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人類學

人類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類的本質的學科。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及行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紀以前,人類學這個詞的用法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體質人類學,尤其是指對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19世紀後,而進一步從體質、文化、考古和語言諸方面對人類進行廣泛綜合的研究。它研究的主題主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則是人類今日特質之演變朔源。至於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之為人類學家。

基本信息

學科簡介

人類學人類學分類圖
人類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類的本質的學科。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及行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紀以前,人類學這個詞的用法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體質人類學,尤其是指對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的研究。19世紀後,而進一步從體質、文化考古和語言諸方面對人類進行廣泛綜合的研究。它研究的主題主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則是人類今日特質之演變朔源。人類學一詞,起源於希臘文ανθρωπος(人)和λογος(學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由於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科西方多視科學為萬物救贖,故有部分學者稱其為“人的科學”(TheScienceofMan,源自於德語dieMenschenkunde),不過今日之人類學可稱之為科學的部分遠不如其主體的人文特質。1501年德國學者洪德開始使用“人類學”(Anthropology)一詞,但是當時只是用來指人體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直到1863年,英國創立倫敦人類學學會,其研究範圍才與現在的人類學研究比較一致。
不過近代人類學的意義要到艾德華·泰勒爵士之後才逐漸成形。在他試圖以人類學意指對人類社會的“泛文化比較”後,整個人類學開始朝以研究各族群文化的方向發展。這其中,法蘭茲·鮑亞士提出輔以語言學、考古學(特別是史前考古)進行貫時性與同時性的整體研究。在他的堅持與努力下,人類學在絕大多數的美國大學和部分英國校園,成為結合多門分支學科的龐大學門,也使人類學的意義大大不同於之前對體質的研究。
研究範圍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定義。一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在某些歐洲大陸的國家,人類學指的是研究人類體質的學問,其中包括靈長類學在內。
廣義:在英國和美國等國家,人類學不僅包括體質人類學,還可能包括人類的社會和文化在內,叫做社會人類學或文化人類學,另外還加上考古學語言學而構成所謂的“四大分支”。
日本以及歐洲國家的人類學範圍相當於英、美等國的體質人類學或生物人類學。而在中國大陸,廣義的人類學和狹義的人類學概念都有人採用。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內地的人類學更趨向於特指文化人類學,並與民族學相關聯。

分析方法

人類學生態人類學

人類學是以人作為直接研究對象,並以其為基礎和綜合理解為目的的學科。如果把人作為動物的人和文化人來區分的話,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類學是以綜合研究人體和文化(生活狀態),闡明人體和文化的關聯為目的的。綜上所述人類學大致可區分為:主要研究形態、遺傳、生理等人體的人體人類學,亦稱自然人類學;以風俗、文化史、語言等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文化人類學,以及專門研究史前時期的人體和文化的史前人類學。
人類學的各分支學科中,體質人類學是從生物的角度對人類進行研究的學科,它包括人類的起源、發展、種族差異、人體與生態的關係及現存靈長類的身體和行為等內容。其中髭已發展成較專門的領域,如人類進化的研究、人種學的研究、靈長目學的研究等,同時形成一些技術性手段,如人體測量技術、野外靈長動物的觀測技術等。隨著遺傳學的發展,體質人類學也從中汲取了許多理論和分析方法。
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種種行為的學科,它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遷的過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差異,試圖探索人類文化的性質及演變規律。廣義的文化人類學包括考古學語言學和民族學,狹義的文化人類學即指民族學。民族學是在民族志基礎上進行文化比較研究的學科。文化人類學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對人類的婚姻家庭、親屬關係、宗教巫術、原始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國學術界傾向於將這部分內容稱為社會人類學,有時又統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從語源學上講,人類學是研究人的科學。這門學科試圖依據人類的生物特徵和文化特徵,綜合地研究人,並且特彆強調人類的差異性以及種族和文化的概念。

