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考古學

埃及考古學

本書是中國目前唯一一部內容比較完整、詳細的埃及考古學專著。從古埃及史前考古學開始敘述,直至希臘羅馬時期埃及的考古學。全書內容以考古學作主線,敘述了古埃及文化的演進歷程,涉及城市文明與聚落形態、語言文字、宗教文化、陵墓、建築(宗教與世俗)、藝術創作及喪葬習俗等。書中使用了英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的文獻與考古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從古埃及史前考古學開始敘述,直至希臘羅馬時期埃及的考古學。包括早王朝與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新王國時代、後埃及和希臘羅馬時期埃及的考古重大發現和研究進展狀況以及研究成果。全書內容以考古學作主線,敘述了古埃及文化的演進歷程,涉及城市文明與聚落形態、語言文字、宗教文化、陵墓、建築(宗教與世俗)、藝術創作及喪葬習俗等。書中使用了英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的文獻與考古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本書是中國目前唯一一部內容比較完整、詳細的埃及考古學專著。

作者簡介

劉文鵬,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曾擔任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世界上古史——古埃及史研究所所長、內蒙古民族師範學院歷史系主任和學院副院長。曾參加中國“六五”、“七五”、“八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古代埃及史研究;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等雜誌發表過數十篇論文。本書是繼他的《古代埃及史》之後的一部力作。

目錄

走進法老的世界(自序)

導論

一、埃及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時間與空間範圍

二、埃及考古學與埃及學的關係

三、埃及考古學的起源、發展與現狀

四、古代埃及的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分期

第一章 史前考古學與前王朝文化的演進

第一節 埃及的地貌與生態環境

第二節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

一、下舊石器時代文化

二、中舊石器時代文化

三、上舊石器時代文化

四、晚舊石器時代文化

五、期外舊石器時代文化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

一、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若干問題的疑義

二、撒哈拉新石器文化

三、尼羅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第四節 前王朝銅石並用時代文化的演進

一、下埃及的前王朝文化——馬阿底文化

二、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1)——巴達里文化

三、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2)——涅伽達文化Ⅰ時期

四、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3)——涅伽達文化Ⅱ時期

五、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4)——涅伽達文化Ⅲ時期與零王

第五節 前千朝時代的墓地與城市遺址

一、阿拜多斯王家墓地

二、重要的城市遺址

第二章 早王朝與古王國時代考古學的發現與研究

第一節 希拉康坡里斯神廟區出上的重要歷史文物

一、神廟區的布局及其出土的早期重要文物

二、“大寶藏”及其重要的出土文物

第二節 重要的城市遺址與墓地

一、提斯與孟斐斯

二、布巴斯梯斯與赫利奧坡里斯

三、阿拜多斯與薩卡拉墓地

四、吉薩墓地

第三節 早期墓葬的發展與金字塔的起源

一、早期墓葬的演變及其基本形式

二、階梯金字塔及其向古典金字塔的過渡

第四節 金字塔發展的頂峰與衰落

一、胡夫王大金字塔

二、哈夫拉王金字塔與大獅身人面像

三、孟考拉王金字塔

四、吉薩金字塔城與墓地

五、太陽廟與第五、第六王朝金字塔之衰落

六、第五、第六王朝時期的馬斯塔巴

第五節 早期喪葬的習俗與裝備

一、木乃伊的起源與早期的演變

二、棺的發明與演變

三、墓碑與墓銘文的早期演變與喪葬意義

第六節 藝術的創作與成就

一、古埃及藝術的特性與發展階段

二、古埃及藝術創作的基本法則

三、初創時期雕塑的成就

四、初創時期浮雕與繪畫的創作

第三章 中王國時代的考古學探究

第一節 重要城市遺址與軍事要塞的建築

一、赫拉克利奧坡里斯

二、利希特

三、拉宏

四、努比亞地區的要塞堡壘

第二節 墓葬的發展、演變

一、第十一王朝孟圖霍特普二世平台式陵廟

二、第十二王朝金字塔建築的恢復與衰落

三、私人墓葬

第三節 喪葬習俗與裝備的演變

一、墓碑與墓銘文的發展

二、棺的類型的演變

三、木乃伊和木乃伊面具的發明與演變

四、卡諾匹斯容器的發明與利用

五、人物模型與夏勃悌塑像的功能

第四節 藝術創作的發展

一、神廟建築

二、雕刻

三、浮雕與繪畫

四、工藝美術

第四章 新王國時代考古學的重要發現與巨大成就(上)

