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陝北地區十分重要的傳統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陝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陝北說書。陝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是由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分為“三弦書”與“琵琶書”兩種。後經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時操5種樂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小鑼或鈸。陝北說書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般採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數的局限。曲調激揚粗獷,富於變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基本信息

簡介

陝北說書陝北說書
陝西曲種。流行於陝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是由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分為“三弦書”與“琵琶書”兩種。後經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時操5種樂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小鑼或鈸。陝北說書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般採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數的局限。曲調激揚粗獷,富於變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說書藝人善於運用各種不同的曲調來描摹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情緒。陝北說書的傳統書目很多,長篇書目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
韓起祥從40年代初便開始配合革命鬥爭編演新書,幾十年來創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說書》等幾十種作品。
改編的現代書目有《王貴與李香香》、《雷鋒參軍》等。陝北說書在發展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風格,有影響的說書藝人還有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

歷史溯源

陝北說書歷史考究
陝北說書歷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代。秦漢時,在宮廷已有了管理說書的“稗官”,這是皇帝專門設立用來蒐集民間“街談巷語”、“里巷風俗”官職。另外有以滑稽取樂職業藝人叫“俳優侏儒”。
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個漢代說書傭,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錘欲擊,張口垂目,神態自若正在說講有趣的故事。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揚州說書就很盛行。至宋代通俗說唱統稱“淘真”,大抵說宋時,蓋汴京遺俗。
清代說書形式較為普遍,清同治、光緒年間,曼殊、震鈞《天咫偶聞》卷載: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初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
《榆林府志》中對於說書亦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這裡便有……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韶音飛暢,殊有風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說明了在二百年前,陝北說書藝術發展已達到較高藝術水平。

藝術特色

陝北方音

陝北說書三弦書
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
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激揚粗獷

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陝北說書書詞的曲調很多,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別具一格

陝北說書書詞的曲調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陝北民歌、陝北道情、陝北秧歌劇、陝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於一爐,加以冶煉,然後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

代表節目

陝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陝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鬥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

代表藝人

陝北說書陝北說書
韓起祥(1915~1989)

中國陝北說書演員。男,漢族,陝西橫山人。3歲失明,13歲學藝,30歲能說唱幾十部書,會彈50多種民歌小調,是陝甘寧邊區的盲演員。他自編自演了500多個新段子,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風尚。他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厚,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民間藝術特點。他還改革了說書的音樂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樂器,並創造性地把陝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戶等劇種的曲調融於說書中,使這一藝術形式更加豐滿。幾十年中,他克服困難,堅持深入農村,為廣大農民演出,為曲藝界樹立了榜樣。代表作有《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去說書》等。
張俊功(1932年—2008年)
中國陝北說書演員。男,漢族,陝北橫山縣人,陝北說書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於民間說書,是陝北說書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個世紀在70年代,張俊功揚起了改革說書的大旗,把坐場改為走場,把一人改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後的陝北說書,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確,互相酬唱應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並且講究舞颱風度、手、眼、法、步等規範。張俊功對陝北說書的改革,使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大力發展。主要作品有《說唐全傳》、《金鐲玉環記》、《對鞋記》、《觀燈記》、《楊家將》等。
解明生
延安市安塞縣人,是張俊功年齡最長的徒弟,半盲人,53歲。1964年,隨師傅張俊公學藝,是安塞曲藝隊隊長曾於1995年榮獲全國第二屆曲藝節牡丹獎
曹伯炎
陝北說書表演藝術家,男,陝北延川縣人,1962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優秀青年藝術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在延安曲藝館任職。他表演的陝北說書,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大型文藝演出、比賽並獲獎,十七次上中央電視台表演節目。
還有田治枝等眾多的陝北說書表演藝術家,為陝北的說書藝術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民間傳說

