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

親職教育

心理換位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不要以為別人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不要以為自己都是對的。家長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的同齡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認識和處理問題。
把握心理換位的策略,關鍵是了解孩子,增進與孩子的接觸,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談理想,談學習,談生活,談家常,談他們關心的問題。
心理換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角色扮演法。
角色固定是心理換位的最大障礙,角色扮演法就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認識問題,體驗原來體驗不到的孩子的某種切身感受。
2、雙向對話法。
這種方法與上一種方法相似,只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和家長兩個角色,進行雙向對話。一旦您進入雙向對話的思路,就會發現問題有了另一個
心理換位心理換位
度的新認識,處理起來也就比較順手。
3、遷移感受法。
您可以把自身生活經歷中的某些感受,如:開會遲到時的難堪,工作沒有做好時的心情遷移到親職教育的類似情境中。
4、回憶往事法。
親職教育的許多麻煩都源於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到底還是孩子。只有經常想想自己的學生時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卓有成效地進行親職教育。

應聘面試

心理換位心理換位
面試作為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考察畢業生各方面能力,通常被用人單位普遍採用。一般認為,流暢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清晰的邏輯推理是面試成功的關鍵。但筆者認為,所有這些,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即心理換位。
所謂心理換位,即俗話所說的“要想公道,打個顛倒”,就是要站在用人單位或面試考官的角度,對面試問題進行思考並回答。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改變了通常的以自我為本位,以自己利益為衡量標準的思考方式,而是儘量大可能把用人單位的所思、所想、所需置於前列,適應了用人單位,尤其是面試考官的心理需要,其答案更容易被對方接受。對此,美國前總統林肯曾這樣說,我會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思考自己以及要說的話,花三分之二的時間來思考對方以及他會說什麼話。也就是說,在面試短短的時間內,考官的每一句話也許都有其潛台詞,畢業生從考官的角度思考問題,即可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下面通過幾個具體面試題目的設計來說明這個問題。
1、請你做一下自我介紹
此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考官有其特定意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讓學生就此回答,結果相當多的學生都是介紹了自己的姓名、專業、畢業學校等基本情況。從表面上看,這樣回答符合答題規則。但如果做一下換位思考,就會發現,面試之前考官通常是看過你的求職信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考官絕不是需要這類答案。一般來說,考官想通過你的自我介紹,了解你的個性特點,及這些特點是否適合你要應聘的工作。據此,我給應聘飼料企業售後服務崗位的獸醫專業的學生設計這樣一個答案:非常樂意向貴公司介紹我自己。我的基本情況,求職信上已寫明,這裡我就不再重複了。我要強調的是,我這個人性格豪爽,善於交友;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樂於人際溝通。這些特點會使我在售後服務工作中能與客戶在業務上進行良好 的溝通,生活上能廣泛結交朋友,這對鞏固老客戶、發展新客戶都有利。因此我認為我的性格最適合做飲料公司的售後服務工作。
分析上述答案,我們不難發現其至少有三個優點:其一、言簡意賅,整個答案在1分鐘左右即可說完,而且意思表達到位;其二、重點突出,整個答案圍繞著溝通、交友展開,個性特點非常鮮明;其三、中心明確,即以工作需要為中心,適應面試考官的需求心理。
2、你期望一個月拿多少薪水
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揣摩考官的心理:一方面考官確實想了解你的薪酬期望與應聘公司能提供的酬金之間的對比關係,另一方面也許考官期望從側面了解一下你的自信心。對這兩方面的心理,畢業生應在回答時均使其得到滿足。譬如可以這樣作答“作為一名剛畢業,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大學生,我當然希望薪水越多越好。但根據貴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本人在工作崗位上的貢獻,我相信公司會給我適當的薪水。”分析這一答法,我們不難發現,應聘者對自己、對公司均充滿信心,而且在個人報酬問題上把公司利益(經營業績)和個人貢獻置於首位,這正迎合了公司老闆的用人心理。雖未明確點名薪水具體數目,但給老闆和自己均留下了足夠的迴旋空間。
3、除本單位外,你曾應聘過其他單位嗎
對此,如果你回答“沒有”,在當今雙向選擇的條件下,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因此,無論該單位是否是你的首家應聘單位,筆者認為,均可以回答“應聘過”,但是加以說明。不妨這樣回答:“應聘過,但根據我個人所學的專業及性格特點,我認為在所有應聘崗位中,現在我所應聘的工作崗位,最能發揮我的專業和個人特長,也是最有可能為公司作出較大貢獻。因此,如果能被貴公司錄用,我會毫不猶豫地加盟貴公司。”這裡,你一定要讓考官感覺你對目前崗位100%的滿意,而且讓其感覺你加盟其團隊的決心是真誠的。
4、你對瑣碎的工作是喜歡還是討厭,為什麼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若是回答喜歡,似乎有悖於現在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若說討厭,似乎每份工作都有瑣碎之處。因此,按通常情理,人們是不願做瑣碎工作的(除非在特殊崗位,如家庭鐘點工),即考官明知此而又問,我們可以推測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工作態度”。對此問題,建立這樣的表達:“瑣碎的事情在絕大多數工作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瑣碎的事情需要做,我會認真、耐心、細緻地把它做好。”這句話既委婉地表達了大多數人的普遍心理——不喜歡瑣碎工作,又強調了自己的對瑣碎事情的敬業精神——認真、耐心、細緻。既真實可信,又符合考官的用人心理。
5、你認為金錢、名譽和事業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考官是給你出了一道單項選擇題,如果你選了,就被考官誤導。因為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這三者都很重要。考官的誤導是通過一個暗示的前提條件,“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這能選其一。”對此,我們必須冷靜分析,可以明確指出這個前提條件是不存在的,再解釋三者對我們的重要性及其同一性。比如,可以這樣組織語言:“我認為這三者之間並不矛盾,作為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追求事業的成功當然是自己人生的主鏇律。而社會對我們事業成功肯定的方式,有時表現為金錢,有時表現為名譽,有時二者均有。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去獲取相應的金錢和名譽,從這個意義上講三者對我們都很重要。”
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同一意思可以有很多表達方法。畢業生關鍵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即面對問題,首先想一下,考官為何要問這類問題,假設我是老闆,我想通過這類問題考察應聘者哪些方面。其次,在組織語言時多表達出對公司利益的關注,多表現出個人的風險精神。因為老闆關注的是聘用你能給公司增加多少效益。第三,對公司利益關注,並不表明你不計回報,這從一定程度上更能表現你的自信心。

