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基本信息

基本概念

國學的當代形態與當代意義國學
國學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清民實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淵源演變

國學國學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挨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國小”“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 自“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涵義解讀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係;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國學屬性

國學、經學≠儒學

國學國學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稱學者,如《字彙·人部》:“儒,學者之稱。”以“儒”稱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並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么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曆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局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之一家學說。

百家並存

國學國學
在學理上,國學何謂卻是可以討論的。這無疑有助於我們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增加幾分自覺性,使得我們對國學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會天真的以為穿著長袍馬褂逛街就是在講國學了。曹聚仁先生當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麼,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只不過因循的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聖人之徒”,那“是很危險的”。而前人比如被譽為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的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無疑具有豐富的借鑑意義。
從章太炎本人思想發展的歷程來看,“國學”作為內容當然是貫穿其一輩子的思想主題。從他入俞樾的詁經學社做學生起,直至臨終那一刻,他堅持的就是“飯可以不吃,學不可以不講”。不過,“國學”作為一個概念卻不是從來就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獲得合法性的。早先,作為國粹派主將的章太炎是用“國粹”來指稱後來“國學”所代表的內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將概念改換成了“國故”,並作有《國故論衡》。在第三個階段,才有“國學”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還會使用“國性”來稱呼國學。顯然,就這四個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國粹”無疑顯示了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難以回答“凡是歷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嗎?”這樣的疑問。“國故”則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似乎給人某種灰塵僕僕的感覺,比不上“國粹”的古色古香。“國性”所指當然也是歷史傳統文化。章太炎認為,中國當時面對強敵外逼,即便亡國了,只要國性存在,依然有復國的那一天。顯然,國性的含義是比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較而言,“國學”的提法不僅中立,而且具體。以此為背景,我們似乎也能從“國學”立科而不是“國粹”立科的做法中體會出國家中正的態度。
那么,國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用章太炎的話來說,就是“國學的派別”究竟有哪些?他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經學的派別、哲學的派別、文學的派別,這些派別絕非儒學一家能夠涵蓋的。
章太炎指出,經學包含著“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家,每一家又有各個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經學家,認為今文經學所講的,雖然不完全是宗教,但總體上傾向於此。對此,他是有些不滿的。他認為,就“六經”本義而言,“無一非史”。《尚書》、《春秋》都是記事的典籍,是確定無疑的史;《詩經》大部分是為國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謠,所以也是史;《禮經》記載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臚列事實,中寓褒貶之意,是顯明的史;《易經》蘊含著史的精華;《樂經》已經失去,但章太炎揣測它是家在樂譜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著史的特性的。可見,章太炎堅持“六經皆史”說,所以正如湯志鈞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在國學的派別中章氏並不專列史的派別。由於“六經皆史”,章氏反對對六經“推崇過甚”。這個態度當然和他古文經學的立場密切相關,然而,今日我們再來看“經”,它們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還是需要與時變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否則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抬舉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來,對他們我們只有跪拜的分。
關於哲學,章太炎認為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謂哲學的主要派別。他認為,《論語》一半講倫理道德學,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談過哲理;老莊的主張,和哲學密切聯繫;名家大量的涉及“論理學”也即邏輯學;墨子的《經上》《經下》是極好的名學;法家之中韓非的《解老》《喻老》兩篇,將他與哲理聯繫了起來。當然,這是章氏對先秦時期的哲學的刻畫。事實上,他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論述言簡意賅,揭示了國學哲學之部的豐富內容。

分類方式

按四庫分

國學的分類方法其一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後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經部圖例 經部圖例
​“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誌等。
史部圖例 史部圖例
​“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
子部圖例 子部圖例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台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集部圖例 集部圖例

按屬性分

另一種是按內容屬性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
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國學經典

經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國小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經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周易》 《尚書》 《周禮》 《禮記》 《樂經》
《孝經》 《春秋》 《詩經》 《爾雅》 《論語》

史部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史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春秋左傳》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 《越絕書》 《吳越春秋》 《晉書》
《清稗類鈔》 《尚書》 山海經 《水經注》 《唐六典》
《通典》 《史通》 《文史通義》 《戰國策》 《永樂大典》

