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國難》

《共赴國難》

《共赴國難》(原名《國難》)是以蔡楚生為主,聯合史東山、孫瑜和王次龍共同編導的。一二八戰爭爆發後不久開始醞釀,2月18日討論劇本,2月27日著手拍攝,4月中旬即告攝成,於8月19日正式公映,配合了一二八戰爭後高漲的抗日民主運動,具有現實意義。

基本信息

影片概況

導 演:孫瑜 王次龍 史東山 蔡楚生

《共赴國難》《共赴國難》

編 劇:孫瑜 王次龍 史東山 蔡楚生
主 演:周文珠 王人美 金焰 王次龍 高占非 (更多)
上 映:1932年08月19日
地 區:中國大陸
聲 音:無聲
類 型:劇情片

演員表

周文珠
王人美
金焰
王次龍 .... 華翁
高占非 .... 長子
宗惟賡 .... 次子
鄭君里 .... 三子
蔣君超 .... 四子
陳燕燕 .... 女兒

製作團隊

孫瑜 .... 導演
王次龍.... 導演
史東山 .... 導演
蔡楚生 .... 導演
孫瑜 .... 編劇
王次龍 .... 編劇
史東山 .... 編劇
蔡楚生 .... 編劇
周克 .... 攝影

故事梗概

共赴國難 (1932)故事梗概
華翁世居上海閘北,家有四子一女。 長子幹練有為;次子經商,開設時裝 商店;三子習醫,自設診所;四子求 學,但不顧學業,日以醇酒美人自娛 。九一八事變後,國人奮起自強,華 翁輒以國難當頭,應有報國作為勉勵 子女。滬戰將起,次子欲將時裝店他 遷,為華翁所阻,謂戰爭發生,正是 我輩民眾盡力後方之時。是日深夜, 戰事果起,閘北戰火連天,華翁住宅 亦為炮彈擊毀。時長子已加入義勇軍 開赴前線,因見傷員日增,歸囑三弟 及妹妹組織救護隊上陣服務。二弟夫 婦聞知義勇軍缺衣禦寒,也召集鄰人 縫製棉背心支援。時前線戰事更趨激 烈,華翁被流彈傷及背部,三子欲為 父緊急救治,為華翁拒絕,勉其速赴前線搶救負傷戰士。戰事暫趨沉寂, 四子歸來,見全家工作緊張,幡然悔 悟。前線戰事又趨激烈,長子重傷暈 厥,由三子扶歸,甦醒後又掙扎欲重 返前線,終因傷重不治犧牲。二子、 三子、四子誓繼兄志,奔向前線,踏著先烈的血跡,共赴國難。

幕後花絮

《共赴國難》(原名《國難》)是以蔡楚生為主,聯合史東山、孫瑜和王次龍共同編導的。一二八戰爭爆發後不久開始醞釀,2月18日討論劇本,2月27日著手拍攝,4月中旬即告攝成,於8月19日正式公映,配合了一二八戰爭後高漲的抗日民主運動,具有現實意義。

主創簡介

孫瑜

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原名孫成。原籍四川自貢市,生於重慶。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公費留美。先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文學戲劇,後在哥 倫比亞大學夜校選修電影編劇和導演,又在紐約攝影學院學習攝影、洗印、剪輯。他是中國最早在國外經過專業學習的電影工作者。1926年回國後在上海長城畫片公司和民新影片公司編導影片《漁叉怪俠》和《風流劍客》。1930年入聯華影業公司導演了《故都春夢》和《野草閒花》。在導演工作中已編寫較完整的分鏡頭劇本,是中國最早用升降機的導演。在"九一八"後編寫,並在"一二八"炮火中拍攝了《野玫瑰》,與蔡楚生等人合作編導了《共赴國難》、自己又編導了《火山情血》、《天明》、《小玩意》。1934年,以築路工人生活為題材創作了《大路》,影片表達了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思想,成為他的代表作。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為中央電影攝影場和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了《長空萬里》和《火的洗禮》。1945年,赴美國考察。1948年回國,任崑崙影業公司編導。編導的影片《武訓傳》受錯誤批判。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拍攝了《乘風破浪》、《魯班的傳說》和戲曲藝術片《秦娘美》。著有《孫瑜電影劇本選集》(1987)和回憶錄《銀海泛舟》(1987)。

史東山

中國電影編導、戲劇導演。原名史匡韶,生於浙江杭州。早年當電報局報務員,後入上海影戲公司任美工。1925年,他的第一個劇本《楊花恨》被公司選中拍攝,並請他任導演。早期的影片多游離於嚴峻的社會現實之外,和民眾的思想感情有距離。1927年前後受北伐革命影響,編導了《王氏四俠》、《銀漢雙星》等片。1933年參加了中國文化協會,擔任執委。標誌在藝術上有明顯轉變的影片是《人之初》。後又與田漢合作拍攝了《青年進行曲》。"七·七"事變後編導了第一部反映抗日題材的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好丈夫》等片。他最著名的影片是《八千里路雲和月》和《新兒女英雄傳》。後者獲1951年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導演獎。

蔡楚生

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原藉廣州潮陽,生於上海。1925年在汕頭參加店員工會,組織進業白話劇社,擔任戲劇演出的編劇、導演、演員,並試寫文章和繪畫,1929年到上海,曾在華劇、民新、漢倫等影片公司當臨時演員、劇務、美工、宣傳、場記、置景、副導演、編劇。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助理導演和副導演。1931年夏入聯華影業公司,任編劇、導演。編導了《迷途的羔羊》、《漁光曲》、《新女性》、《共赴國難》。1933年參加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導演了影片《都會的早晨》。1934年,編導影片《漁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影壇,創造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本片在1935年2月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抗日戰爭前他先後導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時,還創作了《飛花村》、《兩毛錢》和《歌舞班》3個電影劇本,1937年到香港,與司徒慧敏編寫了《血濺寶山城》和《游擊進行曲》兩部粵語影片劇本。1945年在上海參加聯華影藝社和崑崙影業公司的創建,並任崑崙的編導。1947年與鄭君里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1949年出席北平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解放後,先後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席和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職。

《共赴國難》《共赴國難》
王次龍

1926年,入中華百合影片公司任布景師。同年,參演影片《透明的上海》,《同居之愛》。1928年,編導其第一部作品《上海一婦人》。後與其兄王伯龍,王元龍共建三龍公司,攝製《王氏四俠》等著名武俠片。1931年轉入聯華,拍攝影片《自由魂》。此後分別為大長城,藝華等影片公司編導《還我河山》等影片。曾自組次龍製片廠。1941年,於其兄王元龍赴港,組建星海影片公司時去世。

蔡楚生及其相關作品

蔡楚生(1906—1965)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主要作品有《都會的早晨》《漁光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