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出現和流行的學術名詞,是指民眾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裡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從文類上來說,包括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民間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曲藝等。目前中國民間文學是作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自設二級學科,以及社會學一級學科下屬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二級學科而並存。世界上民間文學研究較為發達的有美國、中國、日本、芬蘭、德國、韓國、俄羅斯等。中國國內研究實力較強的研究機構包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雲南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民間文學是廣大人民長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憑他們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和流傳,它精確地反映了他們各方面的生活和有關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間接地為他們的生活服務──給以知識﹑教誨、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構成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一般專業作家的文學藝術,也大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產物,是它的反映並對它起著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在這一方面,民間文學卻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民間文學,由於它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傳播者)人數的眾多和生活在底層,他們比那些數量有限,特別是過去時代的專業作者,能夠更廣泛地反映出社會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確。它的社會功用,也和專業的書面文學頗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緊緊地黏貼著生活。像那恆河沙數的民間諺語,是農民漁民工匠等片斷的而往往精當的生活經驗總結和工作指南。這是他們生活和勞作的教科書。不少勞動歌,是他們在各種勞動進行中調整呼吸﹑動作和鼓舞情緒的不可缺少的東西。許多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和傳說,不但傳述了一定的歷史知識,還培養著國家民族團結的感情。許多保衛鄉土﹑保衛祖國的英雄傳說,永遠給予廣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許多描寫卑賤者﹑受壓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謠和小戲,都長時期地廣泛地教育著人民,培養著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品格。過去有些資產階級的學者,把民間文學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沒有文化﹑沒有教養階級的產物。其實,廣大勞動人民自有他們高尚的教養和珍貴的文化,而民間文學正是對他們這種教養和文化盡著莊嚴職責的教本。

特徵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口頭性
由於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廣大勞動人民,包括他們的專業藝人或半專業藝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們的文學創作,一般只能用口頭語言,甚至還用地方土語方言去構思﹑表現(包括演出)和傳播。現在新社會的人民,雖然大多數已經認識文字, 並且有的還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場合,他們仍然要用口頭語言歌詠或講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間文學(新民間文學)的資格,必須基本上採用廣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來民間傳承的文學形式,如故事歌謠等,並且能夠在民眾口頭上流傳。因此,口頭性──用口頭語言創作和傳播是民間文學的一個主要特徵。
集體性
專業作家的書面創作,大都是個人的產物,民間文學作品,大體上可說是民眾集體的創作。所謂集體的創作,在作品內容的思想﹑感情和想像,在形式和藝術表現以及作品的所有權等方面,比起專業作家的作品來,都存在著特有的集體性問題。但這種集體性的重要表現,更在於創作和流傳過程中。有些作品,一開始就是集體參與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經常的,卻是在它已經成為“初坯”之後,在不斷的傳唱或講述的過程中, 受到無數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這種加工﹑琢磨中,不但滲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像和藝術才能,也包括那些聽眾所反應的意見和情趣在內。這一點, 與那種主要屬於個人的一般專業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間文學作品一般是無法署名的。民間文學作品,有一部分(可能還是相當優秀的部分)是民眾中具有特殊優秀才能和豐富經驗的歌唱者﹑說故事者的創作和加工的結果。它具有一定的個性。但是,由於生活經歷和文藝教養等大體相同或相近的關係,其個性是能夠與廣大民眾口頭創作的集體性融和在一起的。集體性是民間文學的又一特徵。
變異性
