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語

白語

白語是中國白族使用的語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及相鄰的州縣裡,使用人口約110萬(1982年)。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但對語支的劃分還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白語是彝語支的一個語言,有人認為它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語支,也有人認為它是漢語族裡的一種語言。白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分南部、中部、北部三個方言,方言差別較大,彼此通話有一定困難。

基本信息

簡介

白語(Bailanguage——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少分分布在昆明市玉溪地區元江昭通地區鎮雄文山地區丘北等縣。使用人口約110萬。分南部、中部和部3個方言。南部方言通行在洱海周圍的下關大理洱源賓川等市、縣;中部方言通行在劍川鶴慶蘭坪雲龍等縣;北部方言通行在碧江、維西和蘭坪縣的瀾滄江西岸。說南部方言的人口比較多,說中部方言的稍次,說北部方言的不到10萬人。

方言

白語可以分為三種方言:

(1)南部方言(大理話)bfs,包括大理土話(30萬人)、祥雲土話(20萬人);
(2)中部方言(劍川語)bca,包括劍川土話(50萬人)、鶴慶土話(5萬人);
(3)北部方言(碧江話)bfc,包括碧江土話(2萬人)、蘭坪土話(2萬人)。

這個順序是語言本身漢語借詞含量由多到少的順序,其中中部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北部最少。三種方言間相互基本不能溝通,但是大理話和劍川話相對要接近一些,能作有限的溝通。白語方言間的交流中心似乎是洱源一帶的白語。但目前的共同語暫定為劍川話。

郵票郵票

碧江話語音上保留了豐富的音位形態,有五套塞音(雙唇,齒齦,捲舌,軟齶,小舌),每套塞音均三分(清不送氣,清送氣,濁不送氣),有口元音和鼻化元音的區別。BryanAllen近期的田野調查還指出碧江話的鼻音也分清濁。劍川話的音位系統比較簡單,沒有濁塞音,沒有小舌音,沒有捲舌元音和舌尖後音,作為對音位簡化的補償,其聲調則顯得比較豐富(碧江話6個調,劍川大理各8個)。

隨著近幾年白語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都關注,傳統方言三分法正受到許多人的批評。很多人指出三分法是基於白語方言的共時差別來的,是不科學的。一種最新的基於白語祖語歷時演變特徵的兩分法最近被提了出來(2006年)。該劃分將白語分為東、西兩支。即把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合併為東支,北部方言劃為西支。

語音系統

下面介紹劍川縣金華鎮(劍川土語)和大理市喜洲鎮(大理土語)的語音系統。

聲母

,

其中zh、ch、sh、r用來拼寫現代漢語借詞,劍川話和大理話實際並沒有這些聲母。sh有時用來拼寫劍川、鶴慶部分土語中保留的s的對應送氣擦音。

大理話的不送氣清聲母在鬆喉31調和鬆喉33調會發生濁化。

韻母

韻母韻母

/ɿ/和/i/不對立,/ɿ/只在z、c、s、ss之後出現。iou用來拼寫借詞,劍川話和大理話都沒有這個韻母。

元音的音值在不同聲調下略有變化,比如劍川話ai/ɛ/對應的緊喉元音接近/a̰/;o在緊喉21調讀/ɔ̰/,在其他聲調讀/ou/。

劍川話有鼻韻,是整個韻母鼻化。為了簡單起見,國際音標中鼻化符號只標在主要元音上。鼻輔音聲母之後韻母都會發生輕微鼻化,不標鼻化符號,白文中也不加n。

白語元音有鬆緊對立,元音鬆緊和聲調有制約關係。

聲調

聲調聲調

1984年的方案只能寫劍川話。1993年的方案既可以寫劍川話,也可以寫大理話。
劍川話的鬆喉55調除了近代借詞和聲母是送氣音的情況外,一般在大理話里都是鬆喉35調。

語言特點

1、ng和v在白語中即可以做輔音又可以作為元音;

白族文字白族文字

2、白語的陳述句多為SVO但是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往往為SOV;

3、白語否定詞傾向於後置,往往出現在句子末尾;

4、白語中有氣嗓音和擠嗓音;

5、白語中有一個常見的變體音位,即雙唇顫音[B],常常作為[t]的變體音位[tB]出現;

6、相比漢語國語,白語的語調偏低沉;

