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陶力

蒙古族曲種。漢譯為"史詩"。用蒙古語演唱。流傳遍布於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和呼和浩特市等地。

概述

內蒙古陶力內蒙古陶力

蒙古族曲種。意即“史詩”或“英雄史詩”,用蒙古語演唱。屬於古代蒙古族文學藝術形式之一。通常指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敘事詩歌。風格莊嚴崇高,詩歌中經常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動鮮明。故事還採用插敘、倒敘手法,講究布局,藝術技巧上還有較高造詣。在演唱形式上,一般由演唱者一人自拉自唱。
流傳遍布於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和呼和浩特市等地。

歷史

關於陶力形成的時間,學術界有公元"七世紀前後"說,"十世紀以前"說和"十三世紀"說等。一般認為,陶力大約產生在公元七世紀(唐代)前後,至今在內蒙古東部的巴爾虎蒙古族中口頭流傳的《英雄古那乾》、《智勇的王子希熱圖》就是產生於此時期的陶力曲目。呼倫貝爾盟等地蒙古族民間藝人,將陶力的演唱形式歸納為"只說不唱"、"有說有唱"和"只唱不說"三種形式。其中"只唱不說"為主要的演唱形式。據賀喜歌芒來譯自策·達丁蘇榮《蒙古族文學史概況》中所述,陶力還有一種演唱形式,藝人們敲打著木料石頭等具,有清脆而明亮聲響的物質伴奏演唱,藝人們稱此種演唱形式為打擊陶力。薩滿巫師亦稱"博額"和"巫都根",後者為女性是陶力最初的演唱者。從陶力產生到明代,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許多在蒙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的口頭傳說、故事、歌謠、祝詞、讚詞、諺語、咒語和薩滿的祀詞等均匯入陶力曲目中說唱,如《金鍘巴特爾》、《阿薩爾·查乾海青》、《好漢阿里雅胡》、《英雄錫林嘎拉珠》、《那仁汗傳》、《沃渾查乾巴特爾》等。約予十五至十七世紀初形成的《江格爾》是陶力的著名長篇曲目,他在今伊克昭盟、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的部分地區有一定的流傳。十六世紀,喇嘛教(又稱黃教系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由西藏經青海傳人內蒙古地區,並迅速傳播。此後,喇嘛教在北方草原盛行,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也隨之在蒙古族聚居地區流傳。《格薩爾》經過無數傳承者的傳唱、改編和再創作,成為陶力演唱的《格斯爾傳》。該曲目不僅採用蒙古地名、人名,而且真實地反映了蒙古族的社會生活。明清之際,在內蒙古的巴爾虎、布里亞特、鄂爾多斯、科爾沁、扎魯特等地流傳的陶力,除《英雄古那乾》、《格斯爾傳》外,還有《巴彥寶力德老人的三個兒子》、《扎嘎爾布爾都罕》、《布如勒泰莫爾根王子》、《阿拉坦喜熱圖罕》、《鍾·畢力格巴特爾》、《孤兒沃渾查乾》、《瑪爾朗傳》、《道格申哈爾巴特爾》、《寶岱嘎拉布罕》等。

清末,隨著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生活的變遷,陶力這種古老的說唱藝術形式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已不多見,但在草原深處的牧區依然流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法國傳教士古伯察在《韃靼西藏旅行記》中,對內蒙古察哈爾、錫林郭勒一帶陶力藝人的說唱活動記述說,當一位蒙古族民間說唱藝人唱完一段曲目後,站起來向聽眾深鞠一躬,然後將樂器掛在釘在蒙古包壁上的木楔子上。這時一位老翁對傳教士古伯察說:"鄰居們也都在過節,他們都在等待說唱藝人,既然你們似乎津津有味地傾聽韃靼(蒙古,引者注)史詩,我們過一會兒繼續聽。"在民間稱用朝爾伴奏說唱的藝人為朝爾其,用四胡伴奏說唱的老人為胡爾其。因相隔年代久遠,早期的陶力藝人的姓名無從查考。

清末民國年間,在內蒙古地區活動的陶力藝人烏日塔那斯圖、拉哈布、白坦其、那順鐵木爾、朝魯、蒯莽(青龍)、席恩尼根、琶傑、色楞、恩和巴雅爾等享有盛名,他們說唱的主要曲目有《蟒古斯的故事》、《勇士楚倫巴特爾》、《格斯爾傳》、《博迪嘎拉巴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陶力的搶救、發掘、整理、研究等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關注。1955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英雄古那乾》(蒙文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哲里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等地的蒙語說書廳(館),均有陶力藝人演唱,還有一些知名的陶力藝人參加了各地的烏蘭牧騎,一些藝人則繼續在草原上流動行藝。此時期的著名藝人有琶傑、彌·參布拉諾日布、色楞、巴拉吉尼瑪、羅博桑等,他們經常說唱((格斯爾)、《江格爾》、《蟒古斯的故事》等。進人八十年代後,蒙古族史詩的蒐集、整理、出版工作迅速、全面地展開,一批由陶力藝人口述的曲目,經蒙古族史詩研究者整理分別由自治區內外的出版社出版,如巴拉吉尼瑪口述,道榮尕整理的《英雄道喜巴拉圖》;精米德口述、太白整理的《祖拉·阿拉坦嘎拉巴汗》;色楞口述,W·海希西等整理的《阿拉坦嘎拉巴汗》等。此外,由中國作協內蒙古分會主辦的《內蒙古文藝論叢》,內蒙古民眾藝術館主辦的《鴻嘎魯》、《鴻雁》等蒙漢文刊物上,還發表了不少有關蒙古族史詩的論文、評論和介紹性文章。
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