民間文學作品的結構﹑形式﹑主題等在長期口頭流傳中,有相對穩定的一面。但是,由於口頭語言的不穩定性,作品在流傳過程和具體的講唱中,常常因時間﹑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傳播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聽眾的情緒變化等因素,而有所變異。這種變異在語言方面是經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諸如作品的情節﹑結構﹑人物甚至主題都會發生變異。特別是在社會發生大變動時,民眾往往將傳統作品加以變化來表現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也是某些新作品產生的一種原因。這種相當廣泛存在的現象,在一般專業作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家的書面文學中是很少見到的。作家作品中,雖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別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現象(所以須有校勘)。但是,這畢竟是比較個別的情形,它除了由於本人的修訂或別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於抄寫﹑刻印﹑排字等技術失誤所招致。它不象民間文學的變異現象那樣經常和大量。民間文學的變異性蘊涵著所經過的歷史﹑社會和傳述者等的思想﹑才藝的因素,對於研究者來說,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這種特徵與上文所述的口頭性﹑集體性密切相聯,或者說,是它們所產生的自然的果實。這是民間文學的又一個特徵。
傳承性
人民在過去,由於在經濟﹑政治等方面處於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記錄﹑保存他們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一般都靠行動語言傳播和繼承。風俗習慣如此,民間文學也是如此。這種民眾集體所傳承的文化,也許沒有文獻或古物那樣能夠經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們現在有些故事或諺語。已經在兩千年前就被文人記錄下來了,但是,直到今天,它還能夠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頭上。至於產生已有千年左右的這類作品現在還流傳在人民中間的,就更不用說了。自然,這種靠口頭世代傳承下來的故事或歌謠,在形態上或內容上多少不免會有些變化。但總算是在生存著,成為我們現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於時代和社會的重大變化,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廣大勞動人民唯一的文學形式的口頭傳承文學,它的某些體裁可能會逐漸消失,某些體裁的內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變化,也還會有我們所不熟悉的新的體裁出現。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於必然的。但是,整個民間文學決不會消失。因為它的表現媒介是套用最普通和最生動並富於活力的口頭語言。只要語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經驗的口頭文學,人們所熟悉的﹑方便的表達形式,就要繼續產生﹑存在和傳承下去。在中﹑蘇等國的廣大民眾中間,除了傳統的民間文學作品以外,還不斷有新的民間文學,即革命傳說﹑ 新笑話﹑新民歌及新諺語等的產生和流傳。再從歷史的往事看,過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層社會的文人學者,在他們的書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頭上產生和傳播著那些軼事﹑笑話和品評人物的韻語,如《世說新語》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筆記里關於某些名人的笑談,都是這種例子。
以上四種特徵,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關聯的(前面已經提到一些)。這些特徵,主要是從民間文學與專業作家的書面文學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們在相當的程度上可以使我們認識這種文學的特徵,但這並不是它的全部。
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學的價值時,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從內容上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否有價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表現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緒,此外,自然還有人民的美學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時藝術的力量又能相稱 ,這種作品無疑就是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在這個意義上,人民的口頭創作有它的巨大的優越性。在長期的階級社會裡,廣大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同時也是許多民族文化財富的生產者。由於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他們在文化創造上有著不利的條件,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得到了極優厚的補償。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 又是它的見證人。作為文學藝術重要內容的廣大人民的社會生活﹑鬥爭﹑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們是親身的體驗者。他們的文藝傳統又都是這株社會生活常青樹上所結的果子。在這種意義上,他們是“得天獨厚”的。許多優秀的進步作家,由於同情和理解勞動人民,他們寫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這當然是值得稱讚的事。