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神話人物]

盤古[神話人物]
盤古[神話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民間神話傳說人物,關於其來源有多個說法。盤古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產生很古老,長期流傳在人們口頭,直到三國時才由吳國文人徐整記錄下來,即《三五曆紀》,形象又見於《廣博物志》、《乩仙天地判說》。混沌未開的時候,在混沌的中央,有一塊渾圓就像是一枚雞蛋。這雞蛋里有著一個巨人。這巨人醒來,用一萬八千年把這“雞蛋”橫著劈開,那清氣上升,成了天,濁氣下降,成了地。盤古漸長大,頂天立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最終天地日遠不再合,盤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為月,毫毛成星。吐氣成風喘息為雲落淚變雨。他身軀倒下,肉體成了山川,骨頭成了礦脈,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基本信息

簡介

盤古開天闢地盤古開天闢地

盤古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有人認為,盤古是道教中元始天尊的化身。關於盤古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認同盤古是開天闢地的人物。 在大部分關於盤古的傳說中,都有如下內容:“天地初生時模糊一團,盤古就在這模糊一片的天地中誕生。經過18000年,盤古用一把利破開天地。清而輕的東西上升形成天;重而濁的東西下沉形成地。盤古怕天地重新合攏,於是頂天立地支撐其間。天每日升高1丈,盤谷也每日長高1丈。再經歷18000年,盤古死去,身上的器官變化成天地間的萬物:身體變為高山,肌肉變成良田,血液成為江河,筋骨變成大路,牙齒變為玉石,皮毛變成草木...”

有人認為,盤古的傳說,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中“盤瓠”或“盤古”傳說,加以古代經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的用於填補鴻蒙時代空白的。 盤古的故事,較早見於三國時候徐整作的《三五歷記》: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

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天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從此以後,盤古開天闢地的記載越來越多起來,並發展為他死後頭化為東嶽,腹化為中嶽,左臂化為南嶽,右臂化為北嶽,足化為西嶽,眼睛化為太陽和月亮,淚水化為江河,呼氣化為風,聲音化為雷電,夫妻二人化為陰陽。” 土衛五上有一座環形山是以盤古的名字命名的。

傳說

(圖)盤古盤古

1.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闢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一元會139968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盤古張開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聲巨響,“大雞蛋”碎了,千萬年的混沌黑暗被攪動了,其中又輕又清的東西慢慢上升並漸漸散開,變成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的下降,變成了腳下的土地。盤古站在這天地之間非常高興。盤古很怕天地再合攏起來還變成以前的樣子,他就用手撐著青天,雙腳踏著大地,讓自己的身體每天長高一丈,隨著他的身體增長,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這樣又過了十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里那么長了。另外說一下、一元會=129600會=10800元=139968年
盤古憑藉著自己的神力終於把天地開闢出來了。可是盤古也累死了。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雲;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髮和鬍鬚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2.另一路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精魂並沒有死,他的精魂附著於大地,成為歷史第一古神,並有盤古印傳世,成為中國古文化的源泉,伏羲,盤古天王,黃帝,元始天尊,元始天王,都有歷史根基,唯獨盤古少文;然盤古創世之功在歷史文獻重複出現,成為中國文化又一起源,大德莊重,源遠流長。
3.根據傳說盤古死後元神分三變為清氣上升而成三清,是為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是以三清皆與盤古有淵源也。
4.民間口傳古歌《黑暗傳》中說,先有“江沽”後有“盤古”,而且他們都是“混沌氏”,江沽不一定就是盤古的父親,但一定是盤古的長輩父輩。
還有其它民間傳說:後來江沽變成了一個害人的東西,於是,盤古把江沽滅了 。

後代

(圖)盤古盤古

相傳盤古開天之前,一片混荒,萬天混沌,萬物猶蒙沌!盤古想開天之後,怎么辦呢?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天地萬物。那自己沒有傳人怎么辦?想把自己的本領和性格傳給自己的後人。他在把自己的身體全部變化成天地萬物後,剩下眼睛與頭髮。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後,他把自己的眼淚藏起來,還有自己的兩個頭髮也藏起來,等過了不知道數年,有億億億……年,當有熊國的國君少典從一個小山丘經過時候,不小心碰到了盤古的眼淚。天空長虹貫日,氣象萬千,祥瑞祥和,第一個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稱為人祖,意思是人類始祖,人類始祖經過了若干年後,其中一個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軒轅黃帝,他取代了炎帝統一了華夏民族。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國君——黃帝


