必需彼此連結形成知識。有了知識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觀。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以及組織。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係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征、概念、命題。

基本信息

定義

知識知識
知識到底是什麼,中國目前仍然有爭議。中國對知識的定義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出的。《博弈聖經》中知識的定義:“我把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

1.“知識”的“知”,字從矢從口,矢亦聲。“矢”指“射箭”,“口”指“說話”。“矢”與“口”聯合起來表示“說話像射箭,說對話像箭中靶心”。本義:說的很準(一語中的)。“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話沒有說準,就好像射箭沒有擊中靶心。箭有沒有射準,可以由報靶員證實;話有沒有說準,可以由公眾檢驗。舉例:十八世紀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聲稱他知道了哈雷彗星的行為規律,並預報說這顆彗星將於1759年重新出現。後來,在1759年1月21日,人們果然又一次看到了這顆彗星。哈雷說的很準,這就是“知”。
2.“知識”的“”,繁體寫作“識”字從言從戠,戠亦聲。“戠”字從音從戈,《說文》稱此字的字義已因師承中斷而闕如。但其實我們現在還是可以了解其本義的。“戠”字從音從戈,本指古代軍隊的方陣操練。“音”指教官的口令聲(也包括號令軍陣進退的鼓聲、金聲,軍人的喊殺聲),“戈”指參加操演的軍人及其武器。隨著教官的一連串指令聲,軍陣會出現整體前進或後退、整體左移或右移、橫排佇列依次前進、一起向左揮戈、一起向右揮戈……等等整齊劃一的團體動作,在檢閱台上往下看軍陣操練,就好像我們在體育場看台上觀看團體操表演,會看到參演人員整齊劃一的動作所形成的各種圖形。因此,“戠”字本義就是“規則圖形及其變換”。凡從“戠”之字皆有此義。例如,“織”就是在布匹的製造過程中加入圖案,使其成為花布。又如,“幟”就是在旗布的製造過程中加入本國的圖案,作為本國的標誌,如中國國旗有五星圖案,美國國旗有星條圖案,英國國旗有米字形圖案,等等。再如,“職”就是團體操參演人員,他的任務就是用耳朵接受指令,然後作出要求的動作。每個參演人員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團體操變換出各種圖形。綜上所述,我們在此給出“識(識)”的本義、引申義。本義:用語言描述圖案的形狀和細節。引申義:區別、辨別。舉例:“識字”就是“根據字的形狀、結構、筆畫認字”。
3.“知識”一詞的漢語本來詞義:說出可以準確應驗的話和辨清事物形狀細節。

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徵與聯繫在人腦中的能動的反應,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掌握,是通過一系列的心智活動來接受和占有知識,同時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

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係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征、概念、命題。

符號表征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征。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複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係的陳述,是最複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係。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係,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裡的倍數關係是普遍的關係。

2.程式性知識

程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例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等。

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繫認識;另一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恆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一種現象描述。

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共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表征,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誌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路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共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管理

知識管理尋求理解組織內知識被使用和交換(trade)的方式,並且將知識理解為自我引用(self-referential)與遞歸(recursive)的。這裡遞歸的意思是指知識的定義處在一種不斷變動的狀態之中。知識管理認為知識是一種浸潤著經驗的信息;而信息與特定的觀察相關,它是導致觀察者發現變化的數據;數據可以被觀察,但並不需要如此。

情境

情境知識是關於特定情景的知識。想像兩種非常相似的蘑菇,它們分別生長於山峰的不同的一側,一種是有營養的,另一種是有毒的;在山峰這一側獲得的食用蘑菇的知識,並不適用於在山峰另一側使用。

通過諸如試錯法這樣的方法來產生的知識,或者通過經驗來學習到的知識,都傾向於是一種情境知識。而通過科學方法產生的知識比其他方法產生的知識更加不情景化,這也是科學方法的優點之一。

情境知識通常嵌入在一種語言文化或者傳統中。有一種觀點對文化帝國主義進行批判,認為全球單一文化(monoculture)的上升導致了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消失。

社會學

知識的某些方面展現出了它的社會特性。比如,知識是某種形式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知識的社會學將檢驗社會和知識如何互動。

通過經驗觀察推理,個體或者文化獲得了知識。知識的傳播已經被人類學的擴散理論所檢驗。發明的擴散理論探討了引導人們獲知、嘗試以及採納新觀點或者措施的各種因素。這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解釋知識的發展。

其他定義

知識是“與經驗、上下文(Context)、解釋和思考(reflection)結合在一起的信息。它是一種可以隨時幫助人們決策與行動的高價值信息”—T.Davenport et al.,1998。

“顯式的或者已編碼的(codified)知識是指一種用正式、系統化的語言傳輸的知識;另一方面隱性知識擁有個人化的特徵,這使得隱性知識很難被正規化和通訊。”—I.Nonaka,1994

知識是結構化的經驗、價值、相關信息和專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評價和產生新的經驗和信息的框架。

諺語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諾思科特:博學的人是知識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識之光,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
弗萊克斯: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於對知識的追,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並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爾德: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
[宋]朱熹: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英]拉爾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
切斯特菲爾德: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
塞·詹森: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自然意向,任何頭腦健全的人都會為獲取知識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複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相關

知識知識

*分析命題/綜合命題
*先驗/後驗
*信念
*DIKW體系
*知識論
*學院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
*知識創建(Knowledge creation)
*知識工程
*知識管理
*Knowledge relativity
*知識表現
*過程性知識
*哲學懷疑論
*命題性知識
*真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