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鼓

四川花鼓

四川花鼓是在民間唱花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演唱藝術,一般以兩人為一棚進行表演,一人主唱,另一人伴奏相合。道具有小鼓、小鑼。其獨特之處是以拋棒(刀)擊鼓,類似於雜耍小刀。

簡介

四川花鼓四川花鼓

四川花鼓,四川民間曲藝品種,以鑼鼓伴奏演唱故事並配以拋刀擲捧等雜耍表演的曲種。主要流行於四川漢族地區的城鎮鄉村。約形成於清鹹豐年間。吸收了兩湖“三棒鼓”的演唱曲目和表演技巧。早期花鼓多在碼頭鄉鎮賣藝,表演者手持木棒、火棒及特製的刀、叉等物,一面演唱,一面將手持物向空中拋擲,一般拋擲三件,空中二件,手中一件,如此循往復,類擬於雜技之“雜耍”。音樂為單曲體,每段多由四句唱控構成,末句放腔,反覆演唱多段唱詞。以鑼鼓為伴奏樂器。

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鼓進入劇場並有所有改革,增加了對唱、群唱、表演唱等形式,設計新唱腔,增加弦樂伴奏,創作了新曲目,如《宜賓白毛女》 、《怒潮》、 《唱雷峰》 。60年代以後四川花鼓逐漸以曲藝舞台上消失,個別地區民間藝人偶有表演。

現狀

源於清朝的四川花鼓絕技面臨失傳尷尬
一名擅長清朝花鼓表演的漂亮女子,她當年隨爺爺四處“征戰”,先後去過法國日本等國演出,還為密特朗夫人“開小灶”表演;如今,這位女子陷入困境,一身絕技面臨失傳的尷尬……
四川省曲藝團就要來到華興街悅來茶樓演出。演出人員中,一名叫劉陶的女子表演的四川花鼓,讓茶客們看得目瞪口呆,連喊過癮。其實,劉陶只是被省曲藝團臨時請來“扎場子”的業餘演員;但,她是四川最後的一名花鼓手身高僅1.55米的劉陶清秀機敏,圓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細心人會發現,今年才38歲的劉陶,過早地顯現出一絲蒼老憔悴。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那是因為劉陶有心事,她的心事,是緣於花鼓這一四川民間絕技,面臨失傳而她卻無能為力。

輝煌:為密特朗夫人“開小灶”
憔悴的劉陶永遠忘不了1992年的輝煌。那年6月,劉陶和爺爺陶明城隨中國民間藝術團到巴黎,參加法國阿維尼翁國際戲劇藝術節和蒙彼利埃第五屆演員之春藝術節。他們的到達,受到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夫人的親切接見。 那天晚上,看完演出後,優雅高貴的密特朗夫人接見了這批中國民間藝人。夫人微笑著望著劉陶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滿是喜歡,拉起劉陶的手稱讚道:“小姑娘,你玩的那些東西是不是在變魔術?”
劉陶孩子氣地“嘿嘿”笑著,經請示,她即興拿出4把刀叉為總統夫人“開小灶”,專門表演了一番。有趣的是,劉陶表演時,夫人身邊8名高大的貼身保鏢,始終瞪大眼睛盯住她。那一年,劉陶26歲。從那時開始,幾乎每次在川舉行的四川國際熊貓節、糖酒會和國際電視節以及各種大型廟會、花會,劉陶爺孫都要被特邀去參加演出,好不風光。 

尷尬:花鼓手當起保姆
然而2000年後,劉陶說:“一切都變了。”這年夏天,她爺爺、一代民間藝術大師陶明城,因患慢性氣管炎並發肺氣腫去世,終年78歲。這年冬天,與劉陶結婚6年的丈夫走了。更糟的是,這些年,由於各種娛樂方式的增多,劉陶所擅長的花鼓等民間絕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劉陶很長一段時間沒接“活”,她在經濟上陷入困境。那年,才34歲的劉陶為了女兒,來到成都,開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她先後當過保姆,做過送水工,給夜總會送過啤酒……
那段時間她老會想起她的童年:1966年,劉陶出生於中江縣回龍鎮一個農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16歲的她不得不輟學,由父親作主讓她跟一個叫陶明城的遠房爺爺學花鼓。陶明城是個民間高人,很快劉陶掌握了花鼓的種種絕技,除了拋刀擲棒等技藝,她還具備了伴著鑼鼓演唱故事的深厚功力。想到自己走過的路,想到自己曾經的輝煌,劉陶決定重出江湖。

憂慮:弱女子強撐清代絕技
劉陶的臨時搭檔、省曲藝團副團長向曉東,如今,劉陶艱難地靠她的一點技藝,維持著一個女人最基本的生活;讓人憂慮的是,現在,在整個四川甚至可以說在整個西南地區,這種源於清朝的花鼓技藝,只有劉陶這樣一個羸弱的四川女人在勉強支撐,就像一點虛弱的燭火,在凌厲的風中搖曳著,隨時要熄滅。“失傳”原因何在?向曉東道:一是現在各種快餐式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二、不只是花鼓,其他四川原生態劇種如相書、車燈、竹琴、荷葉、女子評書等同樣處於尷尬境地——這些功夫哪樣不需三五年甚至10來年的埋頭苦練?三、這些原生態劇種自身在表演模式、手法甚至節奏上,也存在單調守舊的毛病,缺乏娛樂張力。

悲哀:10多天沒一人報名
那么怎樣使花鼓傳承下去,劉陶也想了不少辦法。除要在其中加入現代娛樂要素外,2003年8月,劉陶借了一筆錢,靠幾個記者幫忙在一電台上打了幾期廉價廣告,又在街頭立了塊海報牌兒,準備在自己租房附近辦班。可她眼巴巴地枯坐在海報牌兒旁等了10多天,竟沒有一人前來報名。如今,劉陶不得不拚命抓住一切機會去四處演出,哪怕別人給的出場費只有30元、50元,哪怕受到再多的白眼,她都咬牙硬扛著。“哎,為了生活,現在,我也不管什麼傳人不傳人啦。”劉陶嘆著氣,這樣告訴記者。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