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

梅雨(黃梅天),指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陰天有雨的氣候現象,此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梅雨季節過後,華中、華南、台灣等地的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中國曆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

基本信息

簡介

梅雨梅雨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中國曆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期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後,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由於語言使用習慣語言,所說的梅雨並不僅僅局限於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帶,中國東部地區如福建遼寧中南部等在梅雨季節所發生的持續不斷的降水也稱為梅雨。)
梅雨
1.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中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雲,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乾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乾,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裡由於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乾,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美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後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中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中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2.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布,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呢?原來它源於中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熟迎時雨,蒼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
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就是因為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代陳岩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秘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民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見,"梅雨"或"霉雨"的稱謂由來已久,它開始在中國流傳,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①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②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③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在這種環流條件下,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中尺度系統活躍。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氣。
梅雨鋒暴雨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各年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梅雨鋒不明顯,出現“空梅”,形成乾旱天氣。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江淮流域梅雨結束後,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天氣。
雨帶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範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中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33°N範圍內(即西自中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後越海到日本;南起中國兩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後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後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中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主要環流形勢
副高西伸北跳,控制華南地區,整個東亞環流完成了從春到夏的調整,雨帶同時北跳,華南汛期結束,江淮梅雨開始,印度季風爆發,副熱帶西風急流從印度北部跳到高原北部,100hPa反氣鏇軸線北跳到34°N。梅雨的開始與這個地區穩定而持續的西南季風的建立一致。
1.高層:江淮上空維持一個強大的暖性反氣鏇(南亞高壓)
2.中層(500hPa):
①副熱帶地區:西太平洋副高呈帶狀分布,其脊線從日本南部一直伸向中國華南,略呈東北-西南走向,120°E處的脊線位置穩定在22°N左右。
②中緯度地區:巴爾喀什湖及東亞東岸(河套到朝鮮之間)建立了兩個穩定淺槽。
③高緯度地區:為阻高活動區阻高類型可分為三類:(50°-70°N)單阻型、雙阻型、三阻型
(3)低層:在850百帕或700百帕上為江淮切變線,切變線之南有與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風急流,有時切變線上有西南渦東移。
地面
①地面圖上江淮流域有靜止鋒停滯,若500百帕平直西風帶上有較弱的低槽東移,則在低空常有西南渦與之配合沿切變線東移,在地面上引起靜止鋒波動產生江淮氣鏇。
②中緯西風帶上有較強的低槽東移時,靜止鋒波動能發展為完好的鋒面氣鏇。
梅雨鋒:梅雨期間的靜止鋒,稱為梅雨鋒。它是夏季季風氣流和極地氣團或變性極地大陸氣團之間的輻合線,具有熱帶輻合帶性質。特點:鋒面兩側水平溫度梯度小,濕度梯度較大。

出現時期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中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隨季節的移動,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並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歷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產生空梅現象。如1954年梅雨季節異常持久,長達兩個多月,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澇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兩三天,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後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於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後,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後,隨著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徵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於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遲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後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於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強,空氣受熱後,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特長梅雨
1954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並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入"小暑"、"大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雲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於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泛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於颱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幾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範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繫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別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象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裡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一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松松"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霉現象,也幾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一過。接著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倒黃梅
有些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徵。可是,幾天以後,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並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像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後,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徵。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於雨帶在長江中下游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並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後出現。一般說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於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於"倒黃梅"屬於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後,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面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以"入梅"來說,最早的在每年的5月26日,最遲的在其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每年的6月16日,最遲的在其8月2日,相差均可達到一個半月。梅雨最長的年份持續兩個多月,可以引起罕見的大水,而短的年份僅僅幾天,還有的甚至出現"空梅",帶來嚴重的乾旱。可見,梅雨是一種複雜的天氣氣候現象,它遠不是象農曆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樣簡單。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別長的梅雨"、"空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於異常梅雨。

江淮流域

中國江淮流域梅雨天氣過程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為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中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裡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在專業的術語上稱為"準靜止峰"。