歌謠

盤古畫像盤古畫像
有關盤古的神話,最早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民間廣泛流傳。苗,瑤向來崇奉盤古(也有作瓠),把盤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壯、侗、仫佬等民族也盛傳盤古,把盤古看作開天闢地的人類始祖。“今南海有盤古氏亘三百餘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①。遠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有壯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帶,就有追葬盤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別是當時作為壯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東南)競立有盤古氏的廟宇。人們為之“祝祀”。可見盤古在古代壯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有一篇神話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渾沌象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存在中間,後來大雞蛋爆裂了,於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風雲、草木等等是盤古死後身軀分化而成的:“氣作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目、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獄,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虻②。”這種說法,古籍文獻也有記載。如“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③。桂西一帶,今天還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盤古開天闢地歌》:
盤古開天地,
造山坡河流,
劃州來住人,
造海來蓄水。
盤古開天地,
分山地平原,
開闢三岔路,
四處有路通。
盤古開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為有盤古,
人才得光明④。
這首歌中的盤古已被神化,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為人類開闢天地,並帶來光明。我們從古籍記載和口頭流傳,可看出壯族人們遠古神話在世流傳中演進的痕跡。(引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註:①梁任昉:《述異記》。②徐整:《五運歷年記》、《絳史》卷一。③梁任昉:《述異記》。④七朝榮唱,廖元田、農達奴記錄:壯族文學史調查組蒐集。

歷史記載

盤古盤古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藝文類聚》卷----引《五運歷年紀》

天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繹史》卷----引《五運歷年紀》

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

《廣博物志》卷九行《五運歷年紀》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

《述異記》卷上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選自《歷神仙通鑑》卷一

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

明人週遊《開闢衍繹

天地合閉……就象個大西瓜,合得團團圓圓的,包羅萬物在內,計一萬零八百年,凡一切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於其內,硬者如瓜子,軟者如瓜瓤,內有青黃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閉已久,若不得開,卻得一個盤古氏,左手執鑿,右手執斧,猶如剖瓜相似,闢為兩半。上半漸高為天,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祥雲;下半漸低為地.亦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石泥。硬者帶去上天,人觀之為星,地下為石,星石總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觀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無積處,流來人間,而注大海。

週遊《開闢衍繹》附錄《乩仙天地判說》

天人誕降大聖。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荊湖南以十月十六日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闢》)

代(世)所謂盤古氏者,神靈,一日九變,蓋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韜·大明》云:“召公對文王曰:‘天道淨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按《地理坤鑒》云:“龍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事具徐整《三五曆紀》及《丹壺記》。至唐袁天綱推言之《真源賦》,謂元始應世,萬八千年為一甲子。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暗,雲其顯化之所宜,有以也。《元豐九域志》:“廣陵有盤古冢、廟”,殆亦神假者。《錄異記》成都之廟有盤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路史·前紀一》羅苹注

昔二氣未分,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迴雲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生剛須,剛鬚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游厚地之問,仰吸天氣,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與天地相畢。

紀念

文化的根源地

(圖)盤古盤古

河南省桐柏縣被成為盤古文化的根源地。當地的“盤古廟會”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桐柏還啟動了“盤古創世神話傳說群”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2005年3月,桐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盤古文化之鄉”。2006年10月30日,桐柏舉辦了“全球華人首次祭祀盤古大典”,並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定為祭祀盤古日。為此,中國民協、河南省民協與桐柏縣人民政府將於今年10月7日農曆九月初九在桐柏縣共同舉辦中國·桐柏盤古文化論壇暨中國淮河源民俗博物館掛牌儀式。