7、說白語的人比較難區分帶鼻音韻母的l和n聲母。

漢語借詞

白語中的漢語借詞相當複雜,不同時期借入了不同的詞。有些詞分不同時期借入白語,形成同一個漢語詞有不同時期借詞的現象。而且這些分不同時期重複借入白語的漢語詞還產生了語法搭配上的差異。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和漢語類似的辭彙有可能是同源詞。現在有很多語言學家認為原來認為的借詞實際是同源詞。

語法

元音和輔音
輔音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音 齒齦音 齒齦後音 捲舌音 硬顎音 軟顎音
塞音 p p' t t' k k'
鼻音 m n
摩擦音 f v s x
塞擦音 ts ts'
無擦通音 j
邊通音 l
白語的特點ng和v在白語中即可以做輔音又可以作為元音; 白語的陳述句多為SVO但是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往往為SOV; 白語否定詞傾向於後置,往往出現在句子末尾; 白語中有氣嗓音和擠嗓音; 白語中有一個常見的變體音位,即雙唇顫音[B],常常作為[t]的變體音位[tB]出現; 比漢語國語,白語的語調偏低沉。 說白語的人比較難區分帶鼻音韻母的l和n聲母。

文字

漢語借詞

白語中的漢語借詞相當複雜,不同時期借入了不同的詞。有些詞分不同時期借入白語,形成同一個漢語詞有不同時期借詞的現象。而且這些分不同時期重複借入白語的漢語詞還產生了語法搭配上的差異。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和漢語類似的辭彙有可能是同源詞。現在有很多語言學家認為原來認為的借詞實際是同源詞。

古白文

白族文字白族文字

為白族參照漢字創造的一種記錄白語的文字。又稱“僰文”(讀作:Bówén):有部份借用漢字,而其實有不少的發音及意思都和古漢語相同,完全可以用漢字來代替;亦有部份形式近似越南的喃字。始於唐代,流傳於民間,多為知識界使用。白文的字型結構分兩類:一是借用漢字;二是自造新字。共有4種方法即音讀漢字(借漢字的音,表示白語的意思)、訓讀漢字(按漢字的意思,讀白語的音)、直接使用漢語借詞(字形、字音、字義都依照漢語)和自造新字(參考漢字的結構體系自造新字)。歷史上,白族用白文記述歷史,創作文學,留下了一定數量的白文古籍,大致有如下幾類:白文經卷、白文殘瓦、白文史書、白文碑刻、白文祭文、白文唱本和白文對聯等。不過,白語漢字普遍通行於讀書人家,以及識記白曲的民間藝人。一般沒有讀過書的人家,大多數都不識字。明朝以前白族的很多典籍都是用方塊白文記錄的。著名的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即用方塊白文寫成(原書已佚),後經四川人楊升庵譯成漢語流傳至今。日本早期歷史上出現過的萬葉假名在形式上和使用上均與方塊白文很相似。

新白文

1958年,徐琳、趙衍蓀等語文專家擬定了以拉丁型26個字母為形式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1982年對原方案進行了修訂,簡稱“新白文”。新白文聲母27個,韻母37個。修訂後的白族文字能夠科學、準確地書寫大理州境內白語兩大方言百萬白族成員的口語。1993年8月至11月、1994年8月,在昆明和大理連續開辦了三期白文培訓班,學員為具有一定漢語水平的教授、講師、作家、民間文藝界、大中專生及文化館站工作人員100多人。大理洱海兩岸下陽溪農民創辦了第一所“白文學校”;下關《洱海》文化月報開闢了白文專欄;昆明首次出版了《白曲精選》、《白文作品選》等書籍。“新白文”的社會功能已經發揮作用。

拉丁字母文字

近年白族已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白語。白語文字有27個聲母、33個韻母和8個聲調符號。以下為這些字母的列表:

聲母的名稱和排列順序:ba,pa,ma,fa,va;da,ta,na,la;ga,ka,nga,ha,hha;ji,qi,nii,xi,yi;zi,ci,si,ssi;zhi,chi,shi,ri

韻母:i,ai,ei,a,o,u,e,ao,ou;iai,ia,io,ie,iao,iou;ui,uai,ua,uo;in,ain,ein,an,on,un,en,vn;iain,ian,ion,ien,uin,uain,uan;er,ier,uer