起源

人類學艾德華·泰勒
人類學起源於地理大發現時代歐美學者對現代西方技術文明之外的社會的研究,這種社會被稱為“野蠻的”、“原始的”、“部落的”、“傳說的”、“有文字前的”社會。但是,當前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已經擴展到現代社會內部,試圖概括人類行為的普遍性問題,並對社會和文化現象進行整體性的描述。
人類學的兩個主要領域是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它們都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聯繫,諸如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和歷史學。學科間的互相交流,產生很多有價值的成果。例如經濟學家依據人類學的比較圖式,提出了「經濟人」的概念,形成經濟人類學。
實際上在早期社會,人類便開始思考自己的文化與習慣是如何發生的問題,並且產生了科學思想的萌芽。古代希臘中國阿拉伯許多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歐洲16世紀以來的許多哲學家,都是現代人類學的先驅。但是科學的人類學在19世紀進化論出現以後才開始形成。文化人類學注重把不同社會和文化加以分類,從而確立人類進化的階段和過程,總之是歷史的線性解釋。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形態為生產方式所決定,一切政治的、法律的、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都建立在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與此同時西方傳教士、商人和探險家大量收集不同民族的風俗、宗教、巫術和其他資料,為人類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理論流派

20世紀以來,文化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開始分離,同時許多人類學家開始轉向所謂“文化多元論”觀點,並出現許多流派。
進化學派
與人類學同時誕生。開創了對文化的科學研究,摩爾根,泰勒,巴斯蒂安等提出了文化,社會進化的時間序列,著重文化的縱向發展,也成為進化學派的創始人。18世紀孟德斯鳩等的啟蒙思想,19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以《物種起源》為標誌的生物進化學說,18及19世紀的社會進化觀等,都是19世紀人類學進化學派的文化,社會進化思想產生的基礎。
理論進化學派以進化的思想研究人類社會及其文化,認為人類同源,本質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產生同樣的文化,社會發展有共同的途徑,由低級向高級進化。
泰勒被稱為人類學之父,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進化的。摩爾根在《人類家族的血親和姻親制度》中在研究婚姻家庭進化的基礎上,建構家庭的發展歷史,初步提出了社會進化的問題。在<<古代社會>>進一步全面地發展了社會進化思想,論證了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
博厄斯(FranzBoas)和文化歷史學派
博厄斯首先摒棄了那種選擇事實,附會於抽象的進化理論的研究方法,注重實地研究並傾向於所謂功能觀點,堅持對任何一種文化進行整體性的考察。他是文化歷史學派的主要人物,這個學派在美國文化人類學領域占統治地位。
法國社會學派
莫斯(MarcelMauss)和“社會學”學派 一般來說,莫斯和博厄斯一樣,主張系統地研究社會現象,但方式略有不同。他指出社會是“自我調節”並趨於均衡的系統,系統各要素的作用是保持系統的整合與適應。他啟發了後來的功能主義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歐洲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
廣涵播化論者
這派理論也反對經典進化論,認為少數文明中心創造了存在至今的全部文化,而且播化或文化特徵的傳播是人類發展的基本動力。他們把文明中心稱為“文化圈”,所以也叫文化圈學派。
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是功能派的代表人物。這派認為,解釋人類學事實的唯一途徑是說明它在一定文化中正在發揮的功能,因此人類學研究的目標是把握文化整體與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繫,歷史的比較方法意義不大。相反,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是結構主義的倡導者。這派認為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揭示超乎經驗事實的系統的本質。
文化心理學
這派的基本思想是文化決定每個個人的心理構成,反對普遍精神或人類本質的概念。例如潘乃德(RuthBenedict)在美國西南部研究中發現,印第安人的思維方式或推理方式與其鄰近人種完全不同,因此文化決定心理趨向。如今,文化與個性的研究更加廣泛,例如對價值體系和民族性格的研究。
文化唯物主義
文化唯物論(Cuturalmaterialism)美國人類學家哈里斯(MarvinHarris,1927,)在1979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論》,書中提出文化唯物論的思想。其理論強調生殖的或人口的壓力及生態壓力對社會文化系統的決定作用。哈里斯認為,人性的生物心理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性、情感等)導致了四種普遍的人類組織層次。《文化唯物論》一書也稱為是“哈里斯所寫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文化人類學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還沒有構成完全一致的理論體系。但是如果人類學家能夠避免種族中心主義,並創造出普遍客觀化的概念,關於文化的“科學”是可以建立起來的。

歷史

人類學人類學
早期,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僅限於人體測量解剖上。但在艾德華·泰勒爵士之後,人類學開始注重由器物著手的泛文化比較,換句話說,即是種關在室內進行的博物學研究。之後,在美國,地質學家出身的“文化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提倡“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並對這種“安樂椅上的人類學家”大加撻伐,使得人類學的研究對象逐漸轉向活的部落(特別是美洲印地安人)文化,其中包含他們的語言、共同行為與歷史。