化學教師運用

心理換位心理換位
教師通過心理換位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鳴,使教學過程得到最佳化。
一、想學生之所想
課堂上學生在想什麼?這是教師應時刻關心的問題。他們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時,要洞察其心理,及時探測和巧妙地點出其想法,更好地實現與他們心理上的溝通。如在講SO2的性質時,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變渾而後又變清。同學們聯想到CO2也有類似現象,教師隨即令學生寫出有關方程式,並順著思路和同學們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變渾的是否一定是CO2?怎樣確證無色氣體是CO2?怎樣檢驗SO2氣體中是否有CO2?怎樣檢驗CO2中含有SO2?通過共同思考,結論很快得出,對SO2性質的認識就深刻了。
二、想學生之所難
有些教學內容在教師看來似乎很容易,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但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接受這一知識,學習這一內容就有相當大的困難。教師要深入學生角色,成為學生的化身,體察他們的困難,然後幫助他們實現由難到易的轉化。例如,pH值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電離度是pH值為10的NaOH溶液中電離度的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很難回答這一問題。但我們設定了幾個小問題,如pH=10的NaOH溶液,OH-來源於什麼? PH=10的NaCN溶液,OH-來源於什麼?等等,與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學生很快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我們教師應時刻以學生的狀態和能力水平,設定教學過程,和學生一起探討,幫助他們化難為易,提高他們的能力。
三、想學生之所疑
課堂上教師在講述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突然發現某些學生表情凝重,臉色不悅,顯然是學生思維出現了“疙瘩”。此時,對學生思維中出現的“疑”若不及時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諧,成為學生繼續思維、繼續學習的障礙,使思維中斷。高明的教師會立即意識到這一點,斷然採取措施,重新站到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例如,在講述泡沫滅火機原理時,學生對雙水解反應不甚理解。這時我們再和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水的電離平衡、鹽的水解實質、平衡移動的概念等知識方面綜合思考,終於使學生認識到鹽的雙水解的程度既決定於相應弱酸弱鹼的相對強弱,又決定於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學生的疑往往是朦朧的、難以言表的,這就是想學生之所疑的重要性,這裡,更需要教師的細心和耐心。
四、想學生之所錯
教師在批閱作業、試卷和個別輔導時,常發現學生這樣那樣的錯誤。給學生指正後,為了鞏固,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時教師在課堂上故意再“錯”一次,錯給學生看,錯給學生思考,使學生引以為戒。例如,在講過Cl2、HCl氣體的實驗室製法後,我在黑板上畫裝置圖,有意從上面畫起,而且神情嚴肅,態度一絲不苟。這時,就有不少學生在下面喊:“老師,這樣畫不對,應當從下向上,從左到右依次畫”。這樣,歪打正著,學生的印象就深了。這樣的例子還可舉出很多。
五、想學生之所樂
課堂是師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須引導學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這種表演中來。高明的教師必須想到學生的愛好、興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學生之所樂。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實驗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凡可做的實驗儘量做,可讓學生動手的儘量讓學生動手。學生在實驗中親眼觀察到色彩斑瀾的化學現象,好奇心得到滿足,求知慾望更烈,會透過現象去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去探索物質變化的規律。一次,在講授金屬鈉的活潑性時,我將磨碎的金屬鈉粒慢慢撒入集滿氯氣(越濃越好)的集氣瓶中,同學們看到在氯氣中金光閃爍,劇烈燃燒,簡直是歡呼雀躍,這樣鞏固了鈉、氯氣的化學性質、鈉的焰色反應等等化學知識,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果。還有一次,在學了氧化還原方程式配平方法後,我們出了二道近年的聯考試題讓學生配平,結果大部分學生配平了。當他們得知這就是全國聯考題時,高興得不得了。師生共同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學生的學習勁頭更足了。
六、想學生之所忘
有人說化學知識一學就懂,一丟就忘。化學學科確有許多內容要強化記憶。比較成熟的教師常有這樣一種心理體驗,即在用到某一知識點時,忽然間明明熟悉的知識好象變得模糊起來,此時教師則馬上意識到學生對這一知識也容易遺忘,這是典型的心理換位現象。遇有這種現象,我們必須以學生身份出現,和他們一起回憶、識記、聯想、推導、驗證,一起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從而戰勝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作用