第一節 城市與村落的發展

一、埃及語的“城市”與“鄉村”的意義

二、都城的遺址與遺蹟

三、王家城市系列

四、邊境城鎮

五、工人村

第二節 建築的類型學及其基本模式

一、世俗建築的類型及其設計的模式

二、宗教建築的類型及其基本模式

三、陵墓建築的類型及其基本模式

四、軍事建築的類型與模式

第三節 莊嚴瑰麗的神廟

一、盧克索神廟及其布局

二、卡納克大神廟及其布局

三、阿拜多斯的塞提一世神廟

四、其餘神廟的分布

第四節 宏大壯麗的葬祭廟與隱蔽的石窟廟

一、國王的葬祭廟

二、懸崖石窟廟

第五章 新王國時代考古學的重要發現與巨大成就(下)

第一節 神秘莫測的石窟王陵與豪華艷麗的貴族墓

一、帝王谷王陵

二、王后谷陵墓

三、貴族墓

四、戴爾美迪納的私人墓

五、其他地方的私人墓

第二節 喪葬習俗和裝備的新發展

一、木乃伊的“古典”發展階段

二、卡諾匹斯容器的新發展

三、木乃伊面具的新演變

四、棺的發展和變化

五、喪葬文與喪葬人物塑像的新演變

第三節 藝術創作的輝煌成就

一、建築藝術

二、雕塑

三、浮雕

四、繪畫

五、工藝美術

第六章 晚後時期埃及考古學的終結

第一節 後埃及時代三角洲地區城市遺址的考占發掘

一、塔尼斯遺址及其出土的重要文物

二、舍易斯

三、諾克拉提斯

第二節 後埃及藝術的傳承,創新與衰微

一、神廟建築的傳承與創新

二、雕刻藝術

三、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

第三節 傳統喪葬習俗的延續

一、木乃伊製作的變化和退化

二、棺的演進中的變化

三、晚期陪葬的喪葬人物塑像

第四節 希臘、羅馬的埃及考古學的終結

一、亞歷山大里亞城市考古的新成就

二、希臘、羅馬時期的喪葬習俗的終結

三、希臘、羅馬統治時期埃及的建築與藝術

附錄

一、略語表

二、主要參考書目

年代表

書摘
第一章 史前考古學與前王朝:

文化的演進:

西方學術界通常把社會的歷史分為史前時代和歷史時代。所謂“史前”,一般是指文明形成以前的階段。儘管這個概念並不嚴謹、準確,但已通用。

古埃及與其他國家、民族一樣,有一個漫長的所謂史前時代,史前考古學揭示了人類從最早的石器時代逐漸發展到銅石並用時代和金屬器時代的歷程。特別是近年來,考古學取得的新成就給我們展現了由史前向文明過渡的演變歷史。本章著重介紹古埃及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三個考古學發展階段,尤其是前王朝時代埃及文明形成的考古學成就。

第一節 埃及的地貌與生態環境:

古代埃及的偉大文明史以及埃及考古學都是與埃及的地理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古希臘作家所講的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正體現了這樣的一個基本思想。尼羅河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究竟如何?它對史前和隨後的埃及文明時代有哪些影響?這不能不是我們首先考慮的事情。

埃及位於地中海的東南,非洲的東北部,還占有亞洲的西奈半島,既是地中海周域國家,又是“近東”或“中東”的一部分,在經濟發展和戰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埃及南、北方邊界大致相當於今日之埃及領域,但不同時期也有所改變。埃及南部通常以尼羅河第一瀑布為界,在中王國時代,邊界向南延長一些,而在新王國時代,南疆延伸到亞斯文南的努比亞(現今之蘇丹北部和埃及南端),北至巴勒斯坦一帶。西部邊界北從錫瓦到南部的哈里傑,大約與尼羅河間隔兩百公里。東部以紅海為界。

埃及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境內多為海拔200-700米的高原台地,沙漠約占全國面積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尼羅河縱貫埃及南北全境1350公里長,以此為中心分成東西兩大區域。