但是,由於生活本身存在的距離,他們的作品儘管有其不可企及之處,在理解和表現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閡,因而使作品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情況,我們很容易在中國古代那些表現民間疾苦的詩歌中找到例證。在這點上,民間文學的作者卻天然地有其優越性。只要聽聽中國過去流傳的那些“長工歌”及“長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他們自身是文學內容的經驗者或見證人,因此有些學者把這種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一般具有比較優越的人民性的民間文學,它的內容是相當廣闊的。有的作品想像地描繪自然的奇妙光景和萬物的誕生﹔有的半寫實半幻想地描繪人類早期的處境﹑活動及其對文化的開拓﹔有的描繪民族的由來及其遷徙過程和傑出的領袖人物。有的作品描繪抵抗壓迫 ﹑災難的英雄﹔有的描繪捉弄階級敵人的民間智者﹔有的表現工藝﹑醫術的巧匠﹑神醫﹔有的塑造了智慧超人或純情驚世的婦女。有的作品直接傾訴受壓抑的痛苦, 或抒寫沸熱的真摯的戀情,或寄寓渴望的生活理想。……總之,在汪洋無際﹑波濤洶湧的民間文學的內容的大海浬,有著吸引人心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蘊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樂觀主義、人道主義和獻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貴美德。民間文學不僅表現了千萬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現了他們永不磨滅的典範人格和崇高品質。這種精神財富,將永遠成為我們各民族成員的思想﹑品格修養的不竭靈泉﹗
優越的藝術性
民間文學的優越所在,決不僅僅限於它的內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一種用語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藝術。它必須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藝術的特點。一般文學體裁,分為三大類,就是詩歌的﹑散文的和戲劇的。在這方面,民間文學與專業作家文學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敘事詩等大都有人物﹑情節,長詩﹑短謠以及部分諺語﹑謎語,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韻律,小戲有故事情節與對唱形式等,這也都與作家文學大略相同。但僅僅這些還不能完全證明它的藝術性。許多民間作品還具有獨自的和優越的藝術特點﹑藝術成就。中國近年陸續發現﹑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詩,不但數量很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內容的壯闊(如藏族《格薩爾王傳》等),是使世人驚異的。馬克思曾經稱讚古代希臘的民族史詩,“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這種讚詞也不同程度地適用於中國許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類經歷的創世史詩及英雄史詩。數量算不清的愛情敘事詩和各種抒情歌謠,包括政治生活﹑ 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及兩性生活的歌謠,在表現人民怨憤﹑愛戀﹑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們作家的同類作品,至少沒有什麼遜色。許多表現捨身救人,奮勇保衛鄉土﹑祖國的非凡人物的故事﹑傳說,它的不可磨滅的魅力,正在於扼要而精煉的藝術表現力中。無窮無盡的小型故事──動物故事﹑笑話等的幽默﹑諷刺的鋒芒和技巧,差不多會使許多專業執筆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別是那些短小的諺語﹑歇後語,真使思想﹑經驗和智慧凝縮得像五個指頭捏緊的拳頭(用高爾基的語意)。我們常常把民間文學的藝術特色,簡括為“剛健﹑清新”,這自然有一定根據。但它的藝術的特長是多方面的。從風格上說,樸素﹑簡練,是一般民間文學的重要特點。但是,某些類型的作品,例如小戲,卻往往比較精巧地描繪了人物的心理。總之,民間文學的藝術特色和優點,和它的內容的廣泛一樣,是多方面的,有的還是不可企及的。

與書面文學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與過去專業作家的書面文學,在許多方面,特別在內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大歧異。這兩種文學,已經成為各自相對獨立的東西。自然,它們彼此還是有多方面的關係的。從來源說,它們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學”。在沒有階級的社會裡(大約在“野蠻階段”的中期),文學的一些種類──神話、傳說、歌謠之類, 大抵已經產生了。這主要是氏族或部落大眾所產生和共有的文學。它即使有初步的社會分工所產生的帶有某些專職性質的管理者兼作者,如早期的巫師、祭司之類, 但在思想和藝術趣味上也是和氏族或部落的一般成員密切聯繫著的。階級社會形成之後,替上層階級服務的文藝專職人員以及史官、詩人和宗教執行者產生了。中國早期的詩文作者如屈原宋玉等,稍後也出現了。這就使文學日益書面化,越到後來越和“原始文學”的傳統(口頭性等)距離遠了。但是在上層階級的專業或半專業的書面文學產生、發展的同時,廣大的下層人民,主要是農民,還有工匠等,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被剝奪了文字的使用權,他們基本上仍然沿用著以口頭語言為表現和傳播工具的傳統,並且隨著社會生活的前進,或大或小地變化著。從個別作品或體裁說,還有著新生和死亡的現象,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兩種本來同一發源的文學(其實中間還有一種市民階級的通俗文學,這裡暫且不提),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以及近代的半封建社會裡,它們的性質和面貌已經呈現出極大的不同 ,不免形成那種對立或對抗的狀態。
