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概論

民間文學概論

《民間文學概論(第2版)》講述了:進入2l世紀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飛躍發展,人民生活的迅速提高,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在友誼傳天下、文化大交流的新形勢下,中國現代文化生活也密切結合各族民俗文化,突出東方特色而富有魅力,蜚聲中外。民間文化理論也從狹隘的階級論中掙脫出來,廣泛地吸收世界級學科理論,如近期的人類學本土化、詩歌中的“口頭詩學”被開始關注並展開論述,出版了朝戈金的新著《口頭史詩詩學》,現代媒體更加顯示出各族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十年大普查,出版了各省的“三套集成”,所得的民間口承文學的精華,都有待進一步研究,納入教材。

基本介紹

·作者:鍾敬文 主編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頁碼:409 頁

·字數:282,000

·出版日期:1980年7月第1版

·書號:10078·3159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32

·中文:中文

·叢書名:高等院校人文學科教材

內容簡介

一九七八年十月間,一些民族學院在蘭州召開了少數民族文學教材編寫和學術討論的會議,國內許多的高等院校派了教師參加。我也是參加者之一。因為教育部委託我校在一九七九年春開始舉辦民間文學教師進修班,我就趁機在那裡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企望聽取到會的高等院校教師關於辦班的意見,並順便摸摸民間文學方面的情形。哪知道,大家都以急切的語調,要求在進修方面、資料方面、特別是教材方面給他們以援助。他們迫切的心情打動了我!我感到有一種不容許推諉的責任!會議結束時,我情不自禁地用激動和果決的話語說:我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來回答大家的殷切的期望!

前言

這本教材,從一開始計畫編寫起,我們就明確了它的內容的性質。它是一本供應大學生學習用的“引論”書,主要的任務是提出這門功課的一些重要問題和闡述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它不是專門的研究著作,也不是發表個人見解的專業論文。因此,在這本教材里,提出的只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它所闡述的,相對地說也是比較穩定的知識。有些正在討論或學術界還未觸及的問題,我們在這裡一般不作論述。

目錄

前言 鍾敬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間文學的概念和範圍

第二節 學習民間的目的

第三節 學習民間文學應採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第二章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集體性

第二節 口頭性

第三節 變異性

第四節 傳承性

第三章 民間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第一節 民間文學是人民勞動生活的產物

第二節 民間文學是人民進行政治鬥爭的武器

第三節 民間文學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多種功能

第四章 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關係

第一節 民間文學對作家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作家文學對民間文學的影響

第五章 我國各民族民間文學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第一節 漢族民間文學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各民族民間文學的相互影響

第三節 各民族民間文學相互聯繫和影響的一般條件和特點

第六章 民間詩人、歌手和故事講述家

第一節 民間詩人、歌手

第二節 故事講述家

第七章 民間文學的蒐集整理問題

第一節 歷史概況

第二節 全面蒐集

第三節 忠實記錄

第四節 慎重整理

第八章 神話和民間傳說

第一節 神話

第二節 民間傳說

第九章 民間故事

第一節 幻想故事

第二節 生活故事

第三節 民間寓言

第四節 民間笑話

第十章 民間歌謠

第一節 勞動歌

第二節 儀式歌

第三節 時政歌

第四節 生活歌

第五節 情歌

第六節 兒歌

第十一章 史詩和民間敘事詩

第一節 史詩

第二節 民間敘事詩

第十二章 民間諺語和謎語

第一節 民間諺語

第二節 民間謎語

第十三章 民間說唱

第一節 鼓詞和曲詞

第二節 快書和快板

第三節 相聲和滑稽

第四節 評書和評話

第十四章 民間小戲

第一節 民間小戲的概念及其產生和形成

第二節 民間小戲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民間小戲的藝術風格

第四節 我國的民間道具戲

編輯推薦

《民間文學概論(第2版)》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

文摘

插圖:

原始文藝是為適應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具有鮮明的功利目的,即為了協調勞動動作,統一勞動節奏,減輕疲勞,提高勞動效率。在生產力很低的原始集體勞動中,人們為了調節勞動動作,常常發出相應的勞動呼聲,這就是原始歌謠的萌芽,即所謂“古人勞役必謳歌,舉大木者呼邪許”,“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之歌也”(《淮南子·道應訓》)。也正是魯迅所說的文學上的“杭育杭育派”的呼聲和創作。這種舉重勸力的歌謠在不同的勞動形式中都有,從古至今延續不斷。各種打夯歌、拉縴歌、川江號子、織布歌、打鐵歌、插秧歌、漁歌、牧歌等,都起到了鼓舞勞動情緒、減輕疲勞、調整勞動節奏、愉悅性情的作用。有些簡單的哼調,起著調整勞動節奏的作用。下面就是一首流傳在延安的《打夯歌》:

