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文學

白族文學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口113萬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漢文。文學分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兩大類。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敘事詩以及民間曲藝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類體裁的作品,它們構成白族文學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族新文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戲劇家楊明、散文作家馬子華、小說家楊蘇及詩人曉雪、張長等,寫了不少反映雲南各民族生活的作品,張文勛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和白族文學史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白族文學

正文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口 113萬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漢文。文學分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兩大類。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敘事詩以及民間曲藝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類體裁的作品,它們構成白族文學的主體。
白族古老的神話有開闢神話、圖騰神話、龍神話、本主神話和密教神話五類。代表作品有《開天闢地的傳說》、《氏族的來源》、《九隆神話》、《大黑天神》等。這些神話是白族先民關於天地形成、人類起源、氏族來源和各種事物的天真的解釋。《開天闢地的故事》包含了創世紀的內容,敘述盤古、盤生兩兄弟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事跡,其情節和古老的《盤古》神話十分相近。《氏族的來源》,和史料相印證,說明白族先民曾以熊、虎、雞、蛇等動物為圖騰,並以這些動物為標誌,分成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此類神話是原始民族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九隆神話”是感生神話,《後漢書·西南夷傳》和《華陽國志》中均有記載。神話中的九隆被視為白族的祖先。南詔立國後,曾將此神話列為開國神話。在這一神話影響下,還產生了《白王的出生》、《白王開闢雲南》、《白王打天下》、《果子女與段白王》等作品。“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一種普遍的原始宗教信仰。白族村寨,幾乎都有本主。這種本主信仰,同鬼神信仰不同。古代白族人民認為,無論什麼人,只要為人民解除過患難,或為民立過大功,都可奉為本主。凡本主,都有各自的神話故事。因此白族地區流傳有大量的本主神話。本主神話所歌頌的有自然之神,也有被尊為本主的獵人、牧民、漁民、農民、長工、地方官吏、菩薩僧人等。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綜合影響,是白族本主神話的顯著特徵。