尼羅河好像是彎曲不大的S形狀,境內除三角洲之外,沒有太大的支流,河寬在8-16公里。尼羅河北部三角洲,長160公里,寬240公里。西部沙漠乾旱,無生物,但有幾處綠洲:從北到南有拜哈里耶、費拉德、達赫萊及其東南方的哈里傑等。這些地方有沙漠多年生植物及禾草。東沙漠偶有降雨,不太乾旱,生長有檉柳、刺槐、灌叢以及其他植物。尼羅河谷、三角洲和沙漠綠洲構成了埃及的農業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居住在這裡。埃及的礦產資源並不豐富,古代開採主要有銅礦、石材、雪花石膏等。

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依賴於農業,通常生活於尼羅河兩岸。尼羅河每年定期地泛濫,衝擊著河的兩岸,並留下一層肥沃的腐殖土。也許由於這種現象,埃及人把自己的國家稱為“kmt”,即“黑土”的意思,以別於周圍的沙漠“紅土”。從中王國,特別是托勒密王朝以後,法尤姆地區的開發和灌溉網的建設,形成了一個新的農業區,也可以說是埃及的穀倉,在埃及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

漫長而艱難的史前時代經歷了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石期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而邁向文明時代。由於年代的久遠,至今還沒有發現埃及人遠祖的人類化石,但是他們留下的器具卻為我們了解古埃及人遠祖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根據。

作為遠古埃及人留下的器具,最早的屬於石器時代的遺物,根據其製作的技術和特點的不同,這些較早期的石器又被稱為舊囪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而舊石器時代占據了人類歷史的時間約百分之九十九點八。早在19世紀晚期,就有了埃及舊石器發現的屺錄。舊石器時代從何時開始?至今還難以找到確切的論斷。先前有的學者提出的奧杜威文化是舊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也可以說是前舍利文化,大約開始於一百七十五萬年至七十五萬年前。世是,此說法並未得到多數學者的承認,有人認為那些工具的識別是“不確切”的。近年來,多數學者傾向於把舊石器年代開端定在七十萬或五十萬年前。

埃及的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發現於兩個不同的區域:尼羅河谷和撒哈拉。尼羅河谷從五十萬年以前或更久遠的時間以來,似乎一直有人居住,而人們在撒哈拉的居住時間則是短暫的。當超乾燥氣候發生時,有很長一段時間,便沒有人類存在的蹤跡。然而,在舊石器時代至少也有七個或更多的降雨期,當氣候適宜時,人類便在這裡生活。

一、下舊石器時代文化:

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的石器為標誌。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又分為早、中、晚三期。而在埃及則分為五期,通常稱為下舊石器時代、中舊石器時代、上舊石器時代、晚舊石器時代和期外舊石器時代。下舊石器時代的工藝品,包括阿合利型手斧,在一些地方的碎石沉積物中都有所發現。這種下舊石器具有一定的特徵,並易於製作:在兩個面上成片剝落,在其一端打成尖頂,而在另一端打成圓形。埃及下舊石器時代與非洲某些地方相似,晚期阿合利大約在五十萬年前開始出現,到最早的中舊石器時代二十三萬年前結束。這是大多數下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少數遺址可能更古老些。

關於尼羅河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最有價值的報導,來自於北蘇丹的哈勒發乾河附近。在那裡一系列採石場和作坊生產出大量的阿合利手斧。而阿爾克因一8或許是非洲這部分中的最大的阿合利遺址。雖然其所保留下來的集合物(complexion)似乎是尚未完成的天然生產工具,但有許多石核,砍劈的工具和手斧,被稱為晚期阿合利。在現今尼羅河谷沙漠區的表面上,還能發現手斧。在20世紀早期,從戴爾美迪納至帝王谷的丘陵小路上,手斧“堆積站”十分普遍。雖然這些偶然的發現不能註明具體的日期,大約在受到集中的沖蝕以後,它們或許就是阿舍利大遺址的那些遺物。在阿拜多斯附近的埃哈邁德哈利發村,能夠看到的工藝品仍然是成批的。在那裡以及在魁納區附近的其他地方,這種手斧集中出現在最早的泥土沉積物上,那是尼羅河與衣索比亞上游有聯繫的證明。據推測,這些集中的手斧的年代,大約處於四十萬至三十萬年前。在尼羅河東岸的某些地區,一些遺址在分類學上被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阿合利文化,但沒有地層學的證據。

