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學名:Archicebus achilles),是一種發現於中國的古猴化石,身長約7厘米,體重不超過30克,善於跳躍和利用四肢走動、以昆蟲為食並擁有良好的視力。

基本信息

簡介

阿喀琉斯基猴化石阿喀琉斯基猴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意為“有腳後跟的古猴”,是一種生活在5500萬年前始新世早期的一種體型嬌小的古猴。這種猴類的化石於2003年在中國湖北荊州發現,發現者為中國科學家倪喜軍和他的團隊,該化石為一具近乎完整的早期靈長動物化石。經科學家研究發現,阿喀琉斯基猴主要棲息在潮濕、炎熱的湖邊,是截至21世紀發現的最古老靈長目動物,很可能是人類和各種猿猴的共同祖先。

形態特徵

阿喀琉斯基猴復原圖阿喀琉斯基猴復原圖

阿喀琉斯基猴身長約7厘米,體重不超過30克,體積接近現代的小侏儒狐猴

具有修長的四肢、尖小的牙齒和大眼窩,證明它善於跳躍和利用四肢走動、以昆蟲為食並擁有良好的視力。

它的尾巴很長,有13厘米;腳特別大,長度和它的小腿一樣。長有“大腳”的好處是,腳的抓握、跳躍能力強,適合在樹上生活。

阿喀琉斯基猴的眼睛比較大,與類人猿接近,沒有在夜間活動的眼鏡猴那么大,由此可以推測,這種猴子是在白天活動的。

考古意義

跗猴的腳後跟很長,能發揮槓桿作用,從樹上垂直起跳。而類人猿的腳後跟,寬而短,因為它在樹上以跑為主,跳的難度已降低。“阿喀琉斯基猴”腳後跟的這塊骨頭,也是寬而短,跳躍和四肢走動都行,可適應樹上生活。這說明,我們發現的這塊化石,在靈長類進化樹上處於最基礎的位置上,處於跗猴型動物和類人猿的進化分離初期,這一時間比科學家們之前預想的要早得多。

阿喀琉斯基猴不但具有類人猿特徵,還擁有跗猴的許多形態學特點,跗猴型動物與類人猿是兩個不同的靈長類類群,所以科學家認為,在靈長類演化進程中,阿喀琉斯基猴處在類人猿與跗猴“分家”的起點。也就是說,大約在5500萬年前,類人猿誕生了,從那以後,人類的祖先開始了獨立的進化歷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