最重要的轉變在於波蘭裔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布羅尼斯拉夫·馬凌諾斯基的貢獻。大約1930年代前後,他首創以透過參與觀察法寫成的民族志作為人類學研究的依據和基礎。在他革命性的創建下,人類學家(特別是文化人類學家)開始以親身赴當地與土著生活,乃至參與當地活動的方式進行各文化(特別是小型的部落文化)的研究與紀錄。大約同時,露絲·潘乃德以接觸文學作品、影片、外僑訪問為基礎的遙距研究則成為對無法進行參與觀察法的文化研究的另一種途徑。

這種以“原始”部落文化為對象的主流人類學研究,在1950年代中期後逐漸受到挑戰:首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軍隊的進駐,以及英美諸國對殖民地的態度改為放任與鼓勵其自立,使得過去認知的“傳統部落”快速的現代化,導致自馬凌諾斯基以來的“搶救人類學”(即儘可能在現代化影響前,快速紀錄這些未受“污染”的部落文化的人類學)思維不再可行。其次,最早主張參與觀察法的人類學家相繼去世,而在各國政府鼓勵下人類學者又大量增加,使得新一代人類學家逐漸崛起。基於這幾個理由,人類學者的研究對象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部分人類學者,特別是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人類學者,開始結合文獻與民族志資料進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這方面以艾瑞克·沃爾夫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為代表作(二)部分人類學者回到本國,在國內較少數的次文化群體(幫派、同性戀、少數民族的都市社區等)進行研究(三)多數學者仍以第三世界的部落文化為研究對象。不同的是,他們開始注意這些部落受現代化影響的調適與改變情形(四)以克勞德·李維史陀為代表,結合語言學、哲學和精神分析,研究各文化之下的共同心智與象徵,由此而延伸出神話學詮釋這獨特的學門,並以結構主義之說影響到哲學、社會學其他學科。
到了1980年代左右,受到後現代女權運動影響,文化人類學家重新檢討過往往種種強調科學與量化的田野研究,並開展出幾條新的研究對象,其中包含(一)透過對文本的分析,建立起以文化概念為主軸的新歷史人類學(二)重新檢討二元建立價值論,並結合女性主義的兩性人類學研究(三)回到過去已做過的部落地,用新的眼光詮釋這些文化。

以廣義的角度來看,今天的人類學研究對象不再是特定的、原始的異文化,而是包含自身出發的每個文化。而今天的人類學家除了重複檢討與反省外,也在尋找更多可發揮的研究對象。

理論學派

人類學文化人類學
人類學體系龐雜,各學門又隨時間發展出多樣的的理論,故總體而言十分龐雜。但基本上人類學最主要的特點:
(一)反映在體質人類學和考古學上的演化論
(二)反映在文化人類學上的文化觀點。下列透過對各主要分支的理論描述,釐清各學派與理論個主張與關聯。

體質人類學
在考古學家與體質人類學家合作下展開對靈長類的長期田野觀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學無法研究人類先祖行為的遺憾,而這類研究其中又意外啟發對靈長類語言溝通系統的研究。

文化人類學
最初,人類學的研究仍以生物博物學觀點看待一切,特別是體質與文化方面,因此有兩個以泛文化比較為基礎的學派影響甚大,即社會演化論傳播論。前者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主張所有人類的社會是單線進化的,而這文化進化的過程是由物質上的落後到先進,思維上的簡單到複雜。而各文化即停在不同的進化階段。
學科分類

歷史特殊論 文化形貌論 功能論 結構功能論
文化進化論 文化生態學 政治人類學派 能源學說
結構主義論 文化心理論 象徵人類學 詮釋人類學

語言學

考古學


研究方法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整體觀
社會文化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研究社會的文化元素和行為,把社會或文化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
文化相對論

這是對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態度和文化評價。要求研究者客觀地看待被研究的對象。一般採用文化主位研究法,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跨文化比較
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廣泛的比較研究。
參與觀察法

領域和分支

人類學由於歷史因素,在分類上主要可以分成北美與歐陸兩套系統。在歐陸,由於受到地理大發現和進化論的影響,人類學的範圍局限於體質人類學社會人類學。而文化人類學又因為法國涂爾幹實證社會學派對泛文化社會的興趣,在歐陸演變成社會人類學這樣的名稱。

