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爾傳

格斯爾傳

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詩。同英雄史詩《江格爾》﹑史傳文學《蒙古秘史》並稱蒙古族古典文學的三大高峰。《格斯爾傳》從民間口頭創作到定型的書面文學﹐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大約到明清以後才以各種手抄本和木刻本廣為流傳﹐遍及內蒙古﹑青海﹑新疆各蒙古族聚居區﹐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布利亞特自治共和國等地。

簡介

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詩。同英雄史詩《江格爾》﹑史傳文學《蒙古秘史》並稱蒙古族古典文學的三大高峰。它最早脫胎於

格斯爾傳格斯爾傳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兩部史詩的主要人物基本相同﹐故事情節亦頗多類似之處。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長期流傳中﹐它們各自具備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兩部獨立的作品﹐《格斯爾傳》從民間口頭創作到定型的書面文學﹐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大約到明清以後才以各種手抄本和木刻本廣為流傳﹐遍及內蒙古﹑青海新疆各蒙古族聚居區﹐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布利亞特自治共和國等地。除了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格斯爾故事”外﹐書面的刻本和手抄本為數眾多。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散文本和韻文本兩大類。散文本有著名的北京木刻本﹑鄂爾多斯本﹑衛拉特本和《嶺格斯爾》等。韻文本以布利亞特的《阿伯格斯爾》最有特色。
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各民族學者對這部優秀史詩的性質﹑人物和產生年代作過許多考證和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計畫地展開了蒐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工作。漢譯本《格斯爾傳》由桑傑扎布翻譯﹐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史詩很早就流傳國外﹐先後被譯成俄﹑英﹑法﹑德﹑日﹑印度等多種文字出版﹐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讚賞﹐被認作東方史詩的代表性作品。

敘事內容

《格斯爾傳》描寫的是玉皇大帝次子﹑“威震十方的聖主”格斯爾降生人間為民消災除害的業績。他大顯神通﹐把破壞牧場的鼴鼠精﹑抽食嬰兒舌頭的魔鬼喇嘛和稱霸北方的黑色斑斕魔虎等一一消滅﹐又施展法術把沙漠改造成肥美的草原﹐使荒涼貧瘠的故鄉變成了人畜兩旺的人間樂園。他成為國王之後﹐對內推行造福百姓的仁政﹐對外與友好部落和國家大力發展睦鄰關係﹐協助契丹國王整頓朝政﹐同時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粉碎了一切敵人的尋舋進犯。此後﹐格斯爾又經歷了各種磨難﹐戰勝了圖謀不軌的仇敵﹐終於迎來了部落的持久和平和幸福。
主人公格斯爾體現了貧苦牧民要求征服自然力和社會惡勢力的願望和理想﹐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他帶著平息世界混亂的使命降生人間﹐以無比的智勇扶弱濟貧﹐為爭取豐衣足食﹑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而鬥爭。這部史詩被農牧民奉為祈福禳災的經典﹐許多人把它謹慎供藏﹐代代相傳。因而格斯爾的名字和事蹟也在草原上廣為傳頌﹐家喻戶曉。除格斯爾外﹐史詩還成功地塑造了幾個為農牧民喜聞樂見的人物形像﹐如善良賢淑的妃子阿爾倫高娃﹐忠勇的大將哲薩﹐容貌嬌艷而見異思遷的茹格慕高娃﹐貪婪狡黠愚蠢可笑的叛徒楚通等。
《格斯爾傳》繼承發展了古代英雄史詩的傳統﹐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又以巨大的藝術概括力描繪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草原氣息。它的結構宏偉縝密。每章包括一個完整的故事﹐具有說唱文藝易地多次講述的特點。但各章之間又保持著比較密切的聯繫﹐故事情節打破了一般古典史詩單一化的程式﹐較為繁富曲折。緊張熱烈的戰鬥場面和詩情畫意的抒情描摹交相輝映﹐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它的語言兼有民間口語的生動性﹑形像性和書面語精煉雋永的特色﹐散文中含蘊著內在的節奏和韻律﹐適於誦讀。史詩大量吸收了神話傳說﹑民間俗諺﹑祝詞讚詞﹑咒語格言﹐巧妙地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反覆等表現手法﹐使整部作品呈現出雄渾瑰麗﹑多彩多姿的藝術風格。長期以來﹐這部史詩被譽為蒙古族古代文學和語言的寶庫﹐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流傳形成的過程中﹐這部史詩受到了佛教的燻染﹐人物形像故事情節中羼雜著許多因果報應觀念和佛陀濟世的迷信。這主要來自僧俗統治者的篡改﹐同時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思想局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