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和平獎是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於每年的10月份宣布。在此之前,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將會以多數票來選擇諾貝爾獎得主,人選一經決定,不得修改。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名字將會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11點,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授予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截至2013年,已有100人和23個機構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全球峰會將於2014年12月12日至14日在義大利羅馬舉行。2017年10月6日,非政府組織(NGO)“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榮獲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

基本信息

創立背景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所創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和平獎不應該與其他四個獎項一起在瑞典頒發,而是應該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是由5人組成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其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但評選委員會逐漸拓寬了和平獎所涵蓋的範圍。不過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

諾貝爾和平獎部分遺囑譯文及手稿原件圖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換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5人委員會頒發。......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
Nobel will p1 Nobel will p2 Nobel will p3 Nobel will p4

推選流程

推選流程推選流程

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工作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

其5名成員均由挪威議會選出。

上年的9月,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準備接受提名。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規章,如下人選提名有效:由國民大會(議會)和中央政府成員;國際法庭成員;大學校長;社會科學、歷史、哲學、法學和神學等領域的教授;和平研究所和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貝爾和平獎獲得組織的董事會成員;現任和卸任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他們的提名可以在2月1日之後,但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之前或當天)以及挪威諾貝爾學院的常任顧問等。

該年的2月1日,提名的截止日期。委員會根據提名(郵戳日期必須不得遲於該年的2月1日)進行評估。郵戳日期若遲於截止日期,則提名納入下一年的討論。該委員會已經收到了近200個不同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選。而提名信的數量要高得多,因為很多提名的是同一個候選人。

該年的2月3月,短名單。委員會進行候選人評估工作和準備一個簡短的清單。3月8月,顧問審查。

該年的10月,選擇諾貝爾獎獲得者。10月初,諾貝爾委員會通過多數票選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最終決定不得抗訴,得主姓名隨後宣布。

該年的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將在挪威的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獲獎者將獲得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支票。金質獎章正面是諾貝爾的頭像,背面刻有銘文,意為“為了人類的和平與情誼”。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7瑞典克朗)。

頒發統計

從1901年至2012年,共頒發93個諾貝爾和平獎。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8年

、1923年

、1924年

、1928年

、1932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8年

、1955年

、1956年

、1966年

、1967年

、1972年

為未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年份。

63個諾貝爾獎,皆一人獨享。28個諾貝爾獎,由兩人共享,2個諾貝爾獎由三人共分。1994諾貝爾和平獎的亞西爾·阿拉法特、希蒙·佩雷斯、拉賓以及2011諾貝爾和平獎的埃倫·詹森·瑟利夫,萊伊曼·古博薇和塔瓦庫·卡曼。諾貝爾和平獎被共授予124位得主,包括100個人和25個機構組織。(其中國際紅十字會被授予三次,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被授予兩次),故應該為100人和22個機構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1901年~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百年情況
國際組織 西歐 東歐 北美 拉美 亞洲 非洲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數
20 44 3 19 5 12 6
諾貝爾獎提名人選數
690 1694 323 964 345 677 164

提名記錄

(1)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被提名但未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前蘇聯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捷克斯洛伐克 托馬斯·馬薩里克 愛德華·貝奈斯
英國 阿瑟·張伯倫 羅伯特·艾登 克萊門特·艾德禮 拉姆齊·麥克唐納 溫斯頓·邱吉爾
美國 威廉·塔夫脫 沃倫·哈定 赫伯特·胡佛 富蘭克林·羅斯福 哈里·S·杜魯門
查爾斯·休斯 約翰·杜勒斯 德懷特·艾森豪
法國 皮埃爾·弗朗斯
德國 康拉德·阿登納 (西德) 阿道夫·希特勒 ( 納粹德國 ,1939年)
阿根廷 貝隆夫人
印度 甘地 (5次) 尼赫魯
芬蘭 巴錫基維
義大利 貝尼托·墨索里尼

(2)藝術家被提名但未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雷馬克(德國作家)、帕布羅·卡薩爾斯(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尼古拉斯羅厄烈冶、麥可·傑克遜(流行音樂之王、慈善家,2010年)

(3)被提名者主要不是以和平工作而知名的: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

皮埃爾·德·顧拜旦(法國歷史學家和教育家、以成立國際奧委會而知名)

