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導論

民間文學導論

在藝術領域裡,由於經濟、文化、歷史、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戲曲的特色與風格呈現出萬紫千紅;也由於廣大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的不同,因而,不同特色和風格的民間戲曲各自具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各自擁有相當的觀眾,很難也沒有必要去評品它們的高低優劣,而應確切地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風格,重視它們各自的藝術傳統、革新創造以及藝術個性。

基本信息

民間文學導論

作者劉守華巫瑞書

ISBN:10位[7535414613]13位[9787535414618]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

定價:¥18.00元

內容提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進展,民間文學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呈現出百花競艷、百家爭鳴的喜人景象。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把民間文學領域的新成果儘可能地吸收到教學中來,擴大研究視野,特編撰此部民間文學概論新教材,定名為《民間文學導論》。

在藝術領域裡,由於經濟、文化、歷史、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戲曲的特色與風格呈現出萬紫千紅;也由於廣大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的不同,因而,不同特色和風格的民間戲曲各自具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各自擁有相當的觀眾,很難也沒有必要去評品它們的高低優劣,而應確切地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風格,重視它們各自的藝術傳統、革新創造以及藝術個性。從這樣的角度說,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棧》作為神奇優美、幻想性強的生活喜劇與黃梅戲《打豬草》作為歡快熾熱、現實性強的生活喜劇,兩者並無太大區別。前面的比較,主要是識別它們各自獨特的色彩和格調;同時,也表明民間戲曲的豐富多彩及其喜劇風格的絢麗多樣。民間文學是人類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學概論"是高等學校中文系專業基礎理論課之一。自本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高校文科便開始設定這門課程,80年代以來更為普遍。在此基礎上,民間文藝學專業不僅招收和培養碩士,而且已經培養出幾批博士,成為現代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了。

作者簡介

劉守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巫瑞書,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目錄

上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間文學的定義與範圍

第二節 中國民間文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三節 民間文藝學的性質與任務

第四節 學習目的與要求

第二章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徵和社會價值

第一節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民間文學的社會價值

附 錄憨子尋女婿

第三章 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

第一節 民間文學對作家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作家文學對民間文學的影響

第三節 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相互影響的一般特點

第四章 中國各族民間文學的交流與整合

第一節 民間文學對作家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作家文學對民間文學的影響

第三節 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相互影響的一般特點的發展

第五章 民間文學的採錄

第六章 民間文學的研究

第七章 中國明間文藝學史略

下編

第八章 民間文學鑑賞概論

第九章 神話

第十章 傳說

第十一章 民間故事

第十二章 史詩

第十三章 民間敘事長詩

第十四章 民間抒情長詩

第十五章 民間歌謠

第十六章 民間諺語、民間謎語

第十七章 民間說唱

第十八章 民間小戲

後記

……

書摘

二、民間文學的範圍

人民大眾所創造和流傳的這類口頭文學,主要體裁有神話、民間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長詩、民間諺語、民間謎語、俗語、歇後語、民間說唱、民間小戲等,這些體裁,我們在後面將分別加以介紹,並有具體作品鑑賞。

民間文學與非民間文學的範圍界限,有時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將民間流傳的通俗文學統統看成是民間文學。鄭振鐸在1938年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史》中曾說:“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鄭先生的意見發表於半個世紀之前,今天,隨著學術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界限一般已不難劃分。二者主要差別有三個方面:一是創作者不同,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的集體創作,通俗文學則是個人的創作;二是創作流傳形式不同,民間文學是口頭創作和流傳的,通俗文學則是書面創作和流傳的;三是內容與思想傾向不同,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的自發創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學的創作一般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的,反映的內容也良莠不齊,其中既有作家書面創作的通俗作品,也有統治階級蓄意製造的毒品。二者共同之處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民間文學與非民間文學相混淆的另一種情況,是將個人取材於民間文學的創作成果,簡單地看作是民間文學。如將壯族作家韋其麟取材於民間故事《百鳥衣》而創作的長詩《百鳥衣》,看作是民間敘事詩。個人對民間文學素材的處理,如果只是在忠實於原作的前提下,進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學整理,再發表出來,仍屬於民間文學。如果是吸取民間文學素材,重新改編和再創作,那就屬於作家文學了。

