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是北方較有代表性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廣泛流傳於冀東、京、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演出時由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說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樂器伴奏。樂亭大鼓相傳1850年前後由溫榮創立於河北樂亭縣,曾與評戲、唐山皮影並稱"冀東民間藝術的三朵花"。自形成以來,名人輩出,流傳較廣,有較為深厚的民眾基礎和文化底蘊。溫榮之外,其傳人陳際昌、齊禎(齊珍)、馮福昌、王恩鴻、王德有、戚用武、戚文峰、韓香圃、靳文然、張雲霞、賈幼然、姚順悅等是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藝人,其中尤以民國時期的韓香圃和靳文然最為著名,他們各自的藝術被分別尊為“韓(香圃)派”和“靳(文然)派”。

基本信息

代表人物

溫榮之外,其傳人陳際昌、齊禎(齊珍)、馮福昌、王恩鴻、王德有、戚用武、戚文峰、韓香圃、靳文然、張雲霞、賈幼然、姚順悅等是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藝人,其中尤以民國時期的韓香圃和靳文然最為著名,他們各自的藝術被分別尊為“韓(香圃)派”和“靳(文然)派”。

簡介

溫榮之外,其傳人陳際昌、齊禎(齊珍)、馮福昌、王恩鴻、王德有、戚用武、戚文峰、韓香圃、靳文然、張雲霞、賈幼然、姚順悅等是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藝人,其中尤以民國時期的韓香圃和靳文然最為著名,他們各自的藝術被分別尊為“(香圃)派”和“靳(文然)派”。

由來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清代初期,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愛唱“清平歌”,鄉間也流行散曲類小調。後來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悅耳動聽,較之舊曲大不相同,於是齊呼之為“樂亭腔”。

之後,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說”為“唱而兼說”。約在清嘉慶五年前後,樂亭腔進而形成“樂亭大鼓”。
道光三十年,大鼓藝人溫榮將木板改為兩片鐵制簡板,稱“梨花板”(犁鏵板之諧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農具犁鏵之尖磨製而成,形如半月,夾於指縫間,敲起來叮叮鈴鈴,或啞、或放、或單、或雙,加花變奏,意境輕快。藝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開來。溫榮遂得“溫鐵板”之稱。
後學弟子紛紛拜其為師,溫榮遂將原來流派繁雜之眾多藝人一統門下。並建宗譜稱.“清門”,其藝人稱“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來、學、文、智、華飛開,從而樂亭只有清門一家。一次,樂亭縣皇糧莊頭崔佑文去京進奉,帶溫榮與皇上獻藝,大被賞識,封予“頂子”,並欽定為“樂亭大鼓”。唱腔和曲調吸取於皮影、京劇、評劇和其他曲種中之優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調——“九腔十八調”。
於說唱節奏上創出:慢、慢流水、緊流水、快、散、紅、飛內、起飛落、收、留、轉、數等十四種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飛六字句、七字句飛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幾十字之變格句式。清嘉慶年間,樂亭大鼓始流傳於灤縣飛昌黎,進而遷安、水平(盧龍)、榆關一帶。隨著樂亭人去東北經營者日益增多,樂亭大鼓也展向東北
光緒四年,奉天小東門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師碑”上已有樂亭大鼓藝人楊長久之名;溫榮弟子陳豐盛首闖東北,光緒十七年病逝於黑龍江省雙城縣。
民國六年,藝人胡少蘭於唐山開闢鼓樂大鼓演出場地,進而擴向漢沽,後來又擠入津、京。民國中期,樂亭大鼓形成兩大派:東路派,以韓香圃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氣唱空腔,嗓音圓潤,鏇律婉轉、柔美細膩,注重節奏鮮明、吐字純正;唱調要求嚴謹規格,絕不因詞害曲,因詞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獷,善於控制聲音,重噴口、氣口,巧用鼻音;以字潤腔,力求字正腔圓,流利自然。重表演聲情並茂。樂亭大鼓書目甚為豐富,約176部。
其中長書《楊家將》、《隋唐演義》、《呼家將》、《岳飛傳》、《包公案》、《三俠劍》等31部;中篇書2《回杯記》、《瓦崗寨》、《呼延慶打擂》、朋、上墳》等17部,段子:《蘆花盪》、《雙鎖山》、《白蛇傳隊《玉堂春》、《西廂記》、《蝴蝶夢》飛《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賢》等107個;書帽有《耗子摔跤》飛《老財迷》、《繞口令》、《現世現報》等12個。

