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中國音樂家]

聶耳[中國音樂家]
聶耳[中國音樂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家。他從小家境貧寒,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聶耳開闢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趙丹主演的影片《聶耳》在1959年上映後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這部電影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傳記片。

基本信息

成就貢獻

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的《義勇軍進行曲》在194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徵。

創造出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聶耳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民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主要著作

1932年 《 進行曲 》(口琴曲),《 圓舞曲 》,《 天倫之愛 》(歌舞曲)
1933年 《開礦歌》,《饑寒交迫之歌》,《 賣報歌 》
1934年 《走出攝影場》,《 一個女明星 》,《 雪飛花 》,《 翠湖春曉 》,《 雪花飛 》,《 金蛇狂舞 》,《 昭君和番 》,《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 碼頭工人 》,《苦力歌》,《 畢業歌 》,《 大路歌 》,《開路先鋒》,《 飛花歌 》
1935年 《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 梅娘曲 》,《逃亡曲》,《 塞外村女 》,《打長江》,《采菱歌》,《 鐵蹄下的歌女 》,《 義勇軍進行曲 》,《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 採茶歌 》,《茶山情歌》

表格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郭沫若在聶耳去世後稱其為“人民音樂家”,“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鳳凰網發表文章稱:“從雲南走到全國、走向世界的人民音樂家聶耳,是我國新音樂的先驅,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青樂運動的傑出代表,是中國音樂史上一面光輝的旗幟。”

2009年被中國政府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9年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張暉發表文章稱其“是第一個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光輝形象的作曲家,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2012年紀念聶耳誕辰百年圖片展上評價聶耳是“勤奮努力、嚮往光明與進步的熱血青年”,稱“聶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12年第五期《文史參考》雷蕾刊發文章稱聶耳為“國之歌者”。

人物故事

母親的歌讓他著迷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愿: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

聶耳的故居聶耳的故居

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裡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於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遊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閒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几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範學校後,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遊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演藝圈的“拚命三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托人幫忙在“申莊”採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誰知“申莊”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聶耳聶耳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練琴時得站在牆角,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初到不久,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聶耳的心狂跳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於是,人們常常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錯了”,“又錯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小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都看不懂,哪裡懂什麼對位、和聲,“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師。“一定能學會,”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到“大世界”看雜耍,聶耳卻一聲不吭,躲進房間練琴。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一天至少“惡補”七個小時的琴。

“拚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會兒在舞台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這樣做,雖出於製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客觀上卻鍛鍊了演職員。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雲兒女》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歌。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麼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或者塗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礦工。他善於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1959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孫瑜、卜萬蒼、金焰、鄭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麗珠、趙丹、周璇、阮玲玉,等等。近觀名人,聶耳才體會到什麼是“風頭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於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潑,天真,十九歲的聶耳是個孩子王,身邊總圍著歌劇社的小演員們。做遊戲,輸了,孩子們起鬨,聶耳樂顛顛地聳動著兩隻耳朵。大家不滿足,“耳朵先生,再來一個嘛!”聶耳又“秀”了一下。

聶耳最愛看電影,而且每遇動情之處必哭,這在朋友中出了名。他的這個習慣常被朋友們當做笑料,他自己卻覺得再自然不過。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那時,聶耳與他的同鄉、上海泉漳中學的教員李生萱來往很頻繁,此人即後來的著名哲學家艾思奇,聶耳因此對哲學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和嚮往。

“一·二八”以後,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中共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力量。年輕活躍的聶耳被列為首批培養對象。培養和聯繫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負責人田漢,後來介紹聶耳入黨的也正是田漢。但在聶耳目前保留下來的十多萬字的日記、文章、書札里,關於田漢的描述卻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至多用“很好”這樣的字眼籠統地表示一下。勤寫日記和書信的聶耳,逢“田”何故謹慎規避?令人不得而知。當然,在田漢的眼裡,聶耳最初只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貧苦學生,兩人閱歷、資歷以及性格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聶二人在音樂創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占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聶耳的處女作《開礦歌》是兩人合作的開端。後來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峰。

電影《風雲兒女》劇本剛剛完稿,編劇田漢被捕了。聶耳見到導演夏衍的第一句話是:“《風雲兒女》誰來作曲?”第二句話就是:“我來寫吧,田漢也會同意的。”自信與篤定溢於言表。獄中的田漢果然同意了聶耳的請求。很快,聶耳就拿出初稿,定稿是聶耳到日本後完成的。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東京附近的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死,年僅23歲。當時,由詩人郭沫若在日本寫了一首詩,以志紀念;1954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郭沫若又撰寫碑文;同年,日本藤澤市修建聶耳紀念碑,碑銘也由郭沫若題寫。聶耳生前與郭沫若是否有交往,我們並不清楚,但作為田漢的密友,因為田漢的緣故,郭沫若關注聶耳是十分自然的。只是,為什麼不是田漢呢?由此推想,儘管聶耳和田漢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在“朋友”和“搭檔”之間,筆者更傾向於從後者的角度考量兩人的關係。聶耳提起田漢,總是恭恭敬敬地稱一聲“田老大”。

1934:“我的音樂年”

1934年4月1日,聶耳加盟由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公司當時在上海十分出名。

初進“百代”,聶耳只是音樂家任光的錄音工作助手,但是很快他就被任命為音樂部副主任,這是因其一目了然的才秉。“百代”老闆大氣地對聶耳說:不管你是誰,你做什麼,只要你能做成,有影響,有效益,你就儘管去做。