但是,這只是事實的一方面,儘管也許是主要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它們兩者又互相影響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間文學作品,例如漢魏、六朝的民歌及古代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包括寓言、笑話),被記錄下來而成為書面文學,成為這方面文學的一部分;而且,不少書面文學的詩歌、故事和傳奇、筆記小說等體裁,往往也是由民間文學發展而成的。有的學者曾經指出這種影響,對某時期的專業作家文學起了一種“拯救衰弊”的作用。至於書面文學取材民間文學或用它作“詞藻”的,就更加常見了。同時作家的書面文學,在思想、想像和語詞等方面也多少對民間文學起過一定的影響(它往往通過市民文學的渠道),雖然和前者比較起來,這種影響是微弱的。
到了現代,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劇變,兩種文學的關係也有新的發展,它們互相影響的地方更多了。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兩者完全合流的程度。
各民族民間文學的交流、影響中國民間文學是多民族的民間文學,各民族的民間文學也存在著互相交流、影響的明顯現象。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境內東南西北各省、區,居民除漢族外,差不多都居住著少數民族。漢族人民數量多,文明發展也比較早。但它不是一開始就是單一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不斷融合了許多本來各自獨立的部落 、部族,到後來才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在它的整個文化的形成中,已包含著本來各自獨立的、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分。同時在漢族本身的融合、發展過程中,也和許多周圍還未同化或未完全同化的民族共同存在著,並在文化上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這種過程一直延續到現代。因此,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大家庭中,漢族的民間文學,與各民族民間文學交錯著、聯接著。儘管彼此都有獨有的基本部分,但大都有接受影響,形成彼此民族間的共同色彩的部分,特別是那些民族間接觸較早或居住交錯、比鄰的民族所產生影響或承受影響的痕跡更為顯著。例如漢民族的一些著名故事,如牛郎織女傳說、孟姜女傳說、山伯與英台故事等都相當廣泛地被吸收入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學寶庫中。漢族民歌中的某些常見的形式如四句頭山歌等,也為一些兄弟民族所採用。又如中國現代流傳的民間故事,如灰姑娘型故事,很早就已經被記載在漢籍里,而較早的流傳地卻是壯族地區。問活佛型故事現在流傳於漢、藏各民族間,但從它的來源說,恐怕早期應該流傳於藏族。有些民間文學體裁和創作、演唱形式,已經成為若干民族不可分離的共同文化財富。例如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流行的“花兒”和花兒會。
各民族之間民間文學的接受影響,並不是生吞活剝、生搬硬套,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為基礎,對它進行選擇、取捨和改造、加工的。他們盡力使它民族化。這是民族間文化交流影響的自然法則。它與那些強迫接受的文化政策的作用是不同的。

世界關係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至少它的某些體裁,如民間故事,不僅在同一國境內的不同民族之間互相交流﹑影響,在國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比較遙遠的地區﹑民族的民間故事﹑傳說或諺語等,不僅有許多構思﹑表現手法相似,有的故事連基本的人物﹑情節都相同或相似。後者大都是傳播的結果。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鵝處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擴布”的民間敘事作品,就屬於這一類。此外,像故事或敘事詩里,某些構思或部分情節相似的 ,即使不能說整個作品是由於傳播的結果,卻可能是直接或間接受別的民族影響的結果。中國與鄰近國家如印度﹑朝鮮日本等,都有長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 中國的民間文學,特別是散文的敘事作品中和那些國家或民族同種類作品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這方面,比較嚴密的研究,現在正剛剛開始。從這種民間文學的互相交流﹑影響現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學及文化的交流的確是源遠而流長的。

研究作用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過去勞動人民所創作的無量數的口頭文學作品,起著輔助人民的現實生活,哺養他們的精神活動等社會作用。到了現代,他們又在社會和本身生活的要求下,創造了新的民歌和新的傳說﹑笑話,它們更廣泛﹑更直接地配合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輿論,與時代的進步作家的作品互相呼應和配合,起著幫助改革社會和推進生活的作用,儘管兩種文學在傳統和風貌等方面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地方。在當前,那些傳統的民間文學作品 ,一方面仍然以口頭的方式在廣大民間流傳著,繼續起著各種效用,另一方面,由於學界的重視,對它廣泛地進行採集(也包括那些新的作品在內),經過選擇和整理,送還到廣大人民中間去,使它能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發揮新的作用。這種作用,往往不是一般的教科書所能夠代替的,至少在使勞動人民認識自己先輩的歷史和鼓勵他們的社會正義感情等方面是如此。至於那些新的民間文學作品,對於當前廣大人民能產生的教育作用,就更不用多說了。
民間文學的現實作用,還有另外的一方面,那就是經過研究後的理論知識的作用。把民間文學作品作為對象,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它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科學原理,用以教育廣大人民,這首先使人們理性地認識過去和現代廣大物質財富生產者所創造的語言藝術的種種方面──它的本質﹑特點是什麼﹖它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它與別的藝術和社會的關係怎樣?它起著什麼社會作用﹖……人們認清了這些,不僅能夠正確了解作為勞動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的民間文學,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人民創造歷史”等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理。它還將進一步激勵人們在當前“四化”的莊嚴的大進軍中的創造熱情。
