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蓮花落

冀東蓮花落

冀東蓮花落流行於河北唐山、承德等地區。是傳統蓮花落傳入冀東後,與當地民歌、秧歌結合發展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具體何時傳入無史料可證。據藝人口碑,清同、光年問(1862--1908)冀東各地蓮花落盛行,多是饑民以唱蓮花落乞食;也有農民好樂者,在年節、廟會時,以扭秧歌、唱蓮花落的形式娛樂表演。

歷史

冀東蓮花落藝人冀東蓮花落藝人

光緒年間,冀東蓮花落的職業班社已很活躍。光緒六年(1880),有灤州永合班和阻金開福領銜的二合班;光緒十一年有樂亭崔八班;光緒十四年有夏文元班;光緒十五年有任家永合班;光緒十六年後有金鴿子班、魏家班、趙家班、周寶玉班、單老太班等等,分布於冀東樂亭灤縣和今灤南、遷安、豐潤、丰南等地活動演出。這些班社中著名藝人如金開福、成兆才、金菊花、任連會、任善豐(月明璩)、任善慶、張德禮、劉春生、夏文元(夏天雷)等,除劉春生是繼承乞食蓮花落衣缽,先以乞食而後入班社外,其它大多數藝人早年即為當地有名的“秧歌腳”,有的還吹、拉、彈、唱樣樣皆通。他們吸收冀東民歌、秧歌調,豐富發展蓮花落的唱腔和表演,使蓮花落在當地豐富發展,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冀東蓮花落。
清末民初,京、津、唐一帶蓮花落分東、西兩路。北京天津通縣寶坻等地為西路;天津以東,唐山周圍,以及錦州、承德一帶為東路。冀東蓮花落則屬東路蓮花落與當地民歌等形式結合的產物。冀東蓮花落在遷安撫寧盧龍遵化一帶因受河北梆子影響,唱腔比較高亢;在灤南、樂亭、豐潤、昌黎一帶則較為委婉和纏綿。

表演形式

舞台上的冀東蓮花落舞台上的冀東蓮花落

冀東蓮花落的表演形式,初為一人單口走唱,只用“乍板”和“節子”自擊伴奏,不化裝,常在集市、廟會和富戶門前、院落或挨門串戶演出。後有二人搭檔唱“對口”,演唱者簡單化裝.扮成一旦、一醜,旦為“上妝”,俗稱“包頭”,手拿摺扇和手絹;醜臉畫“豆腐塊”,扎腰包,為“下妝”,手拿大板、節子,他們邊舞邊唱,類似東北的二人轉。有的配有鑼鼓、嗩吶、笛子伴奏,還有的有人伴唱。後來又出現了“彩扮蓮花落”,增加了生角,俗稱“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樂器增加了大弦(板胡)等。演出節目變成了“小拆出”(演員扮成角色,唱詞由第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腳本由說唱體過渡到代言體)的小戲形式。傳統的冀東蓮花落“對口”演出程式是:擊鼓開場——報四喜——單口(一人上演)——對口,有的還加上了十不閒、竹板書,群口唱民歌小調等摻雜其間。
冀東蓮花落的主要曲調源自地方民歌,如[逛賜兒山]、[太平年]、[嗙調]、[鋸大缸]、[小放牛]、[四季歌]等,這些既是曲調名稱又是節目名稱。冀東蓮花落曲目繁多有《茉莉花》、《繡得勒》、《小姑恨》、《對花》、《採茶》、《小看戲》等,多達二百餘個。

著名藝人

至清末民初,冀東蓮花落藝人還有劉樹春(金螞蛉)、馬虎廷(月牙紅)、姚繼勝(仙動心)、孫鳳齡(開花炮)、孫鳳鳴(東發亮)、孫鳳崗(東發紅)、張鳳樓(葡萄紅)、張彩庭張化龍於玉波等。
冀東蓮花落後經成兆才張化文任連會杜知義(金菊花)、張德禮(海里蹦)、張玉琛(佛動心)、姚繼盛等,從內容和形式上多方改革,逐漸孕育產生了評劇。作為母體的曲藝形式反而衰落了。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冀東蓮花落基本消亡,只有一些曲目仍保留在傳統評劇的單出戲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