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坐唱

寧夏坐唱

寧夏土生土長的曲藝形式,也是寧夏唯一還活躍的本土曲藝形式,由銀川藝術劇院創作、表演。表演者身著回族服裝,人數為兩人以上,用老派銀川話表演,有說有唱,流行於以銀川為中心的寧夏北部各市、縣。1978年由徐明智挖掘整理並正式命名。

簡介

寧夏坐唱牡丹獎曲藝《魚奶奶回家》
說到寧夏坐唱,首先要說到的人就是原銀川市說唱藝術團的徐明智,他是寧夏坐唱的挖掘整理人。1978年第一個冠名為寧夏坐唱的曲目《年輕的老漢》,就是由徐明智演出的。至今,他集創作、演唱、彈奏於一身,不斷創新寧夏坐唱的演出形式,為其注入現代元素,把寧夏坐唱唱響全國。據銀川城區志記載:1958年,寧夏文工團的郝振民崔鈞馬福海陳維檢等文藝工作者經過挖掘、整理和創新,創作出《老漢我愛讀毛主席的書》的二人坐唱的表演形式,並搬上舞台。

但這種曲藝形式真正以“寧夏坐唱”的名字出現在全國觀眾面前,是1980年,徐明智創作並演出的《年輕的老漢》,獲自治區第一屆文藝評獎一等獎。事實證明,創新就有生命力。

寧夏坐唱在實行創新的幾年中,榮譽不斷。因緊貼現實,觀眾又回來了,也逐步向年輕化發展。至今,寧夏坐唱在寧夏專業舞台和民間經常演出,並且成為寧夏曲藝的主打曲種。

2004年,寧夏坐唱赴廣西南寧參加了由中國文聯、國家民委和中國曲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曲藝演出,《塞上古城看新貌》獲得了一等獎。

2006年,徐明智等人創作的寧夏坐唱《魚奶奶回家》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

寧夏坐唱《新農村真美氣》
2007年,寧夏坐唱《新農村真美氣》在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中,獲得了一等獎。

這些年來,寧夏坐唱通過不懈的努力,在中國曲藝界爭得了自己的席位。

中國有近500個曲種,有很多都在隨著藝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寧夏坐唱目前能創作、能唱能彈的只有徐明智一人。寧夏坐唱如何傳承下去?這是徐明智思考最多的問題。他也曾想過帶徒弟的方法,但徒弟要從小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成的,現在的孩子吃不得苦,忍受不了冷板凳都是客觀現實問題。因此,寧夏坐唱的傳承,徐明智認為首先要靠熱情觀眾的支持,另外靠有良心的文藝工作者不斷探索、挖掘寧夏坐唱的藝術魅力,還要有關部門給以切切實實的扶持。

創新

寧夏坐唱寧夏坐唱《百字經》,獲得文華獎
一直以來,寧夏坐唱表演時是二人合演,始終是坐姿,一人操三弦邊伴奏說邊唱,為主要表演者,另一人左手執漁鼓和撞鈴,右手擊打漁鼓幫腔。二人分角摹聲,表演時形成逗哏和捧哏的關係。同其他藝術一樣,隨著時代發展,寧夏坐唱也同樣面臨改革創新這一課題,如何培養年輕觀眾,讓他們接受寧夏坐唱呢?徐明智絞盡了腦汁。

樂器方面,“一個三弦、一個漁鼓簡板”是寧夏坐唱所需要的樂器。除了北方說唱中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三弦,徐明智後來在寧夏坐唱中借用了夏花花的撞鈴,數花的簡板。經他改造的樂器,撞鈴放在了簡板上,方便實用。

在表演形式上,2000年以後,徐明智嘗試著改變20年來寧夏坐唱一直是兩個人坐著說、唱的形式。使寧夏坐唱在2003年以後,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舞台上。他的搭檔換成了女演員渠愛君,她能唱、能舞。舞台上,從過去寧夏坐唱的兩個人發展到12個人,讓助演演員也舞起來,唱起來。但至今仍保留著寧夏坐唱“坐”的成分,只是有時候站起來,舞起來,同時加強了音樂部分。

