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

鸕鶿

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別名水老鴉、魚鷹、鷧(音意)、烏鬼,是鵜形目鸕鶿科的1屬,有30種,是一種廣泛分布的鸕鶿科海鳥,其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在昏暗的水下,鸕鶿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鸕鶿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該鳥可馴養捕魚,我國古代就已馴養利、用,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野生鸕鶿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鸕鶿屬鸕鶿科(學名Phalacrocoracidae),是鳥綱鵜形目的一科,其下僅包括鸕鶿屬(學名Phalacrocorax)一屬。特徵為足部4趾相連全蹼足,是鳥類中所僅見。共包括30種左右的鸕鶿。

鸕鶿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外形特徵

鸕鶿鸕鶿
該鳥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體長最大可達100厘米。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點。

生殖期中,脅下有大形白斑,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眼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生活習性

鸕鶿鸕鶿

鸕鶿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鶿在捕獵的時候,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鸕鶿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

鸕鶿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鸕鶿就腳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鸕鶿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么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鶿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鸕鶿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繁殖分布

鸕鶿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 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每當繁殖季節,到臨近水域的懸崖峭壁上、大樹上或沼澤地的矮樹上、蘆葦中以樹枝或海藻營巢。每窩卵2~5枚。白色而具藍或淺綠光澤。孵化期28天。雛鳥為晚成性。親鳥把捕捉到的魚貯在喉囊中,雛鳥將頭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漁民稱之為魚鷹,其實,叫魚鷹的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鳥——

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中國有5種:鸕鶿(又稱普通鸕鶿)、斑頭鸕鶿、海鸕鶿、紅臉鸕鶿和黑頸鸕鶿。東南沿海各省常見。鸕鶿廣泛分布與亞歐大陸及非洲大陸的江河湖海中。人們常見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鸕鶿。其實,鸕鶿的種類也很豐富。它們雖然都屬於鸕鶿,但是相貌和習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的加拉帕哥斯鸕鶿和廣泛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大鸕鶿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種。

飼養方式

鸕鶿鸕鶿
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鸕鶿,除每天定時入水捕魚外,喜棲於朝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適於在不結凍的環境溫度中生活。飼料以小魚、黃鱔及豬腸為主食,每隻每天飼料量800~1500克。換羽期適當增餵豆類食品,如豆腐等,每隻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餵食1次,食後多立於棲架上休息。飽食後的鸕鶿不宜運動和使役捕魚。

馴養鸕鶿用於捕魚,可自雛鳥60日齡開始,跟隨魚船同已馴熟的成鳥入水練習。約150日齡後,大部分經過馴養的鸕鶿都能順利掌握捕魚的本領。經過人工長期馴養的鸕鶿,其飛翔力較差,多數個體不習慣於長時間的高飛,可以較熟練的識別同群的鸕鶿或所棲息魚船。用於捕魚的鸕鶿,需用綠繩或稻草在其頸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屬環套在頸部,防其捕魚後吞食。每次捕魚後,主人取下銜回的大魚。還需要餵給小魚以資獎勵,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魚。馴養鸕鶿捕魚,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時,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鐘,捕後立於船上休息40~60分鐘後再次入水捕魚。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魚120~180分鐘,鸕鶿入水捕魚時多咬頭部或鰓部。

通常每次獨自捕捉的活魚體重500克左右,最大時也能獨自捕到重達5000克的活魚。超過5000克的魚,也能捕到。但需幾隻或十幾隻的鸕鶿共同合作,以及馴養人協作方可完成捕獲任務。據有關資料,曾有一群十數隻鸕鶿合力捕捉到體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鰉魚。據漁民經驗,雄性鸕鶿體型略大於雌性,其捕魚能力也優於雌性鸕鶿。馴養得當的個體,平均每天每隻鸕鶿可捕獲鮮魚15~25千克。若水域及魚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隻鸕鶿捕魚35千克的最佳記錄。

新聞報導

鸕鶿鸕鶿
鸕鶿捕魚難再見

鸕鶿捕魚大家可還記得國小課本里鄭振鐸先生所寫的《鸕鶿》一文:漁人只要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鑽進水裡去了。然而,這樣美麗的意境,今後將再也無法看見了。

因為這種獨具高超捕魚本領的鸕鶿,已被禁用為水上捕魚工具。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以於2006年10月12日發布通告,正式實施《福建省漁業捕撈禁止和限制使用漁具漁法目錄》,其中包括鸕鶿在內的原有多種漁具漁法均被列入禁用或限用的範圍。