羅伯特·貝登堡(英國軍隊中將、作家、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創始人)

瑪利亞·蒙台梭利(以她的哲學及幼兒教育的方法而知名,她的教育方法在世界各地的公立或私立學校沿用至今)

(4)皇室被提名者(Royal nominees)

沙皇尼古拉二世(1901),瑞典卡爾王子(Prince Carl of Sweden,1919),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1922),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1938),希臘國王保羅一世(1950),荷蘭女王威廉明娜(1951)

(5)提名次數最多:1916年至1931年,簡·亞當斯最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前曾被91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6)提名次數最少:愛米莉·巴爾奇、弗里喬夫·南森、西奧多·羅斯福首次被提名時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7)21世紀以來的提名動態:

2000~201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情況

2002年,共有156個候選個人和組織,包括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和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

2003年2月19日,中新網報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角逐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個人或組織達150個。

2004年2月13日,挪威諾貝爾學院確定了200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名單。挪威諾貝爾研究所主任倫德斯塔德說,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個人和單位達173個,比2003年多8個,其中包括個人129名和組織44個,這也是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上的新紀錄。

2005年1月29日,瀋陽市大東區永豐社區黨委書記、主任李軍意外地得知:在由瑞士和平基金會全力支持的“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聯會”組織的提名行動中,她被提名為候選人。

2005年2月25日,據德國通訊社、中國新京報報導,提名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終確認名單已於24日上報挪威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總計199個團體和個人(36個團體組織和163名個人)獲得提名。據悉,這份秘密名單可能涵括了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以色列核武器專家莫迪凱·瓦努努

、德國總理格哈德·施洛德、印度音樂家拉維·香卡,俄國人權主義者謝爾蓋·科瓦廖夫,前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U2樂隊主唱博諾。

2009年2月28日,據香港《明報》報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有破紀錄共172人及33個組織獲提名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有提名人透露,獲提名的包括法國總統薩科齊。

2010年3月2日,據俄新社報導,俄羅斯人權活動家岡努西奇娜(Svetlana Gannushkina,推薦人為挪威保守黨主席埃爾納·索爾貝格)及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在2010年諾獎提名之列。

2010年3月11日,據人民網報導,根據挪威諾貝爾和平獎網站訊息,挪威諾貝爾學院院長龍德斯塔德(GEIRLUNDESTAD)宣布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數高達237個,其中有38個是組織。

包括網際網路(網際網路)

、美國人羅伯茨、瑟夫和英國人伯納斯·李(全球資訊網三位創始人)。

2011年3月2日,據俄新社報導,維基解密網站被列入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推薦人:挪威政治家斯諾里·瓦倫/Snorre Valen)。

2012年2月28日,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諾貝爾研究所27日稱,本屆和平獎共收到231個提名。訊息人士稱,獲提名人士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德國前總理科爾,以及涉嫌向維基解密爆料的美國士兵布切爾西·曼寧。

201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各國媒體熱議

2013年3月4日,據英國《衛報》、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本屆和平獎共收到259個提名,包括209名個人和50個組織。包括將成千上萬的機密檔案爆料給維基解密而被送上軍事法庭的美國士兵切爾西·曼寧、以及被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裝分子槍擊頭部的15歲女學生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2013年諾貝爾獎兩位熱門提名人選 相關媒體報導
熱門人選(一) 切爾西·曼寧 (原名:布拉德利·曼寧,Bradley E. Manning)
10萬人簽名請願,圖片來源:紐約每日新聞網 2012年,據 京華時報 、 中國日報 、 羊城晚報 等國內媒體報導,涉嫌向“維基解密”網站提供海量機密情報的美國陸軍士兵布萊德利·曼寧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引發外界熱議。 2013年8月13日,據挪威國家電視台報導,美國記者諾曼·所羅門12日抵達挪威首都奧斯陸,將包括10.3萬人簽名的6000頁請願書交給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呼籲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美軍泄密士兵 切爾西·曼寧 。徵集簽名的請願團體是名為“草根行動”的網路組織,據稱其收到的請願簽名大部分來自美國。
NTB SCANPIX/ 路透社 供圖
NTB SCANPIX/ 路透社 供圖
Cornelius Poppe/ 法新社 /蓋蒂圖片社供圖
熱門人選(二)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攝影:伊莉莎白女王醫院/PA 2012年10月~11月,據 加拿大廣播公司 及 BBC 、英國 衛報 等英媒報導,超過6萬支持者 簽署一份請願書,呼籲將諾獎頒發給被一名巴基斯坦塔利班持槍歹徒槍擊頭部的女學生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 2013年2月1日,據 新德里電視台 、 今日印度 等印媒報導,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被 挪威工黨 成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伯明罕大學 NHS 信託基金/ 美聯社 供圖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聯合國演講 圖片來源: Flickr 相冊名稱:聯合國秘書長全球教育首個倡議
圖片來源:英國獨立電視台 圖片來源: 英國獨立電視台 ( ITV )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選,從和平獎評選程式而言,包括斯諾登(推薦人:瑞典于默奧大學社會學教授斯迪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推薦人:全俄教育基金會會長科姆科夫)