支撐“萬代盤古根源桐柏”論點的五個標準是:一是圖騰標準。古籍中盤古神話說“盤古氏龍首……”顯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龍,認為祖先盤古就是龍的後代,所以,盤古子孫就以龍為圖騰標示,千古傳承。有關盤古和龍的傳說也很多。桐柏山盤古塑像的頭部有兩隻龍角,與“盤古氏龍首”之說如出一轍,而其它的盤古神話流傳區別是鳳圖騰,鳥、雞圖騰,與龍圖騰格格不入。具有龍圖騰特徵的桐柏盤古神話則比較正宗。二是地理標準。古籍中關於盤古神話的記載最早莫過於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曆紀》、《五運歷年記》,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處,為“盤古死後……血為淮瀆……”明顯將盤古與淮河發源地相聯繫。明代學者李夢陽撰文《大復山賦》時,將桐柏山水簾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脈稱為盤古,“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清代學者貢愈淳作《桐柏山賦》曰:“盤古開天而首出……”明確指出桐柏山是陰陽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時盤古首出開天的地方。唐朝、宋朝編修的《元豐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瀆廟,盤古廟。”縱觀千古典籍,遍查全國盤古神話流傳區的方誌,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簾洞的地理名詞與盤古神話密切關聯。同時,桐柏山盤古躺臥處還存有一座盤古廟,許多地方還保留著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井等與盤古神話密切相關的實景地名。三是民俗標準。桐柏民間流傳著許多習俗,可以說是原始盤古神話的遺存。如神話傳說中,說人類之初是兩條魚變成了兩隻猿,這兩隻猿就是“陰陽之始”的盤古夫婦。盤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盤古抱二魚以示崇敬之說。後來,盤古抱魚之說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極圖。人們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間掛太極圖之俗。桐柏民間現在還習慣在門頭上、窗戶上、院落影壁牆上掛太極圖,以示吉利,並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獅子吞小孩、玩青龍火龍救眾生等都包含著耐人尋味的盤古神話故事元素。四是敬祖標準。在神話流傳區,人們對神話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斷神話產生根源地是與否的標準之一。在桐柏,人們對祖先盤古的崇敬程度達到了頂點。如桐柏民間傳說中正月初一是盤古的生日,這一天祖先盤古要回來過年,需要清靜,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進行鬧新春的遊藝活動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後才能開始,否則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國盤古神話流傳區,民間稱盤古為王、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稱盤古爺和盤古奶,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親切和深刻。五是活化石標準。現在還掛在人們口頭上的神話,被專家稱為“活化石”。它的數量多少反映出當地人們對盤古神話的知曉度,這也是判斷盤古神話傳說根源地的依據之一。經過開展民間文學普查工作,桐柏縣蒐集出上百種盤古神話。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莊莊,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不論是幹部、工人還是農民,都能講上一段,說上幾句盤古神話,都是盤古開天闢地、捏泥造人、滾磨成親、造衣服、馴牛、降龍、治水、造酒、造農具等,以桐柏山為中心方圓幾百里的區域成為盤古神話“活化石”的豐富蘊藏地。這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就是盤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徵。

碑記

明弘治諫議大夫左長史翰林檢討馬政撰文

漢墓中的盤古形象漢墓中的盤古形象

盤古氏,人祖也。生於混沌之初,鴻蒙未判之先。穴居而野處,草衣而木食,污尊而抔飲。當此之時也,無三光五嶽之名,無三皇五帝之作,無三墳五典之書,列於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說也。盤古氏,生參三才而贊兩儀,子三皇而孫五帝,蓋自是而人極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著。故曰:一氣未分道在天地,兩儀既判,道在聖人,盤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畫,而有結繩,而有網罟人制,何者不自盤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呂之音,何者不自盤古氏來耶。史弁三皇,書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盤古氏,豈荒遠在所略耶!側聞,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開我人。豈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茫堪輿,俯仰無垠,知者蓋寡,誰其貌之。青實故虛也,在邑南十有五里,邃故跡可尋,第恐莊列之言涉於虛,史傳之紀淪於妄,夷考其實,有廟在里,有墓在溝,突兀如昔;自有國有家而即有也。皆青人之所見聞者,矧可繹思。走童而謁,尚記陳容古貌,精爽逼人。土僧傳說:楊仆等建造,弘治戊申劉侯視篆,得陳景春氏作俑,而一新之,猶未備也。訖周侯下車,得孫克暉作倡而大新之。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塗泥而金鐵之,使萬古不易之基,一旦而改觀。祝之而雨,禱之而晴,報應如響,誰之績歟?謂可無記,以垂永久,昭後來也。記歟,敢從而銘之,銘曰;盤古有廟,青人瞻眺;盤古有像,青人仰望;盤古有溝,青人夷游;盤古有墓,青人慨慕;盤古有門,青人見聞;盤古有里,青人振起;盤古有名,青人勒銘。

