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閒蓮花落

十不閒蓮花落

北方曲種。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

簡介

北方曲種。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為丐者乞討時所唱,多以因果報應為內容。元、明以來,漸有寫景、敘事之作。蓮花落的最興盛時期,當在清乾隆以後,當時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合流,廣泛流行於民間,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閒蓮花落”,也可單稱“十不閒”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閒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採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醜兩種腳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尤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蓮花落在發展中,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但仍有一定變化。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里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
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於瑞風趙翠卿賈玉山賈玉珍等。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單曲有《摔鏡架》、《秋景天涼》、《百蟲名》、《大西廂》等;彩唱群曲有《十里亭》、《小化緣》、《夜宿花廳》、《赴善會》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風》、《捕螞蚱》等小曲。

名字由來

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宋代傳入民間,為乞丐乞討時所唱。蓮花落的興盛當在清代乾隆之後,始有職業藝人出現,並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的天平會,名為十不閒蓮花落。
“十不閒,是用木架上鑼鼓鑔,一人居中,連拉帶打,左手夾兩鼓錘,敲打單皮及大鼓。右手拉繩,敲小鑼及小鑔,其大鑔之繩繫於地,用腳踏之使響。言其手忙腳亂,口中唱詞,所以謂之十不閒兒
十不閒蓮花落兒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閒打擊樂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演出形式分單唱、彩唱。前者1人演唱,後者2、3人分飾旦、醜兩個角色,分包趕角,尤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組織,稱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稱為渾門,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演唱的大口蓮花落。

代表作

王二姐思夫》十不閒蓮花落--20051225何李慶功大會班主版-

演唱:郭德綱內容

王……,
二姐來唉……,
淚滴(呀…哈)嗒(了),
(我)思想廷秀老沒有回家。

蓮花落蓮花落

二哥臨走…留下了一句話,
他讓奴家我們給他把這牲口褡褳兒扎。
拿過來鋼針兒我揪下來一條線,
這一頭挽上一個死疙瘩,
哎,一呀一針兒扎,
上方玉皇張大帝,
哎,二針兒扎,
二郎爺戲狗把孫大聖來拿,
三哪三針兒扎,
金吒木吒哪吒這三位太子兒,
四針兒扎,
四大金剛他抱著琵琶,
哎,五啊五針兒扎,
五條孽龍兒來戲水,
六針兒扎,六個仙女捧著袈裟,
哎,七呀么七針兒扎,
七顆小星兒參北斗,
哎,八呀八針兒扎,
八仙過海把寶貝拿,
我的九針兒扎,
九井山前有座娘娘的廟,
十啊十針兒扎,
十殿這個閻哎那哎咳君那哎咳
,把那生死薄兒拿著惡善來查。
正值二姐把活來做,
忽聽得窗戶外邊響嘩啦。
不用人說我就知道,
一定是二哥哥轉回家。
嘿,進來吧哪你是進來吧!
從小的夫妻你怕的什麼?
叫了半天無人答話,
誰家的小伙兒你嚇唬奴家,
二姐手端金燈照了一照,
原來是蠍子在窗戶棱上爬。
小蠍子見了亮兒就麻了爪兒,
滴溜溜啪啦啦掉在腳地下。
二姐生來愛淘氣,
三寸的金蓮是將它撥拉。
左邊兒撥拉右邊兒躲了,
我這右邊兒撥拉它往左邊兒爬。
二姐她這么會子沒系這綁腿帶兒,
嘿,順著腿腕兒它往上爬。
一爬爬到髁膝蓋下,
回頭就把鋼針兒扎,
哎呦一聲嚇死了我,
這么大一個蠍哎…哎咳子哎…哎咳,
是這么大的一個尾巴。

郭德綱郭德綱

小知識:評劇前身--蓮花落

單口蓮花落蓮花落是乞丐創造的口頭說唱藝術,或說唱歷史、民間故事,或乞丐自編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間也有打“十不閒”的單人演唱,牽動木架上的鑼鼓等伴奏。此類由一人說唱的單口蓮花落,在清末民初京東一帶的集日、廟會上最為常見,平時也有走鄉串村的。
對口蓮花落“單口蓮花落”逐漸發展為由二三人演唱的“對口蓮花落”,就是兩個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同時亦有簡單的樂器伴奏。對口蓮花落比單口蓮花落更形象,內容連貫豐富,在台上有許多舞蹈的成分。此時,有人將“對口蓮花落”也稱之謂“蹦蹦”。
拆出蓮花落他們將長篇歷史小說,民間傳說、神話、傳奇、演藝其中一部分情節拆出,編成小戲演出,同樣頗受當地農民的讚許和歡迎。這就是評劇由“對口蓮花落”進入“拆出”階段。
劇本台詞從敘事體改成代言體(第一人稱)。每出小戲都有個重點情節,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詞,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當。登台人數多了,逐漸有規範性的舞台動作,角色化裝也注意勾畫臉譜。唱腔出現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創造出小悲調、大悲調、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時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鑼鼓點指揮舞台表演,武場已用大小鑼、堂鼓等。這時不再跑地攤,已經搭台唱戲。拆出戲的劇目是單口、對口蓮花落的豐富和發展,大部分劇目是藝人從其他戲曲中移植或改編的,約有八十餘出。拆出蓮花落已具備了戲劇諸般要素,它是評劇的萌芽時期。

蓮花落蓮花落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