白族文學白族文學
白族文學白族文學
居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和重大歷史事件為素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地方風物傳說和故事,如大理有名的風、花、雪、月四景傳說等。這些傳說故事,雖描寫的是自然風光、地方名勝、歷史人物,但它反映了白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作品有《望夫雲》、《美人石》、《蝴蝶泉》、《神奇的鳥會》、《雞足山》、《繞山林》、《玉白菜》和《火燒松明樓》等。
白族機智人物故事中,最著名的有六八、艾玉、趙成、黃丈三的故事。這些故事自成系統。作品的內容不同,風格也不一樣。這類故事,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屬白族文學中的諷刺文學。
白族民間詩歌,可分為打歌、歌謠、長詩和對口山歌。“打歌”是音譯,本義為遊戲、玩耍。它是同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相聯繫的一種比較原始的藝術形式。
歌謠中,最古老的作品有《我們用岩羊犁地》和《行人歌》兩首。前者反映人們開始馴野羊耕地的情景。《行人歌》描寫的是漢武帝開鑿僰道時民工們的艱辛和發自內心的不平。
近代和現代的民歌,多為“白族調”。“白族調”有比較固定的樂曲,可獨唱,亦可對唱。唱時大都用三弦琴伴奏。其內容,有反映白族人民身受剝削壓迫痛苦的,有歌唱勞動生產的,有傾吐愛情和反映社會風俗的。
白族民間文學中,有一種區別於白族調的長篇詩歌體──本子曲。這種本子曲,有故事,有人物。主要流傳於劍川、洱源一帶,著名作品有《鴻雁帶書》、《鴻雁回書》、《李四維告御狀》、《青姑娘》、《放鷂曲》、《黃氏女對經剛》等。劍川縣還流行一種長詩體──串枝連或串珠連。《放鷂曲》就屬於本子曲中的串枝連詩體。《青姑娘》則是詩、歌、舞三結合的文藝形式。由於白族調和本子曲流傳非常廣泛,民間又有賽詩的習俗,因此各地都湧現出大量的民間歌手。
對口山歌,是一種用漢語進行創作和對唱的民歌。主要流傳於漢族和白族雜居的地區。其內容多為反映男女之間的愛情。
白族地區還廣泛流行一種民間曲藝──大本曲。大本曲是一種民間說唱文學,它由唱詞和說白構成,以唱詞為主,說白為輔。大本曲的唱本,有些是根據漢族的古典小說、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改編的,有些是根據白族民間故事改編的。
白族地區有一種民間戲劇──吹吹腔。劇目有 200多種,多數是根據漢族古典小說、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白族民間故事改編的。
南詔以前,白族與漢族就有來往。此後漢文成為白族地區的通行文字。在白族知識分子中,歷代都出現過用漢文寫作的詩人和作家。南詔時期,南詔王室曾多次派人到中原學習漢文化,並請漢族的文人學士到南詔任職,傳授漢文化,但因當時學習漢文化,主要限於南詔王室之中,故南詔時期的詩人也主要出於王室。如尋閣勸、趙叔達楊奇鯤段義宗等。南詔國王尋閣勸善於寫詩,傳世僅《星回節》一首。收入《全唐詩》。南詔清平官趙叔達亦能詩,今存《星回節避風台驃信命賦》一首。清平官楊奇鯤的詩作今僅存收入《全唐詩》的《途中》和《岩嵌綠玉詩》兩首。
明代著名的詩人和作家,有李元陽、高桂枝、楊南金、楊黻、楊士雲等。李元陽的詩多為山水詩,但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佳作,如《書軒言懷》等。高桂枝的詩,載於《鄧川州志》的有《衛軍行》、《挑河吟》等 7首。他的詩多描述明代大理地區實行戍兵屯田給人民所帶來的痛苦,富於現實主義精神。楊南金著有《裨鄉集》、《守土訓》、《三教論》等詩文集。他的詩文側重於揭露貪官污吏以及暴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楊黻是明代著名詩人、畫家和經學家。《明史·楊黻傳》說他“讀五經書皆百遍,工篆籀、好釋典”,“注孝經數萬言,證群書”。他擅長用僰文(即白文)寫作白族民歌體的詩,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花碑》。詩中以滿腔的熱情,描繪了蒼山洱海的山川風物、歷史掌故和白族的社會風尚。語言流暢生動,一氣呵成,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全詩刻於石碑,今存大理縣聖源寺。楊黻仿照白族民歌體寫詩,開一代詩風。後人即將文人寫的此種詩體,統稱為“山花體”。楊士雲也是明代著名詩人。他對文學、史學、經學、天文學都有很深的研究。今存作品有《栽秧》、《栽罷》、《見野婦挑菜》、《紫筍茶》、《旱》等。他的詩作反映民間疾苦,敢於為民代言。
清代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白族中湧現出不少作家和詩人,如王崧、師範、李於陽、趙藩、周鍾岳、趙式銘、張子齋、馬曜、楊明、馬子華等。趙藩是清朝官吏,但他同情辛亥革命和民間疾苦,寫下了大量詩篇,據《滇八家詩選》稱:“自同治甲子起,迄民國丁卯止,存詩70餘卷,不下萬首千首”,但今僅存《向湖村舍詩文集》、《駢文詩鈔》、《鶴巢小錄》等。他的詩多屬懷古、唱和之作,但亦間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趙式銘是詩人、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1804至1909年,先後創辦《麗江白話報》和《永昌白話報》。1910年,與錢平階、由雲龍在昆明創辦《雲南日報》。1916年前後,在廣州參加南社。1934年前後,參加章炳麟等創辦的“蘇州國學會”。1932至1942年,與周鍾岳編纂《雲南通志》。他的作品除語言學和歷史著作外,詩文作品有《睫巢詩稿》、《希夷微室詩鈔》、《睫巢文稿》、《行年七十自述》等。馬曜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詩人和歷史學家。14歲開始寫詩。著有《茈湖精舍詩初集》。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民生疾苦、抨擊時政和歌頌民主運動的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族新文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戲劇家楊明、散文作家馬子華小說家楊蘇及詩人曉雪、張長等,寫了不少反映雲南各民族生活的作品,張文勛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和白族文學史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白族文學白族文學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