音樂方面不斷注入現代元素。寧夏坐唱吸收了寧夏小曲子、借用了西北花兒,音樂元素更豐富了,增加了搖滾樂現代音樂的元素,借用了挼卜這種現代藝術形式。這讓寧夏坐唱有了更多現代感,也讓更多的年輕人能接受它。

語言方面深挖寧夏方言的特點。在上世紀90年代,因經費不足、缺乏良好的創作班子、且演唱後繼無人,使得寧夏坐唱蕭條了一段時間。幾十年來,寧夏坐唱就徐明智一個人在創作。他一直在想:寧夏坐唱應該換一種角度和方法去創作,深挖寧夏方言的特點。1997年,他創作出了《百字經》,獲得了文華獎,這也是寧夏首次獲此獎項。

傳承

寧夏坐唱創新後的寧夏坐唱,站起來了,載歌載舞
這些年來,徐明智說的最多的是:藝術的生命就在創新。為什麼很多藝術品種在消失,它不是今天才消失的;為什麼很多藝術品種沒有觀眾,是因為它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時代和觀眾所淘汰。

作品“寧夏坐唱《塞上古城看新貌》”在中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上獲得-等獎的徐明智,心情卻愈加沉重.他擔心,自己-手創造白勺寧夏坐唱會自生自滅。

一九九七年,徐明智的作品“寧夏坐唱《百字經》”獲得我國第-個文華獎,寧夏坐唱享譽全國.

“寧夏坐唱-直走著維持生存的路子,-個曲種,-人創作,兩個人演唱,從一八歲搞到了五零歲,誰來接著唱?”徐明智十分擔憂。

一九八一年,徐明智在對寧夏地方的說唱、小曲子進行挖掘、整理後形成了-個新的曲種--“寧夏坐唱”.隨後他以寧夏小曲子為音樂基調,以數花為牌子體音樂結構,對表演和服裝等方面進行了規範化.將寧夏坐唱規範為:二人坐唱,只用三弦、漁鼓、簡板三種樂器.寧夏坐唱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形式活潑、語言幽默,廣為流傳.

寧夏坐唱徐明智和他的徒弟
然而,如此珍貴的地方曲藝卻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徐明智說,曾經招過幾個徒弟都半途而廢,坐唱使用的樂器三弦,價格昂貴且不時髦,練習二年才有成果,年輕人很少有耐心.此外,地方曲藝不受關注,家長不願意送孩子來學習.

徐明智認為,寧夏坐唱的出路是要政府正確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壯大創作力量.目前,徐明智也在不斷探索寧夏坐唱的出路,在廣西南寧第二屆少數民族曲藝展演的節目《塞上古城看新貌》中,他-改往日兩入坐唱的風格,由八人來表演,使用了獨具寧夏回族特色的經先板,再次引起熱烈反響.

許多像寧夏坐唱這樣珍貴的地方曲藝卻沒有-個接班人,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楊建國認為,政府要管地方曲藝,要把它作為-種民族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來對待.

價值

寧夏坐唱寧夏坐唱
2008年2月16日,記者從自治區群藝館獲悉,除了眾所周知的回族花兒、回族服飾刺繡以及回族器樂於今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外,人們所熟悉的寧夏坐唱、中衛單鼓舞、回族飲食等180多項民間傳統技藝,也將成為我區非物質文化重點保護對象。

據群藝館館長靳宗偉介紹,受特殊歷史以及地理位置的影響,形成了黃河文化、草原遊牧文化,伊斯蘭文化、西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體系,有很多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習俗、祖傳秘方,是現代人認識和研究物質文化的“活化石”,記載了現代文明發展的全過程。這些“絕活”一直流傳在部分群體中。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著手挖掘、保護民間文化,並積極向國家申報民間傳統文化項目,並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各市縣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活動。截至目前,保護中心已接到各市縣申報180多件,其中初步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項目有10多種,包括涇源縣回族踏腳、回族山花兒藝術、回族服飾、回族武術回族飲食、回族醫藥、六盤山區民間藝術、回族器樂、寧夏坐唱、中衛單鼓舞、中衛大麥地岩畫、中衛“水會”音樂等。據中心對已申報項目初步摸底調查,還存在資料不全,不符合申報條件等問題,為此,從本月開始,我區將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活動。

