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

人科

人科即智人Homosapiens,或稱現代人。史前尚有一些其他種類的人科成員,一般可以分成兩個亞科,即早期的南方古猿亞科和後期的人亞科,也有人將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從猩猩科移入人科分別作為亞科,而南方古猿和人作為人亞科的兩個族。

基本信息

人科進化簡史

現代人現代人

史前尚有一些其他種類的人科成員,這些史前人類的親緣關係和分類爭議很大,一般可以分成兩個亞科,即早期的南方古猿亞科Australopithecinae和後期的人亞科Homininae,也有人將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從猩猩科移入人科分別作為亞科,而南方古猿和人作為人亞科的兩個族。

南方古猿亞科Australopithecinae是最早直立行走的靈長類,即最早的人類。第一個南方古猿的化石於1924年由達特發現於南非,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下圖)。當時由於北京猿人的發現,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亞洲,而對南方古猿沒有重視,到1959年李基在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發現了南方古猿類型的東非人之後使南方古猿開始成為人們的焦點。早期發現的南方古猿可以分成體型纖細的南方古猿屬Australopithecus(包括1924年發現的南方古猿非洲種)和體型比較粗壯的傍人屬Paranthropus(包括1959年發現的東非人,即傍人鮑氏種Paranthropus boisei,原稱鮑氏東非人)。南方古猿中最著名的則是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由於其發現是人類出現的年代大大提前並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化石(即“露茜”)而引起轟動。近些年來,又發現了一些南方古猿亞科更古老的屬和南方古猿屬更早的種,將人類的歷史又提前了很多。

特徵

人科的特徵有許多與猿科相近,但也有其獨有的特徵,如經常性的兩腳直立行走,腦子較大,下頜骨淺且粗壯、犬齒和下第一前臼齒退化,牙釉質厚,3個臼齒的磨耗相差很大等,人科的特徵在進化過程中是逐漸發展的。有一些性狀變化很大,如早期類型的兩側齒列向後方張開,晚期則變為拋物線形,下第一前臼齒由扇形變為兩個齒尖大約對稱。

人科的晚期類型還有一些行為方面的特徵,如使用和製造工具,用有音節的語言表達思想,有比較固定的活動基地和勞動分工,喪失發情期等。

分布

人科現在分布於世界所有各大洲,早期類型僅分布於亞、非、歐洲的溫暖地區。

起源

有人認為第三紀晚期有一部分古猿的前肢從運動的功能中解放出來,用兩腳直立行走,能夠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促進腦的發展,使這部分古猿向人科進化。近年又有新補充。中新世由於生活區內靈長類大量繁衍,樹林高、中層的食物不敷需要,於是一部分古猿向樹林低層和地面開拓新的生活資料(主要是小顆粒而且結實的種籽)來源,對這類食物的適應,促進人科的進化。

按亞綱分類的靈長目動物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Mammalia) | 亞綱獸亞綱(Theria) |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 總目靈長總目 (Euarchontoglires) 靈長動物 (Euarchonta) | 靈長目 (Primates)

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個目,下面分兩個亞目: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和簡鼻亞目(Haplorrhini)

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鼠狐猴科(Cheirogaleidae) | 狐猴科(Lemuridae) | 嬉猴科(Lepilemuridae) | 大狐猴科(Indriidae) | 指猴科(Daubentoniidae) | 懶猴科(Lorisidae) | 嬰猴科(Galagidae)
簡鼻亞目(Haplorrhini)眼鏡猴科(Tarsiidae) | 捲尾猴科(Cebidae) | 青猴科(Aotidae) | 僧面猴科(Pitheciidae) | 蜘蛛猴科(Atelidae) | 猴科(Cercopithecidae) | 長臂猿科(Hylobatidae) | 人科(Hominid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