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曲》

《漁光曲》

《漁光曲》是中國電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於1934年6月14日。是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故事影片,以該片為代表的中國早期左翼電影關注社會底層,將他們悽慘的生活藝術化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中國最早的有聲影片之一,《漁光曲》上映後頗受歡迎,曾經創造了連續放映84天的記錄,該片同名主題曲也成為傳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漁民徐福和妻子有一對孿生子女小猴、小貓。一場暴風雨奪去了徐福的生命,徐妻只得撇下剛生下的兒女,隻身到了船王何家做了奶媽。
十年後,何家少爺子英和小貓、小猴都長大,由於三人從小在一起長大的,所以相互非常要好。又過了八年,小貓、小猴繼承父業,租了何家的漁船,以捕魚為生。何家少爺子英出國留學,主攻漁業,臨行時三人聚在一起,子英表示將來回國後要出力改良中國的漁業。在此之後,漁民的生活很不平靜,盜匪橫行,徐家生活依舊十分貧困,而且家裡遭劫,徐媽雙目失明。何家又同外國人一起辦了一個漁業公司,小貓、小猴捕魚更加困難,他們只得帶著母親到上海去找舅舅。但舅舅也只以在街頭賣唱為生,小貓、小猴只好和舅舅一起賣唱。巧的是,在上海他們遇到了回國的子英,如今子英進了父親的公司。好心的子英給了小貓、小猴一百塊錢,沒想到這些錢反倒讓他們被誣陷是搶劫而得的,因而被捕入獄。他們出獄後,家裡發生了火災,徐媽和舅舅葬身火海。小貓、小猴無家可歸。何子英希望小貓、小猴到何家去,但父親也因漁業公司的破產自殺了。目睹這一切的子英放棄了他那改良的計畫,跟著小貓、小猴一起到海上捕魚。不幸的是,小猴因捕魚受重傷致死,《漁光曲》的歌唱聲響起。

漁光曲漁光曲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Director:
蔡楚生ChushengCai
編劇Writer:
蔡楚生ChushengCai

演員表

王人美RenmeiWang
韓蘭根LangenHan
羅朋PengLuo
袁叢美CongmeiYuan
湯天繡TianxiuTang
尚冠武Kwah-WuShang
攝影Cinematography
周克KeZhou

影片特色

(圖)劇照劇照

影片以現實的題材、動人的情節、通俗的手法和精煉的技巧,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上海連映84天,創當時影片賣座最高紀錄。影片的主題歌,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之一。《漁光曲》顯示了蔡楚生導演藝術技巧的成熟和他藝術風格的進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結合上,畫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對待意境界的營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創新。影片表現手法質樸,卻又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開頭和結尾尤為動人,前後對應地配以清新真摯的主題歌,達到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影片通過貧苦漁民的悲慘遭遇,以淒婉的筆調描寫了當時居民的苦難生活,顯示了導演藝術技巧的成熟,特別是貫串全劇的主題歌《漁光曲》,淒婉動人,成為流行全國的歌曲。1935年,本片在由100餘部各國影片參加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被授予“榮譽獎”(在獲獎名單中位列第九),從而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國際獎的故事片。

創作歷程

《漁光曲》向人們展示了一種真實的人生。這種真實的人生,得益於編導對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從小生長的海邊,對漁民的生活比較熟悉,從小就對漁民的悲慘遭遇寄於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組織“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並被選為執委會委員。他的力作《都會的早晨》,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並以階級觀點觀察生活,分析社會、分析人生。
真正的社會問題片出現於1931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開始關注中國電影之後。隨即崛起的左翼電影潮在創作上的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把電影從狹小的家庭倫理、生活瑣事的圈子裡拉回來,將目光投向中國社會,力求反映出中國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嚴峻問題。《狂流》《春蠶》《漁光曲》等影片首次在銀幕上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悲苦人生。
在國民黨加緊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中,堅定地站在左翼電影運動的前列,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要繼續實踐“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層社會痛苦”的諾言,於是編導了《漁光曲》,“在泥濘中作戰,在荊棘里潛行”。為了表現出影片的真實人生,蔡楚生親率攝製組去浙東象山縣一個漁村石浦體驗生活、拍攝外景。當時的石浦,環境十分惡劣,海盜時常出沒,生活條件極差,天熱、水土不服,許多演職員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難而進,帶病堅持拍攝,為了影片的真實,一直拍完全部拍攝計畫。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藝術創作取得成功的保證。
《漁光曲》拍攝周期長達18個月。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時值盛暑,觀眾如潮,連映84天,創造了當時國產影片最高上座紀錄。1935年2月,《漁光曲》參加了蘇聯電影工作者俱樂部為紀念蘇聯電影國有化15周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並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它不僅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影壇人士的讚賞。日本電影評論家岩崎昶認為《漁光曲》“是一部社會意識非常濃厚的新傾向的影片”。