子部

子部分為“道家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子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老子 墨子 《列子》 《莊子》 《孫子》
《荀子》 《韓非子》 《管子》 《尹文子》 《慎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孟子》 《公孫龍子》 《藝文類聚》

集部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
集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楚辭》 全唐詩 《全宋詞》 《樂府詩集》 《文選》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韓昌黎集》 《柳河東集》 《白香山集》

其它相關

國學精髓

國學精髓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沉積下來的精華語。

國學國學
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寡慾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3、莊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係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5、荀子——概括為七個方面: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孫子——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
7、管子——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8、韓非子——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帶你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你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一躍,成長為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9、鬼谷子——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壹的原則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10、大學——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過程,就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真誠地對待一切的過程,就是嚴個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過程。
11、易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你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迴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實屬難違。仔細想想,可也不就是這樣的么?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12、禪宗——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國學新著

《國學三部曲》,宋定國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13年1月出版;包括《國學縱橫》《國學覽勝》和《國學探疑》。《國學縱橫》被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列為2013年度賀歲書。宋定國在《國學三部曲》中,依據可靠的傳世文獻和新的考古成果,圍繞“國學”即中國學術文化進行了比較客觀、全面的評介,在對中國學術文化中可圈可點的人物及其著作進行見解獨到的覽勝的同時,澄清了一系列似是而非、以訛傳訛之類的觀點和提法,除了對“國學”、“國學大師”等提法進行拷辨和矯正之外,還涉及諸如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等流傳已久的話題,都有理有據地予以澄清,證明都是子虛烏有的訛傳;並對中國學術文化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史料缺陷、疑點以及歷代研究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梳理,提出了質疑,有的還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國學三部曲》被學界有識之士認為是目前難得一見的有關中國學術文化方面的一套力作。
機構建立:就國內而言,早在上個世紀初期,章太炎先生就創辦了“國學講習所”,是近代國學研究機構的開端。後來出現了著名的北大國學門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於1925年,到1929年結束歷時四年,以四大導師名聞於世,培養了一大批著名學者。中央大學也有國學研究機構。
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科學院曾有相應的研究機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學熱興起。各個大學相繼建立了國學研究機構,如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人民大學的國學院和國學系,首都師範大學國學傳播中心,清華大學國學院,北京大學國學室。於此同時,民間的國學社團普遍興起,各大高校也都有國學社。如南京大學國學社、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其後首都北京又批准了北京國學院,已經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展工作。國家級的國學院也由國務院參事室牽頭開始在鳥巢附近規劃興建。
標新立異: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及需要,在此背景下而建立發展起新的學術體系——新國學。新國學即是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西方馬克思列寧主義所形成的新學術體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及需要,所以在此背景下而建立發展起新國學學術。而隨著于丹、乾泉等人的出現,新國學發展到新的階段,它帶來了巨大的思索,但同時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新國學與原國學區別:
新國學,代表著建立在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基礎上,汲取西方馬列主義精華,從本質上別於原國學的新學術體系。
新國學,以儒家主體文化和社會為基,撇開傳統國學上多樣化所存在的百家爭鳴複雜局面,重新提出國學概念。打破傳統國學自我壟斷和封閉,代表著走向世界,屬於全新的中國學術概念。
新國學具體包括:
⒈人文國學
⒉文藝國學
文藝方面尚未有人建立新學術體系,而人文方面已經有專著和專屬文化傳播機構。新國學不存在新儒學,新道學,純粹只有國學範圍性的內容,切勿和新儒、新道、新法等混談。