政府政策

寧夏坐唱寧夏文化廳社會文化處秦發生處長
在第八屆中國戲劇節上,來自東海之濱的寧波甬劇福建高甲戲,來自雲貴高原昆明花燈劇和來自秦嶺山區商洛花鼓戲,如股股清泉匯流到古城西安,成為戲劇節上最吸引觀眾的“亮點”。然而在掌聲和歡呼的背後,不少小劇種的生存狀況卻是舉步維艱,一些地方劇種多年來一直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上掙扎。

據專家介紹,1982年中國有文字記載和演出活動的劇種尚有394種,但現在還在舞台上演出的只有100多種。在西安城裡,八百里秦川滋養出的秦腔已風光難再。作為戲曲大省的山西,近20年已經有十幾個劇種消失,剩下的不少劇種目前也僅剩下一個劇團,而且這種“天下第一團”的隊伍還在逐漸擴大。許多民間小戲已經成為史料。即使還在繼續演出的劇種,也面臨著經濟拮据、人才流失、藝術失傳等問題。

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團長董長安說,一場演出的收入一般僅3000元,只夠勉強維持生計,根本沒有實力創作新的劇目。而普通演員演出一場的勞務費是10元,主角15元,這樣的待遇很難留住人才。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副團長陳炳聰說,演出一場得到6000元報酬對地方劇團來說已經很高了,但這隻夠維持劇團正常運轉費用的40%,其餘部分還要靠國家撥款扶持。現在不少老演員已經退休了,年輕人因為唱戲收入低不願學戲,劇團面臨著人才斷檔的窘境。

寧夏坐唱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楊建國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消失和衰落已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乾浩認為,劇種的發展和消亡有其必然性。像黃梅戲、越劇都是由小劇種發展起來的,而曾經非常興盛的崑曲現在只剩下五、六個劇團了。有的劇種消失是因為不適合當代的文化環境被淘汰掉,有的則被其他劇種融合,以新的方式存在。一個劇種能不能生存下去,關鍵是要有好的劇目。

許多專家指出,小劇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個豐富的“文化基因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該重視“文化生態”的保護。只有保護與開發並重,小劇種才能獲得新生。北京劇協秘書長楊乾武認為,稀有劇種的‘賣點’就在於它的獨特性,所以有其特殊的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只有政府與戲劇界聯合起來,把小劇種做成文化、做成藝術,並與商業運作結合起來,這些小劇種就會再次贏得觀眾。

瀕危現狀

在中國曲藝節目中,說起寧夏坐唱沒有人不知道,但就這樣一門“絕技”,在走過了風風雨雨之後,終因經費不足、缺乏良好的創作班子,且演唱後繼無人,使得這門藝術步入了岌岌可危的狀態。徐明智說:“曾經招過的幾個徒弟都半途而廢,坐唱使用的樂器三弦,價格昂貴且不時髦,要練習兩年才有成果,年輕人很少有耐心。此外,地方曲藝不受關注,家長不願意送孩子來學習。”而作為寧夏坐唱的挖掘整理人,徐明智也可能成為寧夏坐唱的末代表演者。

目前,寧夏坐唱一直走著維持生存的路子,一個曲種,一人創作,兩人演唱,為了不使這么珍貴的曲種走入尷尬的境地,徐明智等人也在不斷探索寧夏坐唱的出路,並摸索融人新的表現形式讓觀眾接受,但這仍然無法改變它走下坡路的命運。

銀川藝術劇院

銀川藝術劇院前身是銀川市說唱藝術團,是創作、演出寧夏坐唱的唯一團體,2008年9月升格為副處級事業單位,2009年3月更名為現名,隸屬於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

徐明智

徐明智,男,銀川市說唱藝術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寧夏曲雜協會副主席,政協銀川市委員會常委。多年堅持自創自演寧夏坐唱及其他曲藝作品60餘篇,其中多篇作品在全國、本區各種賽事評比活動中獲獎。1997年,他創作表演的寧夏坐唱《白字經》獲文化部“文華獎”。2004年,他創作並主演的寧夏坐唱《塞上古城看新貌》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一等獎。2005年7月創作的寧夏坐唱《魚奶奶回家來》入選並參加了第五屆中國曲藝節演出,獲晉京演出優秀節目嘉獎(曲藝節最高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