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語

壯語

壯語是少數民族壯族的一種獨有語言,這個詞條通過壯語的歷史,文化和分布向讀者朋友詳細地介紹了壯語,加上特有的圖片,更加便於讀者朋友感受到壯族文化的魅力。

基本信息

簡介

蒙元耀編著《壯語熟語》蒙元耀編著《壯語熟語》
壯語,舊稱僮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各分幾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很廣,使用人數占壯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無送氣聲母,南部方言有送氣聲母。壯語除單純聲母還有齶化、唇化聲母;有6個元音韻母和9個韻尾。單元音韻母都是長元音,帶韻尾時有長短元音的對立。有6個舒聲調和2個促聲調,促音調往往又因元音長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值。壯語沒有詞形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名詞的修飾語一般在名詞後面,只有數量修飾語(“—”除外)在被修飾語的前面,指示詞都在句子的最後面。句子中主語在謂語前面,賓語補語都在動詞後面。在沒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壯族人使用一種類似漢字的方塊壯字來記錄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這種方塊壯字沒有經過系統整理,各地不盡一致。1955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後全部採用拉丁字母

概況

壯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約2000萬以上(包括布依語岱-儂語)。壯語屬於壯侗語系侗台語族台語支,與泰語寮語傣語撣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過去的一些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現代考古學成果已經充分證明,壯族先民的歷史起源早於泰國人。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於台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越南的岱-儂語都屬於台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寮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台語支西南組。

壯語第三套人民幣 (1962-1987)上的壯文
壯語的語法跟漢語不同,底層辭彙和發音系統除了與侗台語族其他語言接近之外,還與漢語方言的粵語比較接近,此現象源自於這些語言早期的共同先祖駱越語。壯語早期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來創造方塊壯字書寫自己的語言,並發展出類似字喃的方塊壯字。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政權之後,為體現其民族政策,建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並創製基於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這種拼音文字至今沒有得到有力的推廣,因此使用的範圍不大。1980年代,由於社會開始資訊化,政府為方便壯語文字資訊化,把原來使用特殊字母的拼音文字改為只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

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說壯話的壯族人如今仍有一千五百多萬。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及面額。

歷史

壯語布洛陀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即最古老的文字。從廣西出土的戰國漢代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著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傳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範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範圍里套用。現經初步蒐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拼音壯文是在二十世紀5O年代創造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這套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壯族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的壯語語音為標準音。1956年3月19日,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民族政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當時為廣西省)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黃現璠等人的的大力呼籲下,桂西壯族自治區創辦了桂西壯文學校,第一任校長由當時桂西壯族自治區(後改州)人民政府主席覃應機同志兼任。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井批准在壯族地區試點推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統一的文字。

壯語壯族文化旅遊節
古壯字壯語稱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是壯族古文字發展史上突飛階段的產物。土俗字產生的年代,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這些已成為形、聲、義統一的、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據范成大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長也。□同(音穩),坐於門中,穩也。□(大+坐)(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亻+小)(音裊),小兒也,□(不+大)(音動),人瘦弱也。□(不+生)(音終),人亡絕也。(石+打)(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月(音攛),門橫關也。他不能悉紀。余閱訟牒二年,習見之。"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套用,宋代莊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也有所記載。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

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採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繡)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說:"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 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土俗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藥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聲母

壯文有22個聲母。聲母的讀法在後面加元音a或e,以便分辨。可以把聲母編成五組來讀:

唇音:b,mb(雙唇塞濁音聲母),m,f,v
舌尖音:d,nd(舌尖塞濁音聲母),n,s,l
舌面音:c,y,ny(舌面鼻音)
舌根音:g,ng(舌根鼻音),r
齶化音:by,gy,my
唇化音:gv,ngv,h(/h/+/x/)