台灣梅雨

梅雨期的多雨雖然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些許不便,但也有少雨時的困擾,例如缺水和停水。在梅雨期內應防範對流雲系帶來的豪雨,因為對流雲系會引發短時間但劇烈的豪雨,導致山洪暴發進而帶來嚴重的災害,是台灣地區僅次於颱風的第二大氣象災害。以下擬以1993年六月二日於苗栗-台中一帶的六二水災作為例子,來了解梅雨期的種種現象和成因。由台灣附近向西伸展的帶狀雲系是梅雨鋒面面帶。在梅雨鋒面雲帶南方及北方的無雲區分別是暖濕的熱帶海洋氣團以及乾冷的大陸氣團,鋒面雲帶受到這兩股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相互挾持,而於台灣至華南一帶徘徊,加上中尺度對流系統沿著鋒面雲帶發展,並東移到台灣中北部,終於引發中北部地區豪雨成災。苗栗地區自六月一日晚上二十點起即出現連續性的豪大雨,並延續至六月二日中午止,其累積雨量為:通宵508公厘、苑裡476公厘、三義391公厘、公館347公厘、大甲329公厘、大湖302公厘。由於雨勢強烈、雨量集中,進而引起山洪暴發,導致苗栗至台中一帶豪雨成災,不僅鐵公路中斷,農林漁牧亦災情頻傳,損失金額達新台幣20億元,災情較嚴重的梅雨個案。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峰面系統的影響,有時大量降雨,有時雨量很少,有時降雨時間很短暫,有時連續多日。事實上,梅雨期有時會有二個峰面系統先後連續影響台灣地區,致使連續陰雨的天數相對增長。當一道鋒面過後、另一道鋒面抵達之前,會有幾天晴朗天氣,但持續的時間長久或短暫都不一樣,有時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在每年的梅雨期內,平均有四至五個梅雨鋒面系統影響台灣地區。由於受到鋒面系統的影響,台灣地區梅雨期內的平均降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台灣地區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異,可見梅雨在台灣地區是非常不穩定、變動甚大的天氣現象,所以不必特彆強調梅雨期的長短與雨日的久暫,而應注意梅雨鋒面系統所伴隨的豪雨。台灣地區除東北部之外,其他地區多屬於冬季乾燥的氣候類型,春季若無適當的降雨,乾旱現象便會隨即發生。台灣地區梅雨期內平均為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約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該年梅雨不顯,即為乾梅或空梅,則可能發生缺水甚至乾旱現象。好是梅雨期,若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不僅會影響收割,也會使顆粒脫落髮芽,對其他作物也會造成損害,對農業而言,連續陰雨正是一項災變天氣,若有豪雨發生則災情更加劇烈。台灣已漸由農工並重發展成為工商並重,由於工商發達、經濟繁榮、民生富裕,劇烈天氣導致的災害損失也隨之增大。根據台灣中央氣象局近12年(1985至1996年)來的統計分析,台灣地區因為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平均一年可達新台幣185億元,其中由梅雨造成的災情即占16%,平均每年約達新台幣30億元。

引發疾病

梅雨天氣持續,使人感到明顯不適,產生惡劣情緒,甚至為一點小事就火氣陡升,拔拳相向。記者今天從不少醫院了解到,急診室收治的因口角而打架等導致意外傷害的患者比往日增加兩成左右。上海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昨天接診兩位皮外傷患者,就是因為一點瑣事在激烈爭吵中扭打導致的。兩人一個是退休教師,一個是工廠技師,因在馬路上腳踏車相撞,互相埋怨爭執不下,結果互相推搡導致皮外傷,幸好無大礙。上海心理諮詢中心杜亞松教授認為,梅雨天溫度多變且濕度大、氣壓低,人的機體調節功能可能出現問題,比如鬱悶、煩躁等。在此季節要控制好情緒,出現心理問題無法排遣的,最好請心理醫生疏導,以免引起糾紛及傷害。初二學生李旭日前被家長帶到某心理中心診治,家長認為孩子吃飯太少,情緒不穩,擔心影響期末考試。經醫生診斷,孩子一切正常。而孩子對家長整日絮絮叨叨、包辦一切的情形感到反感。有關專家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操心和關懷是對的,但要掌握度。市十醫院心理專家朱榮申教授指出,進入梅雨季節,人的心情易煩躁。市民要學會適應,慎防心理“發霉”,聽音樂,與朋友聊天、喝茶、傾訴等都能有助減壓。在這個特殊時節,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睡眠。還要保持居室通風乾燥,衣服常換常洗,注意飲食衛生,可有意識放慢工作、生活節奏,多食用冬瓜、絲瓜、苦瓜和綠豆湯等。