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歷史

國學國學
章太炎於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其“廣告”云:“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
1905-1906年,國學保存會印行了劉師培編著的中國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確標註的中國小“國學教科書”。這套國學教科書分編有《倫理教科書》2冊、《經學教科書》2冊、《中國文學教科書》10冊、《中國地理教科書》2冊、《中國歷史教科書》2冊。2013年,《劉師培國學講論叢書:中國歷史教科書》重刊。
國學強調治學要循序漸進、實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國傳統學人的治學,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版本、校勘等“國小”科目入手,而後才治“史學”,再由“史學”而入“經學”。傳統文化里有“道”、“器”、“藝”的分別。
新辦國學教育
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國小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在報導中介紹說,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但一些學校認為,學學《弟子規》、背背《論語》就是國學教育了,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經典、藝術、民俗的相互關聯性和整體性,沒有從各年齡段的差異性去構建完整的中國小傳統文化課堂。另一方面,想找到各領域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教師也是個難題。教國學的老師應該精通儒釋道兵醫藝多個門類的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但目前,並沒有哪所高校專門培養“國學人才”,甚至沒有“國學專業”。
新教學課題:據悉,從2016年開始,教育部將在高校本科專業增設“國學專業”,目前東北師大、北京聯合大學等高校已經在考慮招收“國學專業”學生。據了解,至2015年5月末,國家以及教育部的傳統文化相關課題組已完成了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成人教育(全國領導幹部國學教育系列教材)、海外漢文化教育近700冊傳統文化標準化教材研發工作。其中,中國小傳統文化教材又根據全國各省/直轄市的地域文化的不同樣貌,分別編寫了全國26個省/市的“國學與地區文化”相融合的地區版專用教材,並首次提出了中國小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目前,北京的通州區和大興區也在使用中國小傳統文化教材。教材試點工作將於今年完成,之後該套教材將申報國家級教材,通過驗收後將向全國推廣。
教育內容:中國傳統文化近幾年越來越受關注,各學校紛紛在教學計畫中增加“國學”課程,全國的“國學教師”缺口很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明年教育部的高校專業設定中將首次增設“國學教育本科專業”。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國小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介紹,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個部分。

國學新觀

國學國學
談到對國學的觀察、思考和認識,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執行會長鄧衛東提出了嶄新的國學觀,對理解國學的概念、把握國學的定義,提供了嶄新的角度視野。鄧衛東認為:
1、國學,首先是自然國學。國學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國學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國學是天地根是天長地久是天尊地卑,國學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段話引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意思是國學追根溯源源於“道”。這個說法雖然看似空洞,但並不影響是正確的,因為世間萬事萬物均源於“道”,這“萬事萬物”包括國學,這段話基本可引用到方方面面)。國學是生生謂易生生不息是綿綿若存,國學是自然是客觀,是偉大的規律,是永恆的真理。在很多人為歸儒歸釋歸道以及國學與馬克思主義等等問題糾結紛爭的今天,回歸到最初最基礎的面貌去認識國學,有著更加清醒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2、國學,其次是生命國學。國學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引自孔子的自我報告),國學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學是油鹽醬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聖成賢,是成長成功成熟大成。在“全民投機”的時代,在機會主義泛濫的今天,生命國學有可能讓我們更加真實而幸福。(國學是生命國學,何謂生命?生命具有三個基本特性:“發生、存續、消亡”)
3、國學,再其次是家庭國學。國學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句話引自《大學》),國學是家和萬事興家興財源旺,國學是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據地,是在高壓環境下不竭的動力加油站,是在充滿了誘惑的社會裡面的指南針定海神針,是在劇烈變化的時代裡面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在強調個性解放以及民族創新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強調家庭、家族、國家、人類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家庭國學觀念。
4、國學,還是公益國學。國學就是《易經·繫辭》裡面講的公益:周乎萬物道濟天下。國學就是《論語·雍也》裡面講的公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國學就是《老子》裡面講的公益: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國學就是《禮記·孔子閒居》裡面講的公益: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國學就是《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裡面講的公益: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國學就是《孟子·梁惠王下》裡面講的公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國學就是《張子全集·近思錄》裡面講的公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學就是《岳陽樓記》裡面講的公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學就是魯迅的《自題小像》裡面講的關於:我以我血薦軒轅。國學就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講的公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國學就是最大化的利益天地利益父母利益眾生利益萬物利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市場經濟商品社會的今天,在權錢和欲望涌動的今天,高揚公益國學的旗幟,絕對不僅僅只是一種象徵。
5、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先進文化,不僅僅是時尚文化;也不僅僅是自然國學,不僅僅是生命國學,不僅僅是家庭國學,不僅僅是公益國學;國學更是一種起源於原始太初而傳承於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萬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中國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今天,老百姓國學仁為己任任重道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