聲調:x,l,t,f,z,不標,b,p,d

元音區分:鬆喉元音(拼寫上不加附加符號)、緊喉元音(附加符號r)

研究歷史

古代

現存文獻資料中對白語的最早記載見於唐朝人樊綽寫的《蠻書》,時間是公元864年。《蠻書》“蠻夷風俗第八”說:“言語音,白蠻最正,蒙舍蠻次之,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與漢不同,及四聲訛重。大事多不與面言,必使人往來達其詞義,以此取定,謂之行諾,才勺反。大蟲謂之波羅密(亦名草羅),犀謂之矣(讀如鹹),帶謂之佉苴,飯謂之喻,鹽謂之賓,鹿謂之識,牛謂之舍,川謂之賧,谷謂之浪,山謂之和,山頂謂之蔥路,舞謂之伽傍。加,富也;閣,高也;諾,深也;苴,俊也。東爨謂城為弄,竹為翦,謂鹽為眗,謂地為渘,謂請為數,謂酸為制,言語並與白蠻不同。”對比現代白語各方言,除了犀、鹿、牛、深難考以外,其餘均能在現代白語中得到印證。元朝人李京《雲南記》中亦有對若干白語辭彙的記錄。

近現代

法國人TerriendeLacouperie是近現代第一個研究白語的人。他於1887年對白語首次進行了研究,認為白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語言,同時他也指出了白語的混雜性。英國人H.R.Davies繼承了TerriendeLacouperie的觀點,對白語做了進一步研究。他根據23個白語詞與孟-高棉語言的相似性進一步肯定了白語屬於孟-高棉語。聞宥在1940年批評了Davies的觀點。他指出Davies的觀點是建立在相當有限的100個辭彙的比較基礎上,因而是不可靠的。他對白語辭彙的研究指出白語的最低層辭彙是藏緬語性質的,所以主張白語屬於藏緬語。在聞宥之後,關於白語的主要爭論集中在白語離漢語近還是藏緬語近的問題上。白族學者趙式銘於1949年提出白語是一支從古漢語中分化出來的語言,他在其著作《白文考》中檢驗了500多個白語詞,並一一指出了它們與古漢語的聯繫,並認為白語與漢語對不上的辭彙是從周圍藏緬語借入的緣故。Greenberg(1953)隨後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認為即便將能夠辨別的借詞剔除以後白語和漢語辭彙之間的仍然能顯示出譜系關聯的關係。美國人白保羅(PaulKBenedict)1982年擬構了原始漢語和原始白語的一些詞前綴,並將白語和漢語劃分到漢語族下。李芳桂當年制定漢藏語系譜系的時候把白語歸在藏緬語彝語支下,但到後期他開始發現這種歸類是不妥的。

白族姑娘白族姑娘

50年代初白族語言學家徐琳和趙衍蓀從形態角度對白語做了系統研究,他們根據白語有元音鬆緊對立現象、複元音少、缺少閉音節等語音形態和部分同源詞的比較將其歸類入彝語支,並首次將白語劃分為南、中、北三種方言。1994年俄羅斯語言學家Starostin根據《白語簡志》中的辭彙表首次從嚴格的音韻對應角度對白語和漢語做了比較研究,他發現白語辭彙中一部分辭彙反映了上古漢語的一些面貌,比如保留了幽、宵韻的區別。他最後認為白語大約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從漢語中分離出來的語言,因此主張白語是漢語族下的語言的分類。語言學家鄭張尚芳發展和拓展了Starostin的研究,建議建立漢白語族。然而Starostin和鄭張尚芳都沒有嚴格區分白語中的漢語借詞與同源詞。美國藏緬語言學家JamesMatisoff對白語的系屬問題則不斷在變,最新的看法認為白語還是放在藏緬語裡比較安全。法國的沙加爾也認為白語應該屬於藏緬語。

堅持漢語族的人認為白語同藏緬語不存在發生學的聯繫,證據之一是譜系語言學中常用的基本辭彙比較法:“白-漢”共同的基本辭彙遠多於“白-藏緬”共同基本辭彙,白語基本語序是SVO型,與漢語相同而與藏緬語SOV不同。堅持藏緬語族的人認為白語現在的面貌與歷史有關。白族很早就與漢文明接觸。積極、大量的學習和引入漢文化。文化上的崇漢導致了漢語詞對白語詞深刻而持久的替換(這種過程今天仍然在進行,而且呈越演越烈之勢),其結果是改變了白語的形態,使得譜系語言學比較發生了困難。