影片賞析

影片聚焦海邊的漁民生活,分兩條線同時交叉敘述,一條講述貧苦漁民一家的悲慘命運,另一條講述一個富家船王的家道中落,交叉點是船王的兒子子英。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影片難能可貴的是,並沒有把富人妖魔化處理,而是在富人家庭中設定了子英這樣一個有良知,有血性的進步青年形象,這個訴求可能與導演的左翼身份有關。這樣的處理反而使影片具有非常震撼的真實,並給以觀眾對社會的美好願望。當子英少爺帶著要振興中國漁業的理想出國留學,我們並沒有把這當做是口號,而是漁民真實的窮困處境引發的真切願望。
影片有幾處情節處理非常棒。
1.影片開頭雙胞胎出生時,鏡頭對準的是牆上的孩子的影子。這個開頭,出生的喜,和結尾出死亡的悲,遙相呼應。
2.影片在姐弟倆到上海後,應工不上時只能到垃圾場撿垃圾,卻被眾多流浪兒以他們太乾淨為名趕走,無奈之下他倆只能以抹污泥扮髒。這時的一組鏡頭簡直堪稱神筆,牆外是他倆互相抹污泥,牆內確實富家船王和姨太抹化妝品逗笑,貧富處境立顯,這是紙筆很難達到的效果的。
3.影片結尾,哥哥臨死時的處理。哥哥想聽妹妹唱《漁光曲》,在妹妹的歌聲中,哥哥咽下最後一口氣,妹妹這時候傷心欲絕,可她並沒有停止唱歌,而是流著眼淚繼續唱完,歌聲淒涼哀怨。
4.片中滑稽戲的出現。二三十年代,上海街頭大量的滑稽戲藝人湧現,這些人都是底層無力謀生的藝人,這一景觀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如今大熱的周立波就坦言他受到上海老滑稽戲的影響。

社會影響

(圖)《漁光曲》《漁光曲》——劇照

《漁光曲》的問世,在當時的中國電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電影大都是“神怪武俠”這樣脫離現實的商業片。1931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開始關注中國電影,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左翼電影運動”,試圖擺脫中國電影膚淺庸俗和譁眾取寵的現狀,《漁光曲》則首次在銀幕上展示了那個年代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悲苦人生。
《漁光曲》因採取外景實拍,並採用國產設備錄音,使得拍攝周期達18個月之久,這在當時電影界實屬罕見,其精良程度在當時看來絕對算得上“大片”。1934年,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該片,將其譽為“衝破中國電影圈向世界邁進、中西人士同聲讚美的世界巨片”。《漁光曲》上映時,上海正逢60年未遇的酷暑,人們照樣端坐在沒有空調的金城大戲院觀看,該片連映了84天,創下票房奇蹟。《漁光曲》是中國電影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該片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電影關注社會底層,將他們悽慘的生活藝術化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中國最早的有聲影片之一該片同名主題曲也成為傳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主題歌《漁光曲》十幾萬張唱片一搶而空。
1935年2月,《漁光曲》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從而使本片編導蔡楚生一躍而成為世界性的電影藝術家。
《漁光曲》不僅在上海引起轟動,也受到歐美人士關注。法國作家聯合會副會長德瓦勒氏重金購取了全歐放映權。1935年2月20日,蘇聯電影工作者俱樂部在莫斯科舉行“國際電影展覽會”,21個國家的影片參加電影節。《漁光曲》因“大膽地描寫現實,高尚的情調”獲得了由主席蘇密德斯基頒發的“榮譽獎”,導演蔡楚生本人未能到場,但這份殊榮使他成為第一位享譽世界的中國導演。

影片評價

影片以現實的題材、動人的情節、通俗的手法和精煉的技巧,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上海連映84天,創當時影片賣座最高紀錄。影片的主題歌,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之一。《漁光曲》顯示了蔡楚生導演藝術技巧的成熟和他藝術風格的進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結合上,畫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對待意境界的營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創新。影片表現手法質樸,卻又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開頭和結尾尤為動人,前後對應地配以清新真摯的主題歌,達到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電影插曲