劃分

首先來看看建國以來國內對壯語的方言劃分意見。最具權威性的觀點是《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中給壯語方言下的定義:“(壯語)方言:大致是沿鬱江、右江走向,到平果縣以後,稍往南偏移,然後沿北回歸線往西,經雲南的富寧、廣南、硯山等地直到開遠劃一條界線,線以北為北部方言,線以南為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又分為邕北、紅水河、柳江、桂北右江桂邊、丘北7個土語;南部方言又分為邕南、左江、德靖、硯廣、文麻5個土語。方言之間區別比較明顯,如北部方言一般沒有ph、th、kh等送氣塞音聲母,而南部方言有送氣塞音聲母。”
行文中所謂的“土語”,在這裡就稱作“次方言”。在這種分法的基礎上,1997年6月出版的《壯族通史•上》給壯語的北部方言又增添了“連山土語”這樣一個次方言。

方言:

壯語邕寧區
壯語按照語音特徵可以分為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兩大方言和土僚語

北部方言(又名桂柳話):
邕北土語(武鳴邕寧北部、橫縣賓陽、平果)
紅水河土語(都安馬山上林忻城南部、來賓南部、武宜象州鹿寨荔浦陽朔貴縣賀州
柳江土語(柳江、來賓北部、宜州、柳城忻城
桂北土語(河池南丹天峨東蘭巴馬、融水、羅城、環江、永福、融安、三江、龍勝
右江土語(田東、田陽百色
桂邊土語(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鳳山及雲南省的富寧和廣南自稱布約依[pu3?jui4]的那部分壯族的語言)
邱北土語(雲南省邱北縣硯山縣師宗縣的自稱布依的那部分壯族的語言)
連山土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懷集縣
南部方言:
邕南土語(邕寧南部、隆安、扶綏上思欽州
左江土語(龍州寧明、憑祥、崇左大新和天等兩縣東部、越南北部如諒山等省)
德靖土語(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兩縣西部、越南北部如高平等省)
硯廣土語(雲南省硯山、廣南、麻栗坡、馬關文山等縣內自稱布儂[pou3nong2]的壯族語言,以及越南北部靠近其的某些岱儂語)
土僚語:
文麻土語(雲南省文山、麻栗坡、馬關和開遠等地自稱布岱[bu6dai1]的壯族語言)。該方言的語音特徵是聲母保留古台語全濁音,韻母完全失去了入聲。

分布

壯語廣西壯族自治區

從字面上對照地圖,我們可以推測出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區。這樣劃分和歸類,現代壯語的方言分布狀況和整體輪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畫出來了。從南北兩大方言區看,既有整齊的語音對應關係,又有明顯的語音區別特徵,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壯民族遠古兩大先民集團--駱越和西甌在脫離了原始壯泰語的母體以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戰,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這一歷史狀況。南北壯語大致是以鬱江、右江和北回歸線為分界線,除了分界線兩側的河谷地帶,南北壯語大都分布在喀斯特山地和丘陵地帶,可以說廣西的大部分喀斯特山地都是壯族聚居區,反映了地理條件的封閉性對壯語方言形成以及穩定起著重要的外部條件作用,壯族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喀斯特民族”。南北壯語兩大方言區在地理上的緊密相連,而內部的次方言、土語區又環環相扣,基本上連成一片,構成了桂西滇東南越北2000多萬壯族人的聚居區。各次方言在通話自由程度上對外部(即其他次方言)的保守性和對內部的開放性,也體現了各次方言內部在歷史上的相互交流要比各次方言外部的交流要頻繁得多,這與歷史上分封割據的壯族土司制度恐怕不無關係,如果加深對壯語方言區形成的原因以及過程的研究,或許對壯族歷史和歷史上的壯族土司制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功能