陝北說書盲人表
陝北說書起源何時,很難細考。民間傳說三皇治世時就有陝北說書。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老漢生了三個兒子,長大後給人家當奴隸,趕牲靈,大兒子叫大黃,讓奴隸主把一隻手剁了,二兒子二黃的一隻腿被打壞了,三兒子三黃讓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陝北的青化縣乞討為生。一天大黃拾到兩片爛木板,敲打著木板沿門乞討,說上一些吉利話,主人便賜給他們一些殘湯剩飯,有一次人家吃羊,他們撿來羊腸子,曬乾繃在木板上,就彈出聲音來,後來他們弟兄三人自製了琵琶,從此相互配合,邊打、邊彈、邊唱。
二黃心想大哥去世後誰來敲梆子,他靈機一動乾脆把兩塊木板綁在腿上自打、自彈、自唱。後來老大、老二去了山西臨縣一帶,三黃卻留在了陝北,婚後生了五個兒子,並將彈琵琶的技藝傳授給兒子們。
老大成家後收了三十六個徒弟,將三弦傳給了十八個徒弟,在榆林一帶安了家,把蓮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藝傳授給了後人。這一民間傳說足以見證陝北說書的歷史久遠。
陝北說書是陝北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深受陝北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喜愛。陝北說書最適宜在田間地頭、庭院炕頭上演出,聽眾可以是幾百或幾十人,也可以是幾個人。說書藝人一般為一個人,懷抱三弦或琵琶,腳綁木板,手彈三弦腳打板,邊說邊唱,邊唱邊說,一些短故事,也可以一唱到底,不說一句:或一說到底,不唱一句。

主要歷程

關於陝北說書的起源,推算起來,當和宋元話本及民間的蓮花落有關。宋元話本歷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強,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說話的”只是乾說,不用任何樂器伴奏;在陝北農村,是叫做說古朝或說《西遊》的。
古朝的人也不以講故事謀生,只是在業餘時間的一種自我娛樂。蓮花落,從古代典籍或戲曲可查到,歷史也很悠久了。開始,只是乞丐行乞時才敲打的一種極簡易的打擊樂,邊敲邊打邊信口唱上幾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捨。
打蓮花落,為的就是乞討謀生。陝北說書在舊社會是盲人的一種謀生的手段,盲人以說書掙幾個餬口錢,行似乞討,和打蓮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乾唱,而有樂器伴奏;不再是隨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細說故事情節。
不作定論的定義是,陝北說書借用了宋元話本以及其它演義小說的故事,採用了蓮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樂器(三弦或琵琶),從而便發展成了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

主要特點

陝北說書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書詞的曲調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陝北民歌、陝北道情、陝北秧歌劇、陝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於一爐,加以冶煉,然後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
很長時間以來,陝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老盲人教小盲人,師傅收徒,全由口授。師傅耐心地傳授,徒弟認真地記憶,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的。
舊社會,明眼人是不學說書的。一是因為不道德,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二是恥於操這種行業,認為是下賤的,不高尚的營生。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裡創新發展,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雖然是民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展。
在舊社會,從事說書的盲藝人為了餬口,還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動。算命又多為“瞎子滾流星”,即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個乾支序列背得滾瓜爛熟,記住其中的某一個乾支是哪一年,然後測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瞎子滾流星因系盲人所為,少了察言觀色,又兼有一成不變的定論,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們,危害當然也很大。扣娃娃,有特定的書詞,其書詞是:
陝北說書陝北說書
一柱名香上天空,
天羅萬象景致文。
打起銅鑼鐵面鼓,
我在玉皇前點神兵,
點起東方青甲神,
青甲神,愛穿青,
青人青馬青將軍。
馬後又捎春天的神。
一根天繩丈二的長,
一把銅鎖夠九的斤,
我在東方路上鎖鬼精。
有事鬼精鎖回的城,
無事鬼精打在後,急急如律令。
……
全長共四段,要把東西南北都點到,書詞也是一成不變,毫無創造力。但因是保佑性質的,也頗能迷惑人。有時,被扣過的娃娃還要拜瞎子為“乾大”,以便能消災滅難地長大成人。
陝北說書長期在農村演出,唱詞生活氣息濃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頭大如斗,眼賽銅鈴,口似血盆、牙賽鋼錐,捶頭一攥炒菜盆,兩隻老腳賽門樽”。曲目內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為主。唱腔激越、粗獷,具有濃郁的陝北風情。