簡介

安娥詞,任光曲。作於1934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漁光曲》的主題歌。任光為作此曲,特赴漁民區觀察漁民生活與勞動。質樸真實的歌詞的委婉惆悵的鏇律鮮明地描繪了30年代漁村破產的淒涼景象。音樂中飽含了漁民的血淚,感情真摯,展示了舊中國漁民苦難生活的悲慘遭遇,抒發了勞動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緒。
歌曲是單一形象的三段結構,各段音調雖有變化,但由於統一的節奏型,相同的引子間奏,使音樂成為一個整體。它然採用了宮詞式,但調性色彩並不明朗,似乎是在曠遠之中表露出一絲哀愁和壓抑。它還通過貫穿全曲的舒緩和節奏,刻畫出漁船在海上顛簸起伏的形象。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歌詞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 早晨太陽里曬魚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 潮水升,浪花涌,魚船兒飄飄各西東。 輕撒網,緊拉繩,煙霧裡辛苦等魚蹤。 魚兒難捕船租重,捕魚人兒世世窮。 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 東方現出微明,星兒藏入天空。 早晨魚船兒返回程,迎面吹過來送潮風。 天已明,力已盡,眼望著漁村路萬重。 腰已酸,手也腫,捕得了魚兒腹內空。 魚兒捕得不滿筐,又是東方太陽紅。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還靠它過一冬。

製作花絮

(圖)《漁光曲》《漁光曲》

《漁光曲》在導演處理與鏡頭運用上,明顯地突破了早期中國電影的影戲觀念,格調淒婉壓抑,節奏緩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現的主題歌《漁光曲》的詞曲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為有趣的是,上海《新聞報》刊登了一幅特大廣告,“漁光曲”三個字占據了兩個版面,每個字尺寸足有一部電話機那般大。這是一位家境富裕的青年觀眾,在觀看影片後甚感自豪,覺得國產片可與外國一流影片媲美,便說服父親自費刊登廣告,要讓《漁光曲》家喻戶曉。《影片在上海創連映84天的新紀錄。1935年3月,該片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博覽會獲“榮譽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獲國際電影獎項的作品。
《漁光曲》還沒拍完,王人美就和金焰舉行了一個樸素且有趣的婚禮。可以說,那段時間,是王人美一生中幸福指數最高的。不過,最後還得提上一筆,據李多鈺主編的《中國電影百年》一書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漁光曲》並不是第一部在國外得獎的中國影片,在它之前,一部叫《農人之春》的科教片曾獲比利時一國際影展的特別獎,《漁光曲》只能算第一部獲得國外獎項的情節長片。”
《漁光曲》影片故事情節動人,畫面編排精練,格調淒婉壓抑,節奏緩慢抒情,通觀全片完全脫離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影響,整體風格迥異於以往的中國電影,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先河,在這部電影之後陸續誕生了一系列關注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

轟動效應

《漁光曲》於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後,連映3個月,造成轟動效應。主題歌《漁光曲》十幾萬張唱片一搶而空。
1935年2月,《漁光曲》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從而使本片編導蔡楚生一躍而成為世界性的電影藝術家。
1934年9月16日出版的《聯華畫報》報導:“因為這部片子有了這驚人的收穫,於是引起歐美人士之極大注意。最近,已為法國文學家法國作家協會聯合會副會長德化勒氏以重金購去全歐放映權。不久的將來,在歐洲的名城大埠可以看見《漁光曲》的燦爛奪目的廣告燈牌。
數十年前拍攝的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電影觀眾如此陶醉,並至今魅力不減,時間證明,《漁光曲》確實是我國電影史上一部頗有建樹的影片。
《漁光曲》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真實的人生。這種真實的人生,得益於編導對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從小生長的海邊,對漁民的生活比較熟悉,從小就對漁民的悲慘遭遇寄於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組織“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並被選為執委會委員。他的力作《都會的早晨》,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並以階級觀點觀察生活,分析社會、分析人生。
他在國民黨加緊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中,堅定地站在左翼電影運動的前列,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要繼續實踐“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層社會痛苦”的諾言,於是編導了《漁光曲》,“在泥濘中作戰,在荊棘里潛行”。為了表現出影片的真實人生,蔡楚生親率攝製組去浙東象山縣一個漁村石浦體驗生活、拍攝外景。當時的石浦,環境十分惡劣,海盜時常出沒,生活條件極差,天熱、水土不服,許多演職員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難而進,帶病堅持拍攝,為了影片的真實,一直拍完全部拍攝計畫。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藝術創作取得成功的保證