等人。

達賴喇嘛遭拒簽 2014年諾獎峰會舉辦地從開普敦搬到羅馬

由於南非政府拒絕給達賴喇嘛發放入境簽證,原計畫2014年10月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全球峰會將於2014年12月12日至14日在義大利羅馬舉行。

獎品信息

(1)諾貝爾和平獎獎章,由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朗(Gustav Vigeland)設計,展示不同於其他諾貝爾獎項的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姿勢。

2007年6月10日,圖圖大主教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獎章在位於索韋托的家中失竊,並在16日由警方尋回物歸原主。

2007年6月17日,已故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獎章在加沙的混亂中失竊。

2012年6月16日,緬甸反對派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翁山蘇姬抵達挪威,正式領取她在1991年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並發表獲獎演說。

被英國《衛報》譽為“整個諾貝爾頒獎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刻”。

2013年4月3日,阿瑟·亨德森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獎章在英國紐卡斯爾市失竊。

獎章正面 獎章背面 馬丁·路德·金 諾貝爾和平獎獎章
獎章正面局部放大圖 獎章背面顯示為代表“友好聯結”的三人團體。題詞寫道:Pro pace et fraternitate gentium,翻譯就是“為著和睦與手足情誼的人士”(For the peace and brotherhood of men)"Prix Nobel de la Paix",該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名字將刻在獎牌的邊緣。

(2)諾貝爾和平獎證書:每個諾貝爾和平獎證書都是一件獨特的藝術作品,由瑞典和挪威的畫家和書法家創製。

(3)諾貝爾獎獎金: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將其大部分地產,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當下的17億2百萬瑞典克朗)設立成基金,投資於“安全證券”。投資收入是“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發給那些在前一年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2013年諾貝爾獎金額的設定是8000萬(瑞典克朗)獎金。

獎項評價

國際關係視野中的諾貝爾和平獎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劉炳香在其博士論文中,把諾貝爾和平獎百年的歷史分為四個時期,分別介紹了每個時期諾貝爾和平獎的發展狀況及主要特點,對所涉及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作出了簡要介紹。

第一個時期是1901-1918年。一戰結束之前的諾貝爾和平獎主要側重於對有組織的和平運動領袖及國際法學家的獎勵。這一時期有關諾貝爾和平獎的爭論與人道主義有關,即人道主義是否有助於和平。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二個時期是1919-1943年。兩次大戰期間,特別是1920年代,與歐洲民間及外交界普遍的和平預期相呼應,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通過頒發和平獎而表現出對國際和平機制建設的熱情,但是脆弱的國際和平機制並沒有經受住國際政治現實的考驗,此間的部分諾貝爾和平獎也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第三個時期是1944-1990年。二戰後不久,隨著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陣營的成立,整個世界處於冷戰的陰影之下,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也不例外。史達林國際和平獎(後改為列寧國際和平獎)一度與諾貝爾和平獎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形成“兩極”對立狀態。此間的諾貝爾和平獎出現了一個新的動向,那就是對人權的關注。與此同時,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對核裁軍的態度也逐漸由支持西方國家立場向完全反對核軍備競賽轉變。

第四個時期是1991年至今。冷戰之後,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對“和平”的理解更為寬泛了,一些“問題領域”如發展問題、環境問題也成為諾貝爾和平獎關注的焦點。

從得主類型看諾獎頒發意義

藉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名單分析,獲獎者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反對戰爭而獲獎,為獲獎者的主體部分。