弘治十七年歲在甲子春正月丁丑立石。

相關

大陸

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形成的那一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現今地球有七塊大陸,更早的六億五千萬年前,相當於地質時代的埃迪卡拉紀(震旦紀)時,曾形成一次超大陸,這個大陸在一億年後開始分裂,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大陸
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終極!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泌陽盤古山,位於河南省泌陽縣南三十里。傳說此山就是當年的盤古開天闢地、繁衍人類、造化萬物的地方。山勢巍峨鋌拔,高聳入雲。山石嶙峋並立,林木蒼鬱,古廟幽靜,景色宜人,乳白色的雲霧飄蕩在山巒間,一層層薄紗覆蓋著一個個悠遠的神話傳說。更因有盤古廟及盤古廟會而聞名四方。在山周圍31.5平方公里內,還廣泛分布著與盤古有關的諸多人文歷史景觀,自古以來靈跡甚多。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第二種說法,在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境內有一盤古洞,洞內有一巨大的石鎖,和很多人工刁鑿的生活用具。據說在一張石床上有一鐘乳石柱,高有數米。專家推測,想這樣的大型鐘乳石柱,其形成時間約萬於年。那么,這年代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種說法,在宜川縣的集義鎮和壽峰鄉之間,有座大山叫“盤古山”,雄踞群山,高聳挺拔,谷深林密,人跡稀少。東臨黃河,西接大嶺(梁山主峰),南是龍門,北近壺口。而且在集義鎮東2公里處有座盤古廟遺址,據當地人講此廟過去規模很大,也很古老,現僅存石窯洞一排,廟宇已蕩然無存。當地有個公山母山的傳說,說集義南邊的山是公山,即盤古,北邊的山是母山,即盤古妹妹,在很久很久以前,世上還沒有人的時候,他倆晚上婚配,白天就分開,這樣就繁衍下人類。後人為了紀念祖先,在兩山之間的川道里建起盤古廟。據壽峰院明代碑文記載:“西聳盤古真梵”。說“盤古寺”在壽峰院的西邊,可見盤古廟的存在更早。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陝北黃土高原、黃河中游,這裡確有古老的盤古山,這裡不但有盤古山,而且還有人祖山、人祖廟。在盤古山南不到100公里處的韓城市禹門口,發現的“禹門口洞穴遺址”,從實物證實在5至8萬年前,這裡有人類生存。在盤古山的西邊不到100公里處,發現的“黃龍人”化石,是屬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型,距今3至5萬年。這兩處遺址足以說明由猿到人的演變事實,與盤古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

山峰

盤古峰矗立在湘西德夯村西側,海拔700m,四周絕壁,是一座人跡罕至的古老原始的獨秀峰。遠遠望去,只見翠峰浮沉於霧海之中,猶如蓬萊仙島,人稱為“大山之驕子”。令人想起遠古那個開天闢地的大力神,高入雲端的山峰的確象想像中的“盤古”那樣,有一種自然原始的力感,巍然屹立,險峻而又神秘。詩人黃先順贊曰:武陵矗立盤古峰,闢地開天美言同。千仞雄姿今相識,苗家旗語響九重。古時相傳,盤古峰頂有沉香木,乃木中珍品,名揚四海。洞庭君山寺方丈和尚聞訊後,千里迢迢專程尋找至盤古峰下,但因峰高入雲,且無路可攀緣,只好望而空嘆,拱手謁拜道:“此乃盤古峰也。”今人在盤古峰上開鑿了一道石級天梯,但多奇險處。遊人可以沿著開鑿的“之”字形石級,穿密林、上天梯、進遂洞、轉石咀、出斜徑、過仙橋、在奇妙驚險之中達至峰巔。峰巔則雲霧蒸騰,古林幽深,山風寒氣逼人。峰頂是一片原始次森林,面積40多畝,下石上土,為球面圓台狀。圓台土丘上覆蓋著蔥蘢的古樹,幽幽靜靜,千百年的古木奇乾怪枝,藤蘿翳漫,自生自滅。據考察,峰頂有球核虎皮楠、烏岡櫟、蚊母樹、海桐、紅炳木犀、川桂、黃祀、杜鵑、山礬、石斑木、小紅栲青岡樹、欏木石楠、黃連木等等,森林遮林遮天蔽日,蔭深涼爽,空氣特別新鮮。遊人立於峰巔高處,可覽周圍百餘里綿繡河山。在峰頂觀日出也別具情趣,旭日從霧海峰波中噴薄而出,其壯觀景象不亞於在泰山極頂看日出。

