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戰》

《地雷戰》

《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

基本信息

劇情

《地雷戰》《地雷戰》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民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趙家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麥收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髮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終於解救了被俘的民眾,全殲進犯之敵。

初期地雷戰的成功實踐,大大鼓舞了全縣民兵的抗日鬥志,地雷戰開始由點到面在全縣普遍展開。起初,地雷戰僅在靠近敵人據點的小紀、行村、大山等區開展,後來漸及全縣,榆山、龍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區一些村莊的民兵,把地雷戰成功地運用到反“掃蕩”中去,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地雷戰廣泛開展後,地雷應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文山後村民兵于化虎、李樹梓、於希水、於進湖等爆炸骨幹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研究造雷問題。他們經過反覆試驗,先後研製出了石雷、絆雷等多種雷。此後,趙疃、“五虎村”、欒家、夏澤等村民兵也創造了石雷。1943年5月,文山後村民兵隊長於化虎帶領民兵埋了70餘顆石雷,全部“開花”,一次炸死敵人17個。縣區武委會總結推廣其經驗後,全縣民兵普遍學習造石雷。自從開展地雷戰以來,出來“掃蕩”的敵人屢受挫折,不敢輕舉妄動。各級黨組織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發動民眾“抗捐”、“抗糧”,切斷敵人的供養之源,使敵人據點裡糧斷草盡。被困的敵人又惡虎般地竄出來“掃蕩”。盆子山區的民兵就聯合起來跟敵人進行鬥爭。
趙疃、文山後、小灘村適宜打游擊戰,這三個村地雷戰也開展的最為活躍。敵人幾次要到內地“掃蕩”,都被他們掐住了喉嚨,打得狼狽不堪。三個村因此而被膠東軍區譽為“特等模範爆

《地雷戰》《地雷戰》
炸村”。當時,趙疃的趙同倫、趙守福,文山後的于化虎、李樹梓,小灘村的孫玉敏最為有名。孫玉敏雖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卻是一員殺敵虎將。她曾到五六里外的村莊去送情報,還隻身深入虎穴,瓦解出當漢奸的舅父張賢斌。她曾教會了四十多名婦女埋雷、造雷。他們在雷坑裡埋上一些石子銅錢、碎鍋鐵之類的東西,使地雷的殺傷力倍增。趙疃民兵創造了空中絆雷,專炸敵人的指揮官和騎兵。這樣,不僅打了“蛇頭”,還對瓦解偽軍起了一定的作用。當時,整個盆子山區成了廣大民兵開展麻雀戰和地雷戰的用武之地。敵人每次出動都以大批的傷亡而敗退。

海陽地雷戰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它地區的抗戰海陽民兵不僅在海陽境內大顯身手,而且還奉上級武委會之命,多次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關地區的抗戰,從而推動了整個膠東地區的抗戰,為膠東地區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評價

日軍不斷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掃蕩,黃村、趙家莊等地的民兵組成聯防,利用“鐵西瓜”,採取靈魂戰術——“鬼子少了咱就乾,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個人影也看不見”,總結出“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處開花”的經驗,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影片以類似《小鬼當家》的方式描寫抗戰,描寫了民兵的勇敢智慧,是文革中極少數未被禁映的影片,極受歡迎。曾在第14屆維也納電影節獲紀念獎。

海陽地雷戰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它地區的抗戰。海陽民兵不僅在海陽境內大顯身手,而且還奉上級武委會之命,多次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關地區的抗戰,從而推動了整個膠東地區的抗戰,為膠東地區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地雷戰》《地雷戰》