(2)爭取平等和自由的人權而獲獎,如馬丁·路德·金。

(3)人道主義援助、救助貧困等而獲獎,如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等國際組織。

(4)其他類型的獲獎:21世紀以來,貧困問題、環境保護等愈發成為困擾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和平獎突破了戰爭與和平的傳統框架,獲獎原因也愈加寬泛。

如200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首次頒發給環保人士——肯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旺加里·瑪塔伊。

這類諾獎的頒發啟發了人們對和平意義更深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沒有戰爭即和平”的傳統意義上。

評選標準的特殊性

諾貝爾和平獎是諾貝爾所有獎項中爭議最多的一個。因為本身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同時技術上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其選擇的條件往往受限於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的立場。從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初衷來看,最容易獲得和平獎的應該是屬於擁有政治家或社會活動家身份的人,判斷他們貢獻的依據往往是根據他們在國際重大事件里的表現。然而政治事件的多變性和複雜性,往往使結果的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僅舉三個例子。

最著名的例子:

1973年和平獎授予美國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壽,表彰他們在代表美越雙方進行和談以結束越南戰爭方面所做的工作。其實這兩個人自身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時越南的和平也沒有維持長久。

2006年10月17日,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挪威諾貝爾學院院長蓋爾·隆德斯塔德宣稱“在諾貝爾獎106年的歷史上,毫無疑問最大的疏失是沒有把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印度聖雄)甘地。”甘地曾經五次進入諾貝爾和平獎的最終候選人名單,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兩次,1946、1947和1948年連續三次。

歷史學家們說,20世紀40年代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5名成員都是親英派,並且對開發中國家的候選人抱有成見,而且由於1947年印巴分治之後發生了戰爭,因而他們對甘地當選猶豫不決。諾貝爾基金會檔案館的材料顯示,1947年甘地曾入圍最後六名候選人名單,但最終和平獎還是授給了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等機構。而在這6人當中,無論貢獻還是名聲,甘地是最突出的一位。評獎委員會在對他的評語中這么寫道:1947年對甘地來說是最為成功,也是最為失敗的一年;他成功地領導了印度的獨立運動,但也使南亞地區陷入了戰爭的危機。在1948年初就有一些人和組織責問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為何不把和平獎授予聖雄甘地,評將委員會當時的確也正在考慮這件事。但在1948年2月1日提名最後期限到來的前兩天,1948年1月30日,甘地不幸遭到了暗殺。

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諾貝爾和平獎並未頒發,原因是沒有適合的、活著的候選人。

(3)美國總統歐巴馬獲獎,引發各地媒體熱議

2009年10月10日,香港《明報》刊出社評認為,歐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欠實績乏說服力。

《紐約時報》以《歐巴馬因外交努力意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標題報導了這一訊息,文章配發了一張歐巴馬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的合影照。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歐巴馬在海外不斷增強影響力,他的努力尚未奏效,或者僅僅是即將奏效。但民調顯示,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卻早已在全世界大受歡迎。”文章中還特別提到,朝鮮不久前曾試射飛彈“挑釁歐巴馬”。《華盛頓郵報》網路版稱,“對於之前幾乎還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而言,(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真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訊息。並認為,歐巴馬當總統時間並不長,卻被授予這一項獎,此舉也可解讀為是對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希的一種諷刺和指責。《洛杉磯時報》表示,授予歐巴馬這一獎項的時機其實有些尷尬。“頗為諷刺的是,歐巴馬正權衡是否再向阿富汗增兵。”《華爾街日報》警告稱,歐巴馬獲得諾獎,可能反倒影響他的國內支持率。“諾貝爾委員會的意外決定,可能會讓歐巴馬在全球範圍內招致批評,反倒給他就任初期做出的一些成績沫上了陰影。”

2011年3月21日,據俄新社報導,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主席弗拉基米爾·沃爾福維奇·日裡諾夫斯基呼籲撤銷貝拉克·歐巴馬的諾貝爾和平獎。

按照諾貝爾先生的遺囑,諾貝爾和平獎應該授予那些“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以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然而,這些美好的構想經受不住嚴峻政治現實的碰撞。比起宣揚和平,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更熱衷於干涉別國內政,推銷西方意識形態,已經完全淪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不符合他們標準的政權進行“和平演變”的政治工具,甚至在分裂主權國家方面推波助瀾。