壯語壯文的功能或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掃盲:50,60年代開展過壯文掃盲,轟轟烈烈,脫盲達到290萬人,成績很大;80年代以來最少數地方恢復,也有70萬人脫盲。可惜後來停止了。有人認為壯族已經沒有了文盲,其實不然,壯族的實際情況是,由於文言脫節,漢文難以鞏固,國小畢業回鄉,大多復盲或成半文盲,國中畢業回鄉,也有一部分變成半文盲,腦子裡剩下的一些漢字,難以用來吸收科普知識和實用科技。筆者90年代初對壯族的74個村寨做過調查,在總人口64600多人中,大學生526人,占0.81%;中專生1053人,占1.6%;高中生1468人,占2.24%;國中生4552人,占7.1%;國小生15330人,占22.8%,各類學生總數22929人,占34.55%。其餘65.45%中的老人小孩除外,也還有50%左右的青壯年是文盲,如果把國小生加上去,則高達70%左右,這還不算國中生中的復盲人數。10年過去是不是已經有很大變化?變化肯定有,也許比較大。農村中在生產第一線的恐怕還是文盲占多數。這么個大隊伍,用漢文來掃盲顯然無法和壯文的效果相比,在這裡,應當是壯文的廣闊天地,就看有關部門給不給了。

覃曉航編《壯語辭彙學》(英文版)覃曉航編《壯語辭彙學》(英文版)

第二,城鄉科普:壯族鄉村的鄉級.村級圩場和廣大農村,最需要的科普主要是科學種養.鄉鎮企業技術.醫療衛生防治知識等實用科技,這些科學技術的普及程度直接影響到種養和鄉鎮企業與市場的接軌。農村的農民夜校,只有將種養技術和壯文交給農民,他們才好理解和接受,也才能鞏固。1999年以來,自治區語委先後在橫縣、馬山、平果、環江、武宣等縣開辦十多期農民壯文科技培訓班,效果很好,受到學員的歡迎,證明農民需要壯文科技知識。鄉鎮企業貼近農村,其經營人員一般漢文也不高,不容易理解相關漢文技術資料,使用漢壯兩種文字,可以互相補充,效果更好。醫療衛生方面的基本知識,如農村衛生.預防保健.愛國衛生運動.計畫生育知識等,與一般民眾關係密切,壯文相關資料會受到歡迎。
第三,學校教育:壯文進國小是根據“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的“十六字方針”進行的,多年的實踐證明,雙語問教學比單純學漢語文效果普遍好。究其原因,是由於鄉村孩子入學前講的是壯語,入學後要學漢語和漢文,比漢族孩子只學漢文難度增加一倍,文字與思維短期難以統一。教漢族孩子可以用漢語,文言一致,壯族孩子不行,要用壯語解釋漢字,學生不容易記憶,不容易複習。如果有壯文幫忙,這個困難就好解決多了。由於嘗到了甜頭,《上林縣壯文進校工作調查》提出了九條建議,期盼壯文進校工作能結束它漫長的試驗階段,衝破20000人的藩籬,推廣開來。實際上,不少壯族地區國中一年級也是用雙語教學的,壯文做這裡也仍有輔助作用。壯文進校不僅能幫助掌握漢文,從長遠來看,給學生增加了一種溝通信息的渠道,不能升學回到農村,可以用之於吸收科學知識。在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中心,形成了有別於美國的教育模式,這使德國的工農業獲益匪淺。遺憾的是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正在滑坡。壯族地區廣大鄉村要振興,德國模式值得借鑑,面對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應當使用雙語,這點認識越早越好。區壯文學校壯文教學水平比較高,應將重心逐步轉移到職業技術教育上來。至於中央民族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壯語言文學專業,當然離不開壯文。中央民族大學的壯語言文學專業目前重心上移,但不管是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都必須掌握壯文。
