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漁鼓

上饒漁鼓

“上饒漁鼓”是燦爛的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取材廣泛、說唱內容豐富、鼓詞樸實、通俗易懂、曲調優美,結構靈活多變,融說、唱、表演為一體,具有濃郁的水鄉風韻和地方特色,具備了曲藝向戲曲過渡的基本雛形,不僅贏得了鄱陽人民的鐘愛,而且流傳到樂平萬年一帶,是一個既受民眾喜愛又風格完整的大型地方曲種。

基本信息

上饒漁鼓上饒漁鼓

文化遺產名稱:上饒漁鼓,也稱鄱陽漁鼓 

所屬地區:江西·上饒·鄱陽縣

遺產編號:Ⅴ-1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饒市鄱陽縣

遺產級別:省

淵源

如今,在當地流傳了1000多年的上饒漁鼓瀕臨失傳。

“上饒漁鼓”是民間曲藝的一種形式,是江西道情的一個分支,是一朵盛開於鄱陽湖上的民間奇葩,豐富了多少輩漁民的業餘生活。如今,這一民間藝術因後繼乏人而瀕臨失傳。該縣高度重視,成立搶救委員會,制定了《上饒漁鼓搶救和保護及申報國家文化遺產方案》,設立了上饒漁鼓搶救和保護基金,全力搶救和保護上饒漁鼓。

藝術特色

盲藝人徐安主在演唱上饒漁鼓盲藝人徐安主在演唱上饒漁鼓

“上饒漁鼓”是早年鄱陽湖畔最為流行、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農家休閒取樂的擊樂曲藝,其腔調與我國古代唐詩的音律有關,是融合民間小曲、方言鼓書等元素,形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間擊樂曲藝。其取材廣泛、說唱內容豐富、鼓詞樸實、曲調優美,融說、唱、表演為一體,具有濃郁的水鄉風韻和地方特色。可是,這一民間藝術因後繼乏人而瀕臨失傳。

目前,在鄱陽縣只有一位會唱上饒漁鼓的民間藝人徐安主(雙目失明盲人)掌握著這一藝術。而且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優秀傳統劇目,因缺乏整理、挖掘、提煉和舞台展示而瀕於失傳。

漁鼓製作

材料:竹子、大魚泡(鯉魚泡最佳),將直徑約為20厘米竹子截取一段60厘米長左右竹節(兩端都是封閉的),打開其中一端,並用大魚泡蓋住,這樣一個鄱陽漁鼓就製作成功了。


承前發展

上饒漁鼓上饒漁鼓

漁鼓,鄱陽人習稱道情。道情的來由與道教文化有著一定的關係,據有關資料記載,道情淵源於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唐朝奉老子為始祖,大倡道教,道曲大盛,在此基礎上,一種面向民間的,道教獨特的講唱方式——道情便應運而生了。但道情的真正產生卻不在唐朝,最早當在五代時的前蜀時期(907—975)或是南北朝的宋(420—479)初。道情乃道士即興創作,依照道曲曲牌填詞演唱的一種藝術形式。南宋時開始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因此也叫“漁鼓”。我國民間傳說“八仙”中的張果老和曹國舅,一持漁鼓,一持簡板,這當是宗教文化現象在民間文學中的一種折射。根據我縣明代著名民間曲藝家鄭道情介紹,道情具有超脫凡塵,警醒頑俗二義,必須情景音詞處處動人,方有道氣,這也印正了道情出自道教的說法。

道情流入民間後,不僅是在演唱風格上的變化,演唱內容也不斷豐富,那種純道教宣傳的色彩漸漸淡化,逐漸以漁鼓的名字而代之。

上饒漁鼓如歲月長河裡湧起的一朵浪花,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改造,使其在文學、語言、音樂、說唱風格等方面,形成了獨具鄱陽地方特色和鄱陽湖水鄉風味的地方曲種。它不僅有豐富的傳統唱本如《珍珠塔》、《麒麟豹》(《珍珠塔》續篇)、《烏金記》、《攀弓帶》、《毛紅退親》、《漁網會母》、《蔡鳴鳳辭店》等,而且擁有大量取材於鄱陽當地的故事和民間傳說。如清道光年間發生在鄱陽縣城茅園裡的王蓮英嫌貧愛富,毒死未婚女婿匡花苟《謀郎記》的故事,還有根據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所作的元雜劇《薦福碑》演繹而來的,又為鄱陽人民所熟悉的“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的故事(因薦福寺舊址在鄱陽縣城,為縣城“東湖十景”之一),以及鄱陽湖的美麗傳說《江豬與白鰭》等。尤其是它的說唱語言又是以饒河戲的韻白為基礎的地方官話和鄱陽方言,加上具有濃郁的鄱陽地方特色和水鄉風味的優美唱腔,深受鄱陽人民的摯愛。
明、清兩代隨著水上交通和商業的繁榮,鄱陽漁鼓和各種民間曲藝活動頻繁,尤以抗戰時最盛。當時活躍在鄱陽縣城的“小鴨子”、“閔桂妹”、“月月紅”、“汪三禾”、“陶細妹”等民間曲藝演唱隊伍就有十多個。每臨黃昏,祠堂會館,街市巷井,船頭岸邊漁鼓咚咚,小曲悠揚,民間藝人的活動隨處可見,可謂是“黃昏入夜靜,街市少行人。前廳漁鼓響,後院小曲聲。河邊唱《秋江》,船頭《放風箏》”。其情景可見一斑。