總之,民間文學作品及其研究成果,都是今天廣大人民社會主義教養不可缺少的成分。
民間文學的蒐集﹑研究與文藝學及文化史等的關係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有些學者說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事象。這種文學或文化,是國家﹑民族中廣大物質財富生產者所創造和擁有的精神財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也有它獨特的表演過程和傳播的方式。它無疑是民族文學或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自然要成為民族文藝學及文藝史探討和敘述的對象,特別像我們這樣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是如此。但是,過去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特殊的文學受到歧視,不但對它缺少科學的研究,就是蒐集﹑保存工作也沒有多少人去著手。“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情形大大改變了。但是傳統的或某些新的偏見還存在著。因此,現代的文藝學或文藝史在理論概括上或歷史的探討和敘述上,還不能給予它以應有的充分的位置。近年來,隨著學風的轉變,這方面的學術界正在逐漸打破那些固有的或外來的框框,把這種特殊的﹑富有價值的勞動者的文學作為民族文學的重要部分,給以科學的探索和確當的敘述,努力使我們新的文藝學和文藝史具有更高的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術的特色。
至於民間文學的蒐集﹑研究與文化史以及文化學的關係,同樣是密切的。文化史,特別是文化學,它在我們國家還是相當年輕的學問。文化史及文化學的探究﹑敘述,自然應該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個文化為對象,它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既包括上層階級的文化,更應包括一般民眾的文化。勞動人民的文學無論從量看,或從質看,本身固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事象,更需要指出的是它還包含著其它的文化成分和跟它同時並存的各種文化事象密切相關(例如民間歌謠對於其他藝術,乃至與生產活動﹑社會組織等的聯帶關係)。要敘述中國漢民族或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史,乃至於編纂他們的文化學,決不能漏掉或拋棄民間文學這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產物,否則,不僅使它概括不周全,還可能影響到對整個文化現象評價和敘述的準確性。如果充分注意到這點,我們的文化史乃至於文化學的著述,不但要以難得的豐富性和民族特色見長,還會以較高的科學性受到國際學界的注目。

文化遺產

進入21世紀以來的十幾年間,由於我國對開展非物質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民間文學的蒐集和研究經由多方努力,取得了成績,譜寫了新篇章。需要關注的是,這十幾年是社會轉型、發展急速時期,民間文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也與之前發生了變化。在"非遺"時代甚至"非遺後"時代,民間文學在普查、蒐集整理工作之後應由"政府主導"轉型為"學者主導",保護、研究工作的方向也應具有相應變化。本文從中國民間文藝學歷史、非遺時代的民間文學發展、民間文學與國學的關係、如何建設中國特色民間文學幾方面探討了民間文學研究在當代的工作重點和使命。但是﹐過去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特殊的文學受到歧視﹐不但對它缺少科學的研究﹐就是蒐集﹑保存工作也沒有多少人去著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情形大大改變了。但是傳統的或某些新的偏見還存在著。因此﹐現代的文藝學或文藝史在理論概括上或歷史的探討和敘述上﹐還不能給予它以應有的﹑充分的位置。隨著學風的轉變﹐這方面的學術界正在逐漸打破那些固有的或外來的框框﹐把這種特殊的﹑富有價值的勞動者的文學作為民族文學的重要部分﹐給以科學的探索和確當的敘述﹐努力使我們新的文藝學和文藝史具有更高的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術的特色。
至於民間文學的蒐集﹑研究與文化史以及文化學的關係﹐同樣是密切的。文化史﹐特別是文化學﹐它在我們國家還是相當年輕的學問。文化史及文化學的探究﹑敘述﹐自然應該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個文化為對象﹐它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既包括上層階級的文化﹐更應包括一般民眾的文化。勞動人民的文學無論從量看﹐或從質看﹐本身固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事象﹐更需要指出的是它還包含著其它的文化成分和跟它同時並存的各種文化事象密切相關(例如民間歌謠對於其他藝術﹐乃至與生產活動﹑社會組織等的聯帶關係)。要敘述中國漢民族或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史﹐乃至於編纂他們的文化學﹐決不能漏掉或拋棄民間文學這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產物﹐否則﹐不僅使它概括不周全﹐還可能影響到對整個文化現象評價和敘述的準確性。如果充分注意到這點﹐我們的文化史乃至於文化學的著述﹐不但要以難得的豐富性和民族特色見長﹐還會以較高的科學性受到國際學界的注目。

發展空間

鍾敬文先生在《民間文藝學的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名稱,指出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內容,“就是關於民間文學的一般特點、起源、發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敘述與說明”。簡言之,民間文藝學是一門研究民間文學的學科,在現行學科目錄中,該學科就被稱為民間文學。
