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畫像來源)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基本信息

概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 文學家、 哲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 河東(今山西省 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 長安(今 陝西 西安)。與 韓愈共同倡導唐代 古文運動,並稱 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 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 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宗元於代宗大曆八年(773年)生於京城長安,出身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 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 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 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 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 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 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 永州(今 湖南 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於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 天說》、《 天時》、《 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業,並編成集。有《 柳河東集》。

生平

家世

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衝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 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的支持,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但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衝,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註: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裡,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薰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出仕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 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永州

由於順宗下台、憲宗上台,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來這裡,語言不通,一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那些已經淪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時間算工錢,抵完債即恢復人身自由,回家和親人團聚。此舉受到廣大貧苦人民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並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組織閒散勞力去開墾,僅大雲寺一處開墾的荒地、就種竹三萬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視植樹造林,並多歡親自參加了植樹活動。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遺惠一方,實際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區的施行。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確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吳武陵多次奔走於執政大臣裴度門下,設法營救他離柳州還京。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一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後一年,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棲風原(今陝西臨潼縣內)。《柳州縣誌》說:“宗元原厝於古州治,其櫬雖扶歸,而封土尚存。”這封土就是現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題“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對聯“文能壽世,惠以養民”。文革時墓被毀平。1974年修復,郭沫若題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跡,參見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新、舊《 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參考。關於柳宗元的研究論著,章士釗《 柳文指要》,取材詳博,為論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主要貢獻

文學作品

柳宗元柳宗元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為六類。

(一)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二)寓言:繼承並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三)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誇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

(四)山水遊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於被貶後,以永州之作更勝。(典範之作為《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五)詩詞騷賦:獨具特色(代表作《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台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後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於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漁翁》《溪居》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劉禹錫始編柳集《河東先生集》。宋代注本較多,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為現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蔣之翹輯注有《柳河東集》。事跡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

思想理論

哲學思想

柳宗元是一個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運動。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傑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並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於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言論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

佛學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為幼時的盲目、為政時期的附會時尚和貶官後的自覺三個階段。他在長安應舉和為政時期,曾與文暢等出入官場文壇的僧侶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名家人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的關係,並極力稱讚那些與自己同時代人的那種“服勤聖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柳宗元認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於物外而恥制於世者,則思入焉。”這正是他改革失敗後被貶永州的真實心理狀態。於是,“自肆于山水間”,更有意識地從自然山水中尋找慰借,以排解心中的鬱結。

柳宗元絕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執著的。他雖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還是儒家的。他一生有兩項重大活動:一是參與永貞革新,一是領導古文運動。這二者都與他復興儒學、佐世致用的思想有關。他既身體力行了“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滅之聲”的政治理想,又明確提出“文者以明道”“輔時及物”的主張和以儒家經典為“取道之源”的原則。

儘管柳宗元自稱“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為重巽的俗家弟子。但他卻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博採眾家,蘇軾讚許他“儒釋兼通、道學純備。”他對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領會佛教義理,以圖“統合儒釋”,把佛教思想納入儒家思想體系。

文學特點

詩歌

柳宗元江雪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緻,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麼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辭賦

柳宗元柳宗元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舊唐書》本傳雲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戶乙)。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悽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於陳情,還是側重於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並稱為“唐宋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寓言

在遊記、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樣為後世留下了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除寓言詩外,柳宗元還寫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雖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記一樣,被千古傳誦。

人物評價

蘇軾:“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歐陽修:“天於生子厚,稟予獨艱哉。超凌驟拔擢,過盛輒傷摧。苦其危慮心,常使鳴心哀。投以空曠地,縱橫放天才。山窮與水險,上下極沿洄。故其於文章,出語多崔嵬。”

嚴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

毛澤東:“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見之於他的《天說》,這篇哲學論著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論點反對天命論。劉禹錫發展了這種唯物主義。”

軼事典故

釋放奴婢

柳州沿襲一種殘酷的風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淪為奴婢。”柳宗元發布政令,“革其鄉法”,使得那些淪為奴婢者,仍可出錢贖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已經淪為奴婢的人,在為債主服役期間,都可以按勞動時間折算工錢。工錢抵完債後立即恢復人生自由,回家與親人團聚。這一舉動受到貧困百姓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

興辦學堂

柳宗元上任後,親手創辦了很多學堂,採取各種方法鼓勵小孩積極念書,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質。在政事之餘,柳宗元還耐心接受青年學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誘。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的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同時推廣醫學,培養出當地自己的醫生為民眾服務。

開鑿水井

柳宗元不僅僅滿足於知識的傳播,更致力於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他使從來不敢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飯,靠喝雨水和河水長大的柳州人,從此喝上了乾淨甘甜的地下水,這不能不說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變是生活方式改變的反映,從而也帶動了人們思維方式的更新。