此次省海洋漁業局最新公布的禁限使用漁具漁法目錄,被列入禁止的漁具漁法有7種,即:毒魚、炸魚及電魚;目魚籠具;鸕鶿、魚籪;敲舟古;畚箕網(俗稱“迷魂陣”);陷阱網(俗稱“長袖定置網”);帆張網等。凡有毒魚、炸魚及電魚等禁限行為出現的,海洋漁業執法部門將依法對單位或者個人予以警告,沒收違禁漁具之外,

文化故事

鸕鶿鸕鶿
鸕鶿捕魚

鸕鶿捕魚在中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鸕鶿為烏鬼,以形容這種鳥不像鰹鳥那樣傻,而有著高超的捕魚本領。在中國,很早就有人開始馴養鸕鶿,並用它們捕魚。

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鶿。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一聲哨響,鸕鶿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由於帶著脖套,鸕鶿捕到魚卻無法吞咽下去,它們只好叼著魚返回船邊。主人把魚奪下後,鸕鶿又再次下潛去捕魚。在遇到大魚時,幾隻鸕鶿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魚結束後,主人摘下鸕鶿的脖套,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這種捕魚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鸕鶿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徵。結伴的鸕鶿,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鳩”就是鸕鶿。當然不管雎鳩是不是鸕鶿,鸕鶿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鸕鶿涎,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鸕鶿涎具有化痰鎮咳的作用。而在《中國醫學大辭典》 中更是專門有鸕鶿涎丸一方,主治小兒百日咳,其主材便是鸕鶿涎。

鸕鶿瘟

鸕鶿瘟,病名。頭面頤頤腫熱之證。又名大頭瘟、蝦蟆瘟。《醫學正傳·瘟疫》:“大頭天行病,從頤頜腫熱者者,又名鸕鶿瘟。”因體虛感受時氣,毒熱蘊蓄上焦所致。《赤水玄珠·疫門》:“頭面腫,俗名鸕鶿瘟、蝦蟆瘟。”《證治匯補·咽喉章》:“有司天運氣過亢,其年鄉村染患相似者,此時氣乘虛蘊蓄。

鵜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鵜形目(Pelecaniformes)
鵜形目(Pelecaniformes)主要是分布於溫熱帶水域的大型游禽,是熱帶海鳥的重要組成,但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鵜形目鳥類,有一些種類甚至擴展到了兩極地區。很多鵜形目的鳥類具有全蹼,四趾均朝前,有蹼相連,嘴下常常有發育程度不同的喉囊。鵜形目一共有6科,其中中國有5科。
代表鳥類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鸏科(Phaethonitae),鸏又被稱為熱帶鳥,在整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到處遊蕩。鸏具有長長的中央尾羽,飛行的姿勢非常優美。鸏科有紅尾鸏,白尾鸏和紅嘴鸏三種,我國都有出產。紅尾鸏
鵜鶘科(Pelecanidae),鵜鶘是最大型的游禽之一,最顯著的特徵是長長的喙和極度發達的喉囊。鵜鶘在各大陸溫暖水域都有分布,有1屬6種,如算上卷羽鵜鶘和秘魯鵜鶘則為8種,中國有白鵜鶘,班嘴鵜鶘和班嘴鵜鶘的亞種卷羽鵜鶘。鵜鶘白鵜鶘班嘴鵜鶘
鰹鳥科(Sulidae),鰹鳥是群居性海鳥,有2屬(大鰹鳥屬和鰹鳥屬)9種。中國有紅腳鰹鳥和褐鰹鳥,它們是西沙群島最主要的海鳥。鰹鳥紅腳鰹鳥
鸕鶿科(Phalacrocracidae),鸕鶿科是鵜形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有2屬30種。加島鸕鶿屬只有1種,特產於加拉帕哥斯群島,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鸕鶿屬有29種,廣布於全世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但仍以溫熱帶水域為最多,中國有5種。鸕鶿
蛇鵜科(Anhingidae),蛇鵜是熱帶內陸水鳥,頸細長如蛇,嘴尖無喉囊,善於潛水,用嘴當魚叉叉魚。蛇鵜在美洲,非洲,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各有一種,也有人將這4種合併為1屬2種。中國不產蛇鵜。蛇鵜
軍艦鳥科(Fregatidae),軍艦鳥有1屬5種,中國有白腹軍艦鳥,白斑軍艦鳥和小軍艦鳥3種,另有大軍艦鳥和麗色軍艦鳥,產於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軍艦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