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潮》

《南海潮》

完成於1962年的《南海潮》,是蔡楚生解放後創作拍攝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他導演生涯的最後一部作品,反映了其創作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變化.。他被\"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所感染,為時代的風雲變幻所裹挾,力圖與時俱進,實現創作上的自我超越。然而事實表明,這種超越的嘗試,遠非30年代那個\"對藝術固執而自信\"的蔡楚生所面臨的藝術嬗變。

基本信息

信息

攝製:珠江電影製片廠,1962年

編劇:蔡楚生陳殘雲王為一

導演:蔡楚生王為一

攝影:李生偉

主演:吳文華張錚

劇情

影片通過對阿彩和金喜的相愛和悲慘命運的深刻描寫,表現解放前南海漁民長年受漁霸與反動派殘酷壓迫、剝削,及受日寇殘殺的痛苦。後來共產黨游擊隊幫助他們走上翻身求解放的鬥爭道路。

1937年,南灣漁鄉少女阿彩與青年金喜在海灘共同勞動。他們自幼兩小無猜,但長大後卻難通心曲,唯有對唱漁歌,以互訴衷情。漁霸高仁利垂涎阿彩美色,欲納為妾。阿彩聞訊,不勝憤慨。金喜無計可施,借酒澆愁。他倆在老赤衛隊員張伯的啟發下,鬥志倍增,終於不顧高仁利的威脅而成婚,高仁利十分惱怒。此時正值七七事變前夕,高家和日軍、海匪都有勾結,高仁利企圖借海匪王大炮之手殺害阿彩和金喜。張伯及時發動民眾進行鬥爭,使高家的陰謀未能得逞。抗戰全面爆發,華南告急,張伯組織游擊隊去前方作戰,高仁利竟搬來國民黨軍隊威逼漁民出海捕魚。漁船在海上遭日軍炮擊,阿彩的侄子貓仔罹難,金喜的哥哥擲出魚叉刺穿了日軍隊長的胸膛。金喜負傷墜海後,幸得同伴救護,但上岸後又被國民黨軍隊作為壯丁抓走。阿彩和其他受難漁民,憑藉著一些破船板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張伯率領游擊隊員駕著幾隻小船穿梭搜尋,終於找到了他們。這時南灣已經陷落,阿彩等漁民在茫茫的霧海中鼓起風帆,隨著張伯向著天涯海角游擊區駛去。

影評

《南海潮》是著名電影藝術家蔡楚生在新中國編導的唯一作品,原計畫該片上下兩集,系統地再現從大革命時代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30多年漁鄉人民的革命鬥爭史。因種種原因,下集沒有拍出。

《南海潮》上集《漁鄉兒女鬥爭史》著力描寫的是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到1937年日軍侵略華南這10年間漁民的不幸遭遇和鬥爭生活。故事主題圍繞農家女阿彩和漁民之子金喜的愛情追求與波折而展開,通過他們的人生坎坷,去表現那個動亂時代的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歌頌了人民民眾不甘受辱、不甘屈服奮起抗爭的堅韌頑強精神。作為一部舊時代漁民悲慘的血淚生活史,令人悚然心驚;而作為漁民覺醒的鬥爭奮進史,它又那樣的振奮人心。

在編導《漁鄉兒女鬥爭史》時,蔡楚生沒有選取當時電影常用的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鬥爭場面,他擅長於通過描寫一家幾個人物的悲歡離合的曲折經歷,來反映時代特徵和社會風貌,並由此結構設定錯綜複雜的情節線索。

影片非常注意對具有完整社會個性的典型人物的精確刻劃,塑造的阿彩和金喜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認識和審美價值。他們的命運多災多難、生活遭遇十分不幸,然而儘管生活處境艱難而嚴峻,但他們從來都不甘屈服,不願認輸,總是要以堅韌的毅力進行頑強的抗爭。

蔡楚生導演的片子不僅注重作品的社會價值、堅持作品審美的特徵和藝術品格,而且注意尊重中國老百姓的欣賞習慣,追求電影的民族化、大眾化特色。在《南海潮》中,他除了設定曲折的情節,使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扣人心弦,還很重視藝術細節的處理,把主要鏡頭對準日常生活場景,在一幅幅華南漁鄉風情畫中,有情有致從容不迫地表達深刻而壯闊的主題,以有效地增強作品的藝術性。

《南海潮》以其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民族化、大眾化風格特色,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1963年公演,成為當時最賣座的影片之一,並在1964年第四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比中獲得的選票最多,但因當時文藝整風形勢,這個結果沒有公布。

演員表

吳文華(阿彩)

張錚(金喜)

蔣銳(張伯)

陳天縱(高仁利)

詳儀元(高子端)

石小滿(小喜、貓仔)

呂松林(何貴)

王弦(老鄭)

羅玲(金水妻)

姚現五(王大炮)

方麗麗(子端妻)

鄭洪(班長)

導演介紹

蔡楚生

1926年,與人合作編寫了滑稽短片《呆運》,這是其對電影最初的嘗試。1928年,在《新銀星》上發表雜文《水銀燈下之奇女子》。1929年參加明星影片公司,擔任鄭正秋的助手,拍攝了《戰地小同胞》、《桃花湖》等影片。1931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1932年,獨立編導了影片《南國之春》,但對電影形式的把握尚顯幼稚。1933年以後,相繼編導了《都會的早晨》、《漁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思想性藝術性很高的優秀影片。其中《漁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影展中,獲得了榮譽獎。1939、1940年編導《孤島天堂》和《前程萬里》兩片,後蟄居香港。1944年到達重慶,任中央電影攝影場編導委員。1947年該社和崑崙電影公司合併,成立崑崙影業公司,並任該公司的主要編導,同年和鄭君里聯合編導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一江春水向東流》。1948年,去香港,任南國影業公司第一部影片《珠江淚》監製人。1958年,在珠江電影製片廠編導了影片《南海潮》(上集),依然保持了其早期作品的藝術特色。1963年,與陳殘雲等合編《南海潮》上集等。1965年,連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

王為一

因擅長拉二胡,被挑選為王人美演唱的影片插曲《漁光曲》配樂,這是其第一次接觸電影。1936年,經史東山介紹,加入新華影業公司,並在幾部影片中擔任角色。1947年,以副導演身份協助史東山完成了聯華影藝社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雲和月》。次年開始擔任導演,與徐韜合作執導影片《關不住的春光》。1949年在香港南國影業公司獨立導演粵語片《珠江淚》。建國後,相繼在北影,上影,珠影任導演,作品有:《山間鈴響馬幫來》,《三家巷》等。

蔡楚生及其相關作品

蔡楚生(1906—1965)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主要作品有《都會的早晨》《漁光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