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每年於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頒發。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彼埃爾·索瓦(Jean-Pierre Sauvage)、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勳爵(Sir 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他們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而獲獎。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他們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基本信息

概述

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Nobel prize winnersin chemistry)是以 瑞典著名 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項獎金之一。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諾貝爾生於瑞典的 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 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 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評選過程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2、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審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審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3、不得毛遂自薦。
4、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5、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審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6、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7、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

獲獎列表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1902年赫爾曼·費歇爾(德)合成了糖類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烏斯(瑞典)提出了電離理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齊爵士(英)發現了空氣中的稀有氣體元素並確定他們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對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與化學工業的發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並且使用了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電爐
1907年愛德華·畢希納(德)對及無細胞發酵等生化反應的研究
1908年歐內斯特·盧瑟福爵士(紐西蘭)對元素的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德)對催化作用,化學平衡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洛倫茲 洛倫茲
1910年 奧托·瓦拉赫(德)在脂環類 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的研究 1911年瑪麗亞·居里(法)發現了 ,提純鐳並研究鐳的性質
1912年格利雅(法)發明了 格氏試劑,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
保羅·薩巴蒂埃(法)發明了有機化合物的催化加 的方法,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
1913年阿爾弗雷德·沃納( 瑞士)對分子內原子成鍵的研究,開創了無機化學研究的新領域
1914年西奧多·理查茲(美)精確測量了大量元素的 原子量
1915年理察· 威爾施泰(德)對植物 色素的研究,特別是對 葉綠素的研究
1916年未發獎
1917年未發獎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對單質 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發獎

1920年—1929年

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婦

1920年沃爾特·能斯特(德)對熱力學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對放射性物質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頓(英)使用質譜儀發現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且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爾(奧地利)創立了有機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發獎
1925年理察·席格蒙迪(奧地利)對膠體溶液的異相性質的證明,確立了現代膠體化學的基礎
1926年斯維德伯格(瑞典)對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維蘭德(德)對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確定
1928年阿道夫·溫道斯(德)對類以及它們和維他命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1929年亞瑟·哈登(英)漢斯·奧伊勒-克爾平(瑞典)對糖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1939年

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1930年漢斯.費歇爾(德)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等的研究,特別是血紅素鐵原卟啉IX的合成
1931年卡爾·博施(德)弗里德里希·柏吉斯(德)發明與發展化學高壓技術
1932年蘭格繆爾(美)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3年哈羅德·尤里(美)發現了重氫(氘)
1934年弗列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伊倫·約里奧-居里(法)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5年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荷)通過對偶極矩,X射線和氣體中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6年沃爾·霍沃思(英)對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保羅·卡勒(瑞士)對類胡蘿蔔素,黃素維生素A,維生素B2的研究
1937年理察·庫恩(奧地利)對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8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對性激素的研究
1939年利奧波德·雷吉卡(瑞士)對聚亞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1949年

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羅德·克羅托
1940年未發獎
1941年未發獎
1942年未發獎
1943年格奧爾格·赫維西(匈)在化學過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為示蹤物
1944年奧托·哈恩(德)發現重核的裂變
1945年阿圖里·維爾塔南(芬)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特別他提出的飼料儲藏方法
1946年詹姆士·薩姆納發現了酶可以 結晶
約翰·那斯羅蒲,溫德爾·斯坦利(美)在生產純酶和病毒 蛋白質方面所作的準備工作
1947年 羅伯特·魯賓遜爵(英)對植物產物,特別是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阿納· 蒂塞利烏斯(瑞典)對 電泳現象和對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別是對於血清蛋白的複雜性質的研究
1949年威廉·吉奧克(美)在化學 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0年—1959年

1950年奧托·狄爾斯和庫爾特·阿爾德(德)發現並發展了雙烯合成法(狄爾斯-阿爾德反應)
1951年埃德溫·馬蒂松·麥克米倫(美),格倫·西奧多·西博格(美)發現了超鈾元素
1952年阿切爾·約翰·波特·馬丁(英),理察·勞倫斯·米林頓·辛格(英)對色譜的研究和發現
1953年赫爾曼·施陶丁格(德)對高分子研究以及確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萊納斯·鮑林(美)化學鍵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維格諾德(美)對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爾·諾曼·欣謝爾伍德爵士(英),尼科萊·尼古拉耶維奇·謝苗諾夫(蘇)對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
1957年亞歷山大·羅伯塔斯·托德男爵(英)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的結構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研究了蛋白質,特別是胰島素的一級結構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羅夫斯基(捷克)發現並發展了極譜分析方法