當然,這些區別都是相對的,在民間文學與非民間文學之間,很難劃出一條截然清楚的分界線,無論在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之間,還是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之間,都存在著少量彼此交叉的“模糊地帶”。有的作品雖然是個人書面創作,如一些當代新故事,但它們脫離了文獻記載,在人民口頭不脛而走,故事的作者和出處早已被人遺忘,變成了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就可以說既是通俗文學,也是民間文學。另一方面,作家吸取民間文學素材而創作的作品,回到民間又變成新的民間文學,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像《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三言二拍》和《聊齋志異》這些古典名著中的許多故事情節和藝術形象,最初都是產生於民間,後來經過文人提煉加工,成為雅俗共賞的作品。這些書面文學被民眾所接受之後,他們又在此基礎上編講新的關於三國、水滸、聊齋等等的口頭故事傳說。可以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當然,絕大多數民間文學作品是可以明顯地與通俗文學、作家文學相區別開來的,“模糊地帶”畢竟只是少數情。

一、文人、作家對民間文學的保存和再創作

民間文學作品傳承於世,主要通過口傳心授和書面記載兩種渠道。近年來發現的創世史詩、英雄史詩、敘事長詩、抒情長詩等篇幅較長的作品,一般都經過文人的記錄並以書面的形式保存下來。各民族的民間藝人和宗教神職人員,如彝族的畢摩,壯族的師公,北方民族的薩滿,都直接參與了民間文學的保存和流傳,他們對保存民間文學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文人、作家在自己的作品,或者在他們蒐集、編撰的書籍中,也保存了許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等民間文學材料,為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傳承至今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文人、作家對民間文學的影響,有各種各樣的途徑,有的在接受民間文學影響,利用民間文學素材進行創作的同時,就把民間文學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間文學;有的在借鑑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加以充實、豐富,提高了民間文學的思想和藝術水平;有的對零散的民間文學作品加以匯集,編撰成冊,擴大了民間文學的影響。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間文學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又在《天問》、《九歌》、《離騷》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因子,為後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話,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的作者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等人,吸收了民間藝人講唱故事的成果,運用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能,對民間藝人的話本加以提煉、充實、豐富、完善,擴大了篇幅,豐富了內容,使情節更為曲折,人物形象更為豐滿,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等方面,使原作發生了質的變化。《三國演義》較之三國傳說與《三國志平話》、《水滸傳》較之水滸故事與《大宋宜和遺事》,《西遊記》較之取經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無論就典型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成就、或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比較,作家創作都遠遠超過了民間口頭創作。

在唐宋話本、詞曲、講唱文學及其他表演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元雜劇。民間文學給元雜劇輸入了豐富的養料,而以關漢卿為代表的一批劇作家則將雜劇藝術推上了文學發展史的高峰。《竇娥冤》就是雜劇作家通過吸取民間故事素材進行再創作,使民間故事的思想內容發生質的變化的典型例證。《竇娥冤》的故事原型是“東海孝婦”的故事:東海郡婦女周青,丈夫死後,仍很孝順地侍奉婆婆,婆婆以為自己年老體衰,不願連累兒媳,自縊身亡。周青被誣告,說她害死家婆,被判死刑,蒙受了不白之冤,臨刑時,周青發誓“青若有罪,願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周青被殺後,“其血青黃,緣幡竹而上,極標,又緣幡而下”。故事的主題主要是為周青鳴冤,歌頌清官於公。關漢卿則在此基礎上,借用“東海孝婦故事”的梗概,注入新的內容,把原作提到更高的層次,具有更為重要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首先,關漢卿增加張驢兒父子兩個市井無賴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逼嫁、殺人、栽贓陷害等情節,揭露了高利貸剝削的殘酷、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僚的昏庸無能,展示了“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的不合理現實。其次,關漢卿的再創作,豐富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畫了竇娥從一個逆來順受的童養媳、寡婦、孝婦,到敢於指天斥地、發出震撼人心的控訴的抗爭性格發展過程,使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呼之欲出。再比如《西遊記》同取經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相比較,吳承恩沖淡了原有的濃厚的宗教色彩,把宣揚佛教精神,歌頌唐三藏聖僧玄奘為主的故事,改為以孫悟空為中心,歌頌他敢於反抗、英勇頑強的優良品質,讓唐僧退居次要地位,並性他的迂腐予以辛辣的諷刺,體現了進步的思想傾向。