後面的6個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薩哈羅夫(蘇聯,1975年)、華勒沙(波蘭,1983年)、丹增嘉措(中國,1989年)

,戈巴契夫(蘇聯,1990年)、翁山蘇姬(緬甸,1991年)、希爾琳·艾芭迪(伊朗,2003年)等。

2010年8月27日,英國路透社記者報導一本名為“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The Nobel Peace Prize,What Nobel Really Wanted)。該書中含有一位已故和平獎委員會主席迄今未發表的日記。這些日記顯示了過去數十年來圍繞此獎的激烈爭論,主要是關於如何解釋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報導稱諾貝爾和平獎監護者們在挑選紅十字會或美國總統歐巴馬等獲獎者時違背了獎勵“和平護衛者”的初衷。

2010年10月8日,俄新社發表該社政治觀察家尼古拉·特洛伊茨基的署名文章,認為諾貝爾和平獎淪為西方政治工具。

2012年2月3日,據英國路透社報導,瑞典當局正調查諾貝爾和平獎是否偏離創始人諾貝爾初衷,被頒給了“錯誤”的對象,譬如人權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

得主情況

(1)1901年至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平均年齡為62歲。

(2)最年輕得主:馬拉拉·優素福·扎伊,1997年7月12日出生於巴基斯坦,2014年10月10日年僅17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3)最年長得主:約瑟夫·羅特布拉特,87歲時獲得1995年度和平獎。

(4)女性得主:100位得主中,有15位是女性,首個獲得和平獎的女性是1905年度得主貝爾塔·馮·蘇特納。

(5)唯一拒絕領獎:黎德壽(越南政治家)

(6)頒獎時已被逮捕: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翁山蘇姬(緬甸)

(7)死後追授獎項:達格·哈馬舍爾德(1961年飛機失事遇難)

(8)許多人認為,溫斯頓·邱吉爾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他實際上是獲得195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事實上,邱吉爾被提名為文學獎及和平獎。

