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類學

教育人類學

教育人類學(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套用人類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來研究教育的一門介於教育學與人類學之間的新興邊緣學科。它滲透百科、博取諸家、熔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文化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於一爐,倡導從人類發展的巨觀高度來把握現代教育的本質,打破那種囿於教育本位、以教育論教育的陳陋狀況,從人類歷史發展上提供了二個全方位考察教育與人的發展的新方法和新維度,促進了傳統教育的更新和現代教育的進化。

學科起源

教育人類學起源於本世紀初的西方各國,最根本的動力是資本主義工業化舉動,大工業生產創造了巨大財富,使人類第一次發現了自身的價值和尊嚴,但又使人置於物的統治下成為機器的奴隸,向人類提出尋找人類發展和解放的新途徑的迫切要求;同時大工業生產也使教育與社會相互滲透盤根錯節,使人們在對社會的研究和了解時也不得不研究教育,把教育與社會各方面有機地聯繫起來;再次是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性的解放和對人性的要求,也推動了有關教育與人性的研究;此外,由於教育的陳舊落後,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等,也促進了教育學家向其他學科學習,借鑑其方法,從而促使教育學與人類學的聯姻,在共同的目的和發展要求推動了教育人類學的產生和發展。最早提出教育人類學概念的當推19世紀俄國民主教育家烏申斯基,而最早開展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教育家休伊特(Hewett),他於1904年到1905年先後在《美國人類學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較有影響的論文《人類學與教育》和《教育中的種族因素》,此外是德國舍勒(Max Scheler)和普列斯納(H?Plessner),在20年代還出現了如阿?胡特的《教育人類學的本質和任務》、格爾曼娜?諾爾的《關於人的教育知識》等論著。隨著二戰以及戰後出現的有關人與教育的各種問題,教育人類學也在參與中得到不斷發展,遂漸形成不同於教育學與人類學的獨立的分支學科,並發展為以美國為首注重文化人類學方法的文化教育人類學和以德國為首的注重哲學人類學方法的哲學教育人類學兩大流派,以及德國套用結構分析方法的結構教育人類學等流派。八十年代,我國教育人類學研究者提出綜合型的教育人類學學科框架,即以文化教育人類學為主要研究方法,適當借鑑哲學教育人類283學的概括理論化方法,以研究一般人類教育的發展為主。尤其是現代教育為主(不象文化教育人類學以研究少數民族教育為主),重點探討人類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特徵,可以說是一種注重研究現代教育的教育人類學,認為教育人類學必須從本國教育實踐出發,研究本國教育實踐面臨的各種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是現代教育在不同實踐領域中的產物和派生,如果對人類發展與現代教育的互動關係及規律性的東西不理解,就無法對這些問題和現象作本質上的闡述和分析探討。

主要特徵

三大特徵

教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很廣泛,但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

跨文化比較研究

即能從不同文化角度對某些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比較分析考慮,研究其發生髮展的動因特點,概括闡述其一般規律,有歷史縱向比較和國別橫向比較、有巨觀比較和微觀比較之分,或作水平比較和類別比較.以及主題比較研究之分,應當說,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就決定了它的研究是多維的、跨文化的,至今為止的全部教育人類學研究成果都具有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性質。

實地參與調查研究

(field work田野工作),即要求研究者放棄自己的某種固有文化觀、深入到某一文化單位中,充當其成員,調查與考察教育過程,是教育人類學研究的最基本手段,對研究者本人的文化觀和研究能力的正確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釋義學研究

即力圖在事實研究和理論探討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繫,使人與社會與教育建立起意義關係的同時,闡明人的發展規律和進程,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明人的本質生成、轉變和重建,解釋教育對人生各個層面--意向、目的、信仰、情感、價值等形成發展的影響,如何在教育中表現出人的本質和人的存在。它注重對本質的演繹,力圖從一般現象來把握最深刻的教育與人的關係,達到對儘可能多教育現象的把握。教育人類學認為,對教育的比較研究和實地研究是最基本的研究,沒有它們就不會有教育人類學,但僅有它們還不能把握更巨觀、更深刻的教育本質,那教育人類學也將永遠處於幼年時代,僅能為其他學科提供素材。目前這三個特徵在文化和哲學教育人類學那裡仍各有倚重,而只有使它們完整有機地表現於學科研究中,才會有更加豐富的教育人類學的學科發展。

方法論原則

對於教育人類學研究方法來說,在社會及人文學科之間的具體方法上常常是通用的,表現出差異的是觀點,即方法論原則。教育人類學堅持下列方法論原則:

(1)理論研究和實地考察相結合,即指對目的、任務、人類現狀、社會和教育問題作抽象概括或分析推斷要同如實地調查、參與觀察等教育人種志實際研究相結合;

(2)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即強調按辯證唯物史觀思考人和教育現象、對資料作總括性評價和注重採用人類統計法等各種量化手段收集分析數據,對研究作客觀的科學描述相結合;

(3)巨觀與微觀、過程與因果關係研究相結合;

(4)注重多學科協作,開展綜合研究。

內容簡介

《教育人類學》以導論式的架構為我們呈現了當前西方教育人類學的前沿進展。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人的可塑性問題,涉及人類的教育夢想、個體的完善等;第二部分論述了教育、文化與人類學中的模仿,主要是模仿的意義與形式;第三部分論述了教育全球化與跨文化教育,主要論題有青少年犯罪、他者以及教育的全球化;第四部分展望了教育人類學作為教育的新視角其潛在的發展前景。

《教育人類學》是闡述“教育人類學”這一重要學科的歷史、基本概念、原理和最新研究趨勢的經典讀物,可供人類學研究人員、教育理論研究人員、教育學及文化研究專業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等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教育人類學 教育人類學

前言第一部分 人的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的夢想

第二章 個體的完善——威廉·馮·洪堡的教育人類學

第三章 工作作為動作語和儀式

第二部分 教育、文化和人類學中的模仿

第四章 模仿作為人類學的一個概念

第五章 教育中的模仿

第六章 作為模仿產物的動作語和儀式

第七章 想像和關於圖像的模仿

第三部分 教育全球化和跨文化教育

第八章 青少年暴力

第九章 他者

第十章 教育全球化

展望 教育人類學:教育的新視角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