開荒建設

柳州城外有著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號召組織鄉間的閒散勞力,開荒墾地,種樹種菜,鼓勵發展生產。有了足夠的土地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飢餓和貧窮。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種土地面積大增。柳宗元還重視植樹造林,親自參加植樹活動。柳宗元在位期間,整治街巷,修築廟宇,並開發了不少自然景觀。

家族成員

曾祖父:柳從裕

祖 父:柳察躬

父 親:柳鎮

母 親:盧氏屬范陽盧氏

後世紀念

柳侯公園柳宗元紀念館

柳州柳宗元紀念館柳州柳宗元紀念館

柳宗元紀念館位於廣西柳州市柳侯公園內,主要由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組成。柳侯祠原名羅池廟,於公元822年始建。1995年12月,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柳侯祠正門門額上“柳侯祠”由郭沫若所題,門柱上的對聯“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根據唐代文豪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一文集煉而成,表達了柳州人對柳宗元的思念之情。

名言名句

1、君子在下位則多謗,在上位則多譽;小人在下位則多譽,在上位則多謗。
2、美不自美,因人而彰。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幾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佩韋賦(並序西門豹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6、狡眾昏嚚,甚毒於酲。狂奔叫呶,以乾大刑。
7、度拜稽首,廟於元龜。既禡既類,於社是宜。
8、金節煌煌,錫質雕戈。犀甲熊旂,威命是荷。
9、鼎臑俎胾,五獻百籩。凡百卿士,班以周鏇。
10、方城臨臨,王卒峙之。匪徼匪競,皇有正命。皇命於愬,往舒余仁。踣彼艱頑,柔惠是馴。
11、愬拜即命,於皇之訓。既礪既攻,以後厥刃。王師嶷嶷,熊羆是式。銜勇韜力,日思予殛。
12、宛宛周道,于山於川。遠揚邇昭,陟降連連。
13、疇允大邦,俾惠我人。於廟告功,以顧萬方。
14、晉陽武,奮義威。煬之渝,德焉歸。氓畢屠,綏者誰。皇烈烈,專天機。號以仁,揚其旗。日之升,九土晞。斥田坼,流洪輝。有其二,翼餘隋。斫梟鷔,連熊螭。枯以肉,勍者羸。后土盪,玄穹彌。合之育,莽然施。惟德輔,慶無期。
15、皇旅靖,敵逾蹙。自亡其徒,匪予戮。屈rH猛,虔慄慄。縻以尺組,啖以秩。黎之陽,土茫茫。富兵戎,盈倉箱。乏者德,莫能享。驅豺兕,授我疆。
16、戰武牢,動河朔。逆之助,圖掎角。怒鷇麛,抗喬嶽。
17、翹萌牙,傲霜雹。王謀內定,申掌握。鋪施芟夷,二主縛。憚華戎,廓封略。命之vG,卑以斫。歸有德,唯先覺。
18、涇水黃,隴野茫。負太白,騰天狼。有鳥鷙立,羽翼張。
19、鉤喙決前,鉅趯傍。怒飛飢嘯,翾不可當。老雄死,子復良。巢岐飲渭,肆翱翔。頓地紘,提天綱。
20、列缺掉幟,招搖耀鋩。鬼神來助,夢嘉祥。腦塗原野,魄飛揚。星辰復,恢一方。
21、奔鯨沛,盪海垠。吐霓翳日,腥浮雲。帝怒下顧,哀墊昏。授以神柄,推元臣。手援天矛,截修鱗。
22、披攘蒙霿,開海門。地平水靜,浮天根。羲和顯耀,乘清氛。赫炎溥暢,融大鈞。
23、苞枿ba矣,惟恨之蟠。彌巴蔽荊,負南極以安。曰我舊梁氏,緝綏艱難。江漢之阻,都邑固以完。
24、神武用。有臣勇智,奮不以眾。投跡死地,謀猷縱。
25、化敵為家,慮則中。浩浩海裔,不威而同。系縲降王。
26、定厥功。澶漫萬里,宣唐風。蠻夷九譯,鹹來從。
27、凱鏇金奏,象形容。震赫萬國,罔不龔。
28、河右澶漫,頑為之魁。王師如雷震,崑崙以頹。
29、上聾下聰,驁不可回。助仇抗有德,惟人之災。
30、乃潰乃奮,執縛歸厥命。萬室蒙其仁,一夫則病。濡以鴻澤,皇之聖。威畏德懷,功以定。順之於理,物鹹遂厥性。
31、鐵山碎,大漠舒。二虜勁,連穹廬。背北海,專坤隅。