(9)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歷屆得主
獲獎時間 得主(國籍) 角色(Role) 領域(Field)
1901年 瓊·亨利·杜南 (瑞士) Jean Henry Dunant 日內瓦公約 發起者,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的創始人 人道主義 工作,和平運動
弗雷德里克·帕西 (法國) Frédéric Passy 第一個法國和平協會創始人兼主席
1902年 埃利·迪科門 (瑞士) Élie Ducommun 國際和平局 ( 瑞士 伯爾尼 )名譽秘書 和平運動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瑞士) Albert Goba 國際和平局( 瑞士 伯爾尼 )名譽秘書 各國議會聯盟 秘書長
1903年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英國) William Randal Cremer 國際仲裁 法庭秘書, 英國議會 成員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1904年 國際法研究院 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 學科團體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1905年 貝爾塔·馮·蘇特納 (奧地利) Bertha von Suttner 《 放下武器 !》作者, 國際和平局 ( 瑞士 伯爾尼 )名譽主席 和平運動
1906年 西奧多·羅斯福 (美國) Theodore Roosevelt 各種和平條約的協作者 時任 美國總統 協商談判
1907年 埃內斯托·泰奧多羅·莫內塔 (義大利)Ernesto Teodoro Moneta 國際和平協會“ 倫巴第聯盟 ”主席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路易·雷諾 (法國) Louis Renault 國際法 教授
1908年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 (瑞典) Klas Pontus Arnoldson 瑞典和平仲裁聯盟創始人 前瑞典議會成員,作家 和平運動
弗雷德里克·貝耶 (丹麥) Fredrik Bajer 國際和平局 ( 瑞士 伯爾尼 ) 名譽主席 丹麥議會成員
1909年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比利時) Auguste Beernaert 國際仲裁 法院(海牙)成員 比利時 議會成員、前首相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保羅·德康斯坦 (法國) Paul Henri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 捍衛國家利益和國際調解委員會成員, 法國議會志願仲裁小組發起人兼主席, 法國議會成員
1910年 國際和平局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Peace Bureau,IPB 1891年,於 瑞士 伯爾尼 建立 和平運動
1911年 托比亞斯·阿賽爾 (荷蘭) Tobias Asser 律師,內閣部長,國際私法會議創始人 和平運動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里德 (奧匈帝國) Alfred Fried Die Friedenswarte(和平主義刊物)創始人 ,記者
1912年 伊萊休·魯特 (美國) Elihu Root 前國務卿,多個仲裁協定發起人 協商談判
1913年 亨利·拉方丹 (比利時) Henri La Fontaine 國際和平局 永久主席, 比利時 議會成員 和平運動
1917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1863年,於 瑞士 日內瓦 成立 人道主義 工作
1919年 伍德羅·威爾遜 (美國) Woodrow Wilson 時任美國總統、國際聯盟的最初倡導者 國際組織
1920年 萊昂·維克多·奧古斯特·布爾茹瓦 (法國) Léon Bourgeois 國際聯盟 理事會主席,法國議會主席 國際組織
1921年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瑞典) Hjalmar Branting 時任瑞典首相 國際組織, 和平運動
克里斯蒂安·勞斯·朗格 (挪威) Christian Lange 各國議會聯盟秘書長(布魯塞爾) 和平運動
1922年 弗里喬夫·南森 (挪威) Fridtjof Nansen 探險家、科學家、“ 南森護照 ”(難民)發起人 人道主義 工作
1925年 奧斯丁·張伯倫 (英國) Sir Austen Chamberlain 英國外交大臣、《 洛迦諾公約 》的倡導者 協商談判
查爾斯·蓋茨·道斯 (美國) Charles G. Dawes 時任美國副總統,“ 道威斯計畫 ”計畫的制定者, 同盟國 賠償委員會主席
1926年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法國) Aristide Briand 《 洛迦諾公約 》、《 白里安-凱洛格非戰公約 》發起人之一,外交部長 協商談判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德國) Gustav Stresemann 《 洛迦諾公約 》發起人之一,外交部長,前大法官
1927年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 (法國)Ferdinand Buisson 巴黎 索邦大學 前教授,人權聯盟的創始人兼主席 協商談判, 和平運動
路德維希·克魏德 (德國) Ludwig Quidde 各種和平會議參與者,德國議會成員, 柏林大學 教授
1929年 弗蘭克·B·凱洛格 (美國) Frank B. Kellogg 《 白里安-凱洛格非戰公約 》發起人之一, 美國前 國務卿 協商談判
1930年 納坦·瑟德布盧姆 (瑞典) Nathan Söderblom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領袖,大主教 和平運動
1931年 簡·亞當斯 (美國) Jane Addams 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 主席,社會學家 和平運動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美國) Nicholas Murray Butler 《 白里安-凱洛格非戰公約 》發起人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和平運動, 協商談判
1933年 諾曼·安吉爾 (英國) Sir Norman Angell 國際聯盟 執行委員會成員,作家 軍備控制與 裁軍
1934年 阿瑟·亨德森 (英國) Arthur Henderson 1932年裁軍會議大會主席,前外交部長 國際組織, 軍備控制與 裁軍
1935年 卡爾·馮·奧西茨基 (德國) Carl von Ossietzky 和平主義者 ,記者 人權, 軍備控制與 裁軍
1936年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阿根廷) Carlos Saavedra Lamas 外交部長, 聯合國大會 主席, 巴拉圭 與 玻利維亞 之間的衝突調解人 協商談判