歷史淵源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是我國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發源於樂亭縣,靡聲於京、津、冀東及東北三省廣大地區。樂亭大鼓是歷史文化的時代產物,是說唱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樂亭大鼓的產生,是在繼承古代多種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演唱實踐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的。據記載,樂亭大鼓的成熟應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樂亭民顏、民謠的精華的基礎上發展和成熟起來的。相傳樂亭一帶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習俗,逢年過節,都舉辦民眾性歌舞活動和說唱活動。同時樂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鏇律性,字聲都帶唱音,尾音細長迴旋。因此,外地聽了樂亭口音,都覺得象唱歌。如果稍微把語音拉長,再加上鼓板,進行提練升華,即能成為具有鄉土氣息的優美曲調。樂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樂亭大鼓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來歷。清朝建立以後,開始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樂亭的崔佑文的前輩們在樂亭縣紮下了根,被稱為"京東第一皇莊"。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狀元之後,使崔家更加財粗勢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結交於皇親國戚。崔家酷愛民間藝術,他不但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蓮花落班社,還有很多大鼓藝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養這些人。一次,崔佑文進京貢奉,帶著大鼓藝人到恭親王府獻藝,藝人們的技藝深得王爺的歡欣,並確定了"樂亭大鼓"之名。這個名稱一直延用至今。這就是樂亭大鼓名稱的來歷。

表演方式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邊說邊唱。描繪場景,刻劃人物,議論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上、表情上和動作上。
樂亭大鼓施用的鼓,與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個支架,一支鼓鍵敲擊,但與其他大鼓在敲擊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譜和套路來烘托氣氛。
樂亭大鼓施用的板是兩片月牙型的銅板,名叫"梨花板",實際上是"犁鏵板"的諧音。耕地用的犁鏵是用生鐵鑄造的,敲擊起來比較響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鏵片磨製的。現在施用的板是用銅特製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觀。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員掌握節奏的作用,而且也隨劇情變化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樂亭大鼓伴奏的主要樂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兩種。樂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桿長,共鳴箱大,發音響亮,音色厚實,傳響較遠。用三弦伴奏能緊貼演員的發聲,使音樂與演唱更能融為一體。演員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時依據固定曲牌的鏇律。前奏向奏間奏無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員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發揮,使上下唱腔更好地銜接起來。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有、長篇說唱和短篇唱段兩種形式。中篇書的說白、唱詞比較固定;篇的說白、唱詞多根據師承的“梁子”(提綱)敷演。短篇唱段則有固定的曲詞和完整的唱腔結構。樂亭大鼓的音樂唱腔豐富,剛柔相濟,板腔、曲式完整,轉調技法靈巧,是一種發展得相當成熟的板式變化體曲藝形式。它的板式有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類。大板平緩、舒展,常用曲調有〔四大口〕(作開頭腔用)、〔四平調〕、〔淒涼調〕;二性板緊湊、明快,常用曲調有〔八大句〕(緊接〔四大口〕,作聯接腔用)、〔慢起程〕、〔小怯口〕、〔學舌〕、〔十字緊〕、〔流水〕、〔二六〕等;三性板熱烈、急促,常用曲調有〔上字流水〕、〔凡字流水〕、〔螞蚱登腿〕、〔撤單程〕等;散板激昂、壯闊,常用曲調為〔崑曲尾子〕,多作為轉板換曲時的叫散處理,或在三性板中因情緒的需要而使用。樂亭大鼓的曲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中、長篇書目有《楊家將演義》、《呼家將》、《包公案》等數十部;短篇唱段有《雙鎖山》、《樊金定罵城》、《王二姐思夫》、《大鬧天宮》、《拷紅》等100餘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亭大鼓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傳統曲目,並創作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改編演出了新的長篇書目《烈火金鋼》、《桐柏英雄》等。