第四,傳媒:各縣.鄉的廣播台.廣播站.電視台.閉路電視網,一般使用的是壯漢雙語,鄉一級廣播站多用壯語,在這裡壯語是優勢,壯文也應當是優勢,其編輯人員.廣播員都應當熟練掌握壯文,用壯語廣播要有壯文稿子,這是基本的要求。目前拿著漢文稿子,隨看隨譯隨播,質量很難保證,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一旦農村用壯文掃盲,縣報就應當有壯文版,《廣西日報》等報刊也應當有壯文版。僅有《廣西民族報》和《三月三》壯文版是不夠的。遺憾的是,連這一報一刊也難以為繼。目前的狀況,實際廣大壯族百姓無形中被排除在傳媒之外,得不相應的信息,如何進步?如何發財?
第五,政治待遇:壯文進入政治領域是壯族的一種政治待遇,也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和發展的需要。一個民族的廣大成員參政黨程度,是該民族素質的重要標誌。而這種參政的能力,與個人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程度有關,其中文化程度則是個人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基礎。在壯文進政治領域方面,壯族人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區語委花了很大的精力,幫助部分黨政機關掛上壯文牌子。又如每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大會檔案都譯成壯文,開會時配有同聲傳譯。《毛澤東選集》《周恩來文選》《鄧小平文選》等領袖文集也譯成壯文。但有兩點令人遺憾,其一,這些文獻翻譯出版之後,束之高閣,未能與農村廣大壯人見面,即便廣大壯族民眾因為沒有進行壯文掃盲看不懂,總能聽懂的嗎?應當通過廣播系統用標準音和方言廣播,甚至派人到農村念給他們聽,他們有這個權利。
第六,文學活動:長期以來,壯族的歌手.歌師.歌王和廣大愛好民歌的民眾,苦於沒有一種方便的與語言相一致的文字元號來創作和記錄壯歌,用古壯字來記錄首先得懂得一些漢字,方言土語的差別又嚴重影響交流,文字的不規範則影響力對歌行的解讀,有了文言一致的壯文,使用起來就很方便。區語委深知民眾的這種要求,從2000年起連續辦來多期壯族歌師、歌手壯文培訓班,受到學員的衷心擁護和歡迎,從此,他們手裡就有了一種得心應手的創作工具。北方遊牧民族善於以熱烈粗獷的舞蹈來發泄情感,而作為稻作民族的壯族則喜歡用民歌來表達自己細膩委婉的感情,過去由於缺乏有效的記錄手段,創作經驗的積累受到了很大影響,不少精品也丟掉了。用漢文來創作文學作品固然使壯族文學擴大了自己的空間,使作家文學得以發展起來,培養了100多位用漢文來寫作的作家和詩人,從而使壯族文學提高了檔次。但由於壯人對漢語文的奧妙很難吃透,要使自己的作品能達到漢族一流作家的水平並得到全國讀者的認可,極不容易。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很難沉底,為廣大壯族老百姓所欣賞接受。事實上長期以來,很多鄉村壯族老百姓根本欣賞不到具有現代意識到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和影視作品,不少農家的電視機就經常閒著。自從有了《壯文報》,有了由《壯文報》演化而來的壯文版《廣西民族報》,其上刊登了上萬篇壯文小說、詩歌、散文、小品和曲藝,這一文學真空地帶才得到了一些填補。