人類學法蘭茲·鮑亞士
在北美,有文化人類學之父美稱的法蘭茲.鮑亞士主張歷史特殊論以文化、語言和體質三個層面同時研究人類,因此北美和受美國影響深厚的國家,其人類學皆以這三大分支作為主要架構。另外,因為北美考古學多研究無文字的印地安人遺址,民族志成了很重要的參照文獻,故考古學和人類學始終息息相關。

到了1960年代以賓弗為首的新考古學主導了世界上多數地區的考古學研究。此學派認為考古學應以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為最主要目的,故其理論方法幾乎是以人類學的方法做考古學研究。於是在此風氣影響之下,世界各地(歷史悠久的歐陸除外)括起一陣將考古學的納入人類學體系的風氣。

今天的人類學主要可以化約成以下的結構:

人類學 學院研究 文化人類學(或名社會人類學)
民族學 民族志

語言學

考古學 體質人類學 套用人類學

除此之外,近年來由於聯合國等組織以及許多企業聘用大批人類學家進行非研究性工作,套用人類學的地位也日漸提升,故有人稱其為“人類學的第五大分支”。

以下大致解釋一下各分科的研究性質與內容:

體質人類學(又稱為生物人類學)主要是研究人類的生理與生物面向。主要分支有:

人體形態學

人種學透過生理上的特徵,研究與比較人類各族群生理上的差異;人體測量學用測量和觀察的方法描述人類體質特徵狀況;古人類學以演化論為前提,研究人類尤其他生物演變至今的過程;靈長類學透過對靈長類生物的觀察與紀錄,推斷史前人類可能的思維與行動;文化人類學(或稱社會人類學)占人類學比重遠超過其他三者。其可分成幾個部分:

語言人類學研究的是人類的溝通方式。主要的分科上有:

考古學因研究對象與方法不同:可以分成許多分支。下列為幾個比較重要的分科:

套用人類學範圍廣泛,研究的範疇也非常多元,其中大略分成以下幾領域:

考古人類學

人類學考古人類學
在人類學分科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考古學的歸屬與否。不可否認,考古學似乎與歷史學十分有關聯。但基於種種因素,人類學與考古學密切結合在一起。

考古學的源頭可追朔自文藝復興時期,但近代考古學卻是在19世紀中葉才逐漸成型,這原因在於當時地質學的發展以及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相繼動搖了傳統由神學主導的神創論,進而肯定人由生物而來的自然路徑,以及各地發掘出來的“古怪石頭”所代表的意義——即石器本身乃人類使用之工具。

但在考古研究走向學術化、科學化的路程之後,研究對象也因地區不同而逐漸分成“歷史”與“史前”這兩個支流:前者自埃及象形文字解讀出來後發展一瀉千里,尤其結合美學與藝術研究,使整個學科成為輔助歷史學的重要學科。相較之下,後者被賦予自然史上的意義:即希望以有限的資料,來理解的人類出現與發展的過程。

學科架構

人類學經濟人類學
考古:古人類;文明起源
人類體質:群體遺傳學;人體構造;種族;靈長類;分子科技
文化:聚落;城市

經濟體系:
農業工業化;交換體系

政治制度:
分配體系;殖民與資本主義

宗教與巫術:
儀式;族群性;婚姻與家庭;親屬與繼嗣;親屬體系

兩性研究:
現代世界;文化變遷

藝術:
繪畫藝術音樂藝術;雕刻藝術;口頭藝術
神話學:文化與生態;語言與溝通
語言:歷史語言學;肢體語言;語音;語義

學科目的

人類學人類學
簡單而言,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面的方式理解人這個個體。但更深層而言,這種研究不僅僅在於人的軀體構造之理解,而是人類所有思維與想法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人類如何行動、如何認知自己的行動、行動的結果又如何影響人的思考以及人與其他群體、象徵的互動即是人類學最根本想解答的問題。

人類學的研究不在於找出一份解答,也不在於試圖給予一標準答案。相反的,人類學研究試圖找出所有的可能解答,然後用各種解答儘可能回答問題的某個部分。如此回答之下,人類學強調的是尊重每個群體的解答,以及用同理心詮釋每個解答的真實認同。也許在其他學科看來,人類學家只是在玩“換句話說”的遊戲,只是某種不科學的社會科學。但以另種層面而言,人類學的研究目的並非追求一個真實,而是追求所有面向的真實——即使真實只有一個,但每個人看到的“那個”真實,往往難劃齊一。

生物學領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