疾病一

拉肚子潮濕天氣腸胃易“鬧事”
梅雨季節東西特別容易發霉,特別是中下旬梅雨季,連綿陰雨易使花生玉米、穀類等食物發生霉變,人不小心吃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多家大醫院往年梅雨季節的門診情況都顯示,梅雨季節胃腸道腹瀉患者都會猛增。同時,這個季節醫院消化科門診上很多病人都說自己食慾差,吃東西後胃脹胃痛,甚至便秘、拉肚子,而且平時疲倦乏力、易怒、焦慮,睡眠質量低下,不僅熟睡時間短,還常常失眠多夢。蘇大附一院消化科博導陳衛昌教授介紹說,這是患上了功能性胃腸病。平時這群人本來就因為工作壓力大而有輕度的焦慮或者抑鬱,在潮濕悶熱的天氣刺激下,由於休息不好,分泌的激素就會紊亂,於是受大腦控制的腸胃等器官就“罷工”、“怠工”,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伴隨症狀。陳衛昌教授介紹說,功能性胃腸病多發於工作壓力大的白領階層,例如公務員、高級推銷員、外企職員等等,而且女性是“高發人群”。醫生提醒,黃梅季節溫度高,濕氣重,但晝夜溫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不注意保暖,稍不留意就會著涼。此外,梅雨季節最適宜黴菌的生長繁殖,黴菌毒素可以引起人體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以及使體內遺傳物質發生突變等。在飲食上,市民要注意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日常飲食一定要燒熟煮透,隔夜餐須回鍋加熱,冰櫃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疾病二

婦科病夏天做個婦檢很必要
在梅雨季節,各種常見婦科病也隨之悄悄而來。在這個時期,部分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原因是梅雨季節環境濕熱,黴菌會趁機入侵,大量繁衍。好多婦科疾病並無明顯症狀,只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蘇大附一院婦產科主任沈宗姬教授說,婦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宮頸疾病和婦科炎症的早期發現和診治。女性不重視定期婦檢,也不去正規醫院接受正式的治療,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其實,不少婦科炎症的發生還和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係,有些平時不注意的小細節實際上會對女性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對於不少女性來說,緊身牛仔褲是梅雨季的一個好選擇,乾脆利落,又能顯身材。但是從健康角度看,穿過緊、不透氣的褲子是不可取的。褲子太緊或材料不透氣都會導致下體血液循環不暢,局部溫度升高,悶熱濕氣無法散發。醫生提醒,女性清洗內衣最好不要和其他衣物混放在洗衣機里混洗,梅雨季里少穿又厚又緊的牛仔褲或緊身褲,儘量穿棉質內衣;清洗後一定要曬乾曬透;如果有婦科疾病徵兆,要及時就醫、按醫囑用藥。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人嫌看病麻煩,得了婦科炎症以後總習慣自己到藥店買點抗生素吃。蘇大附一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陳友國說,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會使病菌產生耐藥性,導致真菌生長旺盛,使治療周期不斷延長,不斷增加藥品劑量,導致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