聶耳“拚命三郎”的勁頭又上來了,抄譜,作曲,演出,開研究會,一刻都不消停。他是如此興奮而忙碌,以至連寫日記的時間都沒了,整整七個月的“百代時期”,臨到末了他才粗略地寫了一篇“總結”文字。在這篇註明“四月四日”的日記里,亢奮中的聶耳一再使用“一致地讚許”、“批評甚佳”等火爆字眼,形容自己為電影《漁光曲》《桃李劫》《大路》創作的音樂作品。

聶耳聶耳

忙碌中聶耳最用心力的是國樂隊,業餘演出時這個樂隊也稱“音樂社”。樂隊很小,只有幾個基本席位,成員都是往來較密切的同行,每禮拜開兩次夜工,因為是同人性質,大家的興致很高。樂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樂伴奏和合奏形式方面的改革實驗。聶耳根據云南等地民間樂曲改編完成《山國情侶》、《昭君和番》等四首民樂作品,都是交由音樂社首演的,現場與報章的反響讓他和他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今天,辭典里有關“聶耳”這一詞條,在“《國歌》的作曲者”後面通常都會加上一句“中國新音樂的創始人”。“百代”就是聶耳“新音樂”的實驗室。

人生的價值往往成就於一個瞬間,一個階段。1935年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了聶耳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標誌性作品,但他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在1934年就已大略成型了。他自己說過:“1934年是我的音樂年。”

那一年,碰見熟稔的朋友,聶耳總會半真半假地發幾句牢騷:忙!真忙!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話剛說完,一轉身他又忙得像個陀螺,從樂隊轉到合唱隊,從合唱隊轉到攝影棚——因為他正在籌劃歌劇《揚子江暴風雨》。若干年後,夏衍回憶當年情景時,曾長嘆再沒有能像聶耳這樣“搶”著幹事的人了。

1934年,聶耳真的特別快樂,他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完全變了。在名人如毛的上海文藝圈,聶耳曾一度很沮喪;但這一年,他恢復了慣有的自信。

六十多年後,新世紀的第一個新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當地許多社會名流盛裝蒞臨。音樂廳的氣氛出乎意料地好,每一曲終了總有熱烈的掌聲。聶耳在“百代時期”編創的《金蛇狂舞》起奏。大廳里靜極了,豐沛的個性化的鏇律流淌在多瑙河畔。突然,震耳的掌聲提前響起。一時間,作為聽眾的筆者百感交集,想到很多,包括聶耳。這次音樂會上還演奏了聶耳在“百代”期間主持改編的另一首新民樂《翠湖春曉》,同樣以那充滿民族個性色彩的優美打動了異域的聽眾。今天,《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曉》已被國際音樂界視為中國民樂的經典作品,靈魂早已升入天國的聶耳,你有什麼新的感想么?

電影聶耳

《聶耳》 故事片。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製。

青年聶耳因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被迫 離開雲南故鄉,到上海一家小商號當 僱工,不久商號倒閉,聶耳流落街頭。後為生計所迫,進五花歌舞班當小 提琴練習生。演出中與女友鄭雷電不 期而遇。在鄭雷電的鼓勵下,聶耳去 國立音專應試,但因家境貧寒,不為 校方所容,憤而離開考場。後得到鄭 雷電的幫助,參加上海工人主辦的救 災募捐義演,並結識共產黨的地下工 作者蘇平。他向蘇平坦陳追求革命的 心愿,自此,參加黨領導的“反帝大 同盟”。不久,黨派鄭雷電赴江西蘇 區學習。臨行前,她與聶耳相約在龍 華塔上作別。1932年日軍侵犯上海, 一二八戰爭爆發,上海人民聲援十九 路軍浴血奮戰,聶耳與歌舞班同仁亦 參與慰勞演出,又結識了進步戲劇家 匡文濤和進步音樂家張曙。歌舞班主 率隊演唱靡靡之音《桃花江》,令愛 國士兵深為反感。聶耳與張曙等進步 人士高歌《馬賽曲》,激勵傷員抗敵 鬥志。在匡文濤啟發下,聶耳萌發要 有中國“馬賽曲”的強烈願望。形勢 日益惡化,歌舞班主屈服於反動勢力 ,演出低級庸俗的節目,聶耳憤然離 去,赴北平投身抗日救亡演劇活動。 後又隨蘇平返回上海,加入中國共產 黨。相繼創作《揚子江暴風雨》、《 開路先鋒

聶耳聶耳

》、《大路》、《畢業歌》 、《新的女性》、《塞外村女》等優 秀歌曲。1935年春,黨組織決定送聶 耳去蘇聯深造。出國前夕,聶耳受田 漢所作歌詞《義勇軍進行曲》的感染 ,譜出不朽名曲。是年7月17日,途 經日本,聶耳在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 逝世。本片於1960年獲第十二屆卡羅 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編劇: 於伶、孟波、鄭君里 導演: 鄭君里 攝影: 黃紹芬、羅從周 美術: 韓尚義 作曲: 葛炎、黎英海、劉福安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趙 丹 聶 耳 張瑞芳 鄭雷電 王 蓓 萬千紅 鄧 楠 老 江 江 俊 蘇 平 高 博 匡文濤 韓 濤 歌舞班 夏 天 趙梅農 班主 韓 非 孫 英 陳 述 錢也樂 黃宗英 馮 鳳 關宏達 小 醜 仲星火 張 曙 鄭 敏 電影公司 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