從現在看來,漢藏語系語言的分類其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傳統的二分法,即漢語族和藏緬語族的觀點正受到質疑,比如有很多人認為藏語與漢語的親緣關係勝過與緬語的關係。如果說二分法被證明不成立,那么白語的傳統系屬問題“歸漢語還是歸藏緬語”將不復存在。

目前國際上比較常見的妥協方案是將白語置於藏緬語族,單立一個白語支(BAIC)。

白文文字樣品

1993年方案

(1)Nelmianlelainlhainp?--------------------------------你叫什麼名字?

(2)NgolmianlelAlLulGail.------------------------------我叫阿魯給。

(3)Ngotzexnelsanlseyindatbiux.-----------------------我不是你認識的人。

1984年方案

(1)Nelmianlelainlhainrt?-------------------------------你叫什麼名字?

(2)NgolmianlelAlLulGail.------------------------------我叫阿魯給。

(3)Ngotzexnelsanlserxyinatbiux.----------------------我不是你認識的人。

白文作品

歷史上,用白文創作情況如下:

漢晉時期,常璩撰《華陽國志·南中志》載《行人歌》。

唐南詔國時,南詔王尋閣勸與白族清平官趙叔達的白文唱和詩:《驃信星回節游避風台》。

宋代大理國時,大理國第十七王段政興資為太子在觀音銅像背面鐫刻的白文“發願文”及附詩一首。

元代第十一代段氏總管的“段信苴寶舍與覺直和尚常住田記事牌”。

明代時期五塊白文牌文所敘墓誌散文及附後的白語詩歌。

大理市屬地界流傳的白族民間藝人記述或創作的數百本《大本曲》及劍川地區的《義督古詞》、《松竹梅蘭》、《青姑娘》、《李四維告御狀》、《鴻雁帶書》、《鴻雁回書》、《黃氏女對金剛經》、《十月懷胎》、《串枝連》等“本子曲”唱本。50—60年代,劍川民間曲藝家張民德先生創作的幾十本“白曲”,直到1980年劍川縣文化館編選的白族民間文學集成資料(約23萬字),所有長短篇民歌皆用漢字型白文記錄刊出。

現今收藏在各地百姓手中的記述死者生前事跡的無法統計的“白文祭文”皆是極為生動的民間文學作品之一。

用新的拉丁式拼音白文書寫,由雲南省民語委編印《白族民間文學》輯和雲南民族出版社的《石寶山情歌百首》、《白曲精選》、《白文教程》、《白文作品選》、《創世始祖》,以及四川民族出版社的《白漢詞典》等已陸續出版。

中國語系

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官話 · 晉語 · 吳語 · 徽語 · 粵語· 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
白語白語
藏緬語族阿昌語 · 阿儂語 · 倉拉語 · 達讓語 · 獨龍語 · 格曼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嘉絨語 · 景頗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門巴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普米語 · 羌語 · 木雅語 · 柔若語 · 土家語 · 彝語諾蘇語 · 撒尼語) · 桑孔語 · 扎巴語 · 載瓦語 · 藏語
苗瑤語系巴哼語 · 布努語 ·炯奈語 · 勉語 · 苗語 · 畲語 · 瑤語支
壯侗語系標話 · 布央語 · 布依語 · 村話 · 傣語撣語) · 侗語 · 錦語 · 拉基語 · 拉珈語 · 黎語 · 臨高語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儂語 · 普標語 · 水語 · 佯僙語 · 耶容語 · 仡佬語 · 羿語 · 壯語
南亞語系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言泰雅語 · 太魯閣語 · 阿美語 · 撒奇萊雅語 · 布農語 · 巴賽語 · 貓霧捒語 · 噶瑪蘭語 ·猴猴語 · 西拉雅語 · 法佛朗語 · 洪雅語 · 凱達格蘭語 · 龜侖語 ·巴布拉語 · 排灣語 · 卑南語 · 巴宰語 · 噶哈巫語 ·賽夏語 · 邵語 · 道卡斯語 · 魯凱語 · 鄒語 · 卡那卡那富鄒語 · 沙阿魯阿鄒語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回輝話
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保全語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突厥語族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西部裕固語
滿-通古斯語族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朝鮮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