戰爭特點

《地雷戰》《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海陽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海陽地雷大顯神威,共斃傷敵人1025人,湧現出趙疃、文山後、小灘三個膠東特級模範爆炸村,並湧現出於化虎、趙守福、孫玉敏3名全國民兵英雄和13名膠東民兵英雄、99名膠東模範、11名膠東爆炸大王,不僅在海陽人民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在山東境內,海陽民兵並非最早發明和使用地雷的,但海陽民兵卻在實踐中發明和製造了數十種地雷,海陽的地雷戰在山東卻是最有名氣的,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地雷戰的興起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不僅軍隊要參與,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於當時民兵武器裝備極差,幾乎沒有什麼象樣的槍枝,容易製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擊日軍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在這種條件下,地雷的研製和大規模套用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地雷戰》《地雷戰》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期,海陽民兵並沒有地雷,也沒有用雷打擊敵人的經驗。1943年春,縣人民武裝委員會在小紀區南埠村召開各區武委會主任會議。縣武委會主任欒進階介紹了平度縣大澤山區民兵擺地雷陣殺傷敵人的經驗,參謀楊兆龍傳授了埋雷方法,並發給各區數顆鐵制地雷,海陽民兵才開始認識了地雷,並同地雷結下了不解之緣。同年5月,小紀區瑞宇村民兵副隊長於鳳鳴在瑞宇、東村莊之間公路上埋下兩顆地雷,炸死炸傷從行村出來搶小麥的日偽軍5名,揭開了海陽地雷戰的序幕。
為了避免踏雷,敵人又想出了一條更毒辣的手段,這就是讓老百姓在前面開路。有一次,敵人要出來搶糧,就從駐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強迫他們牽著牲口在前面踏雷開路,敵人尾隨在後面。為了不傷害無故的民眾,民兵發明了一種“長藤雷”,等前面的民眾走過以後,埋伏在旁邊的民兵迅速扯動長線,隨著幾聲巨響,敵人被炸的血肉橫飛,而老百姓卻安然無恙。
《地雷戰》《地雷戰》
敵人陸路運糧失敗,又改從海上運糧。輪船開到何家村以南,那兒沒有碼頭,船靠不上岸,日軍便叫偽軍下水扛糧。趙守福、于化虎等通過調查,摸請了敵人下水扛糧的往返路線,便提前把水雷埋在敵人往返的路上,等敵人扛著糧食靠近岸邊時,水下的連環雷一齊爆炸,敵人大批倒斃在水中,民兵們趁機把糧食搶走了。以後敵人改用飛機運糧,但狼多肉少,根本滿足不了需要。因而只能向“西寺”日軍那邊丟。但飛機飛的太低要挨打,飛的太高又投的不準,投了三次東西,結果只丟進“西寺”一包罐頭,其餘的全掉在圍牆外邊,倒成了民兵們的慰勞品。被困守的敵人坐立不安

日偽軍在多次挨炸後,總結出了一條經驗:走小路,不走大路;走水路,不走旱路。這倒是使鬼子減少了挨炸的機會,但這條經驗很快就失效,民兵們在小路、水路上也埋上了地雷,鬼子照樣挨炸。小灘村南有一條河,是行村日偽軍到萊陽穴坊莊據點的必經之地。敵人為避地雷,便在水中走。小灘村民兵孫藻訓、孫玉敏、孫春旭等,做了九顆水雷,瞅準敵人將到時,迅速將雷埋在河中里。日偽軍涉水過河,九顆水雷全部爆炸。6月初,孫家夼據點300多日偽軍到行村搬運物資,行至趙疃村東集前埠嘴下,陷入趙疃民兵布下的“長蛇雷陣”,在長達二里的路上,地雷連續轟鳴,敵人左躲右閃,也未能躲開雷陣,被斃傷30多人。

歷史

《地雷戰》《地雷戰》
1943年冬,趙守福、于化虎、趙同倫、欒恆月等60餘人,組成膠東爆炸隊,開赴萊陽,在萊陽城外布下地雷,日偽軍被封鎖的不敢出動。同年,縣武委會主任欒晉階等在小紀區笤帚夼村集合民兵50人,夜入萊陽五尺渡,襲擊了趙保原的聯絡點,俘敵6人。撤離時布下地雷,被敵人全部踏響。1945年5月6日,各路日偽軍集結萊陽城,趙守福奉命帶領遠征爆炸隊奔赴萊陽城及東漩河一帶,埋設地雷20顆,斃傷敵人20餘名。

1944年10月,膠東軍區調文山後村民兵隊長、爆炸大王于化虎5名爆炸隊員,到煙濰線開展地雷戰,歷時四個多月。他們在黃縣(今龍口市)、蓬萊一帶,教給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術。一次,于化虎等在蓬萊城附近埋雷20多顆,斃傷日偽軍28人。1945年1月,膠東區武委會派於鳳鳴帶領4人爆炸組,再赴蓬萊執行任務。在十餘天中,於鳳鳴等教部隊民兵600多人學習爆炸技術,並布雷封鎖大辛店據點,斃傷敵人40多人,受到膠東武委會的通令嘉獎。

1945年5月初,趙同倫受膠東軍區委派,帶領趙炳昆等5名爆炸隊員,扛著膠東軍區授予的“膠東遠征爆炸隊”的大旗,到膠濟鐵路沿線的藍村一帶,配合西海獨立團作戰,並向部隊幹部、戰士傳授爆炸技術。同部隊一起實驗用地雷加炸藥,爆破敵人鐵路3次,炸毀鐵路50多米,致使敵人的鐵路運輸長期中斷。

由於海陽民兵工作突出,特別是地雷戰戰果輝煌,因而獲得了不少殊榮。1943年冬,山東省軍區政治部授予海陽“民兵工作模範縣”光榮稱號。1945年6月,膠東區武委會授予海陽縣“戰鬥模範縣”光榮稱號。

建軍節專題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軍節。現在,我們選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條目,希望通過大家協作的方法,完善條目,作為獻給“八一”的禮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