32、本邦伊晉,惟時不靖。根柢之搖,枯葉攸病。守臣不任,勩於神聖。惟越之興,翦焉則定。洪惟我理,式和以敬。群頑既夷,庶績鹹正。皇謨載大,惟人之慶。
33、吐谷渾盛強,背西海以夸。歲侵擾我疆,退匿險且遐。帝謂神武師,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雜龍蛇。
34、王旅千萬人,銜枚默無嘩。束刃逾山徼,張翼縱漠沙。
35、一舉刈膻腥,屍骸積如麻。除惡務本根,況敢遺萌芽。
36、洋洋西海水,威命窮天涯。系虜來王都,犒樂窮休嘉。
37、登高望還師,竟野如春華。行者靡不歸,親戚讙要遮。
38、麴氏雄西北,別絕臣外區。既恃遠且險,縱傲不我虞。
39、烈烈王者師,熊螭以為徒。龍旂翻海浪,馹騎馳坤隅。
40、賁育搏嬰兒,一掃不復餘。平沙際天極,但見黃雲驅。
41、鹹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42、系虜君臣人,累累來自東。無思不服從,唐業如山崇。
43、王卒如飛翰,鵬鶱駭群龍。轟然自天墜,乃信神武功。
44、百辟拜稽首,鹹願圖形容。如周王會書,永永傳無窮。
45、睢盱萬狀乖,咿嗢九譯重。廣輪撫四海,浩浩知皇風。歌詩鐃鼓閒,以壯我元戎。
46、於穆敬德,黎人皇之。惟貞厥符,浩浩將之。
47、懿其休風,是喣是吹。父子熙熙,相寧以嬉。
48、刑輕以清,我肌靡傷。貽我子孫,百代是康。
49、拱之戴之,神具爾宜。載揚於雅,承天之嘏。天之誠神,宜鑒於仁。
50、帝視民情,匪幽匪明。慘或在腹,已如色聲。亦無動威,亦無止力。弗動弗止,惟民之極。帝懷民視,乃降明德,乃生明翼。明翼者何?www.henkao.com乃房乃杜。惟房與杜,實為民路。乃定天子,乃開萬國。萬國既分,乃釋蠹民,乃學與仕,乃播與食,乃器與用,乃貨與通。有作有遷,無遷無作。士實蕩蕩,農實董董,工實蒙蒙,賈實融融。左右惟一,出入惟同。攝儀以引,以遵以肆。其風既流,品物載休。品物載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惟天子明,乃二公之成。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惟百辟穀,乃二公之祿。二公行矣,弗敢憂縱。是獲憂共,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獲泰已。既柔一德,四夷是則。四夷是則,永懷不忒。
51、弱歲游玄圃,先容幸棄瑕。名勞長者記,文許後生夸。
52、憲府初收跡,丹墀共拜嘉。分行參瑞獸,傳點亂宮鴉。
53、執簡寧循枉,持書每去邪。鸞鳳標魏闕,熊武負崇牙。
54、辨色宜相顧,傾心自不嘩。金爐仄流月,紫殿啟晨霞。
55、未竟遷喬樂,俄成失路嗟。還如渡遼水,更似謫長沙。
56、別怨秦城暮,途窮越嶺斜。訟庭閒枳棘,候吏逐麋麚。
57、三載皇恩暢,千年聖歷遐。朝宗延駕海,師役罷梁溠。
58、京邑搜貞乾,南宮步渥窪。世惟材是梓,人仰驥中驊。
59、欻刺苗入地,仍逾贛石崖。禮容垂gb琫,戍備響錏鍜。
60、即事觀農稼,因時展物華。秋原被蘭葉,春渚漲桃花。
61、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染毫東國素,濡印錦溪砂。
62、貨積舟難泊,人歸山倍畬。吳歈工折柳,楚舞舊傳芭。隱几松為曲,傾樽石作污。寒初榮橘柚,夏首薦枇杷。
63、霧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思鄉比莊舄,遁世遇眭夸。漁舍茨荒草,村橋臥古槎。禦寒衾用罽,挹水勺仍椰。
64、曳捶牽羸馬,垂蓑牧艾豭.已看能類鱉,猶訝雉為鷨。誰采中原菽,徒巾下澤車。俚兒供苦筍,傖父饋酸楂。
65、勸策扶危杖,邀持當酒茶。道流徵短褐,禪客會袈裟。香飯舂菰米,珍蔬折五茄。方期飲甘露,更欲吸流霞。
66、屋鼠從穿兀,林狙任攫拏。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屢嘆恢恢網,頻搖肅肅罝.衰榮因蓂莢,盈缺幾蝦蟆。
67、路識溝邊柳,城聞隴上笳。共思捐佩處,千騎擁青緺。
68、知命儒為貴,時中聖所臧。處心齊寵辱,遇物任行藏。關識新安地,封傳臨晉鄉。挺生推豹蔚,遐步仰龍驤。
69、乾有千尋竦,精聞百鍊鋼。茂功期舜禹,高韻狀羲黃。足逸詩書囿,鋒搖翰墨場。雅歌張仲德,頌祝魯侯昌。
70、憲府初騰價,神州轉耀鋩。右言盈簡策,左轄備條綱。
