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體育科學的學科之一。也稱“自然人類學”或“人體學”。是研究人類群體體質特徵及其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通過人類群體體質特徵、結構的剖析,探討人類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與發展,人種的形成及其類型特點,以及現代人種、種族、民族的分類等問題。為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材料,而體育運動發展又有助於改善人類群體體質特徵。人類學分支學科,涉及人類進化、人種分類和人類體質變異等領域的比較研究,主要技術包括測量及觀察等手段。

名詞簡介

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又稱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是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研究生物演化遺傳學人類適應變異、靈長目學、型態學(morphology)的機制,以及人類演化的化石記錄。

(圖)人類化石(圖)人類化石

歷史

(圖)體質人類學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發展自十九世紀,早於華萊士達爾文天擇理論以及孟德爾遺傳學研究。體質人類學這個名稱來自它的資料是體質的(化石,特別是人類骨骼)。隨著達爾文理論與現代綜合理論的興起,人類學家取得了新型態的資料,有些人開始自稱為“生物人類學家”。

體質人類學的某些早期分支,例如人體測量學的早期研究,已受到批評。例如頭骨指數(cephalic index)的數據以往經常被用以推論行為特質。

研究範圍

(圖)DNADNA

體質人類學主要從生物演化角度,研究人類體質差異與種族概念、靈長目與人類的演化關聯、人類物種的起源與擴散過程。因此,體質人類學包括了許多次學科,包括人類遺傳學、靈長目學、分子人類學、骨生物學、古人類學等等。體質人類學家經常與考古學家通力合作,在學科分工上,體質人類學家偏重人類及相關動物的化石與現生物種研究,考古學家偏重於器物與遺址研究。

近年來,由於小說及同名電視影集《尋骨線索》(Bones)甚為風行,體質人類學的DNA研究與法醫方面的套用,受到大眾關注。另一方面,在非洲、亞洲、歐洲等地不斷發掘出許多遠古人類化石,這使得人類演化過程的圖像更趨完整,然而學者對於化石及DNA證據的詮釋或有差異,也因此產生許多論辯。大抵上體質人類學家對於接納新物證並修改舊有概念都抱持著相當開放的態度,因為每件新發現都必須經過嚴謹的發掘與實驗室研究,況且遠古人類的化石都是歷經長年辛勤工作再加上好運,才得以重見天日。

早期體質人類學研究偏重人種之間的體質差異,如膚色、髮型、頭型和體質,這不免因聯結到種族歧視概念而受到質疑。近年來對於現生人種的研究,偏向生物化學方面,如血型與鐮狀紅血球症以及天花的關聯,以及人類基因圖譜的建立。並從Y染色體與粒腺體DNA的研究,追溯人類的演化遷徙路線。

分支學科

靈長目學 對於靈長目的研究。

人種學透過生理上的特徵,研究與比較人類各族群生理上的差異

人體測量學用測量和觀察的方法描述人類體質特徵狀況

人類適應 人類對環境壓力與變異,所產生的(生理的、發展的與遺傳的)適應反應方式。 (也請參閱生物醫學人類學, 人類生物學).

人類生物學  由生物學、生物人類學、營養學與醫學等學科所組成的跨學科學術領域,焦點放在對衛生、人類演化、適應與群體遺傳學等等議題的國際、群體層次觀點,而不是針對個體的診斷(也請參閱生物醫學人類學, 人類適應)。

人類演化包括:

古人類學  對於用來解釋人類演化的化石證據的研究。

人類行為生態學 從演化生態學觀點,對於行為適應方式的研究,例如搜食、繁殖與個體發生學(也請參閱行為生態學).

神經人類學 研究人類腦子的演化,以及文化做為人類物種對其環境的神經學適應方式。

人類演化的研究,往往包含其他的分支學科:

人骨學  對於骨架材料的研究。人骨學專家能將他們的技術與知識運用於其他領域:

古病理學  研究人類骨架中的疾病與外傷痕跡。

法醫人類學 為驗屍官或醫事檢驗人員,提供人類遺骸的分析與鑑識。這種研究常為法律判決提供重要證據。

內部連結

靈長目學

靈長目

類人猿

人類演化

人科

人屬

單地起源說

多地起源說

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

外部連結

[1] 美國體質人類學家協會 http://www.physanth.org/

[2]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http://anthro.amnh.org/anthropology/research/recon_wiki.htm

[3] 體質人類學 http://www.slu.net.cn/textcnt3.htm

[4]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3/21/content_7830605.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