中國出版首部大眾普及壯語學習用書中國出版首部大眾普及壯語學習用書

第七,文化活動:各縣圖書館.鄉文化站.圩鎮文化中心.村屯文化室.業餘文藝演出隊.鄉圖書室和歌圩,實際都需要壯文作為工具。面對農村壯人的各種文娛活動,必須使用壯語,既用壯語,就應事先用壯文創作。目前農村的藝人之所以多不用壯文,是因為沒有掌握壯文的機會。壯族有馬隘壯戲、德靖木偶戲、師公戲、田林壯戲、隆林壯戲、廣南壯戲、富寧壯戲、文山沙戲等八種劇種和末倫.師公戲等多種曲藝,傳統的創作方法一種是用古壯字,另一種是師父口傳,現在也開始用壯文創作,在這個領域,壯文是可以而且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的。
第九,古籍整理:壯族古籍主要指的是各種古壯字手抄本,民間蘊藏量極為豐富,這些手抄本在舊社會不僅官方不屑一顧,經常詆毀,壯族本身的一些知識分子也看不起它們,這是壯族的悲劇。實際上,它們都是壯族的傳家寶,壯族古今社會的百科全書,有很大的價值。從這些古籍里,我們可以看到壯族祖先的來源,了解壯族社會的演進,尋找到珠江主流文化的源頭,明確壯族文化在中華文化結構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壯族社會發展的特點,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促進壯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避免許多盲目性。
第十,翻譯出版:只要壯語存在,壯文翻譯工作便不可或缺,中央民族翻譯局除了每年翻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檔案,還翻譯出版了領袖文選等多種大型文獻。這個工作的意義,歷史將會作出評價。廣西民族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幾十年來先後出版了由區語委研究室.廣西壯文學校.廣西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區教育廳民族教育處和廣西民族出版社資深翻譯或編寫的大量裝語文教材.文藝作品.實用技術.少兒讀物、科普知識……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民族出版社恢復以來,出版的壯文讀物達240多種,近300萬字,其中十多種獲全國或廣西優秀圖書獎。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教育廳、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壯文學校編寫出版的壯語言文學專業.壯文中專、中學、國小的各類教材也有幾十種。
第十一,壯族研究:壯語是一種辭彙豐富.能夠滿足壯族人民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交際需要的一種語言,和它同一語族的在國內有布依語、傣語、侗語、黎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仡佬語、布央語臨高話等,在國外有越南儂語、岱語、泰語,泰國泰語,寮語,緬甸撣語,印度阿含語等,研究壯語自身的起源.發展規律.特點和對它的完善,研究其與同一語族及語系的關係,探討壯語所蘊藏的民族歷史文化,任務很重,而這些研究都離不開壯文。在這方面,區語委已經作了大量工作,編撰出版來《壯漢詞典》《漢壯辭彙》《壯語詞典》《古壯字字典》《壯語方言土語音系》等工具書。中央民族大學壯語教研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民族大學有關學者也編寫了《壯語簡志》《壯語語法概述》《壯語語法研究》《現代壯語》《現代壯漢語比較語法》《壯語方言概論》等10多種著作。在這些研究中,壯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在研究中壯文也完善了自己。
第十二,對外交流:壯族是中國第二大民族,在少數民族中人口居首位,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國內外知名度不高。這除了諸多外部原因,與壯族自己埋頭苦幹.不是張揚的民族性格有關。但這么一個大民族,不引起國外的注意是不可能的。隨著廣西與外界交往的日益擴大,隨著壯族研究的深入,近年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研究壯族在國外一些地方在升溫。為此,一些外國人已經或正在學習壯文。壯文正在成為對外交流的工具。中央民族大學語言文學學院語言文學系壯侗語言文學教研室所合作的壯侗語族各語言辭彙對照集業已面世,其中的壯語辭彙都用壯文。區語委與美國朋友合編的《壯漢英詞典》也已面世。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類似交流也在進行中。由於壯文使用的是拉丁文字母,去年拉丁文字母進入了國際標準化文字平台,這就等於壯文已經進入了該平台,在世界各國都建立數位化圖書館以後,壯文文獻便可以走向世界,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研究

韋景雲、覃曉航編著《壯語通論》韋景雲、覃曉航編著《壯語通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壯語研究集大成者是壯學宗師黃現璠的學生韋慶穩研究員。他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初便開始專門研究壯語,尤對方塊壯字的研究造詣深厚,成果斐然,出版有《壯語簡志——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與覃國生合著,1980年,民族出版社)等專著。特別是韋慶穩研究員連續發表文章系列論文(最值得關注的是1981年發表的《越人歌與壯語的關係試探》,載《民族語文》編輯部編《民族語文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根據董同龢(1911-1963)的《上古音韻表稿》的上古音,把漢字記音與某些台語(主要是壯語方言)進行比較,最早從壯語破譯了《越人歌》的漢字記音,作出了新的漢語對譯,屬國內學者中最早進行釋讀的學者。與此同時,壯語專家覃國生教授的研究同樣成果突出,他長期從事壯語、壯漢雙語教學和研究,壯族文化研究,講授過壯語,壯語方言概論,語言學概論等課程,主要論著有:《壯語方言概論》(獲廣西教委二等獎及廣西社聯三等獎)、《壯語簡志》(合作,獲中國社科院優秀成果獎),《柳江壯語調查》(獲廣西社聯三等獎),《壯語概論》(主編)、《寮語:壯語共時比較研究》(合作)。壯語專家韋達韋景雲覃曉航蒙元耀等教授的研究則獨樹一幟。例如韋景雲、覃曉航著《壯語通論》,便是一部經專家篩選出來的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項目,也是第一部獲得此殊榮的高校壯語教科書。書中內容主要包括語音、文字、辭彙、語法、修辭,此外,還穿插論及了壯語方言的特點。

