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鸕鶿

阿拉斯加鸕鶿

阿拉斯加鸕鶿是一種沒有飛行能力的海鳥,生活在靠近白令海峽的阿留申群島西面偏僻的島嶼上,於1850年因品質特別優良的羽毛大量捕殺而滅絕。

基本信息

簡介

1741年,自然學家喬治·斯特拉和探險家維特斯·白令在二次海難事故中被困在阿留申群島西面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細心的維特斯·白令首先發現了這種體型較大黑色的海鳥,並將此發現記錄在他們的旅行日記中。這個原先並不為人所知的小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這是為了紀念因那次海難而沒能在島上度過漫長冬季的探險家維特斯·白令和其他許多喪生的水手。維特斯·白令在日記中是這樣記載這種黑色海鳥的“它們約12~14磅,足夠三個人果腹的了。” (12~14磅大約為5.4~-6.3 kg。)

發現歷史

阿拉斯加鸕鶿阿拉斯加鸕鶿

1741年,北極
白令招呼水手們把船靠上小島的時候,一排黑色的鸕鶿站在陡峭的懸崖上,像一群黑色的巫女,一動不動朝著他們張望。白令頓時有了一種不祥的預兆。
果然,剛剛上島,就遭到古怪的蘭狐的襲擊,10多名水手不幸喪生,蘭狐很快被趕跑了。可是惡劣的天氣,逼迫著探險隊必須留在這個荒涼的小島上,等待冬天過去。
水手們很快就發現,鸕鶿並不像遠眺時那樣的神秘陰鬱。它沉重而笨拙,不會飛翔,常常鑽到水下去追逐魚蝦,或者像個巫師般蹲在岩石上守候食物的到來。鸕鶿對人毫無戒心,白令常常跟它嬉戲玩耍,用以打發北極漫長無邊的冬日。因為他幾個月前對阿拉斯加的偉大發現,隨行探險的自然學家喬治·斯特拉建議把這種鳥叫做“阿拉斯加鸕鶿”。
維特拉·白令沒有熬到冬季的結束,1741年12月8日,白令死在島上。後來,人們把這座島叫做白令島,把這片海叫做白令海,把他發現的亞美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倖存的喬治·斯特拉從白令島帶回了6隻鸕鶿的標本和兩副骨架,不幸的是他竟成為唯一見到這種鳥的自然學家。
阿拉斯加鸕鶿被發現不久,愛斯基摩人就闖到了白令島。這種不會飛的大鳥,因為它們肉味的鮮嫩和漂亮的羽毛,使愛斯基摩人喜出望外。他們瘋狂捕殺。直到1850年,阿拉斯加鸕鶿在白令島滅絕,他們才悻悻離去。
黃皮膚、黑頭髮的愛斯基摩人,據說基因接近中國的西藏人。“愛斯基摩人”是他們史上的宿敵印第安人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不喜歡這個名字。他們是只憑一葉小舟和一根魚叉,就能捕殺鯨魚,靠一根梭鏢,就能搏殺北極熊的人,所以,他們自稱“因紐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
對於他們的驍勇,從白令島歸來的喬治·斯特拉也有記載:“他們用像巨錨一樣的鐵鉤深深扎入海牛皮肉中,然後將奮力抵抗的海牛拖上岸。受到重創的海牛,即使前肢被砍,血流如注,可仍在掙扎。它的嘆息與呼喊是沉悶的。雌性被鉤住,雄性不顧人們的痛擊,拚命把繩子往水裡按或用尾部拍打鐵鉤,試圖解救同伴。第二天,我看見那隻雄性海牛悲哀地呆立在已被人們肢解的雌海牛的身邊。人們每捕殺4隻,往往就有一隻被拖上岸卻又被無謂地遺棄掉。”

對於島上的海牛,這“真正的人”,卻讓它們遭受了滅頂之災。 在黃昏的餘暉中,海牛常常會浮出水面,頭上披著長長的水草,用鰭懷抱著孩子,半躺著,露出像人一樣的乳房哺乳孩子。遠遠看去,儼然是動人的長髮美女。也因此,“美人魚”的傳說才流行各地。
這種後來被命名為白令海牛的“美人魚”,僅僅在被喬治發現26年之後,就被捕殺殆盡,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有專家預測,愛斯基摩人偏愛的獵物北極熊也將在本世紀消亡。滅絕它的兇手並不僅僅是愛斯基摩人,還有“地球變暖”。海上漂浮的冰塊是北極熊覓食、交配的場所。可是隨著北極氣溫的升高,無冰季延長,找不到食物的北極熊,竟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夥伴,開始食用同類。如今,愛斯基摩人即使偶爾能捕捉到北極熊,發現它們也已經變得瘦弱無力,飢腸轆轆。
地球變暖,終將使北極熊走向滅亡,同時也給愛斯基摩人帶來最可怕的災難。如今,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正被迫離開家園。30年裡,這裡的氣溫升高了4攝氏度,冰川融化了,上漲的海水漸漸淹沒了他們的村莊。
1741年,白令的發現使俄國擁有了阿拉斯加。1867年,美國又以720萬美元的低價從沙皇手中買到了這片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美國最大的兩個油田就在阿拉斯加。失去了家園的愛斯基摩人,遷居需要3億英鎊,可是美國政府不願承擔,只肯把村民們安置到不同的城鎮。
當愛斯基摩人失去家園,分散而居,他們的冰屋、狗拉雪橇、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將不復存在,他們10000年來在北極這個寒冷之地形成的獨特文化也將由此消失。一個民族文化的消失,同時也就意味著這個民族開始消亡。
而此時,距離阿拉斯加鸕鶿的滅絕才157年。

外形特徵

加州鸕鶿是一種黑體的鸕鶿,體長:70—79厘米;翼展度:108厘米;重量:1400-2700克。有一個帶鉤的細長喙和黑色的長尾巴。在繁殖季節,脖子的後面長出少許白色羽毛,頦下生出藍斑。成鳥全身黑色,頸部向胸部的過渡區略淺。而幼鳥的羽毛是棕黑色。雌雄羽毛顏色幾乎完全相同,雄鳥體型略大。
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跖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

生活習性

和其他鸕鶿一樣,阿拉斯加鸕鶿也是靠食魚為生的,但僅次而已。人門對阿拉斯加鸕鶿其他習性和特徵所知甚少。
從小島上回來的喬治斯特拉是見過阿拉斯加鸕鶿活體的唯一的自然學家,而其他的科學家和普通人現在只能通過喬治·斯特拉的報告和他帶回來的六件標本和兩副骨架來了解它了。喬治·斯特拉的報告和他帶回來的那些標本於1837年被送進了博物館

滅絕

逝去的“漁夫”——阿拉斯加鸕鶿逝去的“漁夫”——阿拉斯加鸕鶿

捕鯨人、皮毛商和愛斯基摩人為了各自的利益,主要是為了取得肉食和得到阿拉斯加鸕鶿那品質特別優良的羽毛,對它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捕殺,這些輪番大捕殺對阿拉斯加鸕鶿而言是滅絕性的。
以致到了1850年,即在維特斯·白令首次發現阿拉斯加鸕鶿以後100零幾年的時間裡,這些生活在偏僻島嶼上的鸕鶿就滅絕了。這是維特斯·白令和喬治·斯特拉當初絕對沒有料到的“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