在民間文學下面,還有神話學、史詩學、傳說學、故事學、歌謠學、諺語學、謎語學以及民間戲曲、民間說唱、民間語言等,它們是民間文學這個大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同時本身又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完整的門類。民間文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區域內廣大民眾群體創作和傳播口頭文學的活動,它是以口頭表演的方式存在的,為一個表演的過程。口頭文學屬於民眾自己的知識,是民眾自己敘述的知識,是民眾對於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感情的展演。
在高校開展民間文學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接受民族文化傳統的薰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經濟大潮洶湧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民間文學方面的課程可以彌補大學生在基層文化知識方面的缺失,讓學生系統了解中國民間文化傳統,最佳化知識結構,有利於民族民間文化傳統的傳承。56個民族極為豐厚的民間文學資源和遺產有助於激發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當前民間文學學科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民間文學學科點的不足,學界對民間文學學科認識的偏差,尤其是學科體制將這一學科排斥於學科目錄之外,嚴重製約了這一學科的繼續發展。
中國民間文學(含民俗學)學科原本在中國語言文學門類之下,是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並列,設定於中文系。在現代文藝類的體系中,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外國文學並列,這三種文學形態在精神特質上也各有特點和功用,互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1997年學科目錄調整,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歸入一級學科社會學,與二級學科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並列。教育部2012年版的“學科目錄”中,民間文學的學科歸屬仍然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依舊為法學類“社會學”屬下的二級學科“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沒有獲得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園地。
民間文學在國家學科體制中的位置發生陡然的變化,從文學門類二級學科降為法學門類三級學科,被作為民俗學的一部分放置在社會學之下,學科的獨立性喪失,學科發展愈發艱難。為適應學科目錄的變化,有少數幾所高校把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專業從中文系調入社會學系(院),而社會學又不能接納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發展空間不僅沒有擴大,反而急劇萎縮。這甚至意味著在未來10年內,與這一學科命運休戚相關的從業者及學人將繼續遭遇那些由於學科分類有失科學帶來的問題,承受那些因學科身份認同困擾導致的壓力與憂慮。民間文學學科延續著十分尷尬的處境,陷入極大的發展危機當中。
在教育體制內,民間文學學科沒有獲得應有的位置,導致民間文學學科點的建設嚴重滯後。如今,只有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大和華中師大等少數高校能夠培養民俗學(包括民間文學)博士,能夠招收民間文學專業碩士的高校同樣為數不多,屈指可數。高學歷的民俗學人才匱乏,具備增設民俗學學科點條件的高校幾乎闕如。許多高校民俗學碩士學科點的教師不是“科班”出身,他們原本是從事其他學科研究與教學的,由於熱愛民俗學才轉行的。全國大部分省份沒有民俗學學科點,這種情況同與民俗學關係密切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相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就所有文科的二級學科而言,這種情況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要讓民間文學擺脫當前的困境,可以採取兩種調整方式:一是將民間文學重新納入中國語言文學門類,理由如下:1.中國民間文學一直是在中國語言文學大的學科框架下發展起來的,如今,90%以上的民俗學學科仍在中文系或人文學院。2.中國民間文學屬於人文科學,與中國語言文學有直接的關聯性。3.在中國,民俗學學科實際上是在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民俗學學者主要在研究民間文學。
另一可行的而又有廣闊前途的措施,就是建立和發展民間藝術學。民間藝術學應該成為一級學科,與已是一級學科的藝術學相對應。民間藝術的種類非常豐富,由民間文學(童謠與童話、傳說、神話、寓言故事、諺語與謎語等),民間音樂(歌謠、舞蹈、樂曲、民間小戲、民間說唱、雜技等)和民間美術(繪畫、建築、手工、刺繡、剪紙、泥塑、陶器、中國結等)三大類組成,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觀,傳遞著民族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情趣,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審美、教育、認識、娛樂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因子。民間文學可以作為其中一個相對獨立的二級學科,在民間藝術學的學科框架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和發展空間。民間文學的發展完全不必與民俗學捆綁在一起。民俗學可以繼續留在社會學,民間文學則進入民間藝術學科體系之中,尋求更加廣闊的發展前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