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

魚鷹

魚鷹,是鸕鶿科鳥類鸕鶿的別稱,屬鳥綱鵜形目,善捕魚。其身如鴨子,頭如老鷹,眼睛綠如翡翠;遍體黑色羽毛,閃現綠色光澤;嘴長,頂端呈鉤狀;脖子粗長,頷下長有喉囊;腳蹼大如鵝掌,潛水快速自如;翼長,能飛翔。經馴養後成為漁人的捕魚工具。

基本信息

簡介

魚鷹魚鷹

魚鷹(Phalacrocorax carbo)俗稱鸕鶿,屬鳥綱鵜形目鸕鶿科,有30多種,其中中國有5種,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青海湖普通鸕鶿。鳥類,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該鳥可馴養捕魚,中國古代就已馴養利用,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野生鸕鶿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形態特徵

魚鷹魚鷹

全長80厘米,體重1700~2700克,全身為帶有紫色金屬光澤的藍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圍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膚呈黃色,裸出部份的周圍有幅寬廣的白帶。上背、肩羽為暗赤褐色,羽緣為黑色。生殖時期腰之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白斑。

頭部及上頸部份有白色絲狀羽毛,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長90-154 mm,候鳥

幼鳥體上面是暗褐色,體下是黑色,雜以白羽。眼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

生活習性

生境

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

行為

魚鷹魚鷹

在陸地上顯得笨拙,停息時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時間較長。單獨或結群在水中捕魚。趾間有相連,善於游泳和潛水。飽食後在陸地或樹上休息時,常伸展雙翅在陽光下晾曬羽毛。

鳴聲粗獷、沙噪,不悅耳。鸕鶿很少鳴叫,繁殖期發出帶喉音的咕噥聲,其他時侯無聲。但群棲時彼此間為爭奪有利位置發生糾紛時會發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聲。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飛行姿態與類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飛行。性不甚畏人。

食性

主食魚類。雌、雄鳥均營巢,輪流孵卵。餵雛方法特別,親鳥張著嘴,雛鳥伸嘴入其咽部,從親鳥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魚體。餵水時,親鳥將水從嘴裡噴出,似注射器注入雛鳥嘴裡。

繁殖

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遷徙經中國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島及台灣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冬天有上萬隻鸕鶿越冬,部分鳥整年留在那裡,其他地點罕見。世界上北美洲東部沿海、歐洲俄羅斯南部、西伯利亞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東、亞洲中部、印度中國、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均有分布。部分鳥為季候鳥。

雌鳥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間產卵。在岩崖或高樹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樹枝、魚骨頭、海藻和雜草做成,裡面鋪有細草,是一種有稜有角的六邊形的“房子”,端端正正。營巢後,17-21天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6個,卵重約54克。雌雄成鳥輪換孵卵,1個月左右可孵出雛鳥。雙親一起哺育雛鳥,它們捕食回巢後站在雛旁張開大嘴,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喉部銜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該鳥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

分布範圍

魚鷹魚鷹

全世界廣泛分布,包括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捕魚技能

魚鷹因捕魚本領高超,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端帶鉤的嘴捕捉魚類,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魚鷹的外形像鴨,黑色羽毛中又微帶一些紫、藍、綠色光澤。嘴粗長而且最前端有鉤,極善於潛水,眼睛發綠,能在水中看清各種魚蝦。魚鷹喉下有一個皮囊,能暫存捕捉到的魚。在雲南、廣西、湖南等地,現在仍有人馴養鸕鶿捕魚。在中國東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濱,以往經常可看到狹長的小船上佇立著幾隻或十多人工訓練過的魚鷹,辛勤地勞動,幫助漁魚捕魚。漁民將小船劃到魚多處,船上一排排鸕鶿離船飛出,好像一隻只野鴨,在水中游來游去,一會潛入水中,一會又浮上水面,當發現魚時潛入1-3米,最深可潛水19米,時間最長可達70秒,可稱得上鳥類中潛水冠軍,用圓錐形帶釣的嘴去捕捉那些價值低廉的小魚,或者游泳能力不強的小魚若遇到大魚時,會二三隻齊力完成,有的啄頭,有的銜尾,把它連推帶銜到船邊,以使漁民立即用網捕捉。一隻鸕鶿一年可捕魚500千克以上。鸕鶿捕魚的使用時間可達10年以上,曾有捕魚28年的記錄。飼養長壽記錄可達40年。

人工馴養

魚鷹魚鷹

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鸕鶿,除每天定時入水捕魚外,喜棲於朝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適於在不結凍的環境溫度中生活。飼料以小魚、黃鱔及豬腸為主食,每隻每天飼料量800~1500克。換羽期適當增餵豆類食品,如豆腐等,每隻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餵食1次,食後多立於棲架上休息。飽食後的鸕鶿不宜運動和使役捕魚。

馴養鸕鶿用於捕魚,可自雛鳥60日齡開始,跟隨魚船同已馴熟的成鳥入水練習。約150日齡後,大部分經過馴養的鸕鶿都能順利掌握捕魚的本領。經過人工長期馴養的鸕鶿,其飛翔力較差,多數個體不習慣於長時間的高飛,可以較熟練的識別同群的鸕鶿或所棲息漁船。用於捕魚的鸕鶿,需用綠繩或稻草在其頸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屬環套在頸部,防其捕魚後吞食。每次捕魚後,主人取下銜回的大魚。還需要餵給小魚以資獎勵,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魚。馴養鸕鶿捕魚,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時,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鐘,捕後立於船上休息40~60分鐘後再次入水捕魚。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魚120~180分鐘,鸕鶿入水捕魚時多咬頭部或鰓部。

通常每次獨自捕捉的活魚體重500克左右,最大時也能獨自捕到重達5000克的活魚。超過5000克的魚,也能捕到。但需幾隻或十幾隻的鸕鶿共同合作,以及馴養人協作方可完成捕獲任務。據有關資料,曾有一群十數隻鸕鶿合力捕捉到體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鰉魚。據漁民經驗,雄性鸕鶿體型略大於雌性,其捕魚能力也優於雌性鸕鶿。馴養得當的個體,平均每天每隻鸕鶿可捕獲鮮魚15~25千克。若水域及魚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隻鸕鶿捕魚35千克的最佳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