在東撒哈拉,即西沙漠的各種環境中,也發現了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其中重要的是哈里傑綠洲、達赫萊綠洲、比爾撒哈拉和比爾塔法維。這些遺址位於圍繞綠洲的陡坡上,最重要的發現是綠洲的窪地底部或沙漠盆地沉積物中的一些化石。特別是遺址明顯的潮濕狀態,提供了其狩獵和採集生活的可能性。這些遺址所顯示的池塘邊緣的營地,可能是整體的占據。它也許存在了若干千年或者更久遠的時間。哈里傑和達赫萊遺址屬於晚期阿舍利文化。在比爾撒哈拉東遺址發現的手斧是小的和薄的,製作很好,被認為是最後的阿舍利文化。在池塘和湖邊緣上的兩個遺址--比爾塔法維和比爾撒哈拉以東10公里處,是晚期阿舍利文化。在比爾塔法維東南約五十公里處的比爾沙夫乾河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中期阿舍利集合物堆積層。

二、中舊石器時代文化:

埃及的中舊石器時代大約開始於十七萬五千年以前或更久遠些,更可能是約二十萬年以前,直到約四萬五千年以前。埃及的中舊石器時代具有北非和歐洲中舊石器時代的基本因素。手斧缺少而且罕見。工具的大部分依據薄片製成,常常用勒瓦婁哇型的技術生產。

埃及的中舊石器時代,傳統上被劃分為四個主要的類別:努比亞中舊石器、莫斯特文化、阿泰爾文化和考爾穆珊文化。考爾穆珊文化似乎是晚期的,它限於尼羅河谷。阿泰爾文化基本上限於撒哈拉,並且它也可能是晚期的。此外,很少有不同。

中舊石器時代遺址,我們了解較多的是西沙漠地區兩個鄰近池塘的綠洲:比爾撒哈拉和比爾塔法維,而以比爾撒哈拉為主。在20世紀末,美國、波蘭、埃及聯合的史前探查隊在這裡發掘的結果表明:“無疑地,比爾撒哈拉湖是莫斯特潮濕期平原地區唯一的地文和環境地形。”“在比爾撒哈拉湖的發掘和廣泛的地質學的勘察工作,揭示了中舊石器時代居住地的至少五個時期層次的存在。”在這裡,他們發現了阿合利型手斧,也有勒瓦婁哇型的工具。

一部分工具與阿合利型有關聯,而一部分與莫斯特型有關聯。而阿合利型的工具是在達赫萊綠洲發現的,它在阿合利時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發掘者認定:“西沙漠的莫斯特文化與歐洲更早期的莫斯特文化為同一時代,而這個地區的阿泰爾文化相當於早期或中期的莫斯特文化。”

在哈里傑綠洲的中舊石器時代,有一些稍微不同的未加工的物質材料。大多數哈里傑綠洲遺址是在水源池塘附近,對那裡的平板狀的燧石進行粗略地修補便可以利用。這些遺址擁有大量原始薄片和早期階段用以製作勒瓦婁哇石核的薄片,只有少數石核和工具。遺址被分為莫斯特文化或阿泰爾文化(被有柄的工具和兩面分裂成薄片所表明)。阿泰爾文化是較晚的一個文化。哈里傑的夜間宿營或許要遠離水,但具體情況我們不知道。水和相關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對適宜的石材的接受,似乎是哈里傑地區中舊石器時代居民點的主要特徵。

沿尼羅河流域的中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分布在不同環境的三個地區中。首先,從第二瀑布的哈拉法乾河到上埃及的魁納彎曲處以北,有許多的採石場和作坊。採石場的瓦礫堆有時埋在沙礫沉積物中,但是沒有一個遺址能夠標明具體日期。採石場被看成是努比亞中舊石器文化(在下努比亞)或莫斯特文化(在上埃及和下努比亞)。亞斯文北有一組小遺址,而另一個(遺址-440,或許是努比亞中舊石器時代)是在哈拉法乾河的正南淤泥之上的沙丘中。遺址-440有兩個層次,底層是種類多樣的野生動物,上層是大量的魚。各種大的深水魚,暗示了船、陷阱或其他有關迷惑魚的技術的使用。亞斯文附近的遺址屬於莫斯特文化階段。