傳承保護

上饒漁鼓上饒漁鼓

上饒漁鼓,是勤勞聰慧的先人為我們創造的文化財富,同時也是一份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人們通過它得到了精神上的富有和對傳統文化的享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鄱陽漁鼓藝人為配合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創作演出了《十大政策好》、《助人為樂的張賢蘭》、《拾金不昧的江祖龍》、《漁家新風》、《中秋月夜話當歸》、《蓮子情》等大量的新篇,為配合黨的各項中心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上饒漁鼓的挖掘整理工作也十分重視。組織了專業人員對上饒漁鼓的傳統曲目進行挖掘記錄,整理改編,並創作了不少新曲目。1952年上饒地區曲藝會演,汪烈作詞,周天潤配曲並說唱的上饒漁鼓《段謨陽上北京》獲表演獎;1959年江西省曲藝會演,徐安主說唱的鄱陽漁鼓《十大政策好》獲表演獎;1979年陳先賢作詞,王遇龍作曲,汪志紅說唱的鄱陽漁鼓《中秋月夜話當歸》由福建前線廣播電台對台灣播放,並獲上饒地區對台宣傳文藝創作一等獎和福建前線台廣播二等獎;1951年江西省盲人曲藝會演,周天潤說唱的鄱陽漁鼓《助人為樂的張賢蘭》和徐安主說唱的鄱陽漁鼓《拾金不昧的江祖龍》分別獲優秀演員獎;1982年陳先賢作詞,王遇龍作曲、汪志紅演唱的鄱陽漁鼓《蓮子情》,由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對台灣播放,獲廣播三等獎;同年由歐陽平才作詞,趙南元作曲的鄱陽漁鼓《漁家新風》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南方片)優秀節目預選獲優秀節目獎。同年,《蓮子情》與《漁家新風》被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西民間說唱藝術選集》一書。

上饒漁鼓自誕生時就一直流傳在民間。為此,該縣下發了《關於對民間曲藝(鄱陽漁鼓)進行大調研的通知》,組織全縣各鄉鎮、單位的文化專乾分赴29個基層文化站進行調研,並成立了鄱陽漁鼓資料的蒐集、整理和發掘小組,深入到本縣民間廣泛蒐集鄱陽漁鼓的劇本、曲牌、器械、樂器等資料,對一些優秀曲目進行錄像並刻錄成光碟。為解決鄱陽漁鼓後繼無人的問題,該縣正著手在全縣範圍內精心挑選一批曲藝愛好者進行專業培訓,由徐安主出任指導老師。該縣還通過市場運作手段邀請企業支持,由企業出資,縣文化部門組織鄱陽漁鼓文藝愛好者創作一批優秀劇本,並組織人員編排節目,舉辦《鄱陽漁鼓大賽》,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參與到鄱陽漁鼓的搶救工作中來。

搶救保護鄱陽漁鼓是項長期工程,該縣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按照保護方案的工作計畫,成立了“上饒漁鼓創作研究會”,專事鄱陽漁鼓劇目的創作、研究,協助文化主管部門做好上饒漁鼓的搶救、保護和發揚工作。同時,該縣還積極開展鄱陽漁鼓的培訓和普及推廣工作,擴大上饒漁鼓的民眾基礎,培育觀眾市場:每年舉辦1—2期鄱陽漁鼓教唱培訓班,培訓對象主要為鄉鎮和縣直單位基層文化骨幹和中國小音樂教師;準備在全縣中國小開設鄱陽漁鼓音樂基礎課;每兩年舉辦一屆鄱陽漁鼓民眾大賽,推動鄱陽漁鼓普及和傳播,借用民間力量推動鄱陽漁鼓普及、傳播和復興。

目前,該縣正在積極為上饒漁鼓申請國家民間文化保護。在多方呼籲和努力下,上饒漁鼓今年正在積極向國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申請成功,將會使上饒漁鼓的搶救和保護邁出關鍵的一步。


在搶救中走向春天

上饒藝術展上饒藝術展

值得可喜和欣慰的是,近年來,鄱陽積極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大力實施中國湖城發展戰略,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鄱陽兩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打造贛劇饒河調、漁鼓、漁歌等特色湖文化品牌,這對增加鄱陽湖區的湖文化內涵有著非常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從湖文化、生態文化等方面去豐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鄱陽湖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是人類歷史的藝術見證,是人類現狀的藝術記敘,也是人類未來的藝術描繪。上饒漁鼓有著厚重的歷史性,當它面臨瀕危絕響時,鄱陽百萬人民沒有放棄,而是積極地對它進行搶救、保護、傳承、發揚,給它以美好的現狀與燦爛的未來。因此我們堅信,鄱陽漁鼓正走向春天,鄱陽漁鼓將會在我國民間文化的百花園中發揚光大、重放異彩。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