盤古廟

由來與發展

盤古廟宇盤古廟宇

1、《三五曆紀》記載:大禹同伯益民治水,在開挖徙駭河時建立殿堂,紀念盤古。
2、《元史·本紀·世族七》記: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會川縣“盤古王祠”祀之。
3、明永樂四年重修,成化元年知縣劉素再修,(二十年後倒塌)。弘治十四年知縣周忠,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塗泥而金鐵之,歷時四年而工成。
4、清康熙二十七年因河水汴刷廟毀,故南遷河西,並有傳“盤古墓在水中,又石棺,鐵鎖系之”之記。但是新建的盤古廟規模縮小了很多。
5、中華民國五年盤古毀於天火。主持僧本信信苦形(用兩根鐵絲穿在腳後跟的筋骨之間,用一條鐵鏈再連在一起,以示自己有罪帶鐐),徙步去天津齋化。得津沽巨商寧世福等八家施捨,遂於民國八年重修,歷時十年。不僅殿堂比以前又小了不少,而且因資金不足,有些工序未能如願便草草收工。
1937年9月18日,幾名日軍占領盤古殿頂,向百姓開槍,後進駐偽軍,建立據點。在1946年秋,青縣人民武裝攻克盤古據點,盤古整個盤古廟毀於一旦。可謂“建於戰亂,毀於戰亂。”
6、1987年秋盤古人自發成立“盤古廟籌建委員會”。借村民一處,權作“盤古廟堂”。92年重修盤古墓,建了盤古墓碑亭。2005年再度粉刷、修整。
(建國後盤古廟的三大殿被拆除將木材用於了建設縣政府劇院。所剩房社成為新成立的盤古人民公社的辦公所在地。2008年在道路闊寬過程中,所剩房社也被拆除。)
廟宇被毀
現代的盤古可以用一首詩簡單的描述:
盤古深潭
王家彥(青縣城人)
曲徑孤村古廟殘,下臨潭水擁湍瀾。濤驚不見黿鼉窟,崖峭那尋鴛鴦灘。
漠漠斷碑橫草底,蒼蒼老樹入雲端。煙波日暮漁人去,明月一灣萬丈寒。
現代中的盤古廟由一兩個村民看守著,當朝拜者步入萬有之祖“盤古”祠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盤古聖像。拜畢,方見神龕兩側的對聯,即
上聯:日(ri)日日(zhao)晶(jing)日日日日(hua)朝天地
下聯:月(yue)朋(peng)月月月(suo)月月月月(luo)明乾坤
此聯為邑人戴紹惠老先輩所撰。其含義還要從盤古說起。相傳,盤古辟開混沌,為使宇宙光明永固,便置十日十月於太空,日為陽,月為陰,即是陰陽,也是夫妻。上聯的“朝”字即含此義,讓它們輪流值日,日出為晝,月出為夜,十日一輪。到了夏仲康時,十日並出,灼熱難當,草木枯焦,這時有窮國(在今山東德州以南)君“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解救了火熱中的黎民。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后羿射日”。天上喪夫的九個月亮,自然閉門不出,不再為容了。只剩下一個日,一個月。
被毀前的盤古廟,狀似北京故宮三大殿,石、磚、木結構,黃色琉璃瓦封頂,金碧輝煌,蔚為壯觀,二十里外清晰可見。
前殿為盤古殿亦稱大殿,建在青石砌起的高台上,圍以漢白玉欄桿,占地一田三分,台階十八級,為十八層地獄之說,殿高三丈六尺,象徵三百六十周天,飛檐椽子一百零八根,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布,從廟的前後左右四方數,每天才椽二十八根。每根椽頭吊銅鈴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微風搖鈴天動樂”之美譽。殿頂黃瓦有“光灑殿頂地生輝”之稱。四條斜脊置彩龍、鳳、獅子、河馬等動物,形神各有千秋。四角拱斗懸挑,若雛燕臨空,似天宮瓊閣墜落凡塵,常呈騰反之勢。