71、響切晨趨佩,煙濃近侍香。司儀六禮洽,論將七兵揚。
72、合樂來儀鳳,尊祠重餼羊。卿材優柱石,公器擅岩廊。峻節臨衡嶠,和風滿豫章。人歸父母育,郡得股肱良。
73、遠棄甘幽獨,誰雲值故人。好音憐鎩羽,濡沫慰窮鱗。困志情惟舊,相知樂更新。浪遊輕費日,醉舞詎傷春。風月歡寧間,星霜分益親。已將名是患,還用道為鄰。機事齊飄瓦,嫌猜比拾塵。高冠余肯賦,長鋏子忘貧。晼晚驚移律,暌攜忽此辰。開顏時不再,絆足去何因。海上銷魂別,天邊弔影身。只應西澗水,寂寞但垂綸。
74、客有故園思,瀟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夢繞羽人丘。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壁空殘月曙,門掩候蟲秋。謬委雙金重,難征雜佩酬。碧霄無枉路,徒此助離憂。
75、稍稍雨侵竹,翻翻鵲驚叢。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風。積霧杳難極,滄波浩無窮。相思豈雲遠,即席莫與同。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清商激西顥,泛灩凌長空。自得本無作,天成諒非功。希聲閟大朴,聾俗何由聰。
76、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77、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一飯不願餘,跏趺便終夕。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78、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呼兒爨金鼎,餘馥延幽遐。滌慮發真照,還源盪昏邪。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79、理世固輕士,棄捐湘之湄。陽光競四溟,敲石安所施。鎩羽集枯乾,低昂互鳴悲。朔雲吐風寒,寂歷窮秋時。君子尚容與,小人守競危。慘淒日相視,離憂坐自滋。
80、界圍匯湘曲,青壁環澄流。懸泉粲成簾,羅注無時休。韻磬叩凝碧,鏘鏘徹岩幽。丹霞冠其巔,想像凌虛游。
81、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今我始北鏇,新詔釋縲囚。
82、采真誠眷戀,許國無淹留。再來寄幽夢,遺貯催行舟。
83、漢家三十六將軍,東方雷動橫陣雲。雞鳴函谷客如霧,貌同心異不可數。赤丸夜語飛電光,徼巡司隸眠如羊。
84、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兇徒側耳潛愜心,悍臣破膽皆杜口。魏王臥內藏兵符,子西掩袂真無辜。
85、羌胡轂下一朝起,敵國舟中非所擬。安陵誰辨削礪功,韓國詎明深井裡。絕胭斷骨那下補,萬金寵贈不如土。
86、初拜柳州出東郊,道旁相送皆賢豪。回眸炫晃別群玉,獨赴異域穿蓬蒿。炎煙六月咽口鼻,胸鳴肩舉不可逃。
87、飢行夜坐設方略,籠銅枹鼓手所操。奇瘡釘骨狀如箭,鬼手脫命爭纖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攪腹戟與刀。
88、邇來氣少筋骨露,蒼白瀄汩盈顛毛。君今矻矻又竄逐,辭賦已復窮詩騷。神兵廟略頻破虜,四溟不日清風濤。
89、聖恩倘忽念地葦,十年踐蹈久已勞。幸因解網入鳥獸,畢命江海終游遨。願言未果身益老,起望東北心滔滔。
90、層軒隔炎暑,迥野恣窺臨。鳳去徽音續,芝焚芳意深。
91、郡樓有遺唱,新和敵南金。境以道情得,人期幽夢尋。
92、游鱗出陷浦,唳鶴繞仙岑。風起三湘浪,雲生萬里陰。
93、宏規齊德宇,麗藻競詞林。靜契分憂術,閒同遲客心。
94、驊騮當遠步,鶗鴂莫相侵。今日登高處,還聞梁父吟。
95、截玉銛錐作妙形,貯雲含霧到南溟。尚書舊用裁天詔,內史新將寫道經。
96、曲藝豈能裨損益,微辭只欲播芳馨。桂陽卿月光輝遍,毫末應傳顧兔靈。
97、新地提封盡海壖,狼荒猶得紀山川。
98、華夷圖上應初錄,風土記中殊未傳。
99、椎髻老人難借問,黃茆深峒敢留連。
100、南宮有意求遺俗,試檢周書王會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