藝術特色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的唱腔十分豐富,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色彩鮮明、氣口得當、鼓板合宜。樂亭大鼓的唱腔,自成體系,獨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調,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詼諧,用這些唱腔來表現不同的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九腔十八調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雙板、緊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淒涼調、撤單程、慢起程、崑曲尾子、螞咋蹬腳等。演員在演唱中,根據劇情變化靈活運用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運用在鼓句上。總之,唱腔優美、豐富是樂亭大鼓的一大特點。

樂亭大鼓的又一個特點是說唱兼而有之,唱時就是九腔十八調,而說時就如同其它劇種的賓白,更與評書相似。為什麼把說叫賓白呢?從字面上可以理解,"賓"不是主要的,而是輔助的,就如同主人與客人一樣。""即是白話,既不是唱,也不押韻。賓白就是一種樂亭大鼓唱腔的輔助手段。樂亭大鼓的賓白,全部使用樂亭的地方語言,如果不說樂亭話就缺乏了樂亭大鼓的韻味。所以外地人學唱樂亭大鼓,都拜樂亭藝人為師,先學樂亭話。這在樂亭大鼓藝人收徒中叫"正"。就是糾正原來的發音和聲調,使其與樂亭地方話相一致。
樂亭大鼓學來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風格,尤其是一人說唱一人表演,而且還要表現不同年齡、不同人物的各自特點,這就更增加了學唱樂亭大鼓的難度。所謂一板一弦說千古興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如表現小孩的情節,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變化要表現小孩的天真,動作也要有小孩的特點。這樣才能更逼真的刻劃人物的性格,增強說唱的感染力。
樂亭大鼓的劇目很多,有傳統劇目,有現代劇目。有長篇中篇短篇。還有一種微型劇目,樂亭大鼓叫書帽兒,多則十幾分鐘,少則幾分鐘,長篇大鼓能連續說唱一兩個月,中篇能說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則說唱一個晚上,約2個小時。樂亭大鼓世代相承的傳統曲(書)目達三百多個,長、中、短篇均有,《東漢》、《隋唐》、《三俠五義》、《呼延慶打擂》、《金陵府》、《小上墳》、《藍橋會》、《古城會》、《玉堂春》、《長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現在保存下來和有據可查的中長篇書詞有200多部,短篇和書帽就更多了。長篇的傳統劇有《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等,中篇傳統劇有《瓦崗寨》、《回杯記》、《呼延慶》等。長篇的現代劇目主要是《烈火金鋼》、《桐柏英雄》、《平原槍聲》等;中篇的現代劇目主要有《奪印》、《火燒中家潭》等。這些劇目大多是根據古代現代文學作品由作者進行再創作的,更多融入了樂亭的地方語言,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劇目。

