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衍蓀

基本信息

簡介

趙衍蓀(1922—1993),劍川金華南門人。

經歷

白族,早年隨祖父趙式銘,父親趙孝譽到昆明,常在長輩膝下生活,親受教誨,對後來從事民族語文研究,影響極深;1937年以後,相繼在昆明雙塔中學、麗江中學、雲南大學附中、大理師範及華中大學就讀:1948年,畢業於雲南大學外語系。在雲大讀書期間,曾在昆明正業中學、南菁中學兼課,雲大畢業後,任昆華工校英文教師。1949年5月,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者聯盟”,任該盟昆明西北區宣教委員。195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團校”第一期學習:1953年又派到“昆明市委工人訓練班”第一期學習。1956年調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聽(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83年評為副研究員,並選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學會理事。 抗日戰爭期間,國難當頭,趙衍蓀毅然投筆加人中國遠征軍,赴滇西參加抗戰;後赴印度蘭伽,任中國駐印軍翻譯,直至抗戰勝利。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

趙衍蓀在民族研究聽長期從事白語研究工作,對民族語文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1957年,參加中國科學院民族浯言調查組第三工作隊,多次深入大理、怒江兩州,為白語方言區的劃分,白語系屬問題,白族文字方案的設計修改,白文教師的培訓及白文的試驗推廣付出了很大心血,受到好評。

趙衍蓀獨自或與他人合作,先後發表了《白語和漢語國語的比較研究》、《白族文字拼音讀本》、《白族文字初級拼音讀本》、《白族》、《白語的系屬問題》、《白語概況》、《白語筒志》、《關於白文及白文的研究》、《白文山花碑釋讀》、《我從事白語研究工作的一些回憶》等著作。1987年,在夫人段淑筠協作下,回到劍川,與當地白文工作者配合,為完成《白漢詞典》初稿付出了很大心血。衍蓀對白族文學及白族文學史也頗有研究,發表了《白族文學漫筆》、《白族烈士張伯簡的日記、書信和著述》、《白族愛國詩人趙式銘》等文章。還發表了《白族的第一代共產黨員張伯簡同志》、《清華大學最早的共產黨員施晃》,傾注了對革命先驅的敬仰與熱愛。張伯簡生平事跡,首先是通過趙衍蓀發掘整理和介紹的。此外,衍蓀還蒐集整理了《趙星海先生詩稿》11卷,衍蓀熟悉英語,擔任過很多口譯、筆譯工作,翻譯了美國猶太裔語言學家白勞德·勞費爾著的《藏語中的借詞一附印度支那語言中的詞頭A》一書,為藏族與漢族久遠文化聯繫的有力論據;還翻譯了美國查爾斯著的《南沼與吐蕃的聯盟》,引起史學界的關注。

趙衍蓀工作勤奮,任勞任怨,40餘年如一日,雖長期患病,但對白文事業從不稍懈。1986年,衍蓀已離休,但為白文筆耕不輟,奔走不已。1993年6月,衍蓀應邀來昆明參加白族語言、文字問題科學討論會後,因心臟病突發,於7月5日不幸逝世於昆明秋實里,為白文工作戰鬥到最後一息。

趙衍蓀為人忠厚,待人誠懇,樂於助人,謙虛謹慎,治學嚴謹,不計名利,作風正派。衍蓀逝世後,主動前去悼唁者絡繹不絕,男女老少,無不拭淚。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86歲高齡的魯元先生,年邁不能走動,已數年不出門,但聞衍蓀噩耗,必欲親躬至秋實里悼唁。到秋實里,魯元涕淚縱橫,大哭:“衍蓀是大好人!……。”

1986年,趙衍蓀被評為首都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受到表彰:1993年10月1日,國務院因趙衍蓀為發展祖國社會科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特決定從1993年10月起發給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同年12月8日、趙衍蓀與除琳台著的《白浯簡志〉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繩簽署頒發的“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1991年優秀科研成果獎”,衍孫為白語奮鬥一生,為研究發展白族語言文字,留下寶貫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