相關評價

漁光曲Song of the Fisherman漁光曲Song of the Fisherman

柯靈先生所說的那樣:“鄭正秋逝世表示結束了電影史的一章,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徵另一章的開頭。”蔡楚生不僅是鄭正秋的潮州老鄉,在他初入影壇的時候,也曾受到鄭正秋的大力提攜。因此,蔡楚生的電影創作也受到了鄭正秋“教化電影”和“影戲”傳統的深重影響。在《漁光曲》這部影片中,便可以明顯地感受出這種師承關係。
影片之所以在當時廣受歡迎,首要的便在於影片的立意與創作者的態度。“為民生請命、為時代立言”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藝術家所無法逃遁的責任,更是成就佳作與傑作的必要先決條件。童年時,蔡楚生曾有過在海邊生活的經歷,他對漁民的日常生活十分熟悉,也對漁民所遭受的苦難寄予著深厚同情。在這種真實飽滿的熱情鼓舞下,蔡楚生創作了《漁光曲》的劇本並投入拍攝,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底層苦難人生。
在《漁光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青年一代的成長印記、貫穿起鄉野凋敝、城鎮淒楚的社會實景。這一過程當中,從來不乏冰冷的現實撞擊,苦難接踵而至,更令人心痛得還在於人生的煉獄當中強作歡顏、去找尋那一直在不斷泯滅的活路光亮的情形。“苦情”的渲染與悲憤的鬱積從銀幕上彌散到銀幕外,創作者的那份拳拳赤子之心也得以顯露,對“為富不仁”的痛斥與譴責、對社會良知的珍守與呼喊,無不在強化著觀眾的心靈痛楚的同時,發人深省。
曾有論者論及這部影片時稱:“這是失父一代無可逃避的迷茫與痛苦,也是新生電影解構家庭、挑戰傳統、呼喚變革的心聲淚影。”小貓與小猴是傳統農業文明滋養下的青年,但是現實的鐵壁無情地將他們的夢想撞得粉碎,由農民向城市無產者的身份轉換,也無力幫助他們阻擋猝不及防的現實擠壓;何子英顯然是編導所鍾情的對象,但他儘管滿腔報國熱忱、一肚人道心腸,卻也面對這個世界茫然無措,說到頭來還是因為沒有勇氣與自己的家庭與出身斷然決離;而另一個相對豐富的形象是何仁齋,他的冷酷自然是為我們所唾棄的,但在這一人物身上,也至少體現出地主階層面對新興商業社會的幼稚狹隘和無所適從的心態。新的時代精神與批判立場的滲入,正是蔡楚生相對於鄭正秋有所超越之所在。
除卻立意和敘事策略,《漁光曲》另一得以凸現的特徵即在於其鮮明的民族風格。這體現在很多方面。一如影片前半段對於漁海風光的展示,朝霞燦爛、波光粼粼,尤其是合著《漁光曲》的鏇律所插入的想像畫面:百舸爭流、千帆競渡,充滿著傳統山水畫似的意境美;而影片信手拈來的“比興”手法,更是深得中國傳統美學意蘊的旨趣,如徐媽半夜爬起修補衣裳時,蠟燭由長至短的疊印效果,便直接參照“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典;而何仁齋與情婦打情罵俏的視窗之下,便是窮人為撿拾破爛而起的爭執,貧富差異夾雜著道德諷喻,也可以看作類似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代版本。然而,堅守民族風格並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影片中“總經理室”、“經理室”中如出一轍的點菸細節,鏡頭從圖紙直接疊化為海上輪船的做法,以及何仁齋自殺前鏡子中的“裂象”等,都可以看出蔡楚生對於現代電影語言的熟稔於心。
另外,從某種程度而言,《漁光曲》作為配音片,可以看作默片向有聲時代轉變的特殊時期的產物,既保持了中國默片視覺表現上的高水準,也體現出一些對於聲音手段的有益探索。影片的同名插曲,由俄羅斯的一首古老喪歌改編而來,經安娥作詞、任光作曲修飾,竟體現出突出的民族風味。歌曲在影片中前後出現三次,情境皆有不同,但那種悲苦的情緒卻逐次加深、直抵心間。

蔡楚生及其相關作品

蔡楚生(1906—1965)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主要作品有《都會的早晨》《漁光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