心理換位心理換位
一、運用“換位”體驗,加深感知
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以感覺和知覺開始的,通過感覺和知覺,就能使我們認識客觀世界中的種種對象和現象,獲得對事物的感性知識。在思品課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材如沒有良好的知覺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感性教材。而沒有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便會發生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換位”體驗,可使學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學效果。
對殘疾人要同情,見到他們有困難要盡力幫助。這是《同情和幫助殘疾人》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上課伊始,我指名學生蒙住雙眼,從後排走上講台取書後敘述自身感受。生說:“我蒙住雙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來似乎地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腳,低一腳,非常害怕自己會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到講台,又不知書放在何處,摸了半天才摸到了書。”
我讓該生想像如眼睛真的失明了,永遠看不見世上的一切,將會有什麼想法。生答:“如真的看不到周圍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極了”。至此學生通過換位體驗,體會了殘疾人的艱難及心理感受,為下面的教學作了鋪墊。
二、運用“心理換位”提高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個體對客觀存在的道德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反映,它以道德這種客體對象之必然的或現實的事實現象的形式呈現,也即是說它是體現道德客體尺度的一種意識形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是思品課的任務之一,運用“心理換位”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認識,最佳化課堂教學。
三、運用“心理換位”指導道德行為
思品課教學中。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計畫地引導和組織學生將所學道理付諸實踐,進行行為指導,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說:“我懇切期望家長和老師節約講說的功夫,能不講就不講,必須講的時候也只畫龍點睛似地點幾句;騰出功夫來在引導孩子自己動腦筋的方面多想辦法多花力氣。”運用“心理換位”正是遵循這一訓導,老師儘量少說,充分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進行自我教育。
思品課教材中,課後有很多練習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延伸。在討論時,有些題目運用“心理換位”更能達到鞏固所學的道德知識,加深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的目的。
《我要做個好學生》課後練習中有一幅:老師正在給好學生戴花,同學們為好學生鼓掌祝賀。練習題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中的內容說出做個好學生要有禮貌、努力學習、遵守學校紀律、積極參加鍛鍊身體、愛勞動……。在學生了解圖意後,我引導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並進行“心理換位”。我問:“如果你是一旁為之鼓掌祝賀的小朋友,這時你會怎么想?如果你是這個被評為好學生的小朋友,你又會怎么想?”學生在“換位”中聯想自己的心情,體會到做個好學生很光榮,產生做個好學生的願望,從中指導了自己的道德行為。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思品課中進行“心理換位”確能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但課中應在何處進行“心理換位”,怎樣進行“心理換位”?這就需教師認真鑽研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有的放矢,精心設計。而不能不切實際濫用“心理換位”以免適得其反,影響教學效果。

心理:健康的另一半

健康,是每個生命的追求,對於人類來說,健康不僅僅是體魄的強壯,更是心理的成熟穩定。那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生活才會更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