方塊壯字

壯語壯文
一千多年前,壯族人民就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發音、語義,創造了方塊壯字(土俗字),民間使用的土俗字據《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編)統計大約為4800個,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郡皆然。”但由於各地的字形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筆划過繁,書寫不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為行政公文和正規教育所採用(當然這也和壯族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國家有關)。方塊壯文至今仍然在壯族地區的民間流行。

民間藝術家用它來記錄、編寫、整理出來的故事、傳說、山歌、戲劇如《布伯》《劉三姐》《百鳥衣》《儂智高的故事》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財富。199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委員會組織專家完成了古壯字處理系統的軟體設計,並使用於壯族各類古壯字抄本的整理,相繼出版了《布洛陀經詩譯註》、《壯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歡岸》等壯族古籍,展現了古老而豐富的壯族傳統文化風貌。

由於長期和漢族接觸,部份漢語辭彙傳入壯語外,壯族一直以來都借用漢字來書寫他們的語言;另一方面,部份

壯語辭彙亦傳入了漢族語言,成為粵方言的組成部份。7世紀以來,壯族知識分子為了記錄漢字難表達的辭彙,利用漢字的構成方法發明一些字彌補,稱之為方塊壯字或古壯字。這比越南人(京族人)發明喃字來記錄自己語言的還早,不過,這些方塊壯字沒有統一,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多,沒有喃字那么用得廣泛。

老壯文(195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於1950年代為壯語制定了《壯文方案》,為壯語制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攙雜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創字母的新文字,用以標示壯族特有的發音和音調。這套字母主要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並在全國通用:不僅廣西境內的官方機構都掛有漢、壯雙語的門牌,人民幣上亦印有這種新文字書寫的發行方中國人民銀行及面額。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話為標準音。

壯文(1982):到了1980年代後期,由於壯文的特殊字元在當時的電腦水平來說,對壯文電腦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訂原有的壯文,將特殊字元用兩個拉丁字母來標示,並將一些罕用的字母當作標調符號使用。這就是現時的壯語文字。在新版的人民幣上亦採用了新版本的壯語文字,可以比較新舊版人民幣,比較一下新、舊版壯語文字的分別。

語言大全

世界各國、民族語言大全。

中國語系

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官話 · 晉語 · 吳語 · 徽語 · 粵語· 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
白語白語
藏緬語族阿昌語 · 阿儂語 · 倉拉語 · 達讓語 · 獨龍語 · 格曼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嘉絨語 · 景頗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門巴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普米語 · 羌語 · 木雅語 · 柔若語 · 土家語 · 彝語諾蘇語 · 撒尼語) · 桑孔語 · 扎巴語 · 載瓦語 · 藏語
苗瑤語系巴哼語 · 布努語 ·炯奈語 · 勉語 · 苗語 · 畲語 · 瑤語支
壯侗語系標話 · 布央語 · 布依語 · 村話 · 傣語撣語) · 侗語 · 錦語 · 拉基語 · 拉珈語 · 黎語 · 臨高語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儂語 · 普標語 · 水語 · 佯僙語 · 耶容語 · 仡佬語 · 羿語 · 壯語
南亞語系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言泰雅語 · 太魯閣語 · 阿美語 · 撒奇萊雅語 · 布農語 · 巴賽語 · 貓霧捒語 · 噶瑪蘭語 ·猴猴語 · 西拉雅語 · 法佛朗語 · 洪雅語 · 凱達格蘭語 · 龜侖語 ·巴布拉語 · 排灣語 · 卑南語 · 巴宰語 · 噶哈巫語 ·賽夏語 · 邵語 · 道卡斯語 · 魯凱語 · 鄒語 · 卡那卡那富鄒語 · 沙阿魯阿鄒語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回輝話
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保全語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突厥語族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西部裕固語
滿-通古斯語族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朝鮮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