殿內,盤古坐像,高一丈零八寸(為盤古萬八千歲之說),鐵質塗金,額角披葉(項葉十片為天干,腰圍十二片為地支)手托日月。龍眉虎目,皂白分明,隆準海口,大耳有輪,望之儼然,細瞻,既傳開拓者之神威,又現祥慈之淑氣。胸闊能容天地,乳豐潤育生靈,可謂形神盡善,妙絕塵寰。
據《皇朝通志》載:康熙三十六年為盤古廟立御碑一座。上註:明鐵鑄塗金盤古像,為弘治年所造歷四百七十年,其形外表絲毫無損,內無半點銹跡。
中殿,亦稱接引殿。青磚藍瓦,古樸莊重。殿內正面供奉:“釋迦牟尼”貼金泥塑像,兩側十八羅漢,神形妙趣橫生,壁繪玉宇瓊閣,若陰若現於雲霧之中。佛祖身後立一板牆,斷一殿為兩宮,後宮塑背南面北股坐蓮盆,普渡眾生的觀音菩薩,代替了鍊石補天的女媧,但同為女性,唯增玉女金童。
後殿,亦稱:“三教殿”。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殿內改禹為龍王,增孔子、老子,老君居中,左龍王,右孔聖。
三殿中的配祭安排,融會了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為一體,又反映了原始的純真。
三教殿前,合歡樹兩株,乾粗盈圍。花期朵朵朱櫻映日,新葉如蔥,晝展夜合。殿後懸鐘古槐枝繁葉茂。三大殿兩側為參天松柏,參差碑林占據。禪房、經房、庫房亦在東側。
盤古廟群體占地一十八畝,圍紅牆,高九尺。山門對聯:
(上)開天闢地,位列三才而立已。
(下)育世長民,首出萬物以為君。
山門照壁,高一丈八尺,彩瓷上繪製八仙過海的圖畫,栩栩如生。
盤古廟會每年兩次,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兩次舉行,(始於三國魏)廟會正期四天延期或十晌或半月不定又有唱戲的、說書的、馬戲雜耍等助興。期間善男信女、寺院僧道、商賈遊客車馬舟楫雲集於此。
重修藍圖
盤古廟重修計畫和面臨的問題:無論過去如何輝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都只是一片廢墟和一座由單獨的房間組成的小廟。這很讓里人傷感和愧疚。重修盤古廟,為盤古再造金身的呼聲一直在民間傳響。
值得高興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下,青縣人民政府通過了《以“精神投資”為先導,啟動青縣經濟騰飛》的重修盤古廟振興盤古文化的決議。
主體工程占地270畝,以九尺紅牆圍之。首為“盤古祠”(近代被毀前規格),次第“媧皇宮”、“禹王殿”、“靈宵殿”、“封神閣”、“道院”、“儒院”、“觀音殿”最後是“盤古文院”。並建立“茶香齋”、“妙語齋”、“潑墨亭”、“太始宮”。
山門增加一對對聯:
上聯:大凡生靈皆有本,生之本乎,靈之本乎,合二為一。
下聯:萬有之源始於斯,天始於斯,地始於斯,一分為二。
重修“盤古墓”再鑿“盤古潭”,築“四季陽春”之山,開“幽園信步”之地,興一年兩度的盤古廟會。

其他

盤古行宮

盤古的行宮叫幻清宮。

盤古斧

傳說天地混沌之初,盤古由睡夢醒來,見天地昏暗,遂拿一巨大之斧劈開天與地,自此才有人類世界,此斧擁有分天開地,穿越太虛之力,威力不下軒轅劍。傳說中的上古十大神器之一。

我喜歡的神話人物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和一群小夥伴在村口老槐樹下納涼,玩累了我們就坐在爺爺奶奶身邊聽他們講那些美麗遙遠的故事: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蠶蛾奔月,后羿射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