疾病三

關節疼痛濕度大讓風濕病有機可乘
梅雨季節濕度大,日溫差也大,晴雨交替變化又快,極易誘發風濕類疾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關節疼痛是由於空氣濕度大引起的,特別是以往就存在腰肌勞損、扭傷、骨折,或有手術切口的人,在梅雨季來臨時會出現上述部位及關節的酸痛。梅雨時節天氣悶熱,鄧小姐所在寫字樓中央空調每天都加足馬力送冷氣。這下可苦了鄧小姐,只要在辦公室里呆時間長一點,就會感到右腿痛得抬不起來,尤其是中午在辦公室午休之後,渾身的關節都會一起酸痛。像鄧小姐這樣,屬於典型的與風寒濕邪有關的風濕病。蘇大附一院風濕科主任陳志偉教授說,風濕病是一類與關節、肌肉等組織相關的疾病,出現病痛有多種誘發的因素,而在夏天常由室內外溫差大、炎症、感染等誘發。醫生提醒有類似疾病的患者平時在空調房間裡,最好還是多穿一點,尤其是關節等地方要注意保暖;同時也要多注意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飲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含有動物脂肪的食物。

疾病四

情緒黃梅天別讓心情也一起發“霉”
梅雨季節,氣壓低,濕度大,天氣悶熱,這種特殊的氣候變化,會令人體的不適感增強,情緒煩躁,容易發脾氣甚至打架動手。昨天上午,趙先生到家旁邊的小店買日用品。趙先生看中了要買的東西,提出要挑一下。誰知,店主正目不轉睛地看電視上的足球比賽,心不在焉,嘴上應著,手裡一連兩次拿錯東西。“你能不能用點心?”“我不用心?怎么是我弄不‘靈清’?你……”趙先生是一位高級工程師,平常里待人接物都挺斯文。這兩天不曉得怎么回事,這么一點點小事居然讓他火冒三丈。在梅雨季節,這些人的情緒尤其要受到家人、朋友的重視。1、遭遇了急性或慢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戀、家庭變故、失業、中聯考失利等,而且事故發生後當事人很少對親朋好友傾訴、對外宣洩負面情緒;2、獨居人士,性格較內向自閉者;3、有嚴重軀體疾病、臥床不起者;4、有過抑鬱病史者或出現產前、產後抑鬱症狀的婦女。醫生提醒蘇大附一院心理科主任陳文說,大家千萬要注意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黃梅天別讓自己的心情也一起發“霉”了。減少在家上網看電視的時間,多增加與好友的見面或電話聯繫。給自己營造舒適的環境,放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穿上明亮色彩的衣服、泡個舒服的澡、看本好書等。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綠茶和白開水。當感覺情緒不佳時,要給自己減輕工作壓力。多注意身邊家人、朋友的情緒,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症狀嚴重的,應該送到醫院就診。

疾病五

皮膚病忽晴忽雨容易“痒痒”
悶熱的天氣,會讓許多市民感覺不適。尤其對皮膚瘙癢患者來說,悶熱潮濕會使患者心情更加煩躁,甚至誘發和加重皮膚病。“經常有患者說自己一心煩就會身上發癢。”蘇大附二院皮膚科主任施辛說,在門診上,這類皮膚病患者經常會碰到,例如:白癜風、皮炎濕疹等皮膚疾病。夏季是濕疹高發期,濕疹的發病原因有幾個:連續的陰雨天氣,空氣濕度大,空氣中飄浮物、污染物和致敏物多,容易附著在皮膚上;潮濕天氣容易造成家中器具發霉,黴菌也是致敏因素之一;很多人喜歡每次洗澡時使用沐浴露等洗護用品,而這些洗護用品或多或少都含有化學物質,可能致使敏感的皮膚出現病症;此外,由於天氣比較悶熱,人們的心情容易煩躁,從而引起免疫功能的不穩定,造成以往有濕疹病史的人容易復發、病情加重。醫生提醒預防濕疹,防止黴菌搗亂,首先是保持工作、生活環境的濕度不要過高,如果濕度過高,可通過除濕機進行除濕,減少致敏物和黴菌的產生。其次是如果沒有從事激烈運動或者重體力勞動,人們一般用溫水洗澡便可,不要過於頻繁地使用洗護用品,減少致敏可能。最後是要保持心情愉快,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易致敏的食物,有充足的睡眠,增強免疫功能。如果得了濕疹,施辛說應當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避免再刺激,切記不可搔抓、用熱水燙、肥皂洗以及塗刺激性強的外用藥。患者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同時為了確保治療的科學性和長久效果,千萬注意不要自己做主使用藥物,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有關諺語

