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末倫

壯族末倫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壯族曲藝品種。它與北壯地區的曲藝系列唐皇、甫牙、唱天、比喻等曲種,相互依存、各顯綺麗,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而廣為流傳。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遺產名稱:壯族末倫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蔡文獻(男1948.8)
遺產編號:184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桂政發〔2010〕25號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概況

壯族末倫
壯族末倫
巫跳神時唱的一種特殊的曲調俗稱“末倫”。末倫(莫倫)是壯語的漢字記音,是壯族民間的一種說唱形式。大本可分為靖西未倫和德保末倫(有“北路調”和“南路調”)兩種。壯語末(莫)即巫。倫即敘述,含論之意,是敘說故事的巫調。巫調有坐巫、生巫,敘事巫三種。從巫調(壯語叫“末能”、“能”是坐的意思)即巫婆坐場祈禱鬼神時的一套唱調。或稱末路是巫者上天路招魂之意。生巫調(壯語稱“末生”,“生”意指非正式坐場的閒吟清唱的散唱)。巫調多為嘆苦情、思離別、訴衷懷。後來民間藝人又運用這些巫調來說唱故事,才形成了末倫。巫調並非巫婆專用,一般男女甚至老人小孩都可以唱,並且以敘事為主,唱說個人身世遭遇,甚至後來發展為歌頌英雄傳奇人物故事。靖西、德保地方人民把兩種唱腔加以創造成為末倫調,後來發展成南路壯劇的最早唱腔。壯族末倫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壯族曲藝品種。它與北壯地區的曲藝系列唐皇、甫牙、唱天、比喻等曲種,相互依存、各顯綺麗,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而廣為流傳。

分類

僅就末倫一個曲種來說,還分上甲末倫與下甲末倫兩個不同調式、風格各異的曲式。上甲末倫為靖西縣城以北地區包括德保大部、天等縣部分鄉鎮所流傳的,其曲式為宮調式。每段落均以“哎”開頭,以“噥呀羅”或“背呀羅”結尾。以靖西城郊的舊州一帶為中心的南路,包括大新縣部分鄉鎮所流行的唱腔,為下甲末倫。其曲譜為羽調式。也是用“哎”起音,以“啷呀哩”結尾。吟唱中,唱者據內容情節和人物的心境,以其細膩感人的情素滔滔訴說,隨著吟唱者那詩情畫意入情入境的情感變化,聽者亦往往如痴如醉,回味無窮,真可謂感人至深。

行腔

壯族末倫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來壯族末倫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來

上甲末倫的鏇律音韻,有高亢激奮的高潮推進行腔。這除了具有來自各民族那浩如煙海的民族山歌的影響之外,還具有來自本族其他民間小調的成分。下甲末倫則較明顯地來自於民族民間宗教的巫覡調。據壯族地區的地方史志記載:壯族域內眾民,“俗好巫鬼”、“女巫遍地皆有”。舊時的民族民間藝人,藉助於人們廣為熟知的巫覡調來唱述敘事,嘆吟自我,久之,遂形成為民族民間的說唱形式——下甲末倫,這是一種說法;據靖西的舊州一帶口碑所傳,約在二、三百年前,靖西舊州有一秀才進京應試落第回鄉,終年苦悶難挨,為宣洩心中愁緒,借巫覡調發泄胸中苦悶。因其才思聰慧,所編唱詞動人心弦,而他的吟唱淒婉悲切,深深牽動眾鄉親的情念,人們遂相繼傳唱。這一傳,便形成了今天的末倫。還說此佚名秀才曾創編了多個曲目,並用方塊漢字記錄傳下抄本,但因歲月流逝,抄本流失。故現今流傳的數首傳統經典唱段,哪一首出自他的原創,已經無從考證。以上種種說法,不管是否真有其人,但下甲末倫調是從民間的巫唱調演變而來,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也已是文藝史家們所共識了。但就其總體行腔而論卻是琅琅上口,流暢激情。民族歌舞劇《劉三姐》其中被公認為最精華的選段之一的拋繡球一場戲,所用的音樂素材,其基調就是採用了下甲末倫調改編而成。所以說下甲末倫,它來自巫覡調,但又有別於迷信女巫那種魑魅惑人的靡靡之音。加上它的表現形式既可單人說唱,又可雙人對唱甚或群唱,這就使其跳將出來,以簡易靈活多樣的形式,使觀者聽者易學易記,達到了更進一步貼近民眾,供人們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的目的。

語言藝術

壯族末倫《哭壽增》壯族末倫《哭壽增》

再說末倫的語言藝術,有其獨特嚴謹的語言結構和韻律的講究。五、七言體,相間運用。各唱段句數不限,後句末音押前句腰韻而行,環環相扣,有如南路壯劇中的嘆調一般。句與句之間相互依存,上下掛鈎,內容連貫,押韻相關,平仄交叉,一貫到底,因而十分扣人心弦。酷愛末倫的人說,每每唱起,“唱不完,停不下”“聽不完,走不開”。由此可見末倫語言藝術的感染力和它贏得的深厚的民眾基礎,是非同一般的。

民眾性

壯族末倫,除了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之外,還具有特別鮮明的民眾性。主要體現在傳統的末倫唱段,舊社會富人們不願唱,也不敢唱。因為多數的末倫唱段,反映的全是壯族最低層百姓的遭際與命運,唱的儘是勞動人民的苦與怨,悲與傷。是勞苦大眾用於表白心扉,吐露真情,哀嘆身世,傾訴憤懣的心聲。因此說,末倫這一演唱藝術形式,地地道道的產生於壯族人民民眾之中,它為壯族人民所擁有,為壯族民眾服務,是壯族人民心目中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儘管歷代的統治者從沒有給予壯族末倫於應有的藝術評價,但它卻世代相傳,永不枯竭。

傳承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黨的民族政策和“雙百”方針指引下,末倫在多次的民族民間業餘文藝會演中登台亮相,大受歡迎,引起重視。而後經民族文藝家和民族學者們的深入調研,挖掘整理,並對其源流、變革與發展加以系統的整理評價,將其注入了民族藝術的典籍之中。前些年在貴州省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曲藝曲種認定會上,末倫被認定為壯族的代表性曲藝曲種。全國最具權威性的專業會議作出的定論,使壯族末倫成為流芳百世的民族藝術品種而得到發揚光大。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