1960年—1969年

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發展了使用碳14 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
1961年梅爾溫·卡爾文(美)研究了植物對 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馬克斯·佩魯茨(英),約翰·肯德魯(英)研究了肌紅蛋白的結構
1963年卡爾·齊格勒(德),居里奧·納塔(意)對聚合物的研究,齊格勒-納塔 催化劑的研究
1964年多羅西·克勞富特·霍奇金(英)通過X射線在 晶體學上確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年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機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 羅伯特·馬利肯(美)在 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羅納德·喬治·雷福德·諾里(英),喬治·波特(英)對高速化學反應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薩格(美)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薩格倒易關係
1969年德里克·巴頓(英),奧德·哈塞爾(挪威)發展了以三級結構為基礎的構象概念

1970年—1979年

1970年路易斯·費德里克·勒羅亞爾(阿根廷)發現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得·赫爾茨伯格(加)對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爾·安芬森(美)對核糖核酸結構的研究

諾貝爾化學獎 埃米爾·費雷
斯坦福·穆爾, 威廉·霍華德·斯坦因(美)對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1973年厄 恩斯特·奧托·費歇爾(德),傑弗里·威爾金森(英)對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羅·約翰·弗洛里(美)在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大分子 物理與化學的基礎研究
1975年約翰·沃爾卡普·柯恩福斯(澳)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弗拉基米爾·普萊洛格(瑞士)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對 硼烷結構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亞·普里高津(比)對非平衡態熱力學(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貢獻
1978年彼得·米切爾(英)為 化學滲透理論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喬治·維蒂希(德)將 及其化合物用於有機合成之中

1980年—1989年

1980年保羅·伯格(美)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

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居里
沃特·吉爾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 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1981年福井謙一(日),羅德·霍夫曼(美)通過前線軌道理論和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1982年亞倫·克拉格(英)通過晶體的 電子顯微術在測定生物物質的結構方面的貢獻
1983年亨利·陶布(美)對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轉移機理的研究
1984年羅伯特· 布魯斯·梅里菲爾德(美)開發了 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美), 傑羅姆·卡爾勒(美)在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方法上的貢獻
1986年 達德利·赫施巴赫(美),李遠哲(美),約翰·波拉尼(加)他們對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研究
1987年讓-馬里·萊恩(法),唐納德·克拉姆,查爾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對結構有高選擇性的分子
1988年約翰· 戴森霍爾(德)羅伯特·胡貝爾(德)哈特姆特·米歇爾(德) 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維結構的確定
1989年 西德尼·奧特曼(美),托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質的發現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里(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諾貝爾化學獎 Jens C. Skou
1991年理察·恩斯特(瑞士)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的貢獻
1992年羅道夫·阿瑟·馬庫斯(美)對創立和發展電子轉移反應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美)麥可·史密斯(加)對 DNA化學的研究,開發了 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喬治·歐拉(美)對碳正離子化學反應的研究
1995年保羅·克魯岑(荷)馬里奧·莫利納(墨)弗蘭克·羅蘭(美)對大氣化學的研究
1996年羅伯特·苛爾(美)哈羅德·沃特爾·克羅托(英)理察·斯莫利(美)發現 富勒烯
1997年保羅·博耶(美)約翰·沃克爾(英)闡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機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離子傳輸酶的發現,鈉鉀離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論的研究, 約翰·波普(英)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邁德· 茲韋勒(美)用飛秒 雷射光譜對化學反應中間過程的研究

2000年至今

諾貝爾化學獎0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0年艾倫·黑格(美) 艾倫·麥克迪爾米德(美/紐西蘭)白川英樹(日)對導電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諾爾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巴里·夏普萊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應
2002年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約翰·貝內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對生物大分子的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對 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阿夫拉姆· 赫什科(以)歐文·羅斯(美)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羅伯特·格拉布(美)理察·施羅克(美)伊夫·肖萬(法)對 烯烴複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 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他獲得的獎金額將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
2008年美國Woods Hole 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
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 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 約納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
2010年,美國 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Heck、 普渡大學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的Akira Suzuki,他們發明了新的連線碳原子的方法,獲得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佈,將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2014年,埃里克·白茲格 美國,斯特凡·W·赫爾 德國,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 美國,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 瑞典,保羅·莫德里奇 美國,阿齊茲·桑賈爾 土耳其,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2016年10月5日,讓-皮埃爾·索維奇、J.弗雷澤·斯托達特、伯納德·L·費林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

2017年10月4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他們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1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生物學領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