1937年 E·A·羅伯特·塞西爾 (英國) Robert Cecil 國際和平運動創始人兼主席,作家,前 掌璽大臣 國際組織, 和平運動
1938年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Nansen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Refugees 由南森成立的國際援助組織 人道主義 工作
1944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1863年,成立於 瑞士 日內瓦 人道主義 工作
1945年 考代爾·霍爾 (美國) Cordell Hull 聯合國發起人中突出的參與者,前 國務卿 國際組織
1946年 愛米莉·巴爾奇 (美國) Emily Greene Balch 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 榮譽主席 前 歷史社會學 教授 和平運動
約翰·瑞利·馬特 (美國) John R. Mott 基督教青年會 國際委員會主席 國際宣教協會主席
1947年 英國公誼服務委員會 Friends Service Council - Facts(The Quakers) 1647年,成立於 英國倫敦 人道主義 工作
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The Quakers) 1917年,成立於 美國華盛頓 和平運動
1949年 約翰·博伊德·奧爾 (英國) Lord (John) Boyd Orr of Brechin 國家和平委員會和世界和平組織聯盟主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突出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營養學政治家,醫生 人道主義 工作, 國際組織
1950年 拉爾夫·詹森·本奇 (美國) Ralph Bunche 擔任 巴勒斯坦 問題調解員(1948年)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 理事 美國哈佛大學 (劍橋)教授 協商談判
1951年 列翁·茹奧 (法國) Léon Jouhaux 聯合國代表 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 主席, 國際勞工組織 理事會副主席, 國際組織, 人權
1952年 阿爾貝特·施韋澤 史懷哲 (德國) Albert Schweitzer 蘭巴雷內(加彭共和國廣場)建立者 傳教士醫生 人道主義 工作
1953年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美國) George C. Marshall “ 馬歇爾計畫 ”發起人,聯合國的代表, 前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美國紅十字會大會主席 國際工作, 人道主義工作
1954年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 1951年,成立於 瑞士 日內瓦 人道主義工作
1957年 萊斯特·伯勒斯·皮爾森 (加拿大) Lester Bowles Pearson 第七屆 聯合國大會 大會主席 前加拿大對外事務國務卿 協商談判, 國際組織
1958年 喬治·皮爾 (比利時) Georges Pire 難民救援機構"l'Europe du Coeur au Service du Monde領導人,多明我會牧師 人道主義工作
1959年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 (英國)Philip Noel-Baker 世界和平與合作的終身致力者,國會議員 軍控與裁軍, 國際組織
1960年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 (南非)Albert Lutuli 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 人權
1961年 達格·哈馬舍爾德 (瑞典) Dag Hammarskjöld 聯合國秘書長 協商談判
1962年 萊納斯·卡爾·鮑林 ( 美國)Linus Pauling 化學家 軍控與裁軍
1963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1863年,前者成立於瑞士日內瓦 1919年,後者成立於法國巴黎 人道主義工作
1964年 馬丁·路德·金 (美國) Martin Luther King Jr. 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的領導 人權
1965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1946年,成立於美國紐約 人道主義工作
1968年 勒內·卡森 (法國) René Cassin 歐洲人權法院 主席 人權
1969年 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1919年,成立瑞士日內瓦 國際組織 人權
1970年 諾曼·布勞格 (美國) Norman Borlaug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 ,墨西哥城 人道主義工作
1971年 維利·勃蘭特 (西德) Willy Brandt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總理 國際組織 協商談判
1973年 亨利·基辛格 (美國) Henry Kissinger 美國國務卿 (華盛頓) 協商談判
黎德壽 (越南,拒絕領獎)Le Duc Tho 越南政治家 協商談判
1974年 肖恩·麥克布賴德 (愛爾蘭)Seán MacBride 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 主席(美國紐約) 國際何平局主席(瑞士日內瓦) 軍控與裁軍, 人權
佐藤榮作 (日本) Eisaku Sato 日本首相 軍控與裁軍, 人權
1975年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 (蘇聯) Andrei Sakharov 蘇聯 原子物理學 家 人權
1976年 貝蒂·威廉斯 (英國) Betty Williams 北愛爾蘭和平運動(後更名為和平人們組織) 建立者 和平運動
梅里德·科里根 (英國) Mairead Corrigan
1977年 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 1961年,成立於英國倫敦 人權
1978年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埃及)Anwar al-Sadat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總統 協商談判
梅納赫姆·貝京 (以色列) Menachem Begin 以色列總理 協商談判
1979年 德蕾莎修女 (印度) Mother Teresa 傳教士慈善機構領導人(加爾各答) 人道主義工作
1980年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阿根廷) Adolfo Pérez Esquivel 人權領袖,雕塑家,建築師 人權
1981年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1951年,成立於瑞士日內瓦 人道主義工作