有的則有簡單的歌詞,抒發感情或指揮勞動。如大興安嶺伐木工人歌《哈腰掛》,就是在勞動呼聲里夾雜著山把頭領唱的歌詞,使伐木工人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迎山倒”(伐下的樹頭向山上方向倒),在什麼情況下“順山倒”(樹頭向山下方向倒),而他們則向相反的方向跑,以免被樹頭壓著。這是勞動中保證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在歌詞中體現出來了。也有的是讚美勞動,也有的訴說苦難,更主要的是組織勞動,協調動作,鼓舞士氣,提高勞動效率。像四川長江邊上拉縴工人所唱的《川江號子》,沉鬱、高昂,足以說明中國勞動者歌聲中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工人們的沉重負擔及他們與大自然鬥爭的雄渾氣魄,使人受到極大的鼓舞。

後記

本書初版發行於20世紀末葉的90年代中期。教材使用近十年之久,我們有些不安了。多謝廣大學員認真學習,積極配合,教材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應。如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適時提出,將此書修訂再版,繼續使用,體現了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的精神,深得我心。

進入2l世紀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飛躍發展,人民生活的迅速提高,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在友誼傳天下、文化大交流的新形勢下,中國現代文化生活也密切結合各族民俗文化,突出東方特色而富有魅力,蜚聲中外。民間文化理論也從狹隘的階級論中掙脫出來,廣泛地吸收世界級學科理論,如近期的人類學本土化、詩歌中的“口頭詩學”被開始關注並展開論述,出版了朝戈金的新著《口頭史詩詩學》,現代媒體更加顯示出各族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十年大普查,出版了各省的“三套集成”,所得的民間口承文學的精華,都有待進一步研究,納入教材。因此我們在原來分工的基礎上,特別推薦在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執教、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劉嘩原教授重點修改口頭傳說故事學和田野作業——採集口頭創作、民俗調查部分,開發“第三資料庫”,以增強這部教材的理論性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其他部分由汪玢玲(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教授)、孫世文(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民間文學教授)承擔,取消主編制,根據每個作者多年來專題研究的最新成果,精誠合作,共撰此書。分工情況如下:

緒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由汪玢玲執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由劉嘩原執筆;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由孫世文執筆。本書在擬訂編寫大綱及撰寫過程中,曾邀請國內著名民間文學專家、知名人士參加討論,集體審閱,廣泛聽取意見,多次修改,始成定稿。但此次修改,因時間緊迫,未再召集全國專家集體討論,難免訛誤疏漏,敬請不吝賜教。

謹向各位專家、廣播電視大學領導及工作人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策劃編輯來繼文、責任編輯王清珍等有關同志,致以深深的謝意!

作者簡介

汪玢玲,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東北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蒲松齡與民間文學》(獲吉林省長白山文藝獎)、《民間文學概論》(獲北方15省民間文學評審會一等獎)、《中國虎文化研究》(獲民間文學“山花獎”一等獎)、《中國婚姻史》(獲民間文學“山花獎”學術著作榮譽獎,中華婦女聯合會、中國婦女研究會第一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民俗文化論文集》、《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俚韻驚塵-“三言”與民俗文化》、《貝葉賦》。主編《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中國古文獻大辭典·文學卷》、《中國民俗大典·吉林卷》、《吉林省志-民俗志》、《長春市志·民俗方言志》等十餘部著作。論文百餘篇,多篇獲獎。舊體詩被收入《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

孫世文,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戲曲、中國民間文學。撰寫的論文有三十餘篇,合著有《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民間文學概論》等。

劉曄原,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電視劇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電視劇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自1998年開始擔任“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電視劇創作與理論方向”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全國高等院校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電視劇理論和中國民俗學。主要著作有《電視劇藝術論》、《電視劇批評與欣賞》、《電視劇鑑賞》、《戲劇影視文藝學》、《大眾文藝學》、《中國文化雜說》、(民俗卷主編兼撰稿)、《民間文學概論》(合著)、《中國古代的祭祀》、《夕陽更紅》等。

序言

高等院校中文系教授和學習民間文學功課的教師、同學所盼望的這本教材,跟大家見面了。這對於我們參與它的計畫、編寫工作的人來說,自然感到欣快,同時也不免慚愧,因為我們送出去的這件產品還相當粗糙,我們沒有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民間文學”這門功課,在我國大學講堂上的開設,有它自己的一段歷史經歷。像大家所知道的,在五四運動以前,這種“野人”的文藝,一般的是被輕視的(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情形有些變化)。新文化運動以後,它受到一定的重視,記錄作品的集子出版得多起來了,一些有關的理論文章和翻譯論著也出現了。但是作為高等學校講習的一門功課,雖然不是完全沒有開設(例如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在1949年前就曾經開設過這門功課,儘管各有自己的出發點,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卻是不普遍的。

1949年10月以後,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在教育部頒發的中文系課程表里,列入了這門功課,當時用的是一個根據外文的譯名,叫“人民口頭創作”。接著,有的學校還開始招收了研究生。這固然跟當時在教育制度上學習蘇聯的熱潮有關,而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新中國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到了1958年,它受到風浪的衝擊。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後,從全國範圍看,它基本上被取消了。“文化大革命”的年月里,它不但被鞭屍,而且跟它有關的人和物也成了罪犯、違禁品。這是新文化運動以後,民間文學(其他文藝、學術也一樣)所遭受到的最悲慘的境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