主要樂器

陝北說書表演形式
陝北說書長期在農村演出,唱詞生活氣息濃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頭大如斗,眼賽銅鈴,口似血盆、牙賽鋼錐,捶頭一攥炒菜盆,兩隻老腳賽門樽”。曲目內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為主。唱腔激越、粗獷,具有濃郁的陝北風情。
陝北說書起源何時,很難細考。民間傳說從三皇治世時就有陝北說書。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老漢生了三個兒子,長大後給人家當奴隸,趕牲靈,大兒子叫大黃,讓奴隸主把一隻手剁了,二兒子二黃的一隻腿被打壞了,三兒子三黃讓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陝北的青化縣乞討為生。
一天大黃拾到兩片爛木板,敲打著木板沿門乞討,說上一些吉利話,主人便賜給他們一些殘湯剩飯,有一次人家吃羊,他們撿來羊腸子,曬乾繃在木板上,就彈出聲音來,後來他們弟兄三人自製了琵琶,從此相互配合,邊打、邊彈、邊唱。二黃心想大哥去世後誰來敲梆子,他靈機一動乾脆把兩塊木板綁在腿上自打、自彈、自唱。後來老大、老二去了山西臨縣一帶,三黃卻留在了陝北,婚後生了五個兒子,並將彈琵琶的技藝傳授給兒子們。老大成家後收了三十六個徒弟,將三弦傳給了十八個徒弟,在榆林一帶安了家,把蓮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藝傳授給了後人。這一民間傳說足以見證陝北說書的歷史久遠。
陝北最早的說書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稱先生或書匠。說書是他們謀生的一種手段,被人視為下賤的營生,明眼人是不說書的,很長一個時期說書便成了瞎子的專利。他們為了養家餬口,不光說書,還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謝土、保鎖娃娃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長期在外,由殘疾人或乞丐拖著瞎子,常年走村串戶,以說書為生。隨著時代的變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說書的行列中來,給古老的陝北說書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陝北說書在形式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一人說唱變為兩人對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樂器也不再是單一的曲項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揚琴等也參與其中,人數與樂器的改變更加拓寬了陝北說書的表現領域,同時也對書中人物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陝北說書分為單人說書、雙人說書和多人群口說書三種,曲調也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以平調為主,輔以歡音,苦音調、武調等調式,其音樂曲調的變化在整個說書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故事情節的表述,喜怒哀樂的渲染和平仄聲韻起承轉合,九曲十八調都能表現的淋漓盡致。

藝術傳承

陝北說書琵琶
“彈起我的三弦定起個音,眾位明公仔細聽……”,陝北說書是說唱藝術,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藝人們說:“說是骨頭唱是肉”。在書場裡除了聽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還可以學歷史、聽新聞,說書人走州過縣、見多識廣,朝政大事、奇聞趣談、張長李短等等,他都能給你說的活靈活現,並對那些邪、惡、醜,予以嘲笑和鞭達,對真、善、美大加讚美與頌揚。陝北說書中的每一部書很少有悲劇的結局,這在其它姊妹藝術中是很少見的。
陝北說書,這一民間大眾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那時陝甘寧邊區就開展了改造舊說書活動,對一些宣揚宗教、封建迷信的書目進行改造,高敏夫、韓起祥等人創作了新書《劉巧團圓》、《宜川大勝利》、《翻身記》、《血淚仇》等幾十部新書,當時深受邊區民眾歡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韓起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為毛主席和朱老總說了新編書《張玉蘭參加選舉會》,聽完書後,毛主席稱讚道:“你的新書說得好……”。