1982年 阿爾瓦·米達爾 (瑞典) Alva Myrdal 作家,外交家,前內閣部長 軍控與裁軍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墨西哥) Alfonso García Roble 前外交秘書,聯大裁軍談判代表 軍控與裁軍
1983年 列赫·華勒沙 (波蘭) Lech Walesa 團結工會 領導人 人權
1984年 圖圖大主教 (南非) Desmond Tutu 約翰內斯堡主教,南非教會理事會前秘書長 人權
1985年 世界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 1980年,成立美國波斯頓 軍控與裁軍
1986年 埃利·維瑟爾 (美國) Elie Wiesel “大屠殺總裁委員會”(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the Holocaust)主席 人權, 人道主義工作
1987年 奧斯卡·阿里亞斯·桑切斯 (哥斯大黎加) Oscar Arias Sánchez 哥斯大黎加總統 協商談判
1988年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s 1948年,成立美國紐約 國際組織
1990年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 (蘇聯) Mikhail Gorbachev 蘇聯總統 協商談判 國際組織 裁軍與軍控
1991年 翁山蘇姬 (緬甸) Aung San Suu Kyi 緬甸政治家 人權
1992年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 (瓜地馬拉) Rigoberta Menchú Tum 瓜地馬拉原住民 人權
1993年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南非) Nelson Mandela 南非政治家 協商談判 人權
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 (南非)F.W. de Klerk
1994年 亞西爾·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國)Yasser Arafat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主席,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執行委員會主席主席 協商談判
希蒙·佩雷斯 (以色列) Shimon Peres 以色列總理
伊扎克·拉賓 (以色列) Yitzhak Rabin
1995年 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 (加拿大)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1957年,成立於加拿大帕格沃什 軍控與裁軍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英國)Joseph Rotblat 著名 原子物理學 家、反核人士
1996年 西門內斯·貝洛 (東帝汶) 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 東帝汶天主教會主教 人權,和平運動
何塞·拉莫斯·霍塔(東帝汶)José Ramos-Horta 東帝汶政治家
1997年 國際反地雷組織 (ICBL)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1992年,成立於美國 軍控與裁軍, 和平運動
喬迪·威廉士 (美國) Jody Williams 推動國際反地雷運動
1998年 約翰·休姆(英國) John Hume 國會議員,社會民主黨和工黨領袖 協商談判
大衛·特林布爾 (英國) David Trimble 國會議員, 北愛爾蘭統一黨 領袖
1999年 無國界醫生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1971年,成立法國巴黎 人道主義工作
2000年 金大中 ( 韓國) Kim Dae-jung 韓國總統 人道主義工作 協商談判
2001年 聯合國United Nations 1945年,成立美國紐約 國際組織
聯合國秘書長 科菲·安南 (加納)Kofi Annan 聯合國秘書長
2002年 吉米·卡特 (美國) Jimmy Carter 第39任 美國總統 協商談判,人權
2003年 希爾琳·艾芭迪 (伊朗) Shirin Ebadi 伊朗女性律師和人權活動者 人權
2004年 旺加里·馬塔伊 (肯亞) Wangari Maathai 肯亞女政治家 人道主義工作
2005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1957年,成立於奧地利維也納 軍控與裁軍
穆罕默德·巴拉迪 ( 埃及) Mohamed ElBaradei 國際原子能機構 總幹事
2006年 穆罕默德·尤納斯 (孟加拉國)Muhammad Yunus 孟加拉鄉村銀行 建立者 人道主義工作
孟加拉鄉村銀行 (孟加拉國)Grameen Bank 1976年,成立於孟加拉國 達卡 人道主義工作
2007年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88年,成立於美國紐約 人道主義工作,國際組織
阿爾·戈爾 (美國) Al Gore 著名 環境學 家
2008年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芬蘭)Martti Ahtisaari 芬蘭總統 協商談判
2009年 巴拉克·歐巴馬 (美國) Barack H. Obama 美國第44任總統 國際組織, 裁軍和軍控
2010年 劉曉波 中國 持不同政見者 民主運動
2011年 萊伊曼·古博薇 (賴比瑞亞)Leymah Gbowee 賴比瑞亞和平運動領導人 女權,和平運動
塔瓦庫·卡曼 ( 葉門) Tawakkol Karman 葉門政治家
埃倫·詹森·瑟利夫 (賴比瑞亞) Ellen Johnson Sirleaf 賴比瑞亞總統
2012年 歐洲聯盟(EU) European Union 1993年,成立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 國際組織
2013年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for Chemical Weapons 1997年,成立於荷蘭 海牙 軍備控制和裁軍
2014年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薩蒂亞爾希 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巴基斯坦少女 人權
​2015年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機構 ​多元民主
​2016年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卡爾德龍 ​哥倫比亞總統 ​人權
​2017年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 ​非政府組織(NGO)

2011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獎項分類導航

常見社會類獎項

世界上有無以數計的獎項,這裡出現的是曾在歷史上發揮過作用和現實中有重要影響的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