傳承意義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以其豐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鮮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區廣大民眾的喜愛。1950年,樂亭縣成立了大鼓曲藝隊,使樂亭大鼓的藝人們第一次有了政府認同的自己的組織。並在政府支持下連續培養了眾多的大鼓人才。直到今天,樂亭縣仍然有大鼓曲藝隊,樂亭人仍然喜愛大鼓。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和傳承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2006年5月,享譽中外的“冀東三枝花”之一的樂亭大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樂亭大鼓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流布於京、津、冀及東北三省廣大地區。明末清初,起源於河北樂亭縣的民間小調“清平歌”,歷經幾代藝人的反覆實踐,博採各種傳統說唱藝術的長處,吸收當地民歌、戲曲的某些腔調,逐漸形成了一門具有獨特唱腔和板式的說唱藝術,當年恭親王賜名“樂亭大鼓”,一直延續至今。
樂亭大鼓鏇律優美、韻味獨特,融於地方化,趨於戲劇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樂亭大鼓鼓詞名目繁多,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對研究我國社會文明史、社會發展史、民俗文化史、音樂發展史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對北京琴書東北大鼓唐劇等姊妹藝術的形成發展產生了較深的影響,其條目先後被錄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曲藝志》等,著名曲目《拷紅》被原瀋陽音樂專科學校列為民族民間音樂教材。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樂亭大鼓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演出市場低迷,活動陣地逐漸縮小,大鼓藝人演出收入低微,一些頗有造詣的藝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繼謝世,積累一生的絕技難以傳承,年輕藝人難以獨樹一幟,樂亭大鼓的傳承和發展顯現出斷代危機。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
近年來樂亭縣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研究、保護、開發、利用並重,積極探索弘揚民族民間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著力解決部分存在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化、力量薄弱、傳承斷代危機初顯等問題,打破地域封閉與門派紛爭的界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為國家及特定區域文化長期發展戰略。組建成立開放、統一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導機構和專業工作機構。調動原產地和傳承地兩方面積極性,形成保護與傳承的濃厚氛圍。準備在2至3年時間內,建立特色獨具、權威性強、國內一流的樂亭大鼓實物展示中心和數據資料庫。
隨著民眾藝術欣賞取向的不斷變化,樂亭縣組建了“樂亭縣曲藝團”和“香圃藝術團”,重點培養說唱藝術新人。在演出內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依附古代、近代文學作品進行再創作的局限,創新發展了對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劇等多種形式,更多地融入了現實生活的內容。同時,全面開展文獻性資料普查,建立藝人檔案和樂亭大鼓展廳,相繼出版了《樂亭大鼓》、《樂亭大鼓書段集錦》等專著。
同時,加強兩個群體的建設。對現有傳承人傳統技藝的搶救、保護,防止人亡藝消;注重培養鍛鍊未來傳承人。其次是欣賞群體建設。擴大原產地、傳承地客群群體範圍,輻射拉動形成新的欣賞地區和群體。為發展傳承人隊伍,壯大樂亭大鼓專業藝術團體,積極實施名家精品工程,打破傳統地域和門戶限制,引入競爭機制,廣泛吸納縣內外優秀人才,並對重點樂亭大鼓藝人,採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使樂亭大鼓後繼有人。

發展狀況

上世紀80年代,唐山市曲藝團解散。樂亭大鼓藝術的發展陷入停滯。自國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為樂亭大鼓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樂亭大鼓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唐山市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市、縣財政每年撥出專款用於民族民間文化保護。2007年,樂亭大鼓演員何建春、張近平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樂亭大鼓藝術,樂亭縣在縣文化中心建成了樂亭大鼓說唱廳,編纂了《樂亭大鼓曲譜》,制定了樂亭大鼓藝術保護規劃。明確由縣財政出資鼓勵樂亭大鼓藝術家招收學員,培養傳人。如今,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指引下,樂亭大鼓藝術已走向繁榮發展的新征程。(信息來源:文化傳播網) 河北曲種。清代初年,河北省樂亭縣流傳一種“清平歌”,民間多喜歌唱。後來,藝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韻調,被稱為“樂亭腔”。在演唱中,又經過改進提高,增加了書鼓、木板擊節,漸漸脫離了民歌的演唱形式,發展為說唱藝術,約在嘉慶五年(1800)前後,初步形成樂亭大鼓這一曲藝形式。1850年前後,藝人溫榮改用鐵板擊節,規範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樂,並經過他的弟子齊禎、陳繼昌等人繼續豐富唱腔,使樂亭大鼓的演唱藝術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有“九腔十八調”之譽。到1900年前後,灤縣、灤南一帶的名藝人齊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結合自己的特點做了一些改革,遂形成一支風格新穎的流派。從此,樂亭大鼓分成東路(流行於樂亭縣)、西路(流行於灤縣、唐山一帶)兩種唱腔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亭大鼓形成了兩支主要的藝術流派,即東路的韓香圃派、西路的靳文然派。其中尤以靳派富於創新精神,曲調委婉動聽,為樂亭大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書錄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大鼓藝人不但完善發展了樂亭大鼓的唱腔、伴奏,而且創作了許多書目。