全國解放後,韓起祥的陝北說書曾風靡一時,他一人就可以說五六百部新舊書,是陝北說書的一代宗師。提起陝北說書,人們就會想起這些人來:韓起祥(1915-1989)、張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 陝北說書有聽頭亦有看頭。且看有看的講究,聽有聽的決竅。
聽書人分兩類:一類專聽故事,一類只咂摸音樂。你若是為聽故事而來,就不妨挑一穩妥的地方,比如窯掌里的柴堆上,腿一伸、眼一閉、和衣往上面一躺,張開耳朵只管聽。你會聽到安玉定怎么愛上李桂花,劉玄德如何巧娶孫尚香;還會聽到有情人私約後花園、新夫妻大亂紅綾被。“好像那貓兒舔手心,好像那雞翎掃脖頸;一陣價驚來一陣價麻,一陣價好似那葛針扎。”塵世上有一百分樂趣,保你不會聽到九十九分。你若是聽音樂氣氛的,那就不同了。首先你得離開現場,拉開一些距離才行。
距離的遠近,角度的低昴,因書文而異,因所處的季節、氣候、時辰而異。大致說來,聽“文”書宜近、宜春、宜晴、宜夜、宜無風有月。要是說書人的擅場設在窯洞裡,你則鋪個棉襖躺在土僉畔上,一邊看天上的星月一邊聽。這時琵琶聲兒柔,三弦鼓兒脆,甩板木魚帶銅者,加上一天清輝,半山月影,神仙是誰你就是誰。若是聽“武”書便不同了。宜遠、宜秋、宜月黑風高。最好是說書人的擅場設在溝底里的場院裡,你坐在溝對面半山腰裡的羊圈前。只有這樣那些“盆磕盆、瓮磕瓮,銅勺笊籬舞流星”的熱鬧氣氛你才可以悉數俯拾;那些“殺得人頭亂點地,殺得人血照天嘖”,“你馬吱住我馬鬃,我馬要把你馬囫圇吞”的肅殺氣氛才不致於使你受驚。你可以居高臨下一夜間閱盡歷史滄桑,人間紛爭而安然無恙。身後那圈羊正好作為一種合理的補充,羊群里有多少故事,人世上就有多少傳奇。
自古以來看書的人多於聽書的人。看書的人也分兩類:一類是看說本人,一類是看聽書人或其它看書人。看說書人關鍵要看說書人的眼睛。儘管說書人大多是瞎子,但那眼睛照樣有看頭。書文說到歡快流暢處,那眼睛是眯著的,如一彎新月,如半邊柳葉,如酒鬼嗅好漢,如饞漢舔陳醋。
這時候瞎子的眼睛和健全人毫無區別,你時時會把瞎子誤認為常人,常人誤認為瞎子。書文說到性命交關處,說書人的眉毛就突然不見了。只見兩道黑條在額頭上亂抖,眼眶兒縮成小小的一點不算,還使勁地向裡邊抽動。這時候的書文若不是“豬毛刷子涼水噴,挖心割肺下酒用”,就一定是“熱起來好象個爐中火,冷起來恰似冰上霜”之類。這一噴、一挖、一熱、一冷,著著都象打在說書人眼睛上。那眼睛便越縮越小,越躲越遠,越陷越深,直看得人心頭髮緊、手腳發涼。不過你也不必太擔心,那眼睛還是有它張開的機會。
說書人的眼睛。總是在書文說到洞房花燭夜、男女偷情時才算徹底張開。“你年輕、我骨嫩,咱二人今晚上弄不成!”“叫一聲仇人你慢慢篩,花格朵朵女娃娃沒撐開。”這時候說書人的眼睛張得能嚇你一跳。你會看見那眼睛拚命地往開睜,卻怎么也睜不開,直扯得上下眼皮一齊血紅,四周青筋突突直跳。這景象要放在平日,眾人一定會落荒而逃。但此刻卻不會。聽書人早入了迷,一個個自顧不暇,誰還能顧了那些!入了迷的聽書人更有看頭。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多熟悉的人,一到那種場合就和平時判若兩人了。給你的感覺奇奇怪怪、難描難畫,比你在澡堂遇見的熟人還古怪出十分。你會看到平時溫文爾雅的人面露殺機,吃鋼咬鐵的人老淚縱橫,面如冷鐵的人俯仰大笑,巧舌如簧的人呆若木雞。至於那些陳年光棍,熱孝寡婦,下台幹部,無助老嫗,其喘息、抽泣、鼻翼奮張,軟嘴磨吶,就更是五花八門,花樣層出不窮了。
當然也有不動聲色的聽書人。他們往往是村裡有威望有勢力的男子和平時持重文靜的少婦。他們把臉兒挺成板平,嘴角抽得生緊,一派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大家風度。其實這才是些真正聽怯了書文的才子。看他們不須去看臉,只須看他們手腳的去處。
只要你稍一留心就會發現那女人的懷裡揣著一隻大手,那男人的腿彎里藏著一枚秀腳,且那手腳都不會安靜。看到這兒你就應該把目光輕輕游開,不然便俗不可耐了。要知道這是些書文之外的故事。陝北說書,書里有故事,書外有故事,說書的,聽書的,看說書的,聽說書的,看聽書的,聽看書的,不聽不看不言不語混書的,人人都有無數好故事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長期在農村演出,唱詞生活氣息濃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頭大如斗,眼賽銅鈴,口似血盆、牙賽鋼錐,捶頭一攥炒菜盆,兩隻老腳賽門樽”。曲目內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為主。唱腔激越、粗獷,具有濃郁的陝北風情。

生活現狀

陝北說書廟會
在陝北每逢過廟會、祭祖、過生日、做滿月或喜慶佳節都會請說書的前來助興。說書一般由盲人手彈三弦,腿綁甩板,也有說書人擊鼓打板,另一人彈弦相輔。
如今說書已經不在是盲人的專場了,一些年輕人也加入進來了,他們三五人組成一隊,有男有女,有唱有說,配上現代器樂,走村竄戶。
在陝北的大型廟會上你常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華燈初上時,男男女女的村民們就相聚而來,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在說書人周圍,這時醒木一響,三弦撥動,鼓聲咚咚,方言開篇,唱詞娓娓吟來,頓時里里外外鴉雀無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