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西花鼓

瀘西花鼓

“瀘西花鼓”是流行於縣境內的漢族曲藝品種。

簡介

瀘西花鼓瀘西花鼓

“瀘西花鼓”是現代新創曲種,其曲目內容全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內容的,屬“時藝術”範疇,故無傳統曲目。現問世的曲本大都只能服務於一時,傳唱的時間較短。曲本的文學創作格式無一定的要求,可敘事,亦可舒懷。

花鼓調作為瀘西的一種民間歌舞小調,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得較廣。

由於淮河泛濫年年成災,安徵災民四出逃荒多以打花鼓賣唱求食。抗日戰爭時期難民流入瀘西,有的打“金錢板”,有的打漁鼓、敲簡板唱“道情”,打蓮花落等。瀘西藝人根據長期流傳於瀘西地區的“四川花鼓”、“鳳陽花鼓”的演唱特徵,並結合本地民間小調,從而創作出一種新的民間小曲傳唱,流行一時。

沿革

1949年2月5日,瀘西解放。為迎接解放軍的到來,張興順(男,漢族,1930年出生於雲南省瀘西縣中樞鎮,中共黨員,1949年參加革命,“瀘西花鼓”的創作者之一)創作了《毛主席恩情似海深》,由男女二人表演。男的手持馬鑼,女子手持圓型小扁花鼓和一支鼓棒,邊舞邊唱,表達毛主席的恩情似海深。至此,形成了“瀘西花鼓”的音樂和表演形式的雛型。
1962年,由瀘西縣文化館徐德森為首的中心創作組,為參加州匯演創作曲藝節目,經過醞釀討論,曲姜煥明作詞,張興順作曲的《山村好教師》參加了紅河州舉辦的曲藝調演,首次使用了“瀘西花鼓”這一名稱,並沿用至今。該曲種形成後,瀘西縣文化部門通過演出、辦培訓班等方式對其進行介紹和傳播,使該曲種很快被當地民眾所接受,成為該縣中樞、金馬、白水、永寧、向陽、三塘等鄉鎮民眾文化活動中的普及型藝術形式之一。
從此,“瀘西花鼓”在藝術實踐中不斷被改造和完善,吸收了不少的彝、漢族民歌和打歌型的音韻節奏,現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表演程式和曲調。

演出

瀘西花鼓瀘西花鼓
“瀘西花鼓”音樂屬聯曲體,由三段固定的小調反覆聯接迭用,在曲藝中屬於鼓曲類。按表演特徵劃分,屬鼓曲類中的走唱類。人員多少均可,可一男一女,也可一男二女或一男多女的形式出現,演員邊舞邊唱,說唱結合,一般不固定角色,靈活機動不拘形式,室內室外、舞台廣場都可隨便演唱(圖二十六瀘西花鼓)。
“瀘西花鼓”的道具:男演員手持小馬鑼,女演員持圓型小扁鼓和一支鼓棒(也可把鼓懸掛在腰上,雙手持鼓棒表演)。
“瀘西花鼓”的伴奏樂器一般由民族樂器承擔,無指定必需的樂器,樂隊無固定編制。
舞台語言是瀘西方言。該方言屬漢語系,北方方言區,西南次方言。該方言許多字眼發音特殊,與國語發音差別較大,舞台演出語言較生活化,無特別處理。“瀘西花鼓”的行腔屬民族演唱法。
演出服飾,為漢族當代農村傳統服飾。男上身穿白對襟衫,女上身穿姊妹衫。

曲目

瀘西花鼓瀘西花鼓

“瀘西花鼓”的曲調由原來的3個曲本,已發展到現今的25個曲本。曲目有《毛主席的恩情似海深》、《山村好教師》 、《人民英雄王志剛》、《學雷鋒》、《養豬模範趙大娘》、《民辦教師李月》、《大瓦缸》、《乳汁救親人》、《老倆口看兒子》、《瀘西是個好地方》、《阿廬古洞贊》、《謝財神》、《夸財神》、《夸富裕》、《魂系芳草地》(歌舞)、《一隻雞》(花鼓戲)、《滿園春色》(花鼓戲)、《夸家鄉》(歌舞)、《拜年》、《為民栽種幸福花》、《萬民樂》、《歌唱共產黨》、《財神送寶》、《落英繽紛春風鬧》、《清風熏得遊人醉》等。
以上曲目,作為地方民間演唱,從解放以來,在黨的各個時期,以及傳統節日裡,對宣傳黨的各時期方針、政策起到良好的作用,由於它通俗易懂,短小精悍,靈活機動,多姿多彩,不拘形式,鏇律優美,幽默滑稽,民眾喜聞樂見。因此,在瀘西境內各社區文藝宣傳隊中得到普及(僅中樞鎮,就有23個文藝宣傳隊)。彌勒、師宗、路南一些地方也流傳開來,成為較有影響的漢族曲藝品種。

榮譽

1965年,由姜煥明作詞,張興順作曲的《山村好教師》參加了紅河州文化局舉辦的曲藝調演,後又選送參加了雲南省六五年曲藝調演,並獲創作、表演兩項獎,該曲目編入了《紅河戲曲》 ;1975年由孟家宗創作的《乳汁救親人》參加該年全國曲藝調演作品後由雲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並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譚順雲、張興順作曲的《大瓦缸》在1980年全縣農村調演,獲優秀節目獎,選送參加紅河州農村文藝調演,並獲節目獎、曲目後發表於《紅河演唱》;由吳竹銘作詞、張興順作曲創作的《歌唱回族青年月香》在1980年參加瀘西縣文藝調演,獲表演和創作獎。1981年孟家宗創作的《滿園春色》參加紅河州農民文藝匯演獲優秀節目獎,“瀘西花鼓”開始走向戲劇化。《瀘西縣誌》、《紅河州文化志》也編載其發展概況和部分曲目。

開拓人

瀘西花鼓的開拓人:張興順瀘西花鼓的開拓人:張興順

張興順,漢族,1930年10月生,大專文化,中學高級教師,瀘西縣城人。1948年畢業於省立瀘西師範,後參加“邊縱”投入到反蔣武裝鬥爭的洪流中。1956年到昆明師範學院學習,1958年畢業後先後在瀘西中學(今瀘西一中),縣教師進修學校,縣文工隊從事教育及編導工作,1992年離休。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創作了大量反映農村、農民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對瀘西花鼓曲調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影響,《瀘西花鼓》廣流行於縣境及彌勒、師宗鄰縣,使《瀘西花鼓》不斷走出瀘西乃至全國,社會反響巨大,為《瀘西花鼓》這種地方表演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瀘西花鼓》是曲藝中鼓曲類中的走唱類,其表演自由,不固定角色,道具方便,採用民族唱法,以小鼓、馬鑼、民族樂器伴奏。其中:《山村好教師》、《一隻大瓦缸》、《乳汁救親人》等優秀作品先後參加全國、省、州各級各類比賽多次獲獎;《乳汁救親人》參加全國曲藝調演,被雲南人民廣播電台轉播,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曲藝合編》一書。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