有些民間文學作品,經過文人的再創作,變成通俗的說唱文學,擴大了民間文學的影響,而且把民眾的智慧同作家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融為一體,克服了處在自然狀態的民間文學的不完整與粗疏雜蕪,創作出既符合人民民眾審美趣味,又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也使民間文學發揮出更為廣泛的審美功能。像用於宣傳佛教教義的變文,就是將佛經的內容用通俗生動、又說又唱的方式加以宣講,並借用了中國民間故事的傳統形式,使民間故事以多種體裁、多種渠道廣為流傳,擴大了民間文學的影響。中國四大傳說《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之所以盛傳不衰,婦孺皆知,正是因為這四大傳說有多種多樣的傳承途徑,既在各民族民間口頭文學中流傳,也被文人、作家改編成話本、唱詞、戲曲等多種形式在舞台演出。

現代作家借用民間文學進行再創作,更呈現出明顯的理性意識。魯迅創作《故事新編》不僅是為—了再現女媧、大禹、羿等古代神話人物的現象,而是基於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觀察,賦予新的現實意義。《白毛女》、《百鳥衣》、《劉三姐》等優秀作品,也是經過詩人、作家的再創作,才取得重大的藝術成就。《白毛女》的原故事主題是反迷信的,而歌劇《白毛女》的作者賦之以“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新內涵,大大深化了原故事的主題。有關劉三姐的傳說,異文頗多,十分零散,而且情節簡單,主題不明確,人物形象很模糊,正是由於歌劇《劉三姐》的作者的創造性勞動,豐富了故事情節,突出了劉三姐勤勞、聰穎、敢於鬥爭的性格,使《劉三姐》成為“歌好”、“景好”、“人好”,風靡全國,飲譽海內外的著名歌劇。

一、傳說及其與神話的關係

在故事類作品中,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宛如孿生的三姐妹,外貌酷似而內質實異。不大熟悉的人們時常容易弄錯,而掌握了各自特質的行家則不難分辨。這裡,先從什麼是傳說以及傳說與神話的關係說起吧。

傳說,是人民民眾口頭創作、傳播,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地方古蹟、自然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民間傳說,可以說是勞動大眾的“口傳歷史”。當然,它是民間口頭文學,並不等於歷史,更非信史。

民間傳說,是以人(歷史人物或虛擬人物等)為中心並且較為接近人們現實生活的口頭故事;它同以神為中心,瀰漫著神的意志、神的活動迷霧,——距離現實生活較遠的折光反映的神話,大相逕庭。這是傳說與神話的區別之一。傳說大多是有意識的集體創作,這是傳說與神話的又一個區別。還有,傳說與神話雖然都有解釋性的特點,但兩者的具體表現卻頗有差異。一般的說,神話解釋自然物、社會物多屬整體的部類、大的方面,如五穀,草木,動物,人等;傳說解釋的則是局部的東西、具體的事象,比如某種草或某種鳥的來歷。而且,傳說的解釋要比神話的解釋更富於社會性,往往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這是傳說與神話區別之三。

當然,傳說與神話的區別也是相對的。遠古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曾是神話、傳說以及某些民間故事的共同的社會基礎。對此,馬克思指出過:“在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人類的高級屬性開始發展起來……開始於此時產生神話、傳奇和傳說等未記載的文學,而業已給予人類以強有力的影響。”山因而,遠古時期晚出的神話和較早產生的傳說,時常出現交叉的現象。故事裡面人神、混雜或者半神半人,是神話還是傳說不易辨別,也可作為“雙棲”看待(具有傳說因素的神話或神話色彩較濃的傳說)。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