其次,在第二瀑布附近有幾個考爾穆珊遺址。它似乎是尼羅河谷中最新近的中舊石器時代的複合體。據估計,考爾穆珊的年代在四萬五千和五萬五千年前之間。某些考爾穆珊遺址保存了大量的動物,大多數是野牛,還有少數羚羊、瞪羚和河馬。其他的一些遺址有豐富的魚。考爾穆珊的石器工藝有其特色,著重在鏨刀上,也有少量的側面刮削器,尖頂的小齒狀的刮削器,全部都是以勒瓦婁哇薄片製成。考爾穆珊是否有作坊或採石場,還不知道。

尼羅河流域第三個中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在沿河谷邊緣的乾河。在尼羅河兩邊的大多數較大的乾河中有許多沙礫台地,台地位於中舊石器時代河谷填塞物的淤泥下,在台地內的某些人工製品與比爾塔法維及比爾撒哈拉以東的湖,有關的中舊石器時代的人工製品,似乎是同一時代。

三、上舊石器時代文化:

自從沙漠超乾燥以來,在撒哈拉沒有上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尼羅河谷最早的上舊石器時代是繼承最晚後的中舊石器時代,而且遺址是稀有的。上舊石器時代以石器工作技術的重要變化為標誌,在中舊石器時代,通常流行由預先定型的(勒瓦婁畦)石核打制而成的寬廣、扁平的薄片。而在上舊石器時代重點生產的是長的、狹窄的葉片,它們在外形和尺寸上完全一致。尼羅河谷最早的上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是中埃及的那茲列特卡泰爾-4,放射性碳年代大約距今三萬三千年前。勒瓦婁哇技術似乎缺乏,而有許多上舊石器時代葉片石核。伴隨的工具是修飾的葉片,有齒的和有兩面的錛子,顯然是用於採石業。在洞穴旁邊發現了一個墓穴,其中就有兩面的錛子。正是在此附近,同時發現了人類骨骼,此骨骼是現代型的人類化石,它還殘留著原始特徵,這是迄今埃及所知的最古老的人類骨骼。

在那茲列特卡泰爾-4之後,另一個最古老狀態的上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在舒維哈特-1,從那茲列特卡泰爾溯流而上,到魁納附近的東岸。而遺址-E71K9,再溯流往更遠的上游,到伊斯納附近的西岸。舒維哈特-l的TL(熱發光)日期為距今24700±2500年,而E71K9為距今21590±1500(標準的誤差在距今23000年和22000年之間)。在兩個遺址中的人工製品是大的葉狀石片,而工具包括了大量有小齒的、形形色色的製作良好的鏨刀、修飾的斷片、尖銳的長葉狀石片,還有一些燧石刮削器和鑽孔器。兩個遺址都有豐富的動物,大多數是羚羊和野牛與少量的瞪羚、野兔和土狼,而魚是稀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那裡採掘黑矽石,採礦坑最大限度深兩米,而且在坑底下和地下走廊含有10平方米以上的採礦點。在壕溝中還發現了爐子,一些剝落的薄片暗示了採礦的活動,大約延伸了距今三萬五千年至三萬年以上。那個時期的舒維哈特-4必定是世界上地下採礦活動最早的例子。

大約在兩萬一千年前,石器製作技術又有了新的變化,大的葉狀石片被小的葉狀石片所代替。其中某些細石器(少於三十毫米長)上有過分的修飾或沿著一個邊緣折面。爭奪資源範圍和水資源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標誌著晚舊石器時代的開始。

四、晚舊石器時代文化:

晚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在中舊石器時代和上舊石器時代被發現,這些遺址不是在下、中埃及,而是在上埃及,年代大約在距今兩萬一千年至一萬兩千年之間。

在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最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聚落群體在法庫里(距今兩萬一千年至一萬九千年)和庫巴尼亞(距今一萬九千年至一萬七千年)。屬於法庫里或者與它緊密相連的是靠近伊斯納的屠宰營地的遺址-E71·K12,這個遺址包括沙丘山谷和一個因季節性降水而形成的池塘,這在當時是一個理想的獰獵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