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我們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饗讀者。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三九"是指陽曆1月9-17日,"黃梅"是指芒種節氣(6月6-20日)。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韻律,三九期間刮東風,隔150天左右將有一次類似的重複過程。所以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係。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里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天氣持續乾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於乾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於大氣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要被破壞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向著反面轉化。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蓬塵里;桃花落在蓬塵里,打麥打在泥漿里",與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標誌著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強盛,暖濕空氣活躍,在桃花開放的清明節氣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區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對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種節氣時,副高勢力又往往更新相對減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開始較晚,造成兩個時段雨量的反相關。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這是因為小滿節氣正值春夏之交,如果這個時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勢力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種節氣,副高勢力一般也不會很快增強,即使有一定強度,它北緣的西南氣流也不會伸向長江下游-帶,所以芒種節氣長江下游地區雨水也將偏少。長江下游一帶也把小滿節氣里的降水稱"旱黃梅",芒種節氣的降水稱"正黃梅",夏至節氣的降水稱為"甜黃梅"。因此,芒種雨水偏少或梅雨開始偏晚(到夏至節氣才開始),都稱為"黃梅不管"。
以上這些民眾看天經驗,經當地氣象資料驗認,準確率均有70%到80%。換句話說,預報十次,將有七、八次正確。這說明,關於梅雨的諺語是可信的。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中國曆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後,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如何防霉

梅雨梅雨
無孔不入的黴菌給生產和生活都帶來危害。由於梅雨時節空氣濕度很大,糧食如沒有曬乾或貯存不當,就很容易霉變。衣服如果沒有洗滌乾淨和徹底曬乾,草率地收進衣箱,不管是純棉的、羊毛的,或者是混紡的都會長霉。木材、家具等生霉司空見慣,而膠低鞋、輪胎、橡膠管塑膠製品也會生霉,造成木料霉爛、橡膠老化、塑膠脆裂和失去光澤。黴菌還能在油漆塗層上生長,使油漆黯然失色;黴菌能使電線漏電,有可能引起火災;黴菌連玻璃也不放過,照相機、攝像機和顯微鏡如果保存不當,黴菌就會在鏡頭上結成網狀菌絲,使鏡頭的透光度大為降低,甚至報廢。
防止生霉的措施有通風、日曬、乾燥和塗撒防霉劑。晴天時,居室、倉庫要通風,不讓喜歡陰暗潮濕環境的黴菌滋生。衣服、被褥要在出太陽時及時晾曬;照相機、攝像機、顯微鏡等精密器械可在梅季到來之前擦乾淨,密封保存,並在密封器內放乾燥劑;皮鞋及家具可塗防霉油與塗料;放橡膠、木材的倉庫可噴灑福馬林防霉。

飲食須知

由於梅雨季節濕熱的天氣有利於黴菌、細菌的繁殖生長,食物容易發霉變質,人吃了變質食物,會引起腹瀉、嘔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首先要把好“病從口入”關。
梅雨季節要注意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須回鍋加熱,冰櫃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隨便在小攤上吃東西。得了急性胃腸道疾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旅途中如感到進食後腸胃不適或食物不太新鮮,可適當喝一些蔬菜湯或白開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黃連素片,起到預防作用。水果須洗淨、消毒,對於楊梅、桃子等時令鮮果要適量取食,不能暴食,儘量少吃或不吃冷凍物品。在梅雨陰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濕的食物。本身有腸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製品,儘量避免難於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膩食物。益氣健脾、消暑化濕的藥食兩用食物有許多,如山藥、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們可以適當吃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