大鼓名段

(1)紅風傳;(2)大八義;(3)小八義;(4)劉公案;(5)綠杜丹;(6)回杯記;(7)月明樓;(6)雙聖旨;(9)康熙私訪;(10)包公案;(11)千里駒;(12)金鐲;(13)楊州奪印;(14)雙鏢記;(15)隋唐外史;(16)烈女傳;(17)鸚鵡記;(18)雙合印;(19)施公案;(20)彭公案;(21)回龍傳;(22)三公案;(23)呼家將;(24)錯斷顏查散;(25)楊家將;(26)秦英征西;(27)破孟州;(28)三省莊;(29)錘打徐州;(30)粉妝樓;(31)拿花蝴蝶;(32)三打天門陣;(33)忘恩負義;(34)曹家將;(35)青去劍;(36)楊三姐。

集錦小段

(1)鎖山;(2)魯達除霸;(3)藍橋會;(4)潯陽樓;(5)金山寺;(6)殺院;(7)合缽;(8)十字坡;(9)古城會;(10)貂蟬進帳;(11)借箭;(12)十問十答;(13)開水關;(14)二戲貂蟬;(15)長板坡;(16)鳳儀亭;(17)蘆花盪;(18)劉金定觀星;(19)鍘侄;(20)王二姐思夫;(21)黃愛玉上墳;(22)小姑賢;(23)草橋斷後;(24)小姑娘;(25)三下寒江;(26)夜宿花亭;(27)黃老打犬;(28)韓湘子討封;(29)梨花招親;(30)蘇三起解;(31)大西廂;(32)青樓遺恨;(33)拷紅;(34)鬧天宮;(35)華容道;(36)豬八戒拱地;(37)斬華雄;(38)諸葛亮押寶;(39)昭君出塞;(40)下揚州;(41)羅成算卦;(42)玲瓏塔;(43)大劈棺;(44)拆西廂;(45)聽琴;(46)汾河灣;(47)摔琴;(48)活捉三郎;(49)露淚緣;(50)武大郎顯聖;(51)全德報;(52)武松打虎;(53)百年長恨;(54)洛陽橋;(55)呂蒙正趕齋;(56)鞭打蘆花;(57)漁樵耕讀;(58)截江奪阿斗;(59)憶真妃;(60)楊八姐遊春;(61)羋建游宮;(62)富貴榮華;(63)開店;(64)五子登科;(65)野豬林;(66)排王贊;(67)八仙慶壽;(68)借東風;(69)小倆口爭燈;(70)單赴會;(71)姜子牙賣面;(72)楊志賣刀;(73)馬前潑水;(74)王寶釧剜菜;(75)宮娥刺;(76)徐母罵曹;(77)秦雪梅弔孝;(78)空城計;(79)鍘美案;(80)火燒戰船;(81)劉伶醉酒;(82)樊金定罵城。

新書目

(1)苦菜花;(2)節振國;(3)蘇家鎮;(4)平原槍聲;(5)烈火金剛;(6)兒女風塵記;(7)林海雪原;(8)艷陽天;(9)桐柏英雄;(10)大記;(11)連心鎖;(12)占地紅櫻;(13)閃閃的紅星(以上為長篇);(14)與民復仇;(15)新十問十答;(16)火燒鍾家潭;(17)雙恨美;(18)罵汪精衛;(19)自由結婚;(20)送夫參軍;(21)保衛和平;(22)勸夫歸隊;(23)楊母墜樓;(24)罵崔明輔;(25)銀環探監;(26)打高大鵬;(27)韓英見娘;(28)十二月開花;(29)朱老鞏護鍾;(30)地主恢心;(31)董存瑞;(32)頑固回頭;(33)徐學惠;(34)開明地主;(35)老貧農;(36)四季生產;(37)白維鵬;(38)勞動英雄;(39)黎明的戰歌;(40)送梳子;(41)紅梅贊;(42)漁家女;(43)雷鋒擒敵;(44)地下蒼松;(45)綠寶石;(46)計畫生育;(47)二百雞子;(48)新婚贊;(49)要嫁裝;(50)摔子勸夫;(51)夫妻夜話;(52)進城路上;(53)破鏡重圓;(54)好村長;(55)桃園會;(56)闔家歡;(57)燕去鳳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