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生物、生命系統與環境科學]

生態學[生物、生命系統與環境科學]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基本信息

概念

生態學生態學

生態學來源於生物學。生態學是由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於1869年首次提出的。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有兩個方面的關係,其一為生物之間的關係,其二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簡潔地表述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複雜的相生相剋關係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範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複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形成

生態學生態系統

古人在長期的農牧漁獵生產中積累了樸素的生態學知識,諸如作物生長與季節氣候及土壤水分的關係、常見動物的物候習性等。如公元前 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動物的不同類型的棲居地,還按動物活動的環境類型將其分為陸棲和水棲兩類,按其食性分為肉食、草食、雜食和特殊食性等類。亞里士多德的學生、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公元前372~前287)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後出現的介紹農牧漁獵知識的專著,如古羅馬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紀中國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求》等均記述了素樸的生態學觀點。

大約從15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15世紀以後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考察積累了不少巨觀生態學資料。18世紀初葉,現代生態學的輪廓開始出現。19世紀生態學是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促使人們開展了環境因子對作物和家畜生理影響的實驗研究,19世紀後期開展的對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經以統計學原理為基礎。到20世紀30年代食物鏈(見生態系統)、生態位、生物量(見生物生產力)、生態系統等。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家赫克爾(H.Haeckel)首次提出生態學一詞,並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到20世紀初生態學已經發展成為四個彼此獨立的分支: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海洋生態學和湖沼生態學。

20世紀30-40年代是生態學基礎理論發展的奠基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態系統概念和“十分之一定律”的提出,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和廣泛使用,不僅把生態學推向系統研究的新高度,同時也為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提供了不同層次平台,並為日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尤其是認識和解決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進行了理論準備。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奧德姆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從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極大地豐富了生態學內容。這一切伴隨奧德姆編著的《生態學基礎》一書的問世,標誌著近代生態學(系統生態學)的形成。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世界人口、資源與環境的不協調發展造成的全球性問題日益激化,20世紀60年代由國際科聯發起的國際生物學計畫和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人與生物圈計畫在全世界開展,把生態學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即進入現代生態學階段。 

內容

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係4方面說明。

種群的自然調節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

物種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係

物質的循環再生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

生物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

生物圈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地球表面從地下11千米到地上15千米高度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組成的,在三個圈交匯處存在著生物圈,絕大部分生物是生活在地下100米到地上100米之間。

生態系統

在自然界一定範圍或區域內,生活的一群互相依存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當地的自然環境一起組成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到一滴湖水、一個獨立的小水塘、熱帶雨林中一棵大樹;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脈、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

生產量

生態系統中包括有不同的營養級生產者,主要有:
生產者—從陽光中攝取能量的綠色植物,是第一性生產者;
消費者—取食植物和其他動物的生物;
分解者—分解動植物屍體的微生物,還原為礦物質和水,和消費者一同算做第二性生產者。

食物鏈

一切生物都是通過從外界攝取能量和物質以維持生命的,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流動正是通過各種生物攝取食物的方式形成的,而這種將各種生物聯繫到一起的能量和物質流動的鏈條則叫做食物鏈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區域中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和。一個生態系統內,組成的成分越多樣,能量和物質流動的途徑越複雜,食物鏈網的組成越錯綜,生態系統自動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越強;成分越單調、結構越簡單,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越低。因此生物多樣性也是衡量一個區域環境狀況的指標。

生態危機

在自然條件下,由於環境的變化,會出現生態系統的演替。但如果變化過快,也會出現大量物種滅絕的危機,如恐龍在不到一萬年的時間內全部滅絕;火山爆發造成當地生態系統的滅絕,都是生態危機。但最常見的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局部地區的生態系統嚴重破壞,多處生態系統的破壞導致整個生態圈的結構和功能紊亂,最終會威脅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

生態危機主要成因是因為人類過份發展,破壞生態環境所引致,一但人類不作出改善的方法,最後威脅的是人類。

分支

1、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2、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3、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4、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5、套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規律

第一定律: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的效應,其中許多是不可預料的。這一定律是G.哈定(G.Hardin)提出的,可稱為多效應原理。
第二定律:每一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稱相互聯繫原理。
第三定律:我們所生產的任何物質均不應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此定律可稱為勿干擾原理。

套用思路

生態學
生態學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和生態系統生態。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它們的複雜性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的套用思路,我認為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建立起人類社會組織,以自然能流為主,儘量減少人工附加能源,尋求以儘量小的消耗產生最大的綜合效益,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
較為流行的幾種思路如下:
1、實施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社會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事實上造成當代世界面臨的空前嚴重的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類對自然的錯誤認識。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憑藉自認為先進的“高科技”試圖主宰、征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飛躍,但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是不可彌補的。人類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3、生態倫理道德觀
大量而隨意地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對後代和其他生物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發展模式。新型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應該是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考慮這些人類行為不僅有利於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
從生態學中分化出來的產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以及生態工程、城市生態建設等等,都是生態學基本原理推廣的成果。
在計算經濟生產中,不應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或者無限的,而是用生態價值觀念,應考慮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利用科技的進步,將破壞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時倡導一種有利於物質良性循環的消費方式,即適可而止、持續、健康的消費觀。
生態學的定義還有很多: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怎樣生活和它們為什麼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學。(埃爾頓,1927)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學。(Andrenathes,1954)
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科學。(E.P.Odum,1956)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機理的科學。(馬世駿,1980)
生態學是綜合研究有機體、物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科學。(E.P.Odum,1997)

培養人才

學科:理學
門類:環境科學類
專業名稱:生態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生態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等實驗技能,初步具備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現代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和生態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智慧財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生態學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幹學科:生態學、生物學、環境科學。